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揣着对家人的不舍,马不停蹄地赶到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

生死时速,这场“战役”众志成城

就这样,揣着对家人的不舍,刘铖马不停蹄地赶到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与各施工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火速确定工作内容、完工日期等重要事项。雷神山医院的病房是“箱式板房”,刘铖的项目组主要工作是将这些“成品”组装起来,包括隔墙板、隔离房门、马桶洁具等的安装,以及板房之间的密封、保温工作等。

当时,摆在刘铖眼前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充足的人员保证施工。当时,大多数工人都回乡过年,刘铖只好带着38名管理人员分头负责联系车、司机,还有工人,不断沟通、协调。让刘铖感动的是,他在群里发出消息后,有很多员工很快响应,主动请缨。几个小时内,就有200余名工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到达了施工现场。第二天,整个工程就运转了起来。

可这仅仅只是困难的开始,刘铖深知要建设一个功能齐备、设施齐全的医院,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而要把一年的工程压缩到几天完成,这是刘铖职业生涯里“最艰难的工程”之一。特别是吊装板房,工作量巨大,又非常琐碎,绝不能掉以轻心。

为了保证工期、保证质量,现场的管理人员都采取倒班制,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2点一批,凌晨到早上9点一批。而作为项目总指挥的刘铖,更是没有休息过,累了,就在工地现场办公室眯一会。

就这样,揣着对家人的不舍,马不停蹄地赶到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

火神山现场

不仅仅是刘铖所在的施工队伍,进场之后的所有施工单位,基本都是24小时工作制。工地上到处都是人和机械,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2万多人,几乎是调集了所有能够调集的人员和物资,有专人负责对接和协调,配合穿插施工,前一秒施完工后的胶水还没干,下一秒内饰工人已经进场。

施工现场人员密集,两班倒让建设者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他们面临的感染风险远超于常人,不少工人心里都有些不安。刘铖不但要顾好现场建设,还要给工人们做心理建设。他不断对工人们说:“虽然施工现场人多,但每天都有专人负责测体温、消毒、发放防疫物资,确保工地的安全。”“人命大于天,我们早一分钟建成医院,就能早一分钟救治患者。这种特殊情况,在我们以后的建筑生涯中可能很难再遇到,大家就奋力一搏吧!”

与此同时,刘铖放下总经理的身份,与工人们一起干活。他心中有属于自己的信念,干起活来特别卖力。在他的带动下,工人们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大伙都铆足了劲。

每天,刘铖都不忘给赵真发去一条问候的信息,询问她的身体,叮嘱赵真要照顾好自己。而他自己忙起来连吃饭都顾不上,只有在肚子饿得咕咕叫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还没吃饭。

雷神山医院的工人们来自天南地北,有夫妻、兄弟齐上阵的,也有父子一起安装水电。他们没有任何怨言,也没有任何“磨洋工”的现象,每个人都在相互鼓劲,他们操着不同地方的方言,重复着同一句话:“分秒必争把医院建设好,早一秒建好,患者就早一秒被拯救。”

刘铖用手机将这些感动的瞬间拍了下来,在微信上发给了赵真。很快,赵真给他回复了很长的一条微信。赵真说:“这两天网上的新闻都是关于雷神山抗疫一线的建设者们,网友都在夸你们,说你们辛苦了,连我都很感动。以前我总觉得你的工作忙,不理解你,可这一次,我突然觉得你做得对,你在那边好好干活,我等着你平安归来。”

就这样,揣着对家人的不舍,马不停蹄地赶到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