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心理咨询服务加入到其他行业中,(例如奶茶店,书吧),有多大成功的可能性,或者说,您愿意来体验吗?

飛誮絕戀


目前心理学应用十分广泛,生活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心理学的影子或踪迹,因此将心理咨询服务应用到某些行业,还是大有可为的,例如融入奶茶店,每个来奶茶店喝奶茶的顾客,你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编码,然后给他们一张纸条,写上自己最近遇到的心理问题,然后给予解答,再发还纸条,这样也可以打造下特色奶茶店呢!

我肯定是愿意去体验下的。


梦三更


目前大众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停留在话题性上,作为个乐子,可以看,但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可不行。

感觉有点像。。。。。

看别人打架,

笑别人踩狗屎,

都是不发生在自己身上时都很快乐的事。


但本质上,大家对心理咨询还是有抵触情绪,不过已经比以前好很多了。

即便抛开抵触情绪问题,还有环境问题的影响。

因为外界刺激影响,会导致“朝向反射”,致使心理咨询基本很难进行下去。


1901年俄罗斯心理学家巴普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实验的衍生实验——“朝向反射”实验。

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还记得吗?就是喂狗吃饭摇铃铛持续一段时间后,不吃饭摇铃铛狗也流口水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那之后的事。

巴普洛夫

巴普洛夫实验室的助手训练狗形成了对声音的食物性条件反射。事后,请巴普洛夫去参观指导。奇怪的是每当巴普洛夫一出现,实验动物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明显受到抑制。巴普洛夫推测,他的出现作为一种新异刺激(陌生人),实验动物对这种新异刺激产生了一种特殊反射,并抑制了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巴普洛夫把这种特殊的反射称为朝向反射,并认为这是人和动物所共同具有的一种反射。



整理了一些个人工作成长的干货,免费送给大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私信回复【加薪】, 送你职场必备软实力资料(心理学、管理学、专业领域、名人自传自我提升)。

私信回复【大数据】, 送你精挑细选19本大数据领域巨著,普通人也能看懂。

私信回复【营销】, 送你21本品牌营销领域畅销书。


月火连城


你好!

根据这个问题,谈谈我的观点

心理咨询还是不要加入其他行业,特别是这样的的公共行业,现在本来就有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误解,觉得就是交流聊天。但是却不清楚这是一门独立要求专业性很强的行业

我现在正在学习认知行为疗法,了解到,很多咨询中说的话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该怎么提问,该怎么交流都是有要求的,不是随便瞎聊的。心理咨询加入这些公共行业就会显得不伦不类。假如我作为客人的话,我是来喝奶茶,看书的还是来做咨询的,最后会不会导致奶茶没喝好,心理咨询也没有做好呢!

还有就是环境的问题,心理咨询为什么要去心理工作室。因为心理工作室的布置也是有严格要求的,必须整洁,舒适,咨询室对来访者就有疗愈作用。来访者进来就会感到轻松舒适,情绪就会得到缓解。其次就是安静的问题,安静的环境才能让咨询师更加专注的了解来访者的问题,来访者在安静的环境里才能更清楚的说出更多自己的问题,对解决他的问题才会有更好的效果。

作为心理咨询师有个必须要严格遵守的原则,保密原则。为什么会有这个原则,因为很多来访者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都是过于隐私的,无法跟别人说出口,都憋在心里才导致很多心理问题,而这些事宣泄出去,有时心理问题就迎刃而解。心理咨询师作为解决心理问题的行业,会接触到来访者的隐私,必须要遵守保密原则。不遵守这个原则的心理咨询师都是不合格的。那么公共行业有很大几率会破坏这个原则

在公共行业加入心理学是可以的,但不是专业一对一的心理咨询,而是作为心理学讲解的团体讲座,宣传一些常用的心理知识作为附加值。比如大的奶茶店可以加入心理学这样的附加值,就是不定期的举办一次心理知识方面的宣传讲座来作为吸引顾客。但是要定位清楚只是宣传知识,没有疗愈功能,不要过度宣传。也不要打着心理咨询的名头。

最后希望各行各业的朋友们不要去过度消费心理咨询的行业。打着心理咨询的名号歪曲这样的行业。我看过国产很多心理咨询的电影电视剧对心理咨询都有错误的宣传。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是说有一个电视节目两个心理咨询师比吃饺子,互相猜对方饺子什么馅的,看完这个文章我真是很无奈,你可以说你是心理大师,心理专家,但不要说你是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不是给大众拿来消费的。

本来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师就有误解,这样过多的错误宣传只会让大众更加误解这个行业,而我们国家现在正是对心理咨询有强烈需求的时候。再次希望各位朋友们不要过度消费心理咨询这个行业。

