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为什么刘邦用7年就统一了?

小眼睛啊董


这个问题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小黄来试着回答一下。

提问者说的秦国用了几百年才完成统一,是从春秋开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我们要知道秦国从春秋时期就一直在打仗,但是直到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才开始强大起来,也为秦国最后一统天下创造了条件。

秦朝也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再来说刘邦那个时代,秦国二世而亡以后就一直都是天下大乱的局面。经过秦始皇的天下一统以后,老百姓都希望战争结束,天下统一 百姓安居乐业。

提一个观点吧,统一速度取决于上一个王朝向地方分权的程度。

分权多,地方割据就强,统一战争就难打,而且越往后割据越强,越难打。

放权少,地方割据就弱,统一战争就好打,而且前期打得越快,留给割据势力巩固的时间就越少,后期就越好打。

上面这段话就是我认为刘邦只用了7年统一天下的原因


小黄论道谈双创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才完成的统一,为何刘邦用了仅仅七年呢?其实这个问题有几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看待。

1.刘邦真的完成统一了吗?

公元前209年,刘邦起兵反秦,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但202年的西汉真的完成了统一吗?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汉王朝初期同样拥有许多异性诸侯国。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都是作为一方的诸侯。另外,西汉王朝初期,还拥有许多同姓诸侯国,赵王刘如意、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燕王刘建、齐王刘肥、代王刘恒等等。他们都拥有自己的行政官署,以及掌管各自王国的财权,军权。即使后来刘邦除掉了六位异姓诸侯王,但刘氏的诸侯王,仍然不在中央的管控之下。这样的统一,很大程度上只是名义的统一,真正汉王朝的统一,要到了景帝、武帝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时期。

2.局势不同

要知道,秦国和刘邦当时面临的局势完全不同。秦国是从一个西隅小邦发展而来,战国前期被魏国欺负,山东各国都“卑秦”,让他们“丑莫大焉”。从孝公之时的商鞅变法,一直到秦始皇。秦国一步步发展强大,从一个偏远小国,变为了大国。秦国由弱到强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刘邦却不同,他正好赶上了天下反秦的大好时机。跟随起义军攻打秦国,收笼了一大批更碎他的人,被称为“丰沛集团”。随着浩浩荡荡的潮流,刘邦的势力发展十分迅速。相比秦国面对的山东六国,刘邦面对的只是还不成气候的各地军队。这样天下大乱的局势,更适合统一。

3.面对的对手不同

秦国面对的对手,都是根基深厚的山东老诸侯国,他们也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底子十分雄厚。并且时常合纵攻秦,秦国时常遭到三四国的围攻。想要一举统一根基深厚的国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例如南北朝时期,历时长达300余年,就是因为南北双方都实力根基深厚。秦始皇时期,是秦国势力已经对其他国家形成碾压,才加速了统一。

而刘邦面对的都是一些根基不深的武装,例如韩王信,臧荼等等,立国不到几年就被刘邦消灭了。在灭秦的时候,更是有项羽在前方的牵制作用。最大的对手便是楚汉战争时期的项羽,但刘邦是获得了相当诸侯势力支持才打败项羽的。并且项羽真正的基地在江东,自己却不肯渡江与刘邦形成割据势力,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刘邦统一的速度。


秋山散人


秦朝统一可是有一堆势均力敌的对手对抗的,刘邦的对手就少很多了,只有项羽。

秦朝统一

秦朝开启统一之路以前,原来只是给周王室养马的地方,因养马有功被封为诸侯,与齐、楚、魏这些诸侯一样。从商鞅变法开始,秦国正确的政策,让秦国的军队战斗力和生产力逐渐鹤立鸡群,但赵国、齐国、楚国实力也不差。而且那个年代也没有这种统一封建朝代的先例,所以统一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汉朝统一

刘邦所面临的情况就非常好了,当时国家已经统一,大家夺天下也是为了取代秦朝成为天下的主人。当时消灭秦朝的主要功劳还是在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将秦朝精锐全歼,后面只是一些扫荡工作了。所以刘邦只需要击败项羽就可以立国了,刘邦也不负众望,最终脱颖而出,建立汉朝。

