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午不食,有依据吗?对身体好吗?

吹流沙


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人制定的清规戒律,主要是为了让出家之人降低各种各样的欲望所使用的方式,用一个次来解释的非常到位“饱暖思淫欲”,如果都吃不饱,自然满脑子都是吃的,那还有精力去想其他的,逐渐的欲望也就没有来,但实际上,这并不是适合我们现在的人,第一我们不要戒掉任何一种欲望,第二我们的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素来维持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饮食吃的不充足,则会引发很多问题,比如饮食中营养素摄入不充足,长期会引发营养素的缺乏,第二点是会增加肠胃疾病以及胆囊疾病的风险,过午不食距离第二天早上吃饭的时间比较长,对于上班甚至加班的人来说,没有能量的支撑,人的精神和注意力都会变的更差,另外肝脏是不断的分泌胆汁的,如果没有食物进行消化,胆汁则会在胆囊中浓缩,增加胆结石的风险。


另外过午不食,晚饭的时候,胃依旧会蠕动,如果没有食物而让胃进行空漠擦,对于胃好的人短期之内还好,长期也会引发胃病,而对于有胃病的人,会加重症状。其实为了促进身体的健康,或者是为了减肥,过午不食这四个字中,改掉一个就能达到效果了,那就是午改成五,也就是过五不食,也就是傍晚5点以前吃完晚饭,5点以后不再进食任何的事物,这样对于减肥,预防慢性疾病,促进身体健康,更加的有利。


心理营养师程伟华


有人说,古人也提倡过午不食,难道听老祖宗的话也不对吗?话是没错,

但真正的过午不食,其实是古代出家人的戒律之一,“午”指的是中午11点到13点,过了13点就不能再吃正餐,但是不禁止吃午后茶羹和药食,并不是我们以为的什么都不吃。

再进一步说,过午不食后面,其实还有一句话“日落而息”。描述的就是古人一天吃两顿饭,第一餐被称为朝食,即上午9点,第二餐叫哺食,一般是下午4点,太阳落山的时候也就是7点左右休息,现代晚上的7点,很多人可能刚下班,就这么一味地将晚饭从三餐中删掉,其实不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


所以这种说法可能不太适合我们当代的生活习惯,减肥也好,养生也好,都要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安排,不能因噎废食,一蹴而就。


十月稻田小稻哥儿


过午不食,前面还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现代人很少有日出而作的,所以早饭吃的就晚,自然整体都会后移。

有了电灯这个发明之后,日落而息也已远去,人活动的时间肯定比古代要长,所以多吃一顿饭也很正常。

但不困古今,饭吃七分饱,马不食夜草都是本着健康原则提出的,肯定有道理。


格儿姐


那是苦行僧的修行手法,希望精神状态脱离在肉体享受之外,死后可以产生舍利子。咱们普通人没必要吧。那人家还脱离七情六欲,心态尽量平和,咱们也做不到啊!


就爱瞎想


过午不食,需要长时间坚持 。身体才会形成记忆。否则,身体会在你饿肚子的时候,拼命储存能量。


流行影视圈


没听说过,按时吃饭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