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路遥》解说词:陕北高原永不落幕的文学巨星

电视纪录片《路遥》解说词:陕北高原永不落幕的文学巨星


撰稿|何志铭(国家二级导演,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


【上篇】根

这是陕西延川县城的十字街头。

  

这是陕北一条普通的石板街道。

  

这里留下了路遥的童年与少年时代的足迹,他百万字的长篇小《平凡的世界》开头的生活原型就指的这地方,让我们听听他当年自己的声音......


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了,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没有到来。

  

这是陕北高原上的清涧县城。早在一九二七年,在大革命时期,就爆发了最早的清涧起义。然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里仍然很贫穷,也默默无闻。这个并不起眼的小山村王家堡,也是同样。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日,贫苦农民的儿子路遥,就出生在王家堡这孔破旧的窑洞里。

  

这就是路遥生身父亲,他刚从山里干农活回来,因我们的到来,穿上了这身灰色的干部服。路遥的母亲和他的妹妹伤心的哭泣,而他的父亲刚强,则沉默不多语言,只是在我们告别时,父亲流泪了。

  

路遥八岁那年,他老人家实在无法养活路遥他们兄妹几人,领着刚懂事的路遥,顺着这条山路,朝延川县而去。

  

幼小的路遥在天没亮就被他的父亲从被窝里拉起来,连口凉水也没喝,一身单薄地就跟上父亲走了。天亮时到达清涧县城,父亲用仅有的一毛钱,买了一碗油茶,全给路遥喝了,继续赶路。他们忍饥挨饿,用了整整两天的时间,赶到了延川县的郭家沟村。

  

郭家沟在距延川县城一二十华里的一条山沟里,他的大伯父王玉德就住在这里。

  

这就是路遥的伯母李桂英,伯父王玉德已经过世了。

  

当路遥被父亲领到郭家沟时,这位善良的伯母说什么也舍不得让这么小的路遥跟他父亲给别人揽工。伯母在王玉宽同意后,把路遥留下了。

  

几天后父亲要走了,幼小的路遥已经知道,父亲把他给了伯母。他站在院子一棵槐树后,什么话也没说,眼巴巴地看着父亲从坡上走下去,渐渐消失在那条小路尽头时,躲在树后的路遥泪流满面....

  

就是这样的窑洞,就是这样的油灯下,路遥从九岁起到离开这里,将近十多年来住在这里。

  

如今大妈说: 可想的厉害呢?

  

在这吞糠咽菜的年月,路遥的伯父家也十分贫穷,但这两位老人费尽力气,供路遥上学,路遥在他家河对面的乡村小学校里读书,我们来的这一天,孩子们正学校挖地里的土豆。

  

“你认识路遥吗”?他是路遥的侄女。

  

这是延川县小学,路遥的高小是在这里读完。

  

在饥饿和贫穷中,路遥艰难地长大。幼时,他只有冰天雪地的冬季才能穿上鞋。他长的很大时,还没有穿过一条新裤子。学校里别的孩子拥成堆儿耍闹,而他却孤零零远远地躲开,因为裤子是破的,害怕撕得更破,不敢到人前去。


然而,站在我们面前这位老大娘,宁肯自己受苦受饿,也要想春法子让路遥好好读书。唯独苦了大娘。

  

电视纪录片《路遥》解说词:陕北高原永不落幕的文学巨星


她提上筐子,拄上打狗棍,鸡不叫就起身。步行五十里路赶到延长县。李大娘只所以走这么远的路,唯独人陌生,又不会给路遥丢面子。把要的干粮像摆地摊似地,晾干,然后,疯颠颠地送给在延川上学的路遥。

  

两座大山,夹着一道山川,延川县城中学坐落西山上,现在的中学校舍已不是当年上学的校舍了。学校在分配煤炭,严寒的冬天到来之前,每个教师可以分配到800斤煤炭。

  

问小同学:“知道路遥吗?”当年路遥也住在这样的窑洞。

  

此时,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击碎了成千上万热血青年的梦。

  

路遥随着梦的破灭在坎坷的人生十字路口上痛苦的徘徊。

  

路遥被迫回到了养育他的那个郭家沟。

  

回到郭家沟村的路遥同父辈们一样,日出面耕,日落而归,挥着老镢头,在陕北黄土高原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生存而苦苦地挣扎。

  

陕北,这是一块产生史诗和英雄的地方。

  

