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要杀吕布,为何先询问刘备的意见,而不问身边的郭嘉?

一壶老酒敬人生


吕布作为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曾经随其义父董卓把持汉朝朝政多年,可惜后来一条美人计让这对干父子反目成仇,最终他也被曹操擒获。吕布是难得的武将,武功冠绝天下,曹操犹豫不决,问身边的刘备如何处理吕布,刘备落井下石,提及吕布过往杀义父的经历,他的话让曹操坚定杀吕的决心,于是杀了吕布。

这里面有一个疑问,有自己的第一谋士郭嘉在,曹操为什么还要征询外人的意见呢?

首先,对于吕的杀与留,曹操心里其实已经有谱了。作为宿敌,曹吕二人的梁子自西凉军进长安就已经结下,吕布给曹操造成的伤害是必须得杀的,而且吕布不像张绣这样势力小,如果留下吕布,一旦造反,很容易收拾旧部反扑。

而吕布追随董卓参与皇帝废立,早已被天下所不容。因此,杀是一个非常确定的决定,征求意见只不过是故作姿态,假如刘最终说的留下,曹也不会选择留下吕布。

其次,对于吕如何处置,曹操想借机考验一下刘的反应。曹操始终认为刘皇叔是一个英雄,因此,必须时时提防。

今天正是一个好机会,如果刘说留下吕,那么刘对吕有救命之恩,未来刘吕联合,一定会成为心腹大患。因此如果这样说刘和吕会一起被杀掉。如果刘含糊其辞,不表态,证明刘识破了自己的计策,那么刘也会陪吕一起死。刘只能选择弃吕保己,这样自己假装不知道曹操的计策,然后自己可以安全脱身。

第三,曹操必须把杀吕的罪责嫁祸给外人。因为刘和吕有旧,吕曾经救过刘皇叔。这个事情表面是给刘备一个面子,让刘备救下吕布,实际上是一种嫁祸。根据上面分析,刘备只能选择吕布死,来保全自己。

但是这样也给让留下了其忘恩负义的形象,引起吕布的怨恨,更引起西凉军士对刘的反感。而吕布反而因此不怨恨曹操和曹营的人。这么做的最大好处是既杀了仇人,要收买了人心,有机会扩大胜果。

最后一点,曹操想利用刘备的皇家身份做文章。虽然刘备是破落王孙,但是其皇家的血统还是很值钱的。一直以来曹操就有尊汉的想法,即使后来成为权臣,他也没有篡夺汉朝皇位的行动。而权臣实际上是不归路,放弃权力的权臣下场都不好,所以曹操不能放权,只能在尊汉与自身权力扩大两方面平衡。

吕布作为西凉军的主要将领,参与皇帝的废立,属于大逆不道。因此,曹操把这个机会给了皇室成员,显示尊崇皇室的想法。也给了那些汉朝死忠内心以极大的宽慰。

曹操一个很小的举动显示出汉末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和微妙的处事规则,吕布之死预示着西凉军控制朝廷的时期已经结束。曹操和他的集团逐步控制朝廷,汉末的群雄逐鹿还在继续,鹿死谁手,且看下回。


无笔


是否处死吕布,郭嘉与曹操应该提前沟通过,曹操心中已有定数。他征询刘备的意见,明着是给足刘备的面子,实则暗含三重意思。

一:如果刘备为吕布说好话,让自己免其一死。那就证明刘备并非真心投奔自己,他还有野心。欲在将来,与吕布合力对付自己。因为吕布虽夺了刘备的徐州,然对他对刘备有辕门射戟的救命之恩,俩人并未情断义绝。所以,今天只要刘备开口为吕布求情,那就把他俩一块收拾,永绝后患。



二:如果刘备建议杀掉吕布,这才最合情理,最合曹操的心意。像吕布这种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小人,天地所不容。刘备想让自己杀吕布,一是欲报夺徐州之仇,二也是一种善意的提醒,说明刘备投奔自己并无二心。


