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追求“书卷气”,当今书法家追求什么?


人有气味,会在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中流露,这是由一个人的天赋修养,学问见识等所决定的,这就是生活中的读人。那么这个人的气味也会作为一种信息影响其行为举止和事物,这时的气味已经成为气息,假如是一位书法家,这种学问修养气息,会集中反映在作品中,这就是学问文章之气。“学问文章之气”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首先提出,后被人概括为“书卷气”。“书卷气”是宋以后作为衡量书法艺术水平高下雅俗的重要依据,也是书法鉴赏与批评的审美标准。

古人追求“书卷气”,当今书法家追求什么?


书家水平高低不在技法工夫,而在学问高低,淳元《论书浅语》中写道:

不读书则气味不驯雅,不修行则骨骼不坚正,书虽工亦不足贵也。


古人追求“书卷气”,当今书法家追求什么?

董其昌 行书《女萝绣石壁五言诗条幅》


杨守敬将“品高”、“学富”视为书人所必需,比“天分、多看、多写”更为重要。读书做学问是古代书家的必修课,宋已绛,书家都追求“书卷气”,元明两代著名书家赵孟頫、董其昌都是“书卷气”的讲求者代表,清代李瑞清则是从气息上正面提出:

书的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也。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人们早已认定“气息”是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品格、道德修养的反映。“书卷气”提高了书法的艺术品位,也增添了书人从业荣誉感,直到今天,书法批评还是以“书卷气”作为主要标准,可今天能有书卷气的书家有几人?!

以“宋四家”为首的宋代书家都是诗人、文学家,书法反倒成了生活之余事,宋人书法“尚意”书风是表现自我,写胸中逸气直接表露,是“文人之气”“书卷之气”的写照,苏轼有诗曰“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意思是工夫深不如多读书,只有学富才能使书法达到神化的境界。黄庭坚在《跋东坡书》说:

“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黄庭坚提出苏轼的“学问文章之气”即“书卷气”,圣公会别人不能及,就在于东坡先生的文才。书法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它是人的精神文化修养和审美情志的对象化。人们尊重、敬仰具有高尚的情志与文化的人,所以对其对象化为书迹也会产生美感,对由这些形迹透露出来的气息也以为美。


古人追求“书卷气”,当今书法家追求什么?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诗帖》

这种气息,集中从书者的学问修养上反映出来,所以“书卷气”才成为书法气息美的最高要求。这说明,“书卷气”不是从来就有的,因为它不是单纯的技能表现,也不是某种固定的形式风格。甚至可以说,单纯的技能和固定的形式风格上没有积极意义的气息美。积极的气息美都是从书中的表现的精神、气息上说的。“书卷气”之所以成为气息的最高表现,是因为古人常说的“学问修养”,是以书卷为代表,称“书卷气”,并不仅只是“读书多”,从各方面增进修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反映为书的气息的,都被称做“书卷气”。正是具有这一特质,所以我们说“书卷气”是书法艺术的最高标准。

时代在发展,人的认识和艺术追求、审美要求也在发展。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重新认识书法气息,不仅仅追求“书卷气”但高雅气息是不能丢掉的。

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进入到一个无事无物不可仿造、伪托的时代。但是,精神产品所透露的气息不可伪装,写书法顺势而下、一笔挥就,所透露的气息不可伪装。它是书者天生情性、精神修养、物质能力的综合反映。


古人追求“书卷气”,当今书法家追求什么?

展厅书法


今天,各类书法展览多如牛毛,这是个好事,一方面作者向观众展露了自己的技能功力,也以真实的气息展露了这个人的情志意性、精神境界。在现实生活中,人尊重气息高雅的人,在艺术审美中,人也只珍爱气息高雅有境界之书。这不只个人的书法审美见识,而是书法的发展历史向人们提出这样的审美讲求。

书法从作为利用文字保存信息的工具开始,走过了同时为审美到干脆只为审美而存在的不同历史阶段。在为审美而发展中,又经历了主要关心书写技能功力、以技能功力的表现为美,到从作品看书者的精神修养、以高雅的精神修养为美的发展,即人们不只看产生书法的技能功力,更关注掌握运用技能功力的人的精神修养,将技能功力的表现落实到书者的精神修养上来。而精神修养最微妙、最耐品赏的则是气息。所以我们“气息美”既是时代所认识的书法美的最高表现,也是时代对书法美的最本质的认识,按气息产生的规律追求高雅的气息,就成为时代书家的最高任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