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學、重考轉學,被國外同行搶,蔣亦元是這樣一位院士楷模


退學、重考轉學,被國外同行搶,蔣亦元是這樣一位院士楷模


在農機科研領域,全國同行獲得的最高獎就是國家發明二等獎。

而這個大獎的第一完成人就是曾經取得"國際首創國際先進"成果 的蔣亦元院士。

蔣先生是國內首屈一指的農業工程學家、教育家與農業機械化專家。

他的一生四段式的經歷非常清晰:江蘇長大、蘇聯留學、東北工作以及赴美訪問。

他曾胸懷“顆粒滿倉”的宏願,並孜孜不倦地努力。

他畢生獻身農機科研與教育事業,為農業工程教育體系改革嘔心瀝血,培養相當一批專業人才。

可以說,他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創造性地進行穀物割前脫粒收穫機的研究,並率先取得成功,推動了中國穀物收穫機的創新和發展。

而且,他也為機械設計相似理論與模型實驗方法勞心費力不少,極大優化和提升了傳統理論,讓相似準則的應用更易推廣。

儘管他是一位在東北農業大學執教數十年的教授,但他卻不是來自黑土地,而是來自江南水鄉。


退學、重考轉學,被國外同行搶,蔣亦元是這樣一位院士楷模


少年初磨礪

1928年11月17日,蔣亦元出生在江蘇省常州市的一個工商業家庭。

家裡條件雖然不錯,但身為生意人的父親卻並不溺愛子女,對他要求頗為嚴格,這也給了他成長的準則。

小學上完後,他進了家鄉的最好中學——正衡中學念初中。

那個時候,因頑皮貪玩導致學習成績不佳,他曾被學校責令留級。這一教訓,給了他當頭一棒。

受到刺激後,他開始奮發學習,不落人後,轉到另一所中學後,升一級繼續唸書。

從這以後,他非常勤奮好學,不再愛玩,後來以優異成績考進了原來學校的高中部就讀。

經歷了轉學後的曲折,他記住了“落後就被淘汰”的道理。從此更加珍惜學習,並養成了不怕挫折的精神和經常自省律己的良好習慣。

退學、重考轉學,被國外同行搶,蔣亦元是這樣一位院士楷模

大學換專業

18歲那年,他考進南京的金陵大學理學院,在電機系學習。

就讀一年後,他看到校內許多從美國引進的農業機械,聯想到小時候在鄉下外婆家親見農村的貧窮與落後,而金陵大學農學院又是全國最知名的,他決心轉而學習農業機械方面的專業。

於是,他冒著失敗就會丟掉學籍的風險,又經一次入學考試考進金陵大學農學院讀農業工程專業,成為該系的首屆學生。該系的奠基人是美國林查理教授(Charles Riggs),創建人是其學生吳相淦教授。林教授先後在中國從教36年,在農業機械等領域作出過貢獻。

在大學四年期間,蔣亦元得到林教授有關農業機械結構與設計、水力學、農田排灌學等七門課程的授業。當時西方的農業機械學尚屬初創,他對林教授善於把一般工程科學的理論與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農業機械領域的教育思想非常欽佩。

在此期間,由於成績優良,他多次獲得美國一些基金會的獎學金,併為低年級開設農業工程概論課,贏得了師生們的喜愛。


退學、重考轉學,被國外同行搶,蔣亦元是這樣一位院士楷模


學成去東北

大學時候的蔣亦元得到了老師的欣賞,被系主任內定留校任教。

21歲那年南京解放後,東北農業系統負責人張克威到江南招聘建設人才,他聽了張的講話,被東北廣袤肥沃的黑土地、地廣人稀特別適合機械化的條件所吸引,決心去闖一番,於是婉謝了留校任教聘請。

22歲時,他從金陵大學農業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去了黑龍江哈爾濱的東北農學院任教。

到了單位後,他就接觸到蘇聯的農業機械教材,其理論比西方的要深入而全面得多。

於是,他就一頭紮了進去自學俄文,很快就掌握了蘇聯教材,繼而任蘇聯農機專家研究生班的助教。

1957年至1959年期間,蔣亦元被派往蘇聯深造,去到蘇聯列寧格勒農學院,師從農機理論權威、榮譽院士列多希聶夫教授進修兩年。

在蘇聯那兩年,他得到了很大的見識與收穫,尤其是他深入從事收穫機械的理論研究,在嚴密的邏輯思維、分析與綜合和理論研究的技巧等方面有較嚴格的訓練,在實驗技術方面也有很大提高,並有機會在蘇聯兩個最高的農機與農機化研究所學習考察,對當時國際上農業機械化發展趨勢和水平有較深入的瞭解。