陕北,北斗七星照耀下这块苍凉的北方原野,因各种各样,使这块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奇特的人们,他们在梦幻,他们用自身去创造美丽的传说。

  

父老乡亲们注视这位后生,路遥的组织才能和智慧与其刻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他们。村革委会与大队书记刘俊宽在路遥困境时,全力支持他。先后推荐他当上了小学民办老师,后经公社同意,抽路遥到县革委会通讯组搞宣传。  六七十年代,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队,路遥这些陕北奋斗的青年朦胧地意识到外部世界之大。陕北青年力争挣脱这块土地的拼命精神和北京知识青年活跃的思维相碰撞,产生了激烈的冲动,更加坚定结实了路遥远大的生活目标。  


北京女知青林达这时与路遥相爱。林达长于写作,颇有才思,她以程远的笔名发表散文,后来成为路遥的妻子。路遥作为生长在这块土地上高原汉子,将永远成为这块土地上的第一把小提琴手。  


二十多年风风雨雨过去了。

  

一九七三年,路遥终于三步一曲折地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跨进了延安大学的门坎。大学期间,路遥严肃地审视他的人生道路,在艰辛的日日夜夜里,他自始自终地勤奋读书。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生活和文化基石,奠定了他的一生。  


在西安市建国路71号,有一处三十年代盖起来的平房,就是这样的大院,就是这种条件,曾经涌现出一大批颇有成就、卓有影响的诗人、作家和评论家。农民的儿子路遥,就是这个富有生机蓬勃队伍中的一员,并很快成为一员主将。  


路遥的全部创作与生活没离开过这片土地。他把自己青少年时代全部的心酸藏在心中,然后露出微笑地进行奋斗。直到弥留之际还念叨着陕北。  


然而他的父亲王玉宽,没向我们倾吐一句自己的感伤与愁怅,他的父亲与白发苍苍的叔父们,和七十多高龄的养母仍然在这块土地上艰辛劳做着。

  

他最根深的力量来自这块土地。  但是许多人难以理解路遥,一个人对自己故土的一切爱的如此魂牵梦绕的地步。  


让我们走近他!


电视纪录片《路遥》解说词:陕北高原永不落幕的文学巨星


【中篇】人

“有时候当我在都市喧闯的大街上走过时,我常常会在一片人海中猛停住脚步。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遥远的陕北,我看见那荒山秃岭,光着脊梁的父辈们在挥着镢头开垦土地”。


“我虽然没有继承父辈的职业,但我永生崇敬他们伟大的劳动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艺术创作需要的也正是这种劳动精神,我们应该具备普通人劳动人民的品质,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感觉。像牛一样的劳动,像土地一样贡献”。


《人生》小说发表,拍电影引起巨大的轰动.路遥年仅三十四岁,巨大的声誉,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那里有人公然断定,《人生》是路遥再不能愈越的高度。


他一头扎进长篇写作中,整整六年之久。这部巨著将全景式地反映中国近10年间的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变迁,有近上百个人物出现。工程是庞大的,涉及的面广且大而又复杂,单为摸清1975一1985年10年间的社会大事,翻阅了10年几种大的报纸,手指磨出了血印,只好用手背来翻报纸,记录了几十万字的笔记,要知道农业、商业、工业、科技、养鱼、养蜂、税务、气象、财务、历法,甚至不明飞行物等。了解每一种知识,就像必须翻越一道崇山峻岭似的。


路遥是一位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型作家。他的写作好比是打一场正规的阵地战,正面仰攻一个火力点拔掉,一个山头的占领,无不需要全力以赴,不能投机取巧,拼上的是实力体力,这场庞大战役又长达六年。 在煤矿,路遥完完全全成了一位挖煤的工人站在井边,和路遥一块下井的工人们,谁也认不出他曾经是写《人生》的作家,都以为他是一位新来的煤矿工人。 这是我们在1991年6月拍摄下的一组镜头。


此时的路遥已和一位壮实的农民抬料石。两块厚重的料石,少说也有二百多斤重,可他毫不畏惧地抬了起来。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那些日子里,不顾一切地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爱恋奉献给读者,而对自己的生活却常常是一根大葱,一个烧饼,甚至一个冷馍头。


