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藥能代替中醫湯藥嗎?為什麼?

用戶4474650761


我是醫者良言,是一名住院醫師,專為普及醫學知識造福人類健康,若想了解更多,請關注我,有疑問可留言,必回應!

中成藥能替代中醫湯藥嗎?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的中藥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順勢而生的中成藥就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中成藥相對於中藥湯劑而言有它自己的優勢,首先它服用和攜帶都比較方便,其次某些中成藥的配方效能增強,這些都使人們比較容易接受中成藥。而對於中藥湯劑而言,它的製作比較麻煩,因此影響了它的進一步發展。今天我來分享一下相關知識。

1.中成藥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傳統的中藥湯劑製作很麻煩,需要反覆的煎煮才可以,這樣的操作很複雜,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會有很多的有效成分喪失,這樣就對藥物造成了一定的浪費。

而中成藥是根據中醫藥的理論為依據,將一些藥物配方按照現代工藝進行機械化大生產,這樣可以有效保留原中藥的性味和功效,而且還可以去除中藥中的農藥殘留,還能控制重金屬的含量。

另外中成藥是對於傳統中藥的一種突破,它還是根據中醫理論作為依據,結合現代的製藥技術,從而可以對其中的有效成分進行提取,雖然目前中成相對於傳統湯劑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它的優勢也很明顯。

2.中成藥能夠替代中醫湯劑嗎?

通過上面的講解,想必大家看出來中成藥的優勢了吧,當然目前中成藥發展的還不是特別完善,它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比不上中藥湯劑,因為中成藥太標準化了,不能做到個體化。但是我相信隨著它的發展,終有一天它是可以取代中醫湯劑的。

最後小結:我相信中成藥有一天是可以取代中醫湯藥的,主要是因為它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結合了現代的製藥工藝,從這兩個角度來說它的前途是無量的。

以上是我對該問題的解答,純屬手打,實屬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讚唄,如有疑問可在下方留言……


醫者良言


逸仙藥師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成藥是以中草藥為原料,經制劑加工製成各種不同劑型的中藥製品,包括丸、散、膏、丹各種劑型。

中成藥的優點是現成可用、適應急需、存貯方便、能隨身攜帶、省去了煎煮過程、消除了中藥煎劑服用時特有的異味和不良刺激等。

通常中成藥中包含以下幾種藥,即君、臣、佐、使四種藥。比如,古人用來治療傷寒的“麻黃湯”,就是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四味中草藥組成。其中麻黃是君藥,主要用於發汗解表;桂枝是臣藥,協助麻黃解表;杏仁則是佐藥,用來輔助麻黃平喘;甘草是使藥,用於調和諸藥。再如四君子丸,方中人參補益中氣為主;輔以白朮、茯苓健脾益氣,兼以祛溼,使溼去脾自健;甘草養胃和中。諸藥共湊益氣補中,健脾養胃。

但是中成藥也有侷限性,中成藥的成分組成、藥量配比一成不變,不能靈活多變、隨症加減,因此中成藥是不能代替中醫湯藥的。

所謂中醫的千人千方,正是根據不同患者體質的不同,四診合參,辨證論治,通過劑量的調整和藥物品種的增減,靈活運用。

比如食滯胃腸證,治法:消食導滯,行氣止痛。常用藥為焦山楂、焦六神曲、炒麥芽、陳皮、萊菔子、連翹、半夏、砂仁、茯苓、木香、厚朴、炙甘草等。如食滯為主者,重用焦山楂、焦六神曲;乳滯為主者,重用炒麥芽,加炒谷芽;胃脘脹痛而便秘者,加枳實、大黃、檳榔;嘔吐者,加廣藿香、紫蘇梗、生薑。

當然中醫湯劑需要中醫生處方,需要自己煎煮,使用和攜帶不便,味道各不相同,通常較苦,有些患者不能接受。

因此,病症較輕或比較明確者可選擇用中成藥,病症較複雜或病因不明的需要到中醫就診,醫生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開具中藥湯劑。


