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学、重考转学,被国外同行抢,蒋亦元是这样一位院士楷模


退学、重考转学,被国外同行抢,蒋亦元是这样一位院士楷模


在农机科研领域,全国同行获得的最高奖就是国家发明二等奖。

而这个大奖的第一完成人就是曾经取得"国际首创国际先进"成果 的蒋亦元院士。

蒋先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农业工程学家、教育家与农业机械化专家。

他的一生四段式的经历非常清晰:江苏长大、苏联留学、东北工作以及赴美访问。

他曾胸怀“颗粒满仓”的宏愿,并孜孜不倦地努力。

他毕生献身农机科研与教育事业,为农业工程教育体系改革呕心沥血,培养相当一批专业人才。

可以说,他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创造性地进行谷物割前脱粒收获机的研究,并率先取得成功,推动了中国谷物收获机的创新和发展。

而且,他也为机械设计相似理论与模型实验方法劳心费力不少,极大优化和提升了传统理论,让相似准则的应用更易推广。

尽管他是一位在东北农业大学执教数十年的教授,但他却不是来自黑土地,而是来自江南水乡。


退学、重考转学,被国外同行抢,蒋亦元是这样一位院士楷模


少年初磨砺

1928年11月17日,蒋亦元出生在江苏省常州市的一个工商业家庭。

家里条件虽然不错,但身为生意人的父亲却并不溺爱子女,对他要求颇为严格,这也给了他成长的准则。

小学上完后,他进了家乡的最好中学——正衡中学念初中。

那个时候,因顽皮贪玩导致学习成绩不佳,他曾被学校责令留级。这一教训,给了他当头一棒。

受到刺激后,他开始奋发学习,不落人后,转到另一所中学后,升一级继续念书。

从这以后,他非常勤奋好学,不再爱玩,后来以优异成绩考进了原来学校的高中部就读。

经历了转学后的曲折,他记住了“落后就被淘汰”的道理。从此更加珍惜学习,并养成了不怕挫折的精神和经常自省律己的良好习惯。

退学、重考转学,被国外同行抢,蒋亦元是这样一位院士楷模

大学换专业

18岁那年,他考进南京的金陵大学理学院,在电机系学习。

就读一年后,他看到校内许多从美国引进的农业机械,联想到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亲见农村的贫穷与落后,而金陵大学农学院又是全国最知名的,他决心转而学习农业机械方面的专业。

于是,他冒着失败就会丢掉学籍的风险,又经一次入学考试考进金陵大学农学院读农业工程专业,成为该系的首届学生。该系的奠基人是美国林查理教授(Charles Riggs),创建人是其学生吴相淦教授。林教授先后在中国从教36年,在农业机械等领域作出过贡献。

在大学四年期间,蒋亦元得到林教授有关农业机械结构与设计、水力学、农田排灌学等七门课程的授业。当时西方的农业机械学尚属初创,他对林教授善于把一般工程科学的理论与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农业机械领域的教育思想非常钦佩。

在此期间,由于成绩优良,他多次获得美国一些基金会的奖学金,并为低年级开设农业工程概论课,赢得了师生们的喜爱。


退学、重考转学,被国外同行抢,蒋亦元是这样一位院士楷模


学成去东北

大学时候的蒋亦元得到了老师的欣赏,被系主任内定留校任教。

21岁那年南京解放后,东北农业系统负责人张克威到江南招聘建设人才,他听了张的讲话,被东北广袤肥沃的黑土地、地广人稀特别适合机械化的条件所吸引,决心去闯一番,于是婉谢了留校任教聘请。

22岁时,他从金陵大学农业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去了黑龙江哈尔滨的东北农学院任教。

到了单位后,他就接触到苏联的农业机械教材,其理论比西方的要深入而全面得多。

于是,他就一头扎了进去自学俄文,很快就掌握了苏联教材,继而任苏联农机专家研究生班的助教。

1957年至1959年期间,蒋亦元被派往苏联深造,去到苏联列宁格勒农学院,师从农机理论权威、荣誉院士列多希聂夫教授进修两年。

在苏联那两年,他得到了很大的见识与收获,尤其是他深入从事收获机械的理论研究,在严密的逻辑思维、分析与综合和理论研究的技巧等方面有较严格的训练,在实验技术方面也有很大提高,并有机会在苏联两个最高的农机与农机化研究所学习考察,对当时国际上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和水平有较深入的了解。