三:杀吕布的黑锅必须让刘备背上,这样不仅能抹黑刘备宽厚仁义的形象,而且很容易给人一种假象:杀吕布是刘备提议的,并非他曹操的初衷。由此,吕布的手下必怨恨刘备,而自己则可落个惜才爱才的美名。

曹操不愧为枭雄,这次征询刘备的意见可谓一箭三雕,不仅探视了刘备投奔自己真伪,更借此笼络了吕布手下将士的心。


洛水清风


很简单。

因为吕布和刘备是旧交,而且他曾经一箭退了纪灵十万雄兵,帮刘备解了围。另外吕布当年攻下徐州,对刘备家小有着不杀之恩。所以他认为刘备会还他人情,帮他在曹操面前美言几句。

而郭嘉,作为曹操的第一谋士,吕布肯定是知道其才华的。自然不会向其求情,因为他知道郭嘉和曹操是一伙的,曹操的意思也是郭嘉的决定,所以他想当然不会去求郭嘉了。

说是这样说,但在我看来,吕布正因为求错了人,所以他才走上了必死之路。各位想想,曹操和刘备以及吕布,皆是当世英雄,曹操怎么会卖刘备这个面子呢?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曹操比谁都清楚合纵连横的后果,他不可能留下吕布,否则吕布如果日后勾结刘备,又岂是他曹阿瞒可以轻易对付的。相反,如果吕布求情郭嘉,也许他会给这个面子,至少一段时间内他可以借吕布第一英雄的武功,荡平天下诸侯,待到马放南山时,再除去也不迟。


童146569245


曹操一生杀人很多,但多数情况下,其杀人是不征求别人意见的。杀吕布这件事是很有意思的,不管是否曹操征求了刘备的意见,但毕竟刘备是发话了。

就按照题主这个说法,曹操是给刘备挖了个大坑,刘备也是一个枭雄,聪明的很,两害相权取其轻,主张杀掉刘备。

01

曹操主意已定

杀吕布之前,曹操是已经拿定主意啦,原因有二:

其一,吕布勇猛无比,但生性疑忌,反复无常。先杀丁原,后杀董卓。好利无义,贪得无厌。曹操久有杀吕布之心。

其二,沛相陈珪游说吕布拆散了吕布与袁术的联姻,建议吕布与曹操合作。吕布派遣陈珪的儿子陈登拜见曹操,建议曹操早日除掉吕布。曹操跟陈登说:吕布狼子野心,实在不能让他久留世上。并且当即把陈珪的年俸禄提到两千石,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

杀吕布是大事,曹操不可能草率,随时起意,应该是深思熟虑的。

02

一个大坑

既然是决定了的事,曹操就没必要再征求谋士们的意见了。

如果曹操决定杀吕布是非常不合适的话,他的谋士们会提出不同建议的,特别是郭嘉等智谋之士在身旁,不可能保持沉默。

这是曹操老道之处,会做老板,保护自己的部下,不需要让他们背黑锅。

曹操跟吕布也是老朋友了,何况曹操还是个文学青年,自然跟吕布聊聊天的 , 感慨一下人生。

这个就有意思了哈。

吕布说:孟德,松一松绑呗,捆得不舒服啊。

曹操笑着说:捆绑老虎不得不紧啊!

吕布看曹操心情不错,就有了想法,本来是想让部下割了头献给曹操的。这会儿看曹操很开心,就有了生的期望。

于是,觍着脸说:曹公得到我,让我统领骑兵,您老人家带领步兵,你说咱俩还怕谁啊?!而且,斜着眼看了看刘备。

曹操一听,说:是啊,是啊,说得极是。

刘备一看,急眼了哈,就曹操一个人还不好对付,吕布归了曹操,这事就更难办了。何况素来跟吕布不对付,曹操也总想着除掉自己。

这事不能含糊,立马说:明公您忘了吕布是如何伺候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

吕布一听,我靠,你个大耳朵贼落井下石,坑爹啊!