逸仙藥師


中成藥在單一病種或某些病來講,完全要超越湯藥的效果,而且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煎制的湯藥,往往藥量要比打成細粉做成藥丸的中成藥,用藥量大的多,原因就是因為煎煮的時候不一定把中藥本身含藥量全部煎的出來,根據我們的先師幾千年的經驗,藥丸用藥的含量與煎煮中藥的有效含量是相對等。

但是現在有很多技術沒有學會,就會看著書本照抄方子去欺騙患者的不良醫生,動不動就拿一個古藥方出來去忽悠患者,忽悠讀者,而這些人也根本不懂,中成藥能治大病的要略!

中藥湯畢竟是很難喝的,有許多患者喝不下去,於是停止了治療,如果你會使用中成藥來治病,這又會省去很多麻煩。


饒通州


永遠不能,大家去了解了解,中成藥裡面基本上都含有西藥成分,中藥如果療效好,為什麼要加入西藥成分呢,本來西藥效果很好的,加入了中藥成分確造成了人的死亡,(好像是,柴胡注射液吧,)大家用心的想想,如今科學如此發達,如果中醫真的象中醫粉們說的那麼好,怎麼到現在沒有那個國家或科技部門拿出中藥能夠治病的結論,沒有一箇中醫或中醫粉能拿出來一副藥的化學成分,原理,藥理,成分,臨床試驗數據。而西醫理解很簡單,感冒了吃藥是要退燒,殺滅細菌或病毒,胃穿孔動手術把穿孔縫好,腿骨折了手術把骨頭接好,每種病,西醫會把病理,病灶,藥的作用說的明明白白,而中醫什麼病都會說什麼虛,氣,什麼五行,易經,經絡,陰陽一些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什麼補肝補腎補這個補那個,我只想問問假如補肝,肝怎麼了,為什麼要補,補的是什麼,所謂的補藥的成分是什麼,是怎樣補進去肝臟的等等等等等等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如果有中醫或中醫粉把一切中醫中藥的治療原理,藥的成分,臨床試驗數據,拿出來讓人以明白,誰還會反對呢??????


森哥35


對於中草藥,明白其治病原理,然後製作中成藥應該能彌補中醫湯藥惠及面低和服用麻煩的弊端。

我認為中藥治療疾病主要是利用藥物自然屬性的偏差來調節人體的病理性偏差,其次是利用藥物成份一物降一物的原理剋制致病外因,比如雲南白藥等。

抑制性中藥的運用比較直觀,也容易固定流程,製作中成藥簡單易行。

調理人體內質的中藥複方,運用時須專業高明的中醫師臨症處置,最超瑪得明確無誤地辨別病症。這種複方,即便製成了中成藥,在運用上難以操作。

最關鍵的是,中成藥廠家往往注重分析藥物的有效成份,對中藥進行提練加工然後上市,這種中成藥往往起不了什麼作用,只能作為同類化學西藥的替代品罷了。


樂不思蜀lu


不一定,中成藥也分全中成藥和半中成藥,從古至今都有的蜜丸藥就是全中成藥的一種,而半中成藥是後來的科技產物,比如顆粒藥。湯劑中草藥藥方最大的好處是一人一方,假如兩個人得了同樣的病,症狀都大同小異,甚至一模一樣,但是經過望聞問切,開出的藥方都不會一樣。煎藥有藥引,喝藥也有藥引,煎藥裡常見的藥引就是大棗,丸藥的藥引常見的就是黃酒。喝中藥最大的忌諱就是相生相剋,喝藥期間絕對有你不能觸碰的東西,所以遵醫囑是最重要的,萬一出現相生相剋的東西,就會產生有毒物質。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如有不妥,還望諒解。