回国后,他结合生产实际研究解决了亚麻种子清选全套机械化设备、粮食干燥设备用的谷物清选与复脱机械、平台式逐稿器的理论研究、散放饲养乳牛喂饲和挤奶机械化的研究等。以上结果,有的已为生产单位推广使用,有的理论结果也被国内学者所验证。


退学、重考转学,被国外同行抢,蒋亦元是这样一位院士楷模


十年历艰辛


风起潮涌的十年间,他不是沉沦,而是崛起。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积极参加生产实践,被提前安排从事水田筑埂机研究。

他一反传统,将其改为单面取土的筑埂工艺,采用相似理论在简陋条件下作模型试验,解决了严重黏土、阻力大等问题,并赋予它多种功能。

46岁那年,因过度劳累和遭受寒害,他同时患上四种疾病,只好暂停工作,到鞍山汤岗子疗养院去静修疗养。

那段时间里,他处在“腰腿木,岂甘却,借杖踱。凭栏‘天上天’险,塞北风云迫。心事浩茫起伏,百举从头索。”的境地中,遥想到水田劳动的艰辛,自然而然追忆起他留苏时就打算探索农机难题之一的割前脱粒收获水稻的雄心。

47岁那年年底,他从疗养院出来,就开始准备“割前脱粒收获新工艺与机器”的探索研究,前后共研制了工作原理与结构各异的四代样机。

他研发的悬挂式水田筑埂机、平台式逐稿器理论分析与逐稿器长度的统计分析研究课题获得省科学大会奖,其本人则获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退学、重考转学,被国外同行抢,蒋亦元是这样一位院士楷模

春天竞风流

十年过去,科学的春天来了,知识分子们纷纷挽起袖子大干一番。

他也认真进行着自己的研究工作,梳理这些年来的一些得失,以便在好时代里做更多事情。

54岁时,他得到了公派出国的机会,去美国密执安州大学农业工程系做高级访问学者。

在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期间,他主要从事割前脱粒收获机械和相似理论与模型试验的研究,并且应邀为该系部分博(硕)士研究生讲授种植与收获机械的理论与设计,还参加美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并作学术报告。此外,他还应美国约翰迪尔农业机械设备公司之邀进行一个月的访问和学术交流。

回国后,他吸收了美国一些先进理念与工作经验,全身心地扑进农机理论与实践转化的研究征程中。

除了醉心研究外,他也受到了外国同行的青睐与热抢,他自己也十分乐于进行国际同行间的密切交流与学习。

62岁那年,他应苏联布拉戈维申斯克农学院邀请,去了那个机构进行交流访问。

65岁时,他又应应泰国农业部农业工程司、亚州理工学院邀请,去那分别做学术报告。


退学、重考转学,被国外同行抢,蒋亦元是这样一位院士楷模


1989年至1992年三年间,他在3次国际学术会议上被推举担任学科组组长。

从22岁开始他到东北工作,就一直耕耘在农学院,从未调动离岗。

他见证了东北农学院发展成为东北农业大学的全程,在此也从一个年轻人成长为业界权威。

他从助教干起,后来当了讲师,再后来评上副教授,再又晋升为教授。57岁那年,他被评定为博导,拥有了招收博士研究生的资格。

专心从教的同时,他也兼任了多项学术职务,包括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与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农/业/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农业工程学科组副组长以及机/工/部农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

1997年,69岁的蒋亦元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了拥有农业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的专家之一。

2018年12月,90岁的他获得“改革开放40年中国农机工业功勋奖章”。

退学、重考转学,被国外同行抢,蒋亦元是这样一位院士楷模


力铸大成就

蒋亦元院士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在科研上,他有三大突出性的贡献:

  1. 突破了国际公认难题,创造出割前脱粒水稻收获机器系统,取得"国际首创国际先进"的成果、获国家发明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 创制摘脱同时切割搂集秸秆成条铺的快速水稻(小麦)联收机,解决了国内外不能在脱粒同时收秸秆和落粒损失大的难题,并研制出气吸式割前摘脱禾本科牧草籽联合收获机;
  3. 指出了相似理论中G.Murphy的π关系式合成理论中的重大缺点"组分方程必须具有相同形式",首次提出并证明可以具有不同型式使预测精度显著提高。

他的这些成绩,获得专家们的好评,并荣获国家、省/部科学大会奖多项。

除此之外,他还在著述育人方面成绩斐然,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著作4本(合作),培养博士生6名、博士后3名、硕士10多名。

退学、重考转学,被国外同行抢,蒋亦元是这样一位院士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