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A股从“糟心资产”变成“避险资产”的可能性

3月9日,是一个见证历史的日子,中东突发石油崩盘,全球疫情不断蔓延,双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使得全球股市遭遇了

黑色星期一,绿油油一大片。到了晚些时候的美国股市,更是开盘之后直接暴跌7%,触发了熔断机制,俨然一副金融危机崩盘的节奏。要知道,这次熔断,是美国在1987年股灾推出熔断机制之后,美股历史上第二次触发熔断。


来看道琼斯指数,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已经从29500点暴跌了将近6000点,跌幅接近20%,直接把去年一整年的涨幅跌没了。于是,就开始有朋友开始问老王,我现在应该怎么办?美股暴跌,A股是受益呢,还是会联动暴跌呢?这次是长期走势的技术性调整呢,还是结构性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论A股从“糟心资产”变成“避险资产”的可能性


首先,老王一直期望我们有一个“长线思维”的视角,我们先把时间拉长,看看过去10年的宏观全局,有一个大体的感受,看完以后,你是不是觉得:


好像还行吧,

虽然最近确实跌的很厉害,

但是整体趋势是否反转,

目前而言为时尚早。


论A股从“糟心资产”变成“避险资产”的可能性


没错,作为不时刻关注市场的人,这是我们的直觉反应。可是,最直接的逻辑告诉我们,不管后市如何,我总归在现在这个市场应该把钱不要投那么多在美股。于是,我们开始关注传统的各类避险资产:黄金美元瑞郎日元


那它们在过去一段时间的走势如何呢?


论A股从“糟心资产”变成“避险资产”的可能性


他们的走势确实一如既往的优秀,除了美元。可是,在这个时候,还有一个新的“避险资产”开始冉冉升起,那就是:A股


如果我们来看A股最近1个月的走势,从节后受到疫情影响低开一步到位之后,惊奇地走出了独立行情。过往印象中“跟跌不跟涨”的A股这次相当给力,在外围市场狂风暴雨之下,依然在3000点附近强势震荡。


论A股从“糟心资产”变成“避险资产”的可能性


能感觉到,这次A股的表现,要比美股坚挺。所以问题来了,A股会不会借此机会,成为新的全球避险资产吗?这是痴人说梦,盲人摸象?还是时间窗口,千载难逢?


老王先不说结论,今天我先写共识,再写分歧,最后一起推演,来分析一下今后市场和经济形势会怎么走,供大家参考。


共识


共识1:本次疫情传染性强,并且病毒可能长期存在,且短期内没有有效治愈药物


在2003年非典中,逾8000人感染SARS冠状病毒,致死率接近10%。而这次的新冠肺炎,正在全球蔓延,目前全球累积确诊人数已经超过11万,传染性远远超过非典。


有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蛋白能直接“劫持”了原本是控制血压的ACE2蛋白,通过与它的结合入侵人体。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吧,把人体想象成一间房间,新冠病毒就是一个强盗,这样就相当于病毒抓住了门把手,长驱直入人体细胞中了。


然而新冠病毒的传染性虽强,但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并不高,从高传染性、低死亡率的数据结果来看,不少专家表示,新冠肺炎以后很可能转成慢性疾病,会与人类长期共存,这就意味着,2020年我们和COVID-19新冠病毒的斗争,终将变成长期斗争。


而对于疫苗开发上市,事实上,一款药物从实验室研究到最后成功上市,一般要经历这样的流程:

前期研究→发现候选药物→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新药申请→批准上市


按照美国药品研究和制造商协会(PhRMA)的统计,一般新药上市前要耗费的时间少则10年、多达24年;英国制药协会的数据则显示,新药的平均研发周期是12.5年。所以,不管在美国还是英国,新药研发都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


而且对于新冠病毒来说,在药物的研发中缺少合适的临床试验的样本,这让药物的研究也是难上加难。


当下所做的就是在现有抗病毒药物中进行测试,观察这些药物是否有抑制病毒的作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了。


共识2:疫情目前来看,在这几个月会对国外的影响更大


当疫情在今年年初在国内爆发时,就有专家预言新冠肺炎可能会全球大流行,只不过好像中国给出的带有标准答案的作业,很多国家最初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就像在读书的时候,大家都会鄙视“五道杠”一样:不相信、不承认、不接受。


论A股从“糟心资产”变成“避险资产”的可能性


而现在,海外的疫情逐渐升级。最终,意大利足球联赛停摆、全国封城、韩国也在戒严和封城,经济形势一片哀歌。各个国家不断增加的疑似和确诊病例,虽然WHO说疫情可能最终可控,但是按照目前的趋势,国际形势实在是不容乐观。


同时,很多西方国家的民众也“不太配合”,确实也难为国外不少国家“小”政府的机制了。


2月国内的经济数据,肯定不好,这是在市场的预期之内,之后随着疫情的控制,消费终将开始复苏。看看现在每天早晨上海的地铁已然恢复川流不息的人群和各个核心交通枢纽的堵车,就知道大家其实都需要工作来养活我们的生活。


共识3:政策调节空间大


这次的疫情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影响超过了非典,这也是预期之内的事,市场期待会出台更积极的政策来对冲经济的风险。


在上个月召开的国家经济会议上,也传来了几个积极的信号。


首先,以往几年一直提到的“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这次没有提,只是说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说明放松杠杆将会得到默认。