初心不改dear宋


中成藥代替不了中藥湯藥,中醫把脈看病,是有很多講究的,同樣是感冒的兩個人,同一個醫生抓藥,也許濟量都不一樣?所有中醫有種說法叫看病抓藥。在有煎藥也有講究,各種藥材熬製的時間不一樣,有先後順序的。一句話中醫是很講究的,我不是中醫,但我喜歡中醫,恨西醫,西醫用抗生素害了多少人。


劉燦方804


中成藥能否代替中醫湯藥?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簡單瞭解中成藥與湯藥的特點

中成藥方便使用

但作為內服藥的話其劑量小適合長期服用

湯者蕩也

就是說湯藥就象掃蕩一樣

劑量作用象掃蕩一樣巨大徹底

這樣大家就明白了

中成藥是完全代替不了湯藥的

如果要代替中醫湯藥

說得好聽點是中醫藥的進步

說得不好聽就是中醫衰敗的元兇

是中醫藥市場化、騙錢的表現

是中醫的倒退防礙中醫的發展

中成藥的療效可以說大部分都不明顯

長期服用還有抗藥性

最後變成說有效就有效

說無效就無效

最後可能發展成為象現在的保健品一樣


餘貫三大道至簡學中醫


【什麼是中成藥?】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ae1ba5a173db53002ee8171d59e03bea\

醫學微視


應邀特作答:

首先應搞清楚中藥各種劑型的特點及意義,就能明白中成藥能否代替湯藥。

1、湯劑——用中藥飲片水煎劑。適宜一般疾病或急性疾病,可內服和外用燻洗。李東垣《用藥法象》說:“湯者蕩也,去大病用之。”



特點:吸收快,易發揮療效,適宜大病、急病,便於隨證加減使用,能全面、靈活地照顧各人不同病的特殊性需求。是在中醫辨證施治下,只適宜個人病證加減的獨特治療手段。幾千年來,中醫用中藥湯劑處方,顯示了無比的優越性和專一性。

2、丸劑(片劑)——將中藥研成細末,以蜜、水或米糊、麵糊、酒、醋、藥汁等為賦形劑或片劑的包衣的固體劑型。李東垣稱:“丸者緩也,不能速去之,其用藥之舒緩而治之意也”。




特點:吸收緩慢,藥力持久,體積小,服用、攜帶、貯存方便。適宜慢性、虛弱性疾病。亦有用於急救;某些峻猛藥品,不能急切使用,使其緩緩發揮療效;毒性大、難入煎劑的藥物,或貴重、芳香、不宜久煎的藥物可作丸劑。丸劑包括蜜丸、糊丸、水丸、滴丸、濃縮丸等劑型。

3、散劑(顆粒劑)——將藥物研細成粉末,有內服和外用兩種。可直接沖服,亦可研成粗末,可加水煮沸取濃汁服用。外用散劑供外敷、摻撒瘡面。

特點:製作簡便,攜帶方便,節約藥物,吸收快速,不易變質。李東垣說:“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4、膏劑——分中藥浸膏和中藥煎膏劑。

特點:體積縮小,便於服用,用法簡單,攜帶貯存方便。內服膏劑大多滋潤補養,適宜大病後的補養康復。膏劑有內服外用之分。外用膏劑多用跌打傷科和瘡瘍腫毒外貼使用。

綠上所述,其特點及意義非常清楚了。中成藥各種不同劑型,以丸劑、片劑使用最多,但是中成藥是不能夠代替湯劑。中成藥患者可自行選擇,只能對號入座,對各人獨特兼證無法改變。只適宜普遍性的慢性病使用。

而湯劑應在中醫師的四診合參下,辨證施治,立法方藥,並隨急病大病之兼證加減靈活使用,其獨特性和專一性、快速性是無法代替的。

明白了嗎?欲知更多相關知識,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一葉輕舟85將為你的諮詢解答,感謝閱讀和熱心贊評。未經允許,不得搬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