曹操遗憾地说:奉先啊,我倒是想跟你合作,玄德不愿意啊,可你做得那些事的确让人心里不踏实哦!

于是乎,吕布就被杀掉了哈!

杀吕布是曹操自己早就确定了的事,这口黑锅不得不背着。恰巧刘备在,那就让他也背一段吧!

都是千年老狐狸,玩得就是聊斋哦!


豹眼看历史


曹操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他自己想杀谁,不想杀谁,已经早就心中有数。所以曹操在当时,问刘备并不是征求刘备的意见,而是在试探刘备。



当时吕布是曹操的劲敌

国家无疑是曹操的第一谋士,在行中打仗的时候,屡献奇策。往往使曹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但在这个时候,曹操是不会去问郭嘉的因为曹操早有杀吕布的想法。公元194年四月,曹操征徐州陶谦, 就在这个时候,吕布夺取了曹操的兖州,曹操回军救援兖州。后来,曹操和吕布又在濮阳大战,曹操差一点就命丧吕布之手。在当时,吕布是曹操的头号敌人。多次对曹操造成极大的威胁,曹操好不容易捉住吕布,杀掉吕布,也就除去了曹操的心头大患。

不杀吕布是养虎为患

一提到吕布,人们往往想到了“三姓家奴”。吕布跟了谁就会丧命。暴虐无恩,贪财好色。董卓收买吕布,仅仅用了一匹赤兔马和一些财物,他便杀了丁建阳。为了貂蝉又杀了董卓。所以吕布是不会记别人的恩情的,他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且没有一点原则可言。这样的人留在身边是极其危险的。在当时被绑的有这么几个人,吕布,陈宫,张辽和高顺。高顺大骂曹操被杀;曹操本来想留下陈宫,但陈宫执意赴死,此二人都成就了一世英名!张辽也不惧死,关羽求情,曹操收在账下。和以上三人相比,吕布却表现得非常差劲,他在曹操送陈宫去刑场的空间,请求刘备替他向曹操求情。但刘备却并没有这样做。



曹操在转移杀吕布的视线

曹操本来早已决定除掉吕布,但吕布却对曹操说:“今明公所患者,布尔,若明公为大将,布副之,何愁天下不定!”因为吕布说出这番话的意思是想要活命!而且他提出的条件好像也对曹操有利,但是这时候曹操不便回答,转三人问刘备。曹操也知道,刘备跟吕布也有度,徐州之恨,也有杀吕布之心。当时刘备回答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意思就是说,如果留下吕布,曹操将会是第三个,被杀之人。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刘备害了吕布,但是其实如果刘备不这样说,也对曹操杀吕布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刘备当时为吕布求情的话,对自己也是非常危险的!


大自在



曹操在处死吕布时,明明身边有郭嘉,却偏要问刘备的想法?

其实!并不如题中所说!曹操当时并未问取刘备意见,而是刘备自己主动搭话!

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於是溢杀布!

曹操当时正犹豫不决,不知道到底该不该杀吕布;是刘备看出了曹操的疑虑,所以才进言劝曹操将吕布杀死!!显然当时最希望吕布死的,就是刘备,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刘备非常恨吕布,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

当初吕布在濮阳与曹操激战,大败而逃,犹如丧家之犬,是刘备收留了他!!可是正当刘备与袁术对峙的时候,吕布却偷袭了下邳,使刘备成了丧家之犬!!!所以刘备恨吕布!!

第二:刘备怕吕布

刘备非常怕吕布,为什么呢?很简单!刘备与吕布之间的战役中,从来就没有赢过;他害怕曹操一念之仁放了吕布,使自己再度面临吕布这个大敌!!!

第三:刘备更怕曹操得到吕布

刘备向来就有野心,他迟早会脱离曹操,东山再起的!!如果吕布归于曹操麾下,将正如吕布所说“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天下不足忧!”!曹操政治谋略深远,再加上吕布的所向披靡,天下唾手可得!!


站在刘备的角度,他是一定要除掉吕布的!!一则可报前仇!二则除去大敌!三则抑制曹操实力!!