一个新兴的事物产生,是需要不断演变和完善的,秦朝的统一之路就是如此艰巨,而汉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占了便宜。


以史知今


个人观点,完全自创;如有雷同,纯属抄袭。

首先,周朝的分封制和礼乐制起到重要作用,以礼立国,分封固之。由于分封制的原因,礼制在周朝推行的比较顺畅周朝前期的各诸侯国对礼制相当推崇,而忠君乃礼制之首,虽然后期由于统治者的原因周朝君王势衰,各诸侯国也没有立即取而代之,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使之存活了超七百年。

其次,后来随着诸周王室继续衰败,侯国的逐渐强大,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此起彼伏,礼乐随之崩坏,开启了诸侯割据,为大一统埋下了伏笔。

再次,如果从周王朝正式灭亡的公元前255年算起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七国,时间也就34年,题主所说的几百年是指整个春秋战国吧,就是从秦国诸侯国成立的公元前770年到统一的公元前221年的近550年,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不能秦国一成立就计划让人家开始统一整个春秋战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只是兼并称霸并无统一之心;如果从战国七雄开始到统一算起,大概250年左右,勉强可以说是秦国的同一时间。

最后,刘邦那不叫统一,他那叫推翻,他成功的原因比较多,秦国国君的暴政使人民揭竿而起是其一;众多起义组织消耗了秦国的战力是其二,尤其以项羽最为厉害;刘邦自身的领导能力和身边高水平的谋臣是其三;项羽的自负虚荣也是个原因。

谢谢!望采纳!





北斗日月


秦国费时几百年才统一六国,为什么刘邦用七年就统一了?

孙中山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把这句话中的“世界”二字换成“历史”,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历史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秦统一六国之时,也汉初的天下历史大势有什么不同呢?

秦统一之前,与秦统一之后的中国,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政治制度。这一点,在中学的历史上就讲得很明白了。秦之前,中国的政治制度是诸候分封制,而在秦之后,中国政治便成了郡县制。这两个政治术语的内涵有什么不同呢?诸候分封制,不是天下统一的政治制度。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诸候王虽然有朝供天子的义务。但这种义务不是比较松散的。诸候国天子的义务不是强制性的。也没有具体的数字规定。所以,到春秋战国时,许多诸候国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到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实际影响力,大约也就是京城附近的一点地方。所以才有了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其实就是诸候轮流做庄管事而已。那家诸候违反规则了,诸候中最强的那一方,就出来说话,维护规矩。

违护规矩,是要有实力的。所以,五霸中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等都是国力强盛的君主。但五霸中有个宋襄公却并不是强国之主,而且,他“不击半渡”的迂腐行为基本上成了历史的笑话。这样的一个宋襄公为什么会成为“五霸”之一呢?说明一个问,五霸之所以能够称霸,因为讲规则。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宋襄公无疑是用生命在维护规则的。所以,他也成为五霸之一。

到战国时代,所有的规矩都打破了。君不君,臣不臣了。这也是孔子不出的原因。虽然是礼崩乐坏,但是,社会政治制度,还是诸候分封制。在周没被灭之前,诸候和老百姓的心里,都知道有个天下共主。天子是天下共主,诸候就是一国之主。

诸候之下,又有大夫。大夫是一地之主。大夫之下,又有家臣。诸候是天子分封的。大夫是诸候分封的。诸候大多是天子的亲戚,兄弟叔伯之类。大夫也大多都是诸候的兄弟叔伯之类。大夫又有家臣或家宰。家臣又可以有自己的封地。

比方说,鲁国是周公之后,周公是武王之弟。鲁国国君是周公的后代。孟氏、叔孙氏、季氏是鲁国的大夫。他们都是鲁国国君鲁桓公的后代。阳虎是季氏的家臣。鲁国的后期,国君所占的土地,还没有季氏多。这与周天子的土地没有齐楚等诸候国多是一样的。

虽然战国时期,体现出一种礼崩乐坏的情况。但是,政治权力还是由原来的分散向统一集中。这种情况就是历史大势。

周朝初年,武王伐纣灭商的时候,天下有八百诸候跟随。这说明当时天下是有一个个的部落组成。天子相当于部落联盟的首领。政治上不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到周朝末年,七雄争霸的格局形成。原来众多的诸候国都哪去了?不就是弱小的被强大的吃掉了吗?七雄的形成,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历史趋势。