他喜欢孤独,但也惧怕孤独。多少天里,路遥钻在这深山老林里进行长期的人生孤旅,而且没有和任何入说过一句话。白天黑夜,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一间房子里写作。星期六的傍晚,路遥创作的那个院子里早已走得空无一人,他只好伏在窗户上,久久地遥望河对岸的那栋家属楼。深更半夜里,一声火车的鸣叫一下子把路遥从椅子上拉了起来,他连什么也没想,就急急忙忙地跨出门,在凛冽的寒风中朝火车站走去,迎接他意想中的那个人。这里并没有火车站,唯一有的就是这山一样的煤堆和一辆拉煤的火车。此时,路遥悲伤而惆怅地立在煤堆旁,用指头悄悄地抹去眼角的泪水,然后朝他的工作间走去。 凌晨,万般寂静,路遥从桌前站起来,常常感到眼冒金星,腿半天痉挛的挪不开脚步,躺在床上,有一种生命即将终止的感觉,似乎从此倒下再也爬不起来。


告别了这一段生活,他回到了西安,看到了他亲爱的女儿路远。夜里,路遥和女儿约好次日到城墙头上看日出。凌晨时分,当路遥从他工作间轻轻走进女儿的卧室时,看到女儿睡得正香,可能还在做梦,小脸上挂两颗泪珠。此时,路遥再也控制不住了,突然女儿路远醒了,一看他忙问:“爸爸,你怎么哭了?”路遥转身掩饰说;“远远,咱们都比太阳起的早。” “路遥除了写作,除了偶尔看一场电视转播的足球赛,再没有其它嗜好,他不下棋,不看演出,不打牌,不喜欢字画,也不爱与更多人交往,对许许多多使人痴迷的玩赏他都不屑一顾。”


1987年春天路遥曾去当时联邦德国访问。问他:“去德国的印象最深是什么?”他讲是一场足球赛:“每当运动员有上乘表演,全场十几万男女老少便都扔着鲜花、帽子、狂呼呐喊,整个运动场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声潮,给人一种惊心动魄,如同在大海上颠簸一样的感觉。” 那一瞬间,他闹明白了为什么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德国人发起,这个民族的好奇心真是不可估量! 他说:“我们的足球不景气,与我们民族精神中的中庸之道,与大锅饭所滋生的堕性不无关系,要使足球走向世界,必须抖擞民族精神,建立大文化的足球概念,国足把国家荣辱担于一身,如果要他组建国家足球队,队员的条件首先是强悍,其次才是战术的素质和运用。” 路遥从德国访问回来后对人说他的感受是:一个穷人到地主家走了一趟。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他说:“在异邦公园般美丽的国土上,我仍在思考我的遥远的平凡的世界里的那些衣衫褴楼的人们。”“从北京一下飞机,听见满街嘈唠的中国话,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旋转,走了世界最富有的地方,但我却更爱贫穷的中国。” 他的童年从没吃过一顿饱饭,他那时常常呆想的就是: 人要是啥时候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该多好! 对于这些苦难他铭心刻骨,它使他懂得了生活,懂得了最普通的人的命运、感情和希冀。他是从苦难的普通劳动者中间走出来的,他对他们的感情,是一种渗透到血脉里的感情,这感情牢固地根植于他的心里。只有经历过寒冷的冬天,才能知道春天的温暖。寒冷贫脊的陕北高原生命的成长既不容易,又异常顽强,他体现陕北这个地域上生活的人全部的辛酸与喜悦。


电视纪录片《路遥》解说词:陕北高原永不落幕的文学巨星


有一年女作家王安忆去了陕北回来说:陕北真是荒凉呀!简直不能想象人怎么在那儿生话。可是路遥说:“他今生今世是离不开了那块地方的,他走在山山川川沟沟峁峁之间,忽然看见一树盛开的桃花、杏花,就会泪流满面,心就要碎了。”


每年清明时节,春草发芽的时候,他都特别激动,孩子般爬在山坡上,指着那刚刚探头的草芽对我说:“闻频,你看你看!” 他特别喜欢下雨,从延川到西安二十多年中,每当下雨的时候,都喜悦万分地说:“下雨了,下雨了!”不知为啥。他的怪脾性,到作协大院后,有增无减。


