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蜀国拥有关羽、诸葛亮等人才却无法统一天下呢?

赵昱斌


老规矩,单从《三国演义》出发去回答这个问题。

诚然,从演义的角度出发,蜀汉的配置完全算得上是梦之队,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但是,这样豪华的配置却没有发挥其最大效能。

先说五虎上将

关二爷的问题在于成名太早,心高气傲。

十八路诸侯账下温酒斩华雄,让天下都知道了这样一个关云长。

久负盛名,必被所累。

在曹军账下,封金挂印,世人皆赞叹关公忠义。细心琢磨,曹操的厚爱几近于捧杀。

智慧如曹孟德,在关羽的土山三约面前,欣然应允,并连连赞叹关公忠义。难道他就看不出来根本无法降服关羽吗?

其实曹操在当时就知道肯定降服不了关羽,但他仍要这么做,就有这么做的目的:

第一,关羽乃天下名将,IP太大了,杀不得,至少不能用曹孟德的刀去杀。做君主的,杀名士名将就是自绝于天下人杰。杀不得,还得好生供养,为的是给天下众生做个表率,吸纳英才。相同的情景,曹操也曾这样对过祢衡。在曹操的准则里,他的刀不杀名士。陈宫除外,那是求死。高顺IP太小,够不上名士。杨修是参与了夺储,不得不死。

第二,曹操让张辽去说服关羽,又多次在降将前厚待关羽,这是给所有后来投靠他的文臣武将一个宽心丸。毕竟曹操的势力架构中,投降的人太多了。从一句客气的“明公”到一句肝脑涂地的“主公”这里面需要君主付出的,太多太多了,有这么好的一个标杆,为什么不用。

第三,关羽宣扬的是忠义,虽然与曹操立场不同,但是从深远意义上来看,作为君主的曹操需要在臣子心中树立的忠诚概念与关羽的忠义没有区别,只是阵营不同而已。所以曹操不仅要对关羽好,而且要大大的对他好。与其说是敬重关羽,不如说是需要关羽去替他传播忠义的榜样。

这样的动机下,没有任何理由要杀关羽啊!不但不杀,还要敬重,更对关羽的倨傲不以为意,甚至越倨傲,越敬重。成就了自己的大度与英明,更激发出关羽的孤傲,这就为关羽最终的麦城失败埋下了伏笔。

曹操杀人的刀,确实隐藏的够深。上一个这样被他玩死的人,是袁绍。

关羽水淹七军之后,惊呼迁都的操作,有异曲同工之妙。

反观关羽,给孔明写信要和马超PK,说黄忠是老兵,单刀赴会,暗讥犬子,一派高高在上的作风,埋下了无数隐患。

这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无人能管。睿智如孔明,也不得不写信恭维一番。

关羽的这番做派,放到现在的企业中,就是明星员工的傲慢,只要是明智的老板,都会深恶痛绝,但是刘备却一笑了之,可见这样的君主如何能成就大业?

猛张飞,万人敌。

却有个要命的缺点,喝酒。

打督邮,失徐州,皆因杯中之物。

刘备只是说“少饮”。

一错再错,最后死在酒上,都算不上是真正的战斗减员。

到底是谁杀了他?仔细琢磨琢磨,刘备也难辞其咎啊。

演义之中的赵子龙,几近完人,绝对拥有大作为。

但是,刘备就是不做大用,让一个在演义中活脱脱能在后吕布、典韦时代制霸天下的猛将一直做侍卫长,确实十分可惜。

锦马超,西凉骄子,一个让刘备寝食难安的男人。

如果说刘备势力中的所有人谁最像他,答案一定是马超。一个没落的诸侯四处寻找其他诸侯势力寻求东山再起,这样的桥段,是不是就是刘备前半生的写照?