秦国统一天下为什么难?因为这种诸候分封的政治体制,已经延续了千年了。各国的老百姓在心里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政治体制。比如,齐国人对自己是齐国人,有身份上的认同。鲁国人同样如果。其它的韩赵魏也好,秦楚也好,都是这样。因此,秦国并吞天下的统一战争并不顺利,因为他面对的是全民的抵抗。赵国人只认赵王是自己的国君。赵国被灭,他们在心里就会有台湾省长所卖的“芒果干”。其它国家也一样。这个情况,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有所反映。所以,秦国要把一个一个的国家全部灭掉,建立起郡县制。必然遭到全天下的抵抗。这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任务。所以,秦国从富国强兵开始,经过六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个任务。

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立既对全天下进行了文化和政治上的统一工作,这就是“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度量衡。这些大一统的文化措施的实行。虽然消灭了以前各政为政的文化多样性。但是,对社会交流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的是积极的作用。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经过一段时间,到秦末乱起时,六国在老百姓心中已经没有感觉了。只不过六国贵族的遗老遗少们心中不免常常怀念失去的荣光。

秦末之乱,又勾起了许多遗老遗小们心中的梦想。一些人就利用这一点开始做文章。比如项羽,就是楚国的后代做号召。但当时楚国的王族已经沦为放牛娃。没有什么号召力。只能成为幌子了。

(电视剧中的刘邦形象)

项羽的失败与刘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待六国后代的态度上。有人曾劝刘邦复立六国后代。并说,这样可以收拾人心。这个建议成立的条件是,六国的老百姓确实思想他们故主的后代。但张良劝止了刘邦,他告诉刘邦说。兄弟们给着你一起打江山,就是为了分点财富土地,现在你把财富土地都还给六国,谁还会跟着你混?于是,刘邦放弃了复立六国的愚蠢想法。事实证明,他做对了。同时,事实也证明了,老百姓根本不怀念六国之后。

而项羽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恰好和刘邦相反。他在取得胜利之后。真的复立了六国之后。但是,当时的六国之后,根本不据有老的六国那样有群众基础了。老百姓们根本不认同他们是一方之主。原因很简单。在秦始皇的手上,天下就统一。重回六国时代,就意味着,连年不断的战争又要开始了。

也正是因此,刘邦在灭掉项羽之后。那些占据各地的诸候。很快就被收拾了。

总之,刘邦的统一天下比秦国快的根本原因在于。秦之后,大一统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了。再开历史的倒车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七月流火140400643


我们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话回答题主的问题也是不错的。

我们先看看六国反的是什么?

不少朋友会说:当然是暴秦了。为何反暴秦?因为百姓需要休息,而始皇帝不允许。

春秋、战国数百年战乱,老百姓早厌烦了。好不容易天下一统,七国归一,能歇歇了吧,始皇帝却忙着修驰道、打南越等等。

始皇帝做的事情,我们后来人是最大受益者,所以我们可以说功在千秋!毕竟站着说话不腰疼。

老百姓既烦战争,又烦秦,也许更烦秦。

于是六国联合起来推翻大秦。

七国难一统,除各国国力外,主要的原因便是之前没有一统的势力,谁也不知道自己究竟会怎么样,未知最可怕。

秦始皇让天下百姓过了十年的和平日子,没对比就没伤害:原来这就是统一的滋味啊,真香!

争权夺利是上层的事,底层百姓考虑最多的还是怎么生存。

普通老百姓想什么,还有比刘邦他们更清楚的吗?