这与他生活的陕北干早地区有密切的相关。小时候,他从父母脸上看出对雨季的喜悦笑容,如果是长时期的干旱,则是一片叹息声,生活变得十分灰暗。雨雪天,人们心情格外好,辛勤农人们终于可以躺在热炕上睡一觉,任凭雨季滋润干渴的土地。 大雪纷飞的天气,同样给他童年、少年时带来了欢欣,可以一无遮拦、漫无目的奔跑,感受快乐。就是这样大雪天,给他留下青年时代美丽地永生难忘地初恋...... 如今他身处异乡孤独的地方,又是雨雪纷飞,两眼便忍不住热辣辣的无限伤感,岁月流逝,无限美好的过去再也不能唤回,只能拼命的工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的缺憾! 凌晨,他从工作间出来,累得弯腰勾背,穿过一片黑暗,向家属楼走去。嘴里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声疲劳的叹息。有时候,立在寂静无声的院子里,感到十分凄凉,过一两个小时天就大亮,人们将开始新的一天,而他却会拉起窗帘,陷入死一般的沉睡中。


他完全脱离了正常人的生活规律,他自我感觉一直生活在黑暗中,他渴望明媚阳光,于是他常常坐在作协院内这把破旧的藤椅上晒太阳,在光天化日之下,打瞌睡,醒来时则专注地思考紧要的一些困难。 有时从中午坐到黄昏,有时从夜色降临坐到深夜。他说:“作协机关,孩子们最忙,晚睡早起,勤于功课,其次是太太们忙,早出晚归,忙于上班,最不忙的就是文人先生,可以一杯清茶从早喝到晚。” 他说:“雨天,或者雪天,帶上好烟,带一些好吃的,独自住在某一个偏僻山村的小屋里,那最惬意不过。雨天,在没有喧嚣的小屋,望着窗外泥泞的道路,等待或期盼一个人;雪天,望着白茫茫的原野,任思绪雪花飞舞,任思想向遥远的天际伸展,那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


他埋怨没有夜晚的城市,诅咒已经过去的火热夏天。他说秋天的雨是蓝色的,舒服极了。他硬说自己能看见秋风怎样从原野上吹过。他说在他的老家,雪片落在山顶上,整个冬天就不会消失,只有等第二年的春风起来时,白的山头,才会变为黄的山头。


92年的夏天,路遥身体一直不好,小病不断。但他仍然写完六万多字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8月,西安至延安火车开通。8月6日他背了一只黄挎包兴冲冲地说:“回去,回陕北。” 路遥回到延安就病了。 路遥患病住院期间,党和政府给予了他极大的关怀和照颐。


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支益民、宜传部长王巨才赶往延安,看望路遥。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同志指示延安地委行署关注路遥的病情,并在省委宣传部的一份《关于路遥病情的通报》上指示,责成卫生厅党组负责,组织强有力的医护人员加紧医治,使其尽快恢复健康。然而,尽管如此,路遥在延安住了二十九天院仍不见好转,不得不由延安转往西安。消息传出后,数百名延安党政机关干部和父老乡亲,纷纷赶往医院为他送行。


站台上,人山人海,他们满含泪水,怀着难以离别的心情目送他的离去。火车启动了。路遥爬在车窗,艰难地举起了一只颤悠悠的手向窗外的父老乡亲挥着,顿时,他的眼里,溢出了一串泪水,这是他对故乡看得最后一眼。


路遥转到西京医院,省长白清才同志在百忙之中,亲自前往医院看望路遥,并且对这里的医护人员说:"你们一定要把路遥的病治好。”同时,他还说:“一个省长好选,一个作家是选不出来的。”


1992年11月17日8时20分,这位黄高原的优秀儿子,被无情的病魔夺走了他四十二岁年轻的生命。


1992年11月21日,陕西各界人士怀着极为沉痛的心情,在西安三兆殡仪馆向路遥同志遗体告别。


那一天,人很多很多,他们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这位死者相识不相识的人们,向这位生前曾经用他心血凝成的作品,影响过我们时代、我们生活的人,做最后的告别。“爸爸呀,你不是好好的吗? 你回来吧,你再看看我吧,你们为什么不让我看他,他是我爸爸呀,求求你们,我求求你们了,让我再看看他吧。不不,你们不要火化他,他好好的,你们都不是看见吗.....”十二岁的女儿远远要看父亲最后一眼,她要把生日卡给爸爸,再过17天就是路遥的生日,然而他是还是走了。

他留给我们什么?


电视纪录片《路遥》解说词:陕北高原永不落幕的文学巨星


【下篇】 艺

  

“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凤吹过了黄绿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他上了二级平台,沿着铁路线急速地向东走去,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中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中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向他飞奔而来.....”