所以刘备是个聪明人,能抓准主动进言,故意激怒曹操,使曹操将吕布杀掉!!表面上是为曹操考虑,实际上是为了自己日后成就大业!!

刘备藏得很深,玩心机,曹操还稍微差点,几次都被刘备骗过去了!!!


爱尚文史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和曹操为争夺下邳城展开了厮杀,当时刘备没有立足之地,只好带着关、张等人依附曹操跑龙套,刘备是曹操的座上客。

在双方激战期间,吕布不顾谋士陈宫的规劝,依然和爱妾貂蝉饮酒作乐,以至于丧失了斗志。

手下将领见吕布大势已去,最终把他出卖,生擒吕布献城投降了曹操。

曹操在白门楼上临时设置了公堂,他要亲自审问吕布,主要陪审官有曹操的谋士郭嘉和座上客刘备。

这时五花大绑的吕布被推到了曹操面前,还没等曹操开口,吕布首先说话了:“曹公难道要杀盖世英雄吗?只要曹公放了我,咱俩联手将天下无敌”。

讲真吕布说得没错,曹操怦然心动,他爱才的老毛病又犯了。

曹操捋须想道:“吕布确实神勇,‘人中吕布’并非虚言,如果吕布归顺,吾定会如虎添翼”。

曹操萌生了想收降吕布的念头。

出于礼貌或者其他原因,这时曹操征求坐在身边刘备的意见,“刘老弟怎么看呢?”

刘备看出了曹操有收降吕布之意,于是说:“曹公难道忘了董卓和丁原怎么死的了?”

刘备的意思很明显,吕布是降谁杀谁的主,曹操你难道不怕死吗?曹操经刘备提醒,恍然大悟,于是把吕布推出去斩了。

问题来了,曹操身边坐着谋士郭嘉,他为何征求刘备的意见而不问郭嘉呢?

我觉得这是曹操礼节性的询问,毕竟刘备是坐上客,是来助阵帮忙之人。

另外刘备和吕布关系也不错,吕布曾经“辕门射戟”,解了刘备被袁术大将纪灵之围,换言之,吕布对刘备有恩。

也基于这个原因,吕布在押解进楼的时候,曾央求刘备在曹操面前为自己求情开脱,刘备也点头同意了。

然而当曹操询问刘备时,刘备却哪壶不开提哪壶,落井下石害死了吕布。

其实这是曹操狡猾之处,故意让刘备背负了害死“三国第一猛男”的罪名。

曹操当时处于两难地步,他倾向于放,原本认为刘备会救吕布,毕竟辕门射戟之事世人皆知,谁知刘备没按照曹操想法去做。

刘备为了自己的将来,没有顺着曹操意思去做。

刘备怕以后曹操有个强有力的帮手。

刘备和曹操分庭抗礼是早晚的事,吕布归降曹操对自己割据称霸大为不利,毕竟哥仨联手都打不过吕布。于是刘备趁曹操询问之际,借曹操之手除掉了吕布。

讲真曹操做出杀吕布的决定并不难,手起刀落的功夫,但放吕布的决定却要慎之又慎,这就是“伏虎易,放虎难”的道理。

当初吕布让曹操把捆自己的绳子松一松,曹操直言“伏虎岂能不紧”。意思是说,你看捆老虎有捆松的时候吗?

既然刘备意思是杀死吕布,曹操也就没必要询问身边谋士郭嘉了,曹操把杀吕布的恶名不想再让郭嘉背负。

假如刘备说放吕布,曹操势必会在征求刘备意见后征求郭嘉,这道理不难理解吧?“恶名声”让刘备一人承担,“好名声”让谋士来分享。

其实吕布走到这一步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无情无义反复无常。

最后一点:刘备有识人之能,他断定吕布归降后要杀曹操,为了三国鼎立,他甘愿背负恶名也要弄死吕布,这和火烧赤壁后的“捉放曹”有异曲同工之妙——曹操不能死。


秉烛读春秋


声明:本文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分析。

其实曹操与刘备的关系一直很微妙,曹操出身不错(别说什么宦官之后),而刘备出身更好,但刘备起点低,创业难度大,因此在二人刚相识的时候,曹操自然不会把刘备放在眼里。但渐渐的,十常侍乱政,曹操成功截下刘协,开始了挟天子令诸侯的节奏,刘协虽然过着被软禁的生活,但他还是有一颗奋发的心,所以“衣带诏”事件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刘协翻身的第一仗。