刘邦的功臣集团完全是底层出身,能做出符合更多人利益的决定。汉朝的建立,除了刘邦等人的努力外,普通老百姓的选择也很重要。

得民心者得天下,真当随便说的?玩弄民心的,终会被他人背弃。

曹操一步步夺取汉室权柄,先是丞相,后是魏公,既而魏王。因为以前没人玩过啊,第一次的阻碍都比较大。

司马昭玩得比较大,想通过弑君来篡位,结果不太好。整体来说有曹操、曹丕的“经验”,还是比较顺利的。

到东晋南北朝,大家更习惯了,一代完成篡权,也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卧牛说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齐国,自此延续了500多年的诸侯纷争的局面彻底结束,华夏九州尽归于秦。秦王采纳李斯建议取消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将天下九州分为三十六郡,使秦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事实上,秦国的崛起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秦的发展首先应归功于秦穆公。穆公公元前 659 年即位,以知人善任著称。最具传奇色彩的是,他用五张黑色的公羊皮,从楚国人手中赎回了七十多岁的贤臣百里奚。在百里奚、蹇叔等贤臣的辅佐下,第一次将疆域东扩至黄河以西。他大败西戎,史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然而,真正让秦国走上富强之路的是三百年后的商鞅变法。变法图强。商鞅变法分两个阶段展开,历时十余年。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在商鞅变法一百三十八年之后,凭借商鞅所创制的秦法,依靠商鞅培育的强大秦军,秦始皇完成了荡平诸侯、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布衣出身的刘邦经历了四年的楚汉相争,最后击败项羽统一全国,这其中除了刘邦过人的才华外,与当时特殊的局势有关。

第一,汉继承的是秦大一统的天下。中国的历史上是有过很多分裂,但是像汉这样处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这么个特殊时代的并不多,所以打成分裂局面不太容易。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郡县社会,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尤其是对她的后续王朝汉,那影响更是重大。

第二、刘邦更具备成大事者的个性。这种个性,往好里说,就是经得起折腾,禁得起挫折;往坏里说,就是脸皮厚。比如项羽抓住刘邦的父亲后,曾威胁刘邦,说要把刘父煮来吃了。刘邦的回答是,我和你是结义兄弟,我父亲也是你父亲,如果你真的把他煮了,请分我一碗羹吃吃。刘邦的这种性格,使他虽然多次被打得大败,却总能东山再起。

第三,外族入侵。刘邦刚刚平定天下,北方的匈奴挥军南下,刘邦率30万军队迎战,却陷入包围差点回不来。于是西汉王朝刚刚建国便要面对一个强大的对手,于是不得不利用和亲换来的机会卧薪尝胆,秣马厉兵。在外族入侵的战争环境中,原有的国内矛盾都会被抵抗外族入侵这一民族矛盾遮盖。等击败匈奴都是汉武帝时的事了,此时的西汉王朝已经历时数代,根深叶茂,谁还会去想战国七雄的事。

所以刘邦可以起于微末,七年而王天下,虽然新生的汉王朝内忧外患,但是大义之名拿下,挺住最困难的时期,只要善待民众,战乱多年民心思安,稳定和安康就会改善局势,刘氏天下自安!


可爱的小豫


秦朝大一统从本质上来说有2个原因,一是思想上对统一的期盼,二是经济和军事力量的差距不断扩大。

首先经过春秋战国400年的战争,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和平民百姓都梦想能够实现天下定于一,结束战乱的生活。而在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各诸侯国之间的往来频繁,也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思想上有了大一统的意识,实现国家统一是早晚的事情。

其次是秦经济的发展和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在那个时代科技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走向,秦的举国体制让它在战争中逐渐胜出。在6代秦王的不断努力下,秦与其它诸侯国的实力逐渐扩大,秦统一天下也成为必然。

但在战国时期,贵族的统治传承已久。各国的改革都无法立竿见影取得成功,甚至会面临失败。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可以看做先进政治经济制度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取得的胜利,所以它不可能那么快结束。

刘邦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赢得了最终的胜利。首先秦灭亡的六国旧贵族并未彻底消失,而是蛰伏了起来。这是一股强大的力量。秦的统一战争可以说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展开的,始终伴随着血腥暴力,在六国百姓心底留下了暴虐的印象。秦始皇在位期间虽有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的功绩,但也过度使用民力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加上大家难以服从秦法的统治,六国贵族趁秦始皇死去爆发,在很短时间内就推翻了秦的统治。

刘邦被封汉王之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取得了战略层面的胜利。实际上,刘邦是识人用人的高手,他一手开创的军队和官僚架构表现出令人惊奇的稳定性,即使是韩信这样的人物也只能在体系里面接受刘邦的赏罚处置。

刘邦统一天下靠的不是项羽式的勇武,而是高超的统治能力和政治手段。汉高祖,真乃神人也!