  

这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小路。

  

这是一条平平常常的小河。

  

多少个春夏秋冬路遥就是行走在这样的小路上、这样的小河边。那是六十年代初期,人类对空间的征服史上,发生过这样一件大事,有个叫加加林的苏联少校乘坐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他泪流满面地望着夜空,望着月亮,在荒凉而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延川县城操场上,呆呆地站着,在这一刻,他的内心产生了走向大世界的勃勃雄心。大约从这个时候起,农民的儿子路遥开始清醒地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

  

二十年后,小说《人生》中高加林的命名,大约和这个夜晚有关。二十岁左右的路遥,在故乡寂静的山间小路上行走的时候,脑子里突然间闪出的一个念头:如果在这一生要写一本自己感到满意而规模巨大的书,那一定是在他四十岁之前。这就是他在二十年前,给自己限定的艺术生命的辉煌期,他的艺术梦正是从青少年时代这条陕北高原普普通通的乡间小路开始的。


这是一个号称为“文化县”的贫穷小县城延川。

  

1972年,几个不安份的年轻人公然忍饥挨饿地搞起了文学,并办起了一张在全国引起反响的油印小报《山花》。这几位年轻人就是后来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诗人谷溪、陶正和路遥。挣不脱的贫穷绳索,洗不尽的饥饿忧郁,在山坡陡坡上苦苦挣扎的路遥,伏案耕耘。他的“写字台”装在军用书包内,是一块小木板,常常坐在草垛旁、土炕上搞创作。

  

1972年和1973年的《陕西日报》、《人民日报》均以载文,介绍了路遥创作的情况,也充分地显露了路遥文学才华。艺术是用它巨大的魅力改变一个人的生活道路,路遥所感谢《山花》的,正是如此。

  

1978年,还是一名普通编辑的路遥,在他而立之年,创作出了他第一个中篇处女作《惊心动魄的一幕》。两年时间里,《惊心动魄的一幕》周游列国,曾接连不断地投了当时7家大型刊物,狂热地寄出去,客气地退回来了。几近绝望的路遥,他把这部小说寄给《当代》杂志,如果还不能刊用,就再不要退给他,就地一烧了之。不久,很快就收到了这个杂志主编秦兆阳的一封长信。秦兆阳,亲自指导路遥修改并发表了这篇小说,并在他力争下,获得了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如果说这部作品不是被秦兆阳看中力荐获得成功,路遥之后还会不会写出《人生》、《平凡的世界》是值得怀疑事情。它整个地改变了路遥的生活道路。

  

路遥亲眼目睹这位濒临死亡老人,在喘息声中《创业史》第二部的手稿,一章又一章不断头的送往编辑部来了。他曾七遍细读《创业史》,像把一部完整的机器零件全拆下来细分析,这位老人如何把生活的细流汇集成巨大澎湃的思想和历史容量的海洋。他说《创业史》史诗的品质,决不能简单地说成“山药蛋”派。91年夏天他曾说至目前为止读懂秦岭的只是这个陕北老汉。路遥把这位风云变幻时代、热情生活、辛劳创造的前辈艺术家的精神遗产,完整系统地继承下来。

  

一九八三年路遥在甘泉县短短的二十多天时间里,他闭门不出,完成了洋洋十三万字的小说《人生》,震动了中国文坛。《人生》于一九八四年由路遥改编,西安电影制片厂撒上银幕,荣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小说《人生》被译成英、俄、法等几种文字在国外出版的同时,一举又夺得了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人生》的巨大成功之后,新的创作该如何进行?路遥面临命运的重大抉择,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他都不由自主地走向毛乌素大沙漠。

  

电视纪录片《路遥》解说词:陕北高原永不落幕的文学巨星


无边的苍茫,无边的寂寥,如同踏上另外一个星球。嘈杂和纷乱的世俗生活消失了。冥冥之中,似闻天籟之声。此间,真正用大宇宙的角度来观照生命、观照人类的历史和现实。在这个孤寂而无声的世界里,了望生活的场景会无比开阔,体会生命的意义也要会深刻。感到人是这样渺小,又感到人的不可思议的巨大。你可能在这里迷路,但你也会廓清许多人生的迷津。他对沙漠的感激之情,是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这部书的写作当初就是在此间的沙漠里下最后决心。

  

一九八八年的五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平凡的世界》第二部已近尾声,路遥意识到,千百万听众并不知道这部书的第三部分还在他的手中没有完成。如果稍有差错,被迫中断播出,这将是整个国家的笑话。


