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词人蒋捷扛鼎之作,深重凄婉的家国之痛,读后令人动容叫绝

“宋末四大家”之一的南宋词人蒋捷身逢南宋覆灭,战火四起、山河哀恸。身为南宋末时的进士,面对报国无门,山河易色,他只有将国破家亡、无处可安身的悲哀痛苦寄去词中,这首《虞美人·梳楼》便是蒋捷抒发亡国之痛的其中一首代表作。

虞美人·梳楼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大词人蒋捷扛鼎之作,深重凄婉的家国之痛,读后令人动容叫绝

丝丝杨柳丝丝雨

丝丝缕缕的杨柳枝在丝丝迷蒙细雨中轻垂,春天就在这朦胧缥缈的情境中。在这样几分惆怅几分迷蒙的意境里,本就流离漂泊的身心愈发惆怅难解。于是便觉得心中哀愁厚重的无以复加,“楼儿忒小不藏愁”,梳妆的阁楼太小了,小得藏不下自己的悲愁。“愁”本是抽象之意,无形无状虚无具象,在这里用“楼小藏不住”将愁形象化,一个“藏”字将源于国亡家破之怨苦的忍耐、愤怒、厚重都表达了出来。

“楼儿忒小不藏愁”的迷离深重和垂柳细雨的迷蒙正是互为契合,在缥缈的景致和深重的愁苦中,想要追云而去,这是藏不住愁的结果。因为悲愁太深太大,所以冲破了这梳妆楼要直奔天空中的云而去了,随着飘云去寻觅能回到自己故国故乡的一叶归舟。

大词人蒋捷扛鼎之作,深重凄婉的家国之痛,读后令人动容叫绝

几度和云飞去

这样的写意,词人将自己因国亡而漂泊,因国亡而凄惘怀乡的痛楚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更为巧妙地是,同时将思国怀乡却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真相呈现了出来。南宋终已亡了,自己已经无力再改变什么,随云觅归舟回到故乡虽然是种想象,实际也确只能是幻想,在朝代更替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幻想愿望也终是以幻灭作罢。

凄楚无际中,词人在下阕写道:上天可怜我身在异乡离乡遥远,将这海棠花借于我排遣乡愁。“借与花消遣”正是承接上阕中无奈又残酷的不能觅归舟的现实。云在遥遥天际,归舟只是幻想,眼前的海棠花却是实实在在的,上天知词人心意苦楚也生怜悯,无法随其心意予以归舟,于是便让海棠花聊以安慰。

大词人蒋捷扛鼎之作,深重凄婉的家国之痛,读后令人动容叫绝

海棠红近绿阑干

人们当然知晓,这海棠花是因自然开放映入词人眼帘的,将其归于上天赐予是顺应上阕的巧妙写法,这样情景的描写表达有自然天成之感。另一方面,园中的海棠花尚是上天怜之所赠,可见词人遭遇的流离之苦和国亡家破带来的内心悲怆。

海棠花倚着绿阑干,自然煞是好看。娇艳的红色海棠花因为春雨的滋润更为艳丽,绿色的阑干也因为春雨的清洗而干净如新,“红”与“绿”的颜色就格外分明,在一片朦胧背景中,这红绿分明的搭配,成了鲜艳独有的景致。

“海棠红近绿阑干”本是艳丽生机之态,然而在山河易色,词人辗转流离的大背景下,蒙蒙细雨中这样艳丽的生机之象更勾起了人的伤怀哀叹,竟然使得这份凄哀悲愁更深重了几分。在一定的条件背景下,乐景写哀,反增其哀,就是这个道理了。

大词人蒋捷扛鼎之作,深重凄婉的家国之痛,读后令人动容叫绝

上天赐我这艳丽的海棠花,在我要卷起珠帘好好观赏一番时,偏偏凄寒的晚风迎面吹来。以“晚风寒”将“海棠红近绿阑干”收尾,这惆怅这烟雨迷蒙终是被晚来的寒风袭裹,自然也包括那俏丽明艳的海棠花了,词人那份不尽其意的悲伤在“晚寒风”的结局中令人忧叹。

这首《虞美人·梳楼》一如蒋捷的作品特点,素雅清淡,深情凄婉。客居他乡的蒋捷伤怀的不是宦海坎坷,也非离人怀乡之苦,而是亡国家散之苦。这样的苦其中必是有太多难以言尽的苦难哀愁,身处宋元之际的才子蒋捷,春雨之季独居梳楼,触景伤情时,他以朦胧凄迷和娇艳分明的搭配,环环而扣又自然天成的巧妙寄景,言尽而意远的深邃情感表达,写尽了国破之期的那份黍离之悲,成一家风骨,感人心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