可惜,刘协的小心思没能得逞,曹操也不敢杀了他,可想而知,刘协多么希望曹操身边有一个能和自己想法一致的人。雨于是机缘巧合下,刘备出现了,按照辈分来算,刘备居然还是刘协的叔叔,这样一来刘皇叔的大名就渐渐散播开来。

那么,曹操对此会不会介意?一定会。曹操也渐渐觉得,刘备也是那种人中龙凤,日后定会和自己成为敌对势力,但刘备在汉末时期一直颠沛流离,甚至刚占领的徐州也让吕布抢了。所以本可以从徐州开始发展的刘备,和吕布是有仇的,曹操见刘备如此坎坷,也放弃了啥他的念头。但他麾下的不少臣子们也建议杀刘备以绝后患,但曹操念及关羽的情分,也没有对刘备痛下杀手。

所以,故事发展到了白门楼事件时,曹操终于有机会试探刘备了。

以小说中曹操的性格,他倒是不介意留下吕布,甚至有自信把吕布调教好。调教吕布难度很大,曹操继续纠结,就看似随口的问了一句刘备吕布到底该不该留。刘备对吕布有恨,自然不会留他,但刘备并不是直接回答吕布该不该死,而是问曹操还记得丁原和董卓不?

曹操恍然大悟,绞死了吕布。曹操之所以问刘备而不问郭嘉、荀彧等人,多少有想让刘备背锅的意思,就算是后人觉得吕布不该杀,那也是刘备让我曹操杀的。如果刘备回答吕布该留,日后吕布做反的话,曹操依然可以拿刘备问罪。

这时候曹操已经开始介意刘备的存在了,当年青梅煮酒事件本是鸿门宴,感谢那声惊雷,让刘备“侥幸”逃脱。



逻辑文史游


曹操处死吕布时,去问了刘备,而不问郭嘉,那是因为另有玄机。但这个玄机,并非是曹操要陷害刘备,让刘备背一个不能容人的恶名;而是刘备故意让曹操处死吕布,使曹操背了一个不纳贤才之名。同时,刘备唆使曹操处死了吕布,还让曹操至少失去了吕布、陈宫、高顺等三位顶尖人才,等于是大大减弱了曹操的实力。这对刘备而言,是最好的结果。整个事件,

刘备才是大赢家,而曹操被刘备诱导了。三国人物中的曹操和刘备,因为评书、戏剧的缘故,通常会让大家觉得,曹操是一个奸诈、阴狠、无情的小人,是一个十足的大奸臣。而刘备宽厚、平和,对人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乃是一位以德服人的兄弟或长者,是一位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大忠臣。

如果真的这么认为,那就跟两人实际的历史形象相悖了。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其腹黑程度比曹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刘备相比曹操,已经达到了腹黑的最高境界。刘备的腹黑,如果不去仔细琢磨,根本很难看出来。刘备隐藏的太深了。

曹操相对而言,是更加的胸怀宽广而坦荡。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让人误解了千百年,但曹操的真实意思是“我对不起别人,难道就没人对不起我吗?”曹操对于是非对错,还是很清楚的。只是因为特殊时期,过于谨慎,徒增了误解与无奈,犯下了大错,误杀了吕伯奢一家。这句话,正好显示了曹操非常自责的心情,实非一个完全残酷无情之人。

曹操也是真正拥有以天下为己任抱负之人。他在《述志令》中言:“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上,也只有曹操做到了。如果将献帝交到刘备手中,恐怕献帝危矣。刘备完全可以凭借汉室宗亲的身份继承大统,但凭刘备的实力,又不足以震慑诸侯,那时候,恐怕天下会更乱。

