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讀了二十六年。我發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和這個社會脫節了,讀書真的讓人變傻嗎?

花朵盛開在時光機場


很想回答你這個問題,因為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

1.你說你讀書讀了26年,想必你應該是大學或者研究生畢業,還等於沒有進入這個社會,還沒有開始體驗社會並學習在社會上的生存技能,並不存在你說的與社會脫節這個現象。

2.讀書會使人變傻,這個現象存在,但我相信讀書變傻的人就是不讀書也是傻子。大多數人在經歷了大學以後就會變得睿智,通情達理,高素質。

就像最近棋士柯潔被清華大學錄取這個事情,他也明確表達說自己想在清華大學提升自己,並不是在科學知識這方面,而是在思想上。

再補充一點,我有一個鄰居是大專畢業,學得是機械這方面的,剛畢業的時候去了一家配件加工廠,就是給別人加工一些配件什麼的,一個月工資才兩千塊錢,由於他在大專學過機械製圖,後來工資就慢慢漲,到後來六七千。

大約一年前,他就買了加工設備,在我們市裡自己開始幹,現在手下有一二十個員工,自己成為了老闆。

所以說大學也不是像有些人說的一點用也沒有,當然選擇和努力也一樣重要,再有就是還需要運氣。

不管怎麼樣趁年輕要加油,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


吳莊子


我在學校只讀了16年的書,幼兒班1年,小學5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你比我多讀10年的書,接受的教育遠遠在我之上,回答這個問題我感覺到很寒慘,不好意思,我還是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在校讀書時間越長的人,與社會脫節的可能性很大,當今社會的發展速度實在是太快了,稍不注意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26年的學習時間,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象牙塔裡生活,看似很多事情都是美好的,而現實的情況卻是殘酷的,與社會脫節也是很正常的,至於讀書是否能讓人變傻?我覺得這不是人變傻了,是沒有融入到整個社會中來。


所謂讀書,是指讀積極健康向上的書籍,包括自己未來工作時的專業類書和其他的各級各類書刊。這些書中的內容涉及到現實生活中的內容較少。即使有所涉及,也跟不上社會的快速發展,所以人與社會脫節的現象很明顯。

人只有不斷的融入到社會的發展中,才會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從學校讀書出來的人,要快速的適應社會,不然很容易被社會所淘汰,在別人眼裡會覺得是一個書呆子。


Lance課堂


不是我們變傻了,可能是這個社會的教育體制本身的問題

首先我相信能讀二十六年書的人,絕對不會是一個傻子,肯定是一個高素質專業人才!所以我相信提問者應該是有了某種開悟吧,對於學校教育、對於真正的能提升人生境界的讀書有了新的認識吧!那麼這也是我接下來想要說的。

記得自從我上大學以後,每次回家我爸總是問到我一些問題或者讓我做一些事情,比如編寫對聯、蓋房子看看風水什麼的、還有一些歷史典故的問題,甚至一些思想上學問上的問題,總之覺得我應該是一個有學問的人了,應該可以解決一些世俗的問題,潛在的覺得我應該是一個可以“學以致用”的文化人。我發現這些我在學校一個都沒學到,以前我總是為自己的無能為力找藉口搪塞過去,但是最近我漸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大問題。

傳統文人所學一般都是和當時的社會及生活緊密結合的,能夠被及時的用來解決人們的生活及者社會問題,所以我們說傳統儒家文化或者歷史、道家,甚至佛教典籍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入世的,都會從不同側面教會人們如何生活、為人處事、治理天下,正所謂“修身治家齊國平天下”,這些都是傳統的優秀典籍可以教給我們的,我們的傳統社會也是建立在這套知識思想體系之上的,這套知識體系是和人們的生活、工作等高度關聯的。但是現代社會則出現完全不同的情況,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專業化,我們的大學教育也越來越專業化,我們幾十年所學其實都在努力成為一個專業型的人才,而非學習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我們漸漸發現我們的工作和我們的生活其實沒什麼關係,所以現代社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孤獨感、甚至精神危機。我們的國家自民國以後再也沒出過什麼真正的大師。