这就如同一个特别知名的企业破产了,老板找到一个差不多的企业去打工,谁又能完全信任他?大多数老板都会选择和刘备一样的操作,把这个破产老板奉若上宾,然后一点一点的利用他。

你的资源,我可以利用。我的资源,你想都别想。没有谁会大度的手把手培养竞争对手东山再起。

马超的资源,是西凉土地上彪悍的羌族和,和他们足以傲世天下的西凉铁骑。这种资源,足以让所有的中原诸侯后背发凉。

第一次是董卓,西凉的铁骑让十八路诸侯难以争锋。

第二次就是马孟起,西凉铁蹄搅动的闪击战让曹丞相留下了割须弃袍的梦魇。

刘备绝不是袁术,所以他不会让马超成为下一个孙策。

锦马超,也就只能在往事中追忆曾经的金戈铁马。

黄汉升,百步穿杨,但廉颇老矣。

他和关羽的交情被传成了佳话,却因为明目张胆的划水被刘备暗自诟病。

自古英雄多相惜,与忠诚无关。

谁又能保证在这个英雄辈出的乱世不会再出现一个让黄忠拔下箭头的人。

刘备不敢保证,所以他很少用神弓老将。

孔明懂了,所以他总是笑称无需老将出马,杀鸡焉用牛刀。

关羽也懂了,所以他暗讽黄忠是老兵,急忙撇清关系。

黄忠或许也懂了,上了一趟定军山,就不再去找诸葛丞相逞能。

老兵不死,只是在孤寂中暗自凋零。

魏延,一个只恨刘备死的太早的猛将。

或许是当初急于向刘备表忠心,杀主求降让孔明留下了芥蒂。这颗带着反骨的头颅最终在孔明的逼迫下被斩了下去。

子午谷的奇谋变成了在错误的时间向错误的人建议的昏招。

魏延的叹息是青春的流逝,孔明的光辉永远的阻碍着他的一身抱负。那个最懂他的人,早早的就在白帝城长眠。而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孔明的棋局。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如果是卧龙凤雏皆得呢?

庞统很想知道,甚至他比刘备还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没有三顾茅庐,庞统不在乎。

没有伐林不舍,庞统也不在乎。

他就想知道,到底是卧龙凤雏,还是凤雏卧龙。

与刘备的第一次相见,庞统就已经知道了答案。没有IP的加持,纵然就算是刘皇叔也不可能慧眼识英雄。

庞统的孤傲,决不允许他拿出口袋中的两封推荐信。

区区县城的委任,让庞统在浊酒中去浇灌心中的心灰意冷。

最后,还是在张三爷的举荐下,才有了刘备故作姿态的前倨后恭。

就这样吧,副军师的委任已经道明了依旧还是卧龙凤雏。

就这样吧,刘备也没有底气hold住卧龙凤雏的双智囊加持。

落凤坡前,卧龙觉察出了一丝危险的气息,比肩卧龙的凤雏又怎能毫无察觉。

那就这样吧,跨上的卢,完结凤雏的传说。怪就怪,这个英豪辈出的乱世。

一时瑜亮,一时龙凤。

五丈原,七星灯。孔明看着手足无措的魏延,一声叹息。

离开那座茅舍,孔明就已经知道这一生无法回头了。

刘玄德三次拜见之前,孔明已经算出了离开茅庐后的结局。

这就是诸葛家族的宿命,天各一方,各展才华。是东吴,是北魏,还是西蜀,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诸葛家族无论如何都不会输。

宿命。

周瑜口吐鲜血的一声悲叹犹在耳畔,孔明又把目光投向了北夜的深空。

算尽了机关,却输给了时间。

一个家族的陨落,预示着又一个家族的崛起。

汝南的袁氏,颖川的荀氏,江东的陆氏……

有多少士族已经迫不及待的入场厮杀,又有多少士族仍在局外虎视眈眈……

诸葛家……

夏侯家……

最终都不及那只潜伏在冢中的伏虎……

孔明,是死于白帝城的那一句承诺……

刘玄德垂危前的以退为进,让诸葛亮惶恐不已。

他不敢再进成都……

不敢再在少主前停留半步……

生怕让人产生一丝一毫的怀疑……

怀疑他“取而代之”……

诸葛丞相很忙,忙得穷兵赎武,忙得疲惫国力。

他不敢闲,更不敢过分苛责成都皇宫无所事事的后主,他只能忙。

忙着证明自己……

用一生去证明自己……

七星盏翻了,孔明如释重负……

如果说有谁在演义中活生生的将一手好牌打烂,一定是刘玄德。

寒士出身的他,成在仁义之名,败亦在仁义之名。

三分天下,曹操占尽“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时;孙权占尽“长江天堑”的地利;刘备就只能占“仁义之道”的人和。

刘皇叔的巨大IP让他可以已“诛国贼,兴汉室”的大仁义扬名于诸侯,却也让他丧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大仁义之下,打造了无以伦比的梦之队。

大仁义,也使他置身于可悲可笑的境地。

曹操死了,这个自诩为“周文王”的男人和他的儿子跟刘备开了个大玩笑。

刘协禅让,曹丕称帝。

这个江山,该如何争?

