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這個村,曾經窮得造橋都沒錢,如今村民住別墅新房

椒江這個村,曾經窮得造橋都沒錢,如今村民住別墅新房

椒江章安街道山前村曾是一個村集體收入為零的經濟薄弱村,村裡建設錦鵬橋時幾十萬元工程費還是村幹部先靠個人銀行貸款支付的。然而,這些年,山前村裡不僅建起一幢幢整齊洋氣的別墅式新房,水泥路、文化禮堂、文化長廊、老年服務中心、休閒公園等村民休閒生活的公共配套設施也一應俱全。

打破自然村界,拆舊建新,破解村民建房指標不足

沿著章梓路一路向北,經過章安中學之後,在碧水綠樹的環抱中,一幢幢整齊有序住房闖入眼簾,此處就是山前村村民們集中居住的錦鵬小區。

走進小區,房前屋後隨處可見綠樹成蔭,深入小區中心村辦公大樓、文化長廊、休閒公園、文化禮堂等公共配套設施逐步呈現在眼前,再往裡梓林東大河河清柳綠。

河對面又是一幢幢不同風格的別墅新房,這處是山前村二期的村民住房,去年剛建設完工,新房樓下,一些村民正往家裡搬運著裝修材料。

蓋房子,在農村來說,都是一等一的大事情。隨著家庭經濟條件的改善、子女成家,村民想要改善居住條件,蓋新房子的需求逐步增加。

然而農村建房,關鍵要有土地,要有建房的指標。沒有指標怎麼辦?這是很多鄉村都面臨的問題。

現任山前村黨支部書記許世國介紹,2003年,通過第二輪土地承包,山前村集體預留了一塊佔地30畝的村留地,3個自然村的村民都想建房。此前,山前村各自然村的建房指標都是各自管理的,建房都按自然村為界。

為此,山前村兩委開動腦筋,想到了打破自然村界共同建房的辦法,同意本村有需要的村民在同一塊地上建房。同時,經多次黨員、村民代表大會商討,山前村統一思想,提出村莊整治並開展新農村建設工作,樹立規劃先行的理念,希望通過科學規劃,建設一個現代化的住宅小區,這就是後來村裡的錦鵬小區。

2005年,錦鵬小區150多間居民小康樓建成,解決了當時一部分村民的建房需求。

然而到了2013年前後,隨著家庭條件的改善,村裡大部分村民都提出了要蓋新房的希望,山前村就將小區第二期工程建設提上了日程。

但當時,山前村土地指標只有26畝,只夠建70間左右的房屋,卻有200多戶村民提出了申請。

僧多粥少,咋辦?

山前村村兩委根據山前村實際情況研究決定,將村內的老房子全部推倒重建,通過拆舊建和土地整理的辦法,破解指標不足的難題。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村裡按照村民認可的方案統一分配建房屋。於是,2017年,山前村二期住宅工程240多間的新房全部完工,基本滿足了全村村民的建房需求。

級差排基, 壯大集體經濟,改善農民生活環境

山前村是一個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為負資產,沒有集體收入,山前村村級工作運轉靠“補貼”、靠“化緣”,村集體難以集中力量辦大事。

村民建房可以自掏腰包,但是現代化小區裡的綠化、道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都得村裡出面建設,更需要大筆的資金,錢從哪來?

在建設錦鵬小區時,山前村村兩委提出,村民申請建房,條件之一是每間住房要支付一定的地基費給村裡,新地基建房6萬元,老地基拆舊建新支付2萬元。此外,房屋建設時,位置有差異,山前村兩委就採取了“級差排基”的競投方法,對於地理位置較好的,由競投者的中標情況依次挑選。這樣一來,錦鵬小區一期建設時,為村集體增加了800萬元的收入,二期建設又獲得1000多萬元的集體收入。

經濟實力儲存充足之後,山前村在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上也更加有勁,小區房屋外牆的塗料、電路通訊設備、閉路電視、綠化、道路等資金一律由村委統一負責建設。

此後,山前村陸續投入資金,補足基礎設施短板,加大美麗鄉村建設,讓村內道路暢通,小區配套設施更完善,農民公園、籃球場、排舞場、文化長廊、戲臺、老年活動中心等一一建成,小區亮化、排汙建設、河道整治、飲用水改造、垃圾分類等等工作的推進,逐步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環境,創造了出養眼、養身、養心的鄉村宜居畫卷。

如今,山前村綠樹成蔭,環境優美,空氣清新,設施健全,傍晚時分,村裡格外熱鬧,大人小孩都出來走走逛逛。

美麗宜居的村莊,讓山前村的村民分外自豪。

今年81歲的許羨賢老人平日白天在村老年活動中心和老夥計們一起看電視,傍晚時分在公園河邊散散步。“一般晚上,公園、廣場、河邊都是人,邊上特地開車過來的也有,都說我們村搞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