這也是我最近幾年的感受,越來越發覺自己所學其實解決不了自己的生活、精神上的困惑,只能不斷的作為一個螺絲釘為企業、國家創造越來越多的經濟價值,但對提升個人的內在生活及精神質量則幾乎毫無作用,甚至職位的提升也不是靠專業能力就行的。帶著這些疑問,我開始大量閱讀各類書籍,各類非專業型、非功利性的書籍。讀曾國藩瞭解當時的牛人是如何一步步提升的,瞭解當年的為學之人與社會與生活之間是一個怎樣的狀態,偶然的機會我也再次拿起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真經,才讀幾頁,不禁拍案叫絕,這才是教人為人治世的絕學,大呼為什麼自己讀書的時候沒有下功夫去讀,為什麼自己現在才認識到這一點!在這個思路上,繼續思考下去,我們就會發現,其實現代教育絕非教人如何成為一個完人,一個思想豐滿的人,其主要責任在於為社會培養一大批螺絲釘類的專業人才,不斷創造經濟價值,來維繫現代經濟型社會的發展與穩定,這是技術性社會的典型特徵。除此之外,對於如何人之為人,只能我們靜待我們自己的覺醒了。有的人覺悟的早,或者巧合興趣使然一開始就接觸到類似的開悟。像我這類開悟晚的人,就會大呼二十年我都學了什麼啊,為什麼沒能及早學習到這些真正的學問,就真的也會像樓主這樣大呼自己讀書讀傻了!也正因為如此,這個社會也會極大回饋那些高度人格境界的人,比如馬雲只讀三類書,道德經、論語、佛經;毛主席資治通鑑讀了幾十遍等等吧,這類案例很多,就是說要提升一個人的格局、境界,學校的課本是不能提供的,只能靠一些真正的教人之為人的絕學方可,這類書籍有很多,比如史記、老莊、資治通鑑、毛選等等,不勝枚舉……而這也正是現代社會真正所缺乏的,我們的教育沒能提供給我們,只能靠每個人自己去努力開悟了。

這是我個人的感悟,權當做個參考,不知道能否解答你的疑惑。但還是想送給樓主、送給大家一句話:所有的困惑其實也唯有閱讀方可解決。


務虛筆記


讀書不能讀死書!

現在很多人都會選擇去讀書,基本上都是隻要能上我就繼續上,學知識總不會讓自己吃虧,可是讀書不是讀死書,要學會活學活用。

記得之前親戚家的一個孩子,學習很好,在縣裡都是前幾名,但是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冬天的電褥子自己插上竟然不知道拔下來,燒個熱水都能燙傷自己。結果就被家裡老人說成了“書呆子”。但是現在已經好很多了,也結婚有了自己的孩子。

現在有些學生就是隻顧著圖書,生活中的瑣事就是得過且過,沒有太多的心思就放在上面,大學有個同學就是,一個女生比男生還爺們,自己的形象更是不修邊幅,並不是看不起她,她身上學習的那份衝勁使我們學習不來的。

現在很多大學生都會利用寒暑假去實習,去找與自己專業相關的職業去學習,一來是學習新的東西,二來是讓自己在學校學習的東西活學活用,三來更是沒有荒廢了暑假,也獲得了一定的經濟報酬。

學習我更建議的是與實踐相結合,也多去了解社會上的新動向,學習新的技能,這樣能更好的提升自己,更好的利用自己的專業去回報社會,回報自己的父母。

學習是一件好事,但不希望你只會學習,而放棄了其他的一些東西。


農村的小孩兒


讀書26年,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和這個社會脫節了,讀書真的會讓人變傻嗎?

我在幾個月之前,還在擔心這個問題,有時跟朋友聊天,他們說著很多新鮮的東西,比如明星八卦、遊戲、電影、電視劇、流行詞。。。一聊到這些,我根本插不上話,因為社會上發生了很多事情,我好像什麼都不知道。

於是我很焦慮,打算惡補一下,只要我一碰到別人嘴裡說出來的,我卻不知道,就會立即查資料,或者問當事人。

我害怕自己與社會脫節,趕不上時代,成為另類,變得老土,覺得讀那麼多的書,都是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幾千年前的舊知識,放在現在能用嗎?如今的發展日新月異,即使腦子裡裝了很多知識,那也是舊知識,沒有新知,我如何與當代磨合?

但是後來,我問了一些前輩,獲得一些經驗以後,才不再擔心,讀書會使人變的越來越不合時宜。

因為我們已經沉澱了幾千年的知識,雖然隨著時代變遷,知識會不斷增加,但是重合的部分也足夠多,當我們能夠把舊知識都學好、學通,將來跨過讀書階段,進入社會學習新知時,也會很容易把這些新知,跟以前的舊知識關聯起來,這就是所謂的融會貫通。


如果沒有長期的知識積累,融會貫通便不復存在。你學習的效率,也比不上那些積累的比你多的人。

我們通過學習舊知識,來為將來的知識關聯打基礎,同時也磨練了我們學習的方法論。我們也許在未來,需要學很多不一樣的東西,但是學習的底層思維,是很少變動的。

比如說經過了十幾年的學習,你知道應該如何背誦知識,才會效率更高,將來你在學習其他東西時,運用這種方法,依然可以使得知識更快的被你掌握。

相較於那些沒上過學的人,他們就沒有這把利劍,不能幫助他們很快的掌握知識。

結語:

我們讀過的書很多都是舊知識,但是它們能夠讓你養成一個學習的習慣,以及打磨出各種各樣學習的方法論,知識的沉澱能夠幫助你更快地理解新知識。


你可以無條件地相信,自己在未來學習新東西的速度,會比那些學的不如你的人更快。你只不過是現在比不上別人,但是以後你的成長,是指數型增長,可以瞬間甩掉周圍的人。

因此,沒必要擔心讀書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傻,反而應該以知識積累足夠多為傲。


菜鳥微成長


確實能讓人變傻,我高中時候有個女同學,學習超級棒,天天騎個自行車上下學,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基本不和同學交流溝通。後來高考考上了一所重點高校,大家說這應該是好事吧。但是問題來了,她生活沒法自理,除了學習超級好,她竟然完全是個生活白痴,這樣去大學上學必需得家人陪同才行。那這樣的人才出來社會除了做研究外還能做啥呢?


