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心在迷與悟之間轉變,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道德經:讓心在一迷一悟之間轉變,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讓心在迷與悟之間轉變,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心是給人生造成屏障的迷亂本源,也是打開屏障的密匙,區別就在於一迷一悟之間。

人生是淨土或者是嘈雜,人生是幸福或者是痛苦,其中的區別都在於自己的一念之間。

在人生這一場修行路中,我們會遇見痛苦,會遇見小人,會遇見各種各樣的嘈雜和煩惱,但是一個人最大的痛苦,並不是遇見了痛苦本身,而是遇見了痛苦和嘈雜之後,卻不能讓自己的心凌駕於這一些痛苦之上。

當一個人將自己整個人生全部沉溺在迷亂之中,這樣的人生一定是活得最憋屈,而且最沒有意義。

但是世俗之中,大多數人都沉溺於這種狀態之中,人生的貪嗔痴之心以及對於人生的錯誤追求,包括自己看不見的那些內心的問題,都是因為自己內心的迷而生。

讓心在迷與悟之間轉變,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有一個小僧跟慧忠國師請教說:“古人云‘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不幸的人認為是邪說,有信仰的人認為不可思議,不知信與不信,哪個正確?”

慧忠禪師說:“這是文殊菩薩的境界,並非凡夫俗子所能接受。”

小僧聽了之後仍然不明白,就說:“到底是信者正確,還是不信者正確?”

慧忠禪師說:“信者為俗諦,不信者為真諦。”

小僧大驚的說:“不信者譏笑為邪見,禪師怎麼可以說是真諦呢?”

慧忠禪師:“不信者自不信,真諦自真諦,正是因為真諦,凡夫俗子才會斥為邪見。”

真諦對於相信者來說被稱之為道的智慧,但是對於不信者來說,卻被稱作為歪理邪說,慧忠禪師說:正是因為真諦,凡夫俗子才會視為邪見。

讓心在迷與悟之間轉變,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世俗之人的大多數痛苦,都是因為自己的迷而生,因為大多數的世俗之人都深陷於迷的境界之中,從來沒有悟得真正的智慧,正是因為沒有悟,所以人生才痛苦,因痛苦而世俗,因世俗而痛苦。

痛苦就痛苦在世俗,世俗就世俗在沒有悟,才將真諦視為邪見。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上等悟道的人聽了道就去勤於實踐,中等人聽了半信半疑,下等人聽了不但不信,反而捧腹大笑,以示嘲笑,如果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稱之為道。

天地之間,外物永遠是外物,但是內心卻藏著不一樣的內心,其中的迷與悟之間,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

佛家中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聽了就覺得佛家對於小人太過於寬恕,但是卻不知道放下屠刀的那一瞬間,就是一個人迷與悟的轉變,開悟之後心中必有佛,這才是世間最大的悟。

讓心在迷與悟之間轉變,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菜根譚》說:纏脫只在自心,心了則屠肆糟躔,居然淨土。不然,縱一琴一鶴,一花一卉,嗜好雖清,魔障終在。語云:“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是被羈絆還是能夠解脫,完全看自己的內心,如果內心能夠了悟,那麼屠戶酒肆也會變成極樂淨土,如果內心不能了悟,即便是攜一琴,帶一鶴自娛,種一花,養一草自樂,愛好雖是高雅,但是被羈絆的魔障還在,俗話說“能擺脫塵世,才能進入真正的境界,不能悟道的僧人和凡人,也沒什麼不同”,說的真對。

內心有悟之後,一粒沙塵中都包含一方世界,一朵野花都包含著天機無限。

生命中缺少的不是風景,而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內心了悟之後,世界在你面前展現的完全是充滿生機和豁然的世界,內心的那一種豁達和開朗是在迷中永遠體會不到的人生。

讓心在迷與悟之間轉變,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即便一個人不知道悟與迷的界限在哪裡,但是也應該做到放下世俗觀念和自我為中心的愚昧見識,統統將這些去掉,用更廣義的角度審視人生,即便沒有悟,但是也不至於越來越迷。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