我是一个正在学习认知行为疗法的心理咨询师,技术不熟,不执业,只是宣传心理方面的知识,让更多的朋友们能更好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有问题可以找我,尽自己所能免费提供援助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

我是专注于认知行为疗法的


心理咨询师心海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也曾有过这种想法,如果你有书吧和茶吧经营经验和经济实力,附加一个心理咨询项目也是未尝不可。心理咨询打破常规经营,会增加人们最心理学得认识,同时引流到更多人群,让更多家庭放下心理误区接受心理咨询,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我觉得是可以做的。

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活动,系列公益活动吸引青少年,家庭成员关注,建立交流圈子。只有商业化运营得当,是个不错的主意。



石榴花心灵小屋


心理咨询,不适合在公共场所,心理咨询不是谈心聊天,公共场合影响对话的私密保密工作。

另外,心理咨询需要双方共同探讨,非常专心专注,不可被外物影响打断谈话。

每次谈话时间次数,在场人员,房间环境,房间大小,房间摆设都有严格要求。

应该没有人去体验,因为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内心暴露在不安全的环境下,有很多的情绪,撕裂,痛哭,沉默,都不要适合在茶饮店。

心理咨询不像电视上的节目,为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那么简短,也不是单次就能疗愈心理的问题,有的需要三五次,有的需要三两年,或长期辅导。

如果场合嘈杂潦草,没有解决心理目标,一旦心理伤口打开,很有可能会让求助者,再次受伤,而又无法及时缝合。


鸿雁心灵湾


我个人十分愿意来体验。但作为从业者,还有几个问题和楼主讨论一下。


1.受众问题

相信楼主的受众应该同时符合2个特征:问题较轻甚至没问题、低龄化。

奶茶店、书吧的受众以年轻人为主,而且对心理咨询的接纳程度较高,但要保证客流,也不能开在位置偏的地方。除去学校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往往价格比较高昂,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笔开销还是较难负担的。如果楼主有这个想法,如何定义自己的受众客源呢?


2.环境问题

心理咨询进行的场所,必然是一个舒适的环境。弗洛伊德对咨询室的布置有这样一句名言:“在这间屋子里,任何一样东西,都具有象征意义。”因此咨询环境给来访者的第一感觉应该是:安全感、舒适感、审美感。现在的奶茶店、书吧,仍是一个广义的“公共场所”,经营理念是一对多;正儿八经的心理咨询往往是一对一的服务,如何保证来访者在一个公共场所充分专注属于自己的咨询,而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个人的一些观点:楼主的想法很棒。我认为,题目中的“心理咨询”可以换成类似“情感倾诉”的服务,这样就扩大了接受度,而且倾诉可以单次结算(关系、效益),不必建立复杂的咨访关系。楼主若有其他的想法,欢迎继续讨论!


业余心理


个人觉得,有必要严格区分心理咨询和利用心理学知识开展其它服务或者开发心理产品的不同。区别在于,心理咨询是在特定的技术设置(包括保持咨询师身份、时长、频率、私密空间、收费、专业工具、伦理禁忌等)下的专业工作,而且是设置和咨询关系保证了疗效,而非心理学知识的传播在起作用。所以,当具备咨询与临床心理学资质的人脱离咨询设置去帮助他人时(譬如陪聊、生活中讨论心理相关问题),或者利用心理学写作剧本、制作节目时,就已经不属于心理咨询范畴了。所以谈不上加入不加入![机智]


西蜀黑风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肯定不行!

心理咨询活动有其特殊性,其中最重要一点,也是来访人员非常看重的一点,就是私密性。

其二,咨询双方需要尽量把注意力放到整个咨询过程中,而开放的环境很容易影响咨询过程。

其三,一个咨询周期尽量保持稳定的咨询环境,这点在公共场所也很难实现。

所以,在一个公共且开放的场所是无法进行的。


说的不周全,希望大家补充。


生活来点心理学


其实现阶段大多数人对于心理咨询这件事情还是比较抗拒的,就算要做心理咨询,也是采取私密的方式,在公众面前进行心理咨询,还是会对人的心理有较大的挑战,并且可能收效甚微。

如果要通过公众平台和空间当做一种媒介去做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也算是功德一件,大众心理也能够更好地接受,如果是要通过体验而最终形成一种商业模式,需要认真思考,不建议如此。



不二心探


心理咨询本身就是服务于人的,只要有人就需要有心理咨询。但是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使用,它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也是需要条件的,只有在经济发达,教育发展、人们压力增大的这种条件下,才可能去主动的使用心里咨询这样的技术。如果周围大多数人处于封闭、安逸状态下,心理咨询这样的技术,或者说活动很难应用,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这种情况下,你要想用心理技术来带动你这个行业的发展,可能性也是很小的。但是这也是看你操作,看你怎么来操作他,运作方式好说不准就可以把它盘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