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恭迎財神


大年初五:恭迎財神

破五節起源

大年初五:恭迎財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是歷史悠久的漢族傳統節日之一。舊時,初一到初五民間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動針線、不允許搞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在過了初五之後,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而稱此日為“破五”。

大年初五有哪些習俗和禁忌呢?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民間習俗


大年初五:恭迎財神

大年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民間在初四的時候就要把財神迎進家門,初五再正式拜財神,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大年初五:恭迎財神

“破五”的習俗活動主要是“送窮”,各地稱謂不一,諸如“送五窮”、“送窮土”、“送窮灰”、“趕五窮”、“送窮媳婦出門”等。所謂“窮”,也就是正月初一以來所積存的垃圾。那時的垃圾是不能倒的,由此可以聚財,否則就倒了“福氣”。到初五,這些垃圾不能不倒出去,否則影響衛生,於是就變成了“窮土”。 送窮的方式頗多,簡單的只是清晨掃垃圾出門完事,複雜些的則要用紙剪一個“窮媳婦”送走,甚至還要讓她背個裝了垃圾的紙袋送在門外。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大年初五:恭迎財神

大年初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剁餃子餡時,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據說,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吃餃子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


大年初五:恭迎財神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初四夜初五清晨,商家大放鞭炮煙火,在門上張貼神像,寓“接財神”之意。送神之後,鞭炮齊鳴,店員們都猛勁地搖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屋裡屋外響成一片,謂之“響響噹噹,大吉大利”。這時便有乞丐們來唱喜歌,掌櫃的少不得要賞他們幾個喜錢。在強烈的祝願氣氛中,店鋪打開了護窗板,露出早已貼好的“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紅對聯,開始正式營業。

大年初五:恭迎財神

初五禁忌

1、不宜做事

按照舊的習慣,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財。“五忙日”,禁止動土,否可能會有災害發生。無論則南北方,過去坊間都忌諱吃藕,也忌諱梳頭。但這些都是迷信的說法。

2、忌串門

《燕京歲時記》中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日,則王妃貴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婚女子亦於當日歸寧,而諸商亦漸次開張貿易矣。《清裨類鈔》也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

傳說姜太公封老婆為窮神,並令她“見破即歸”,人們為了避窮神,於是把這天稱為“破五”。初五不串門其實就是避免見到窮神也就是小媳婦、有的地方乾脆叫“初五送窮媳婦出門後喜迎財神”,其實是古時對婦女的一種不尊重。

另外,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還會忌諱在這一天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

大年初五:恭迎財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