曹操还是三国时期,真正广纳贤才,不计前嫌之人。曹操在《短歌行》中有言:“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曹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人才的渴望呀。曹操甚至对于反复无常,跟自己有“杀子亡侄损将”大仇的张绣都能收为己用,并用之不疑。正因为此,曹操手下才聚集了一大批的能臣良将。

曹操连张绣都能容忍,更不要说吕布这类勇冠天下,头脑却相对简单的猛将了。吕布因为不听陈宫之言,导致大败。而张绣却能听从贾诩的计策,多次赢了曹操。很明显,曹操控制吕布,要比控制张绣更容易。那曹操为什么不收降了吕布呢?而且得了吕布,陈宫、高顺很有可能跟着就投降了,一举多得呀,岂不美哉?

但是,刘备不会让这一切发生的。因为《三国志》中清清楚楚记录下了整个事件的过程。

白门楼一役,吕布投降,被押到了曹操面前。吕布说绑的太紧了,松一松。曹操答复说,绑老虎不能不紧。吕布就向曹操说,他今天战败了,服气了,希望能够投靠曹操,带领骑兵为曹操打天下。

接下来的事情,看看《三国志》原文怎么说的:“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

真相大白于天下了,划重点,曹操没问刘备,是刘备主动进言的;是刘备主动进言的,曹操没问刘备。

刘备的可怕之处就在这里,表面可以装出柔弱无助,哭起来梨花带雨的,甚至可以伸出长手臂,把刘禅放到地上,名曰掼,用以收买人心。但是关键时刻,刘备对于何去何从,盘算的非常清楚,该出手时,就出手,毫不留情。这才使得吕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

善于识人的伯乐郭嘉,早就一眼看穿了刘备。刘备投曹之后,郭嘉对曹操说:“备有英雄志,今不早图,后必为患”,建议曹操趁早杀了刘备。

而郭嘉参与了攻打吕布的整个徐州之战,原本吕布坚守,曹军士卒疲倦,曹操都要退兵了,可是郭嘉却劝说曹操,赶快乘胜加紧攻击,必能取胜。吕布在郭嘉眼中,就是一个毫无大志,“威力不及项籍”的猛夫而已,降之可御,即使再叛也无足挂齿。如果曹操真的跟郭嘉商议过怎么处置吕布,那么郭嘉应该会建议曹操收了吕布,而曹操在吕布愿意投降时,也不会面露疑色了。


奕天读历史


吕布是被自己手下大将宋宪和魏续用绳缠索绑着送给曹操的,当他在白门楼上看到曹操准备斩昔日恩人陈宫时,不由的心里就着急了,于是乘曹操下楼送陈宫之机,对旁边的刘备说:“公为坐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刘备礼节上的点点头,吕布心里燃起了生的希望。这时曹走上楼来,吕布心想:“刘备已经答应为我求情了,我自己再争取一下,这样2比1,活的机率就大大增加了。”于是他对曹操大声说:“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曹操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回头问刘备:“何如?”刘备答道:“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此话一出,气的吕布翻白眼,也下定了曹操处死吕布的决心。



题目问:“身旁明明站着郭嘉,为何偏要问刘备呢?”那是因为刘备和曹操在政治上地位是相等的,在十八路诸侯反董卓时,刘备和曹操都是十八路诸侯之一,现在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自封为丞相,但刘备也已认祖归宗为刘皇叔了,曹操要保的汉皇室,也包括刘备在内,所以,无论出于商量、礼节、还是尊重,曹操问刘备都是正常的。至于郭嘉,只是曹操手下的一个谋士,在杀不杀吕布这事上,他们内部早已经商量好了,他们商量的结果肯定是要杀吕布的,如果当时刘备说不杀,那也许郭嘉会出来说话,现在刘备也说要杀,那郭嘉就没有发言的必要了。



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