其次,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这也暗示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根据经济的情况进一步加码。


此外,还强调了消费和投资的重要性,刺激消费、发展新基建,可能是下一阶段的政策重心。


近期美联储紧急降息,全球很多国家央行也跟着同步降息了,英国央行行长还说他们可以把银行利率降至0.1%,这就相当于是零利率了。如果我们再看看历史数据,2019年8月21日,德国以创历史最低纪录的-0.11%票面利率发行30年期国债,发行金额8.24亿欧元,原计划发行20亿欧元。德意志银行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负收益率债券总额已达到15万亿美元,占全球所有政府债券比例高达25%。


相对于欧洲很多国家接近零利率和负利率的水平,中国目前货币政策上有更大的施展空间,这也是为什么近期A股强于美股,而欧洲最弱的原因吧。


近期原油价格暴跌,对于原油进口国的中国来说,又降低了不少通胀的压力,使得调节政策更加灵活,我们弹夹里的子弹又多了。


共识4:A股估值低


A股整体估值明显低于美股。目前道指最新市盈率约为20.46倍,市净率约4.53倍;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的市盈率分别达到21倍和33.58倍。


而A股上证指数最新市盈率约12.98倍,市净率为1.38倍;深证成指市盈率27倍,市净率为2.92倍。


不看那些疯狂炒作的概念股,A股的核心资产的估值还有具有明显的优势的。


分歧


分歧1:对疫情反应是否过度


尽管疫情短期来看很严重,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疫情结束只是时间问题,给经济按下了暂停键,也将会重启。当前美股暴跌,是不是对疫情和未来的判断过度反应。


在前几天美股跳空低开的走势图上,技术分析专家说,跳空的缺口一定会被补上,但是补上之后,是继续沿着全球大放水再来8-10年,还是全球各地的整体资金开始寻找新的优质资产,目前每个人心中都希望自己能分一杯羹,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分这杯羹。


分歧2:疫情延续,A股的外资会继续流入,还是会奔向安全资产(Fly to Quality)?


对于A股来说,北向资金,也可以把它看作外资,一直是持续“无脑”买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的净流入。


随着金融市场不断有序的开放,MSCI指数和富时罗素指数也不断的提高A股纳入因子,比如今年3月,富时罗素将把A股纳入因子由15%提高到25%,这也将带来约300亿人民币的增量资金。


外资长期看好A股是没有疑问的,只是短期如果外围股市连续暴跌,外资会不会选择抛售A股而买入更为熟悉的本国市场的股票,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了。


分歧3:疫情过后经济复苏是否超预期


封城隔离,停工停产,经济活动停滞,企业经营困难,造成最大的影响就是失业了,这也是大家最不希望看到的。


一旦失业增加,再怎么刺激消费,恐怕作用也很有限了。


所以政府也加大了投资,不管新基建还是老基建一起来,增加就业稳住就业是经济能否快速复苏重要的一环了。而今年餐饮、零售、娱乐等行业,基本上年初是一片惨淡。现在来看,徐峥把《囧妈》6亿+卖给今日头条,绝对是非常英明的决策。


不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到了年底再回头来看,老王希望我们能一起感慨年初的时事之艰难,而不是再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推演


推演1:中国市场成为“避险资产”,李大霄荣登王者荣耀


摩根士丹利近日发布报告,中国股票市场将成为新冠病毒下的“避险资产”,提高中国股票在其亚太地区及新兴市场资产配置中的权重,将中国股票市场评级由“不变”升为“增持”。


推演2:中国举国体制成为一些国家的学习方向


面对疫情的冲击,其实是一次对内部问题的集中暴露,也是一次应对实力的大检验。在这方面,很多国家都意识到和中国的差距。疫情过后,或许中国的举国体制会成为一些国家的学习方向。


推演3:留学生回国潮可能会愈演愈烈


从全球范围来看GDP增速能和中国抗衡的一个都没有,疫情之下,中国率先复苏,也将带领全球经济走出困境。中国会有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市场,留学生回国潮可能会愈演愈烈。


祖国欢迎你,越早回来越早占坑,too simple但是别naive的同学们,听懂了么?


推演4:科创板会成为中国的NASDAQ?


之前在贸易战的背景下,为了发展科技加速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让高科技企业更便捷地融资,科创板孕育而生。


而现在疫情全球蔓延,日本、韩国等高科技制造厂商停工停产,进一步加速了国产替代的步伐,在这个机遇之下,科创板能否成为中国的NASDAQ,掀起一波科技狂潮?


推演5:巨大的M2会去哪里?


我们都知道,有巨大的M2趴在银行的账上,只不过给谁,怎么给,迄今还没有明确的说法。基建是一条路,但是后续得有多大的基建,才能满足M2的胃口呢?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给了中小企业,坏账率可能上升,从而影响银行利润和KPI,给了大型企业,不符合整体导向,银行也是两难。


给谁?怎么给?给多少?最终的资金利用率和收益率哪里最高?这可能是过去几年,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思考的集体迷失。


讨论:2020年的A股市场,你觉得是4000点朝上,还是3000点朝下呢?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一些错误,

可是,

最可怕的从来不是错误本身,

而是我们对待错误的态度,

强调问责,

更加透明,

超英赶美,

也许,

我们会能见证更伟大的历史时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