佛系说事儿


47岁刘邦在以前不仅一事无成,他对家人做的事情,让他成了让人讨厌的那种亲戚。

有多讨厌呢?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曾问过自己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您常说我是个无赖,不从事劳动生产,比不上自己的哥哥。如今您在看,我当上皇帝后,二哥与我谁的产业多?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刘邦自己也明白,年轻的时候,他的家人们不喜欢他,甚至觉得他是个【无赖】。

一、无赖刘邦到底有多无赖

1、不务正业

《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刘邦年轻时,不从事农事生产,他的内心向往侠士生活,他还曾去投靠过信陵君魏无忌,只是当时信陵君已死,这一梦想只好宣告破灭。

但一个二三十岁的爷们,不工作,只是在家啃老,不光邻里嫌刘邦没出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也认定自己养了一个【无赖】儿子。

2、与情妇生下孩子刘肥后,却没有尽到父亲养育、陪伴子女的职责

《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齐悼惠王刘肥者,高祖长庶男也。其母外妇也,曰曹氏。

刘邦的长子刘肥,是他和情妇曹氏所生。

后来,刘邦取了吕氏后,又生了刘盈和鲁元公主,这样一来,刘邦家中就有三个孩子了,可刘邦又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父亲了,他依旧过着我快乐就好的生活。

刘邦在和项羽打仗的时候,一度陷入逆风,他在彭城被追捕逃亡时,刘邦甚至想把自己的子女踢下车去。

《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

多亏了夏侯婴相救,才保住了刘邦的子女们。

3、经常带人去大嫂家蹭饭,使得大嫂设计驱赶刘邦

刘邦当上皇帝后,封赏了其他亲戚,唯独没有大哥的儿子刘信。

刘太公问刘邦:为何独不封伯子信?

“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

后来,迫于刘太公的要求,刘邦只好给刘信封了个【羹颉侯】的爵位。

“羹颉侯”什么意思呢?答:用勺子挖锅底,饭没了的意思。

原来,刘邦年轻的时候,喜欢带着朋友们去嫂子家作客,嫂子不厌其烦,便假装挖锅底,告诉刘邦饭没了,你快走吧。

结果,刘邦不信,自己还过去看了看是否真完了,等到他凑过去的时候,发现锅底里还剩了饭,尴尬的一幕出现了……

4、让妻儿子女从事农业生产

这点就是刘邦懒惰造成的,他不愿意从事农事,妻子为了养家,只好从大家闺秀,学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到田间从事农事。

二、刘邦一事无成的原因

造成刘邦一事无成的原因,并不是他没有能力去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更多的是他不愿意去做而已。

如同早年刘邦不事生产,喜欢做游侠一样,他的志向,不是在田间劳作,而是能够得到像信陵君那样的大人物的赏识,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

刘邦早年落魄,究其原因,有三点:

1、刘邦眼界太高,瞧不上农事生产;

2、刘邦的出身和后天职业规划不对;

3、秦朝的制度决定,在秦朝那种实行军功爵制的时代,刘邦没有获得战功的渠道,又没有好的家世为他成名铺路,他一无祖辈战功可以继承,二无很高的文化才能,再加上他想做的是游侠,就更难出头了……

三、刘邦转变的原因

促使刘邦转变的原因,很偶然,他在送徭役去咸阳交差时,看到了秦始皇出巡时,气派辉煌的样子。

那时候,刘邦觉得自己想当游侠的想法弱爆了,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他不香吗?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眼镜哥63808878


秦在具有巨大优势的情况下完成统一还用了数百年,是因为从春秋到战国各国已经存续数百年,上至王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已形成了一定的认同感,国家养士数百年,各国人的抵抗决心是很大的。

在秦国强力攻下山东六国后,相当于把一块地深犁了一遍,地里的东西已经被连根拔起。各国王室贵族已经被清除掉了。等到汉灭秦的时候,已经是前人打井后人吃水的局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