抄改工作进入最后部分时,他突然想将这最后的工作放在陕北甘泉县去完成。这也是一种生命的暗示,在那里,他曾写出过自己初期的重要作品《人生》。那是他的一块“风水宝地”,艰苦的写作之后,他总要去县城外洛河散步,从《人生》的写作到现在,已经记不清多少次走过了这条小路,这是一块他永远不会忘记的土地,一条永远留在心间的小路。他说以后每次北上路过甘泉,总要透过车窗深情地了望这个地方,胸口不由一阵阵发热。文学在他心目中的位置远胜于一切,他对于文学的祟高理解甚至使他到了倦于与人谈文学的程度。

  

他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和地继续耕种。《平凡的世界》是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史诗品格的杰出力作,它以艺术家犀利目光,纵览中国农民十年改革的壮丽图景。为此,《平凡的世界》荣获了全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榜首的殊荣。

  

一九九一年三月二十九日,全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隆重举行,路遥应邀参加了颁奖大会,并代表获奖作者发了言。

  

一九九二年,路遥放弃公派出国的机会,带病写作以每天一千字的速度完成了六万余言的自传体绝笔《早最从中午开始》。

童年的路遥常常听五叔弹三弦,吹梅笛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以后在路遥笔下多次成为艺术典型,他爱搞红火,在《平凡的世界》也有他的影子,至今他仍然是那么豪迈。

  

延安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马泽:他的思想和当代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当代人的思想感情,以及情绪都是密切相关的。他只所以能够在当今文坛上取得这么显赫的成就,占据这么重要的位置,首先是因为他反映了当代人的思想情感。

  

《延安文学》副主编曹谷溪:路遥从始至终,一直植根于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之中,他接触的、写的,都是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路遥的故乡王家堡村对面的山上有两个村庄、两条小河,成为《平凡的世界》里的双水村的生活原型。

  

榆林地委书记李凤扬:路遥同志虽然英年早逝,留下这份宝贵的财富,崇高的精神境界,鼓励着人们向前奋发。

  

路遥大学同学高其国:我感觉到他写的这个,生活的面更广阔了。所以,我当时有个比喻: 《人生》是一座山峰的话,《平凡的世界》就是个高原,要说厚实的话,《平凡的世界》比《人生》更厚实了。

  

时任甘泉县委宜传部长杨子民:他觉着写不下去,就打电话把这些朋友邀到一块,啦一啦。路遥有个习惯,爱扽头发。路遥是很爱朋友的,但是他工作起来对朋友是相当严厉的,连他最好的朋友在他工作进入高潮期间,是不允许来打扰他的。


路遥中学同学曹改平:他敢于向命运挑战。但是,实际上他又是一个比较有自卑感的人,当时就是这个样子,我觉得他一直到最后都是这样。其实路遥这个人,他也有自己的生活、感情世界,但是他好像轻易没有这个场合,没有对象。他不愿意说,有他的苦恼、悲哀。他很早以前,觉得他什么时候那一天,他要不是因为远远的话,他就在陕北一个山沟的什么地方,他蹲到那里,死到那里,我觉得他这句话确实是太伤感了。

  

延安大学中文系教授包永新:他这个成功是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所以,他在这十几年的创作生涯当中,我感觉他是生活的很苦很累。

  

陕西作协秘书长晓雷:我站在延川县的秀延河的铁桥上,非常感慨。路遥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我们这个源远流长的大河里边去了,他只有在大海里面才能找到他的安宁。

  

路遥是一位充满矛盾的人物,也许他的本身比他小说中的任何人物更精彩、更复杂和更具有文学的独特性。然而,他不可能再去表现这一切了。

  

路遥去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平凡的世界撒手远去了。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生命的夜幕却在日上中天时降落。这是一个寒冷的冬日。他没留下任何遗言。

  

他原想有那么一天,早晨仍然从中午开始,投入他庄严的劳动。应该说他的路还遥远,却过早的感到疲劳,告别了生命,把自己完整地交给我们。他没能像他的祖父交给他父亲一块土地和父母亲,却把巨大的悲痛交给了父老乡亲以至整个土地。

  

他从中国西北自然环境最恶劣、最贫穷的深山里走出,以他充满青春的激情与梦幻的心灵,竭尽呐喊改变我们的社会,付出了极端沉重和无比艰辛的努力。

  

一个贫苦农民的子弟,最终却气力耗尽倒在书案上。

  

路遥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