回國後,他結合生產實際研究解決了亞麻種子清選全套機械化設備、糧食乾燥設備用的穀物清選與復脫機械、平臺式逐稿器的理論研究、散放飼養乳牛喂飼和擠奶機械化的研究等。以上結果,有的已為生產單位推廣使用,有的理論結果也被國內學者所驗證。


退學、重考轉學,被國外同行搶,蔣亦元是這樣一位院士楷模


十年曆艱辛


風起潮湧的十年間,他不是沉淪,而是崛起。

在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裡,他積極參加生產實踐,被提前安排從事水田築埂機研究。

他一反傳統,將其改為單面取土的築埂工藝,採用相似理論在簡陋條件下作模型試驗,解決了嚴重黏土、阻力大等問題,並賦予它多種功能。

46歲那年,因過度勞累和遭受寒害,他同時患上四種疾病,只好暫停工作,到鞍山湯崗子療養院去靜修療養。

那段時間裡,他處在“腰腿木,豈甘卻,借杖踱。憑欄‘天上天’險,塞北風雲迫。心事浩茫起伏,百舉從頭索。”的境地中,遙想到水田勞動的艱辛,自然而然追憶起他留蘇時就打算探索農機難題之一的割前脫粒收穫水稻的雄心。

47歲那年年底,他從療養院出來,就開始準備“割前脫粒收穫新工藝與機器”的探索研究,前後共研製了工作原理與結構各異的四代樣機。

他研發的懸掛式水田築埂機、平臺式逐稿器理論分析與逐稿器長度的統計分析研究課題獲得省科學大會獎,其本人則獲得省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退學、重考轉學,被國外同行搶,蔣亦元是這樣一位院士楷模

春天競風流

十年過去,科學的春天來了,知識分子們紛紛挽起袖子大幹一番。

他也認真進行著自己的研究工作,梳理這些年來的一些得失,以便在好時代裡做更多事情。

54歲時,他得到了公派出國的機會,去美國密執安州大學農業工程系做高級訪問學者。

在為期一年的訪問研究期間,他主要從事割前脫粒收穫機械和相似理論與模型試驗的研究,並且應邀為該系部分博(碩)士研究生講授種植與收穫機械的理論與設計,還參加美國農業工程學會學術年會並作學術報告。此外,他還應美國約翰迪爾農業機械設備公司之邀進行一個月的訪問和學術交流。

回國後,他吸收了美國一些先進理念與工作經驗,全身心地撲進農機理論與實踐轉化的研究征程中。

除了醉心研究外,他也受到了外國同行的青睞與熱搶,他自己也十分樂於進行國際同行間的密切交流與學習。

62歲那年,他應蘇聯布拉戈維申斯克農學院邀請,去了那個機構進行交流訪問。

65歲時,他又應應泰國農業部農業工程司、亞州理工學院邀請,去那分別做學術報告。


退學、重考轉學,被國外同行搶,蔣亦元是這樣一位院士楷模


1989年至1992年三年間,他在3次國際學術會議上被推舉擔任學科組組長。

從22歲開始他到東北工作,就一直耕耘在農學院,從未調動離崗。

他見證了東北農學院發展成為東北農業大學的全程,在此也從一個年輕人成長為業界權威。

他從助教幹起,後來當了講師,再後來評上副教授,再又晉升為教授。57歲那年,他被評定為博導,擁有了招收博士研究生的資格。

專心從教的同時,他也兼任了多項學術職務,包括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與中國農業機械學會副理事長、學位委員學科評議組成員、農/業/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農業工程學科組副組長以及機/工/部農機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等。

1997年,69歲的蔣亦元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了擁有農業工程科技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的專家之一。

2018年12月,90歲的他獲得“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機工業功勳獎章”。

退學、重考轉學,被國外同行搶,蔣亦元是這樣一位院士楷模


力鑄大成就

蔣亦元院士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在科研上,他有三大突出性的貢獻:

  1. 突破了國際公認難題,創造出割前脫粒水稻收穫機器系統,取得"國際首創國際先進"的成果、獲國家發明二等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 創制摘脫同時切割摟集秸稈成條鋪的快速水稻(小麥)聯收機,解決了國內外不能在脫粒同時收秸稈和落粒損失大的難題,並研製出氣吸式割前摘脫禾本科牧草籽聯合收穫機;
  3. 指出了相似理論中G.Murphy的π關係式合成理論中的重大缺點"組分方程必須具有相同形式",首次提出並證明可以具有不同型式使預測精度顯著提高。

他的這些成績,獲得專家們的好評,並榮獲國家、省/部科學大會獎多項。

除此之外,他還在著述育人方面成績斐然,累計發表論文60餘篇,著作4本(合作),培養博士生6名、博士後3名、碩士10多名。

退學、重考轉學,被國外同行搶,蔣亦元是這樣一位院士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