就這樣,揣著對家人的不捨,馬不停蹄地趕到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

生死時速,這場“戰役”眾志成城

就這樣,揣著對家人的不捨,劉鋮馬不停蹄地趕到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與各施工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火速確定工作內容、完工日期等重要事項。雷神山醫院的病房是“箱式板房”,劉鋮的項目組主要工作是將這些“成品”組裝起來,包括隔牆板、隔離房門、馬桶潔具等的安裝,以及板房之間的密封、保溫工作等。

當時,擺在劉鋮眼前最大的困難是沒有充足的人員保證施工。當時,大多數工人都回鄉過年,劉鋮只好帶著38名管理人員分頭負責聯繫車、司機,還有工人,不斷溝通、協調。讓劉鋮感動的是,他在群裡發出消息後,有很多員工很快響應,主動請纓。幾個小時內,就有200餘名工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到達了施工現場。第二天,整個工程就運轉了起來。

可這僅僅只是困難的開始,劉鋮深知要建設一個功能齊備、設施齊全的醫院,至少需要一年時間,而要把一年的工程壓縮到幾天完成,這是劉鋮職業生涯裡“最艱難的工程”之一。特別是吊裝板房,工作量巨大,又非常瑣碎,絕不能掉以輕心。

為了保證工期、保證質量,現場的管理人員都採取倒班制,每天早上8點到晚上12點一批,凌晨到早上9點一批。而作為項目總指揮的劉鋮,更是沒有休息過,累了,就在工地現場辦公室眯一會。

就這樣,揣著對家人的不捨,馬不停蹄地趕到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

火神山現場

不僅僅是劉鋮所在的施工隊伍,進場之後的所有施工單位,基本都是24小時工作制。工地上到處都是人和機械,最多的時候達到了1.2萬多人,幾乎是調集了所有能夠調集的人員和物資,有專人負責對接和協調,配合穿插施工,前一秒施完工後的膠水還沒幹,下一秒內飾工人已經進場。

施工現場人員密集,兩班倒讓建設者處於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他們面臨的感染風險遠超於常人,不少工人心裡都有些不安。劉鋮不但要顧好現場建設,還要給工人們做心理建設。他不斷對工人們說:“雖然施工現場人多,但每天都有專人負責測體溫、消毒、發放防疫物資,確保工地的安全。”“人命大於天,我們早一分鐘建成醫院,就能早一分鐘救治患者。這種特殊情況,在我們以後的建築生涯中可能很難再遇到,大家就奮力一搏吧!”

與此同時,劉鋮放下總經理的身份,與工人們一起幹活。他心中有屬於自己的信念,幹起活來特別賣力。在他的帶動下,工人們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大夥都鉚足了勁。

每天,劉鋮都不忘給趙真發去一條問候的信息,詢問她的身體,叮囑趙真要照顧好自己。而他自己忙起來連吃飯都顧不上,只有在肚子餓得咕咕叫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還沒吃飯。

雷神山醫院的工人們來自天南地北,有夫妻、兄弟齊上陣的,也有父子一起安裝水電。他們沒有任何怨言,也沒有任何“磨洋工”的現象,每個人都在相互鼓勁,他們操著不同地方的方言,重複著同一句話:“分秒必爭把醫院建設好,早一秒建好,患者就早一秒被拯救。”

劉鋮用手機將這些感動的瞬間拍了下來,在微信上發給了趙真。很快,趙真給他回覆了很長的一條微信。趙真說:“這兩天網上的新聞都是關於雷神山抗疫一線的建設者們,網友都在誇你們,說你們辛苦了,連我都很感動。以前我總覺得你的工作忙,不理解你,可這一次,我突然覺得你做得對,你在那邊好好幹活,我等著你平安歸來。”

就這樣,揣著對家人的不捨,馬不停蹄地趕到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