十八天子


我都30歲了,還在讀書上學。所以,對這個問題,很有共鳴。

01

一直讀書,老在象牙塔裡,有點“過度保護”

讀書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要“專注”。你得靜下心來讀書。包括在學校裡學習,也是一樣。

要不然,怎麼中考、高考,我們都需要準備1-3年,啥事也不幹,就讀書、學習。

所以,長期在這種狀態下,的確會和社會產生脫節。

像一句話說的,不知柴米油鹽醬醋貴,只知飯來張口和衣睡(我說的,哈哈)。

所以,長期讀書,思維雖然變得很活躍,但生活也確實有些單調。

就比如我現在這樣,每天讀書、寫文章,基本都是一個人弄,至於約妹子、泡姑娘……對不起,心有餘,而時間和餘額不足~多麼痛的領悟~

02

讀書雖然會有些脫節,但不會變傻,而是更聰明

一個男人,想要成功,不可缺少的能力,就是“慎獨”。你能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那才足夠牛逼。

而讀書,就需要你能長期忍受“一個人”。用知識付費領域的話來說,你得有“空床期”。

因為,一個人,能走的很“快”。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特別是當你很難找到團隊和組織的時候,快速提升自己的實力,讓自己變得強大,才是最有效的崛起之道。

所以,如果感覺知識積累不足,而又想快速提升自我,看似脫節的“讀書”,反倒是最快的進階之道。

這也是我為什麼這幾年會瘋狂讀了850本書的原因所在。希望對你有參考。

我是千城,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歡迎【關注】,一起讀書、寫作、賺錢!

在下千城


26年為了考試而讀書,還記得小時候的願望嗎?標準答案是“當科學家”。被提前批次錄取的都當了科學家或者某方面的專家。剩下的985.211都是次品,包括我們津津樂道的高考狀元。剩下的一本二本再次,大專呢?我一直懷疑大專不算大學(我也是半個大專)。掐指一算,你這26年書算是哪個批次的?

作為研究人員就是要與社會脫節,你看偉大的科學家有幾個是生活裡的萬能工?但是讀書為了找工作就有錯了路。“百無一用是書生”。古時候讀書是為了做官的。不作官或者做不了官,當然是並沒卵用。


竹本桑


讀書26年,感覺自己跟社會脫節了,開始懷疑讀書會不會讓人變傻?

  1. 教育體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講真的,中國的教育體制,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別是初中高中時期,孩子的課業負擔非常重,他們沒有時間思考,光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就讓人吃不消。


我侄女,私立初中第二年,每週學業填滿了週末,只能騰出一晌時間,出去學畫畫。

父母一路追趕孩子,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初中高中六七年時間,幾乎沒有啥思考的時間。

而大學課業終於輕鬆了,孩子完全失控了,他們無所適從,大學時期,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是瞭解自我和建立自我。

可全憑自己,沒有導師的自我探索是很困難的。

2.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從小培養起來

我們習慣於按部就班,聽老師的話,可實際上我們不瞭解自我,也不知道自己未來的方向,這樣的情況下,學習是盲目的。


我們更多時候學習的態度是“我注六經”,而不是“六經注我”,可真正獨立思考前提下的人,一定是先了解自己需要什麼,有側重點的去學習。

3.讀書不會讓人變傻,只讀書不實踐才會讓人變傻

現實和理論擁有一定的差距,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都很重要,如果非要分出勝負,可能是行萬里路更重要。

劉墉老師曾經見過一個故事,他說臺北有個技術學院,他們的學生就業率很好,因為他們請來的老師,都是在企業裡有擔任職位的兼職老師,他們對於市場,對於客戶的需求,都有切身的體會,給學生的課程和案例,更加實用。


我們確實不應該只是讀書,應該出去檢驗自己所學的知識,哪怕將來需要新知識,我們再重新學習,這樣也是更有針對性的。

讀書本身沒有問題,只要我們保持著經常思考的態度,不盲從於任何人,對這個社會所發生的事依然關心著,有機會就出去實踐,跟這個社會碰撞,我們就不會變傻。


陽光小房子


以前有個讀書的,何止和社會脫節呀,回家不認識任何東西了,田裡種的蕎麥,他說這什麼東東,紅梗梗,綠葉葉, 開白花,他老爸給他一頓傢伙打,她哭著叫媽媽,媽媽快來呀!改交啊,蕎麥田裡打死人了,你讀書讀了26年,把你學到的知識用到實踐中去,服務社會,就沒有那個感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