赢了,如何面对刘协?

关羽的死,似乎昭示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对于孔明言听计从的他,第一次自己做了一回主。

就让上一个时代的老兵,带着老炮儿般的倔强在战场上终结吧!

刘玄德,宁愿去死也不愿去面对那个被废了的大汉天子。

他不是曹操,他不敢身负国贼的骂名。仁义出道的他,名声是聚拢这一切的根本。

他更没有成为刘秀的资本,因为那个该死的曹丕并没杀光最后一个汉室帝胄。

不争,肯定输。

争,争来的是什么?

蜀汉,是他争来的家产。

大汉,是给他人作嫁的水月镜花。

机关算尽是仁义,满盘皆输还是仁义。


笔帖式


要想马儿跑,先给马吃饱,想要统一天下,就要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而蜀国就属于看似阵容豪华,却根本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通过《三国演义》,我们大多认为,刘备拥有三国第一智囊-诸葛亮,有三国最猛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有仁德之心,有汉室正统,刘备没能统一天下,让很多人都十分遗憾。

但如果我们看一下正史,我们就会发现,诸葛亮虽聪明,但其实他内政之才强于军谋,且系数三国,才能不亚于诸葛亮的人并不少,司马懿、郭嘉、鲁肃、周瑜等等,就拿大家津津乐道的《隆中对》来说,早于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局势的,就有魏国的毛玠,东吴的鲁肃。

而五虎上将,只不过是被罗贯中夸大了而已,三国二十四名将(一吕(吕布)二赵(赵云)三典韦,四关(关羽)五马(马超)六张飞, 黄(黄忠)许(许褚)孙(孙策)太(太史慈)两夏侯(夏侯惇,夏侯渊),二张(张辽,张郃)徐(徐晃)庞(庞德)甘周魏,神枪张绣与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三国二十四名将,打末邓艾与姜维)中,仅有这五位属于蜀国(与五虎将同一时期,姜维不算),而且在当时,真正能够说武将一对一单挑的机会并不多,真正这些武将谁强于谁,究竟强多少,并没有科学依据。

所以看似豪华的阵营,其实并不占优势。

战争打的是国家实力,而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决定的

战争打的就是实力,曹操为什么可以面对孙刘联盟,而安然无恙,就是因为实力强啊。刘备攻打汉中,曹操仅派夏侯渊统领的关中防御军,就拖了刘备将近两年之久,且耗得刘备面临“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困苦局面,孙权发动合肥战,前四次,孙权亲征,曹操也仅仅是依靠当时合肥的守军,就击退了孙权,且孙权第二、四次攻击合肥,都是在配合刘备在西面的动作,第二次的时候,刘备与曹操决战于汉中,第四次的时候,正是配合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而进行的联合军事行动。


即便这样,双方都没能对魏国有寸土之功。

由此可见,魏国实力之强,不是刘备、孙权可比的。

关羽武艺再高强,临阵对战,在面对敌方成千上万的士兵,也有脱力的时候;诸葛亮军谋再高,运筹帷幄,挥斥方遒,也会因无兵可用,无粮可调而功亏于溃。

更何况就像刚开始说的,这二人并不是神,魏国、东吴也有能与其抗衡的人才。

魏国之所以强横,关键在于兵种相克

魏国有骑兵,蜀国、东吴没有,这是刘备永远无法克服的硬伤。在蜀地、东吴,还看不出骑兵的优势,因为蜀地多山,东吴有长江天险,皆不利于骑兵发挥优势。但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可就是骑兵的天下了。即便刘备有一争中原之力,可进入关内,没有骑兵,也会被魏国的骑兵以更灵活、更迅速的战斗策略所击败。诸葛亮接连5次北伐,其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能占领凉州,因为凉州是重要的战马产区。

所以,刘备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说到底,就是因为国力不行,再加上关羽、刘备接连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导致蜀国彻底沦为魏国的陪衬。


始终先生


豹眼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带头大哥刘备格局不够。

刘备能够白手起家,经过多年打拼,最终占据益州、割据部分荆州,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在拥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顶级人才的情况下,最终不能一统天下,还是刘备的问题。毕竟刘备是当家人,其他所有人都是打工的。打工者的能力发挥到啥程度,做出啥成就,这就得看当家人的格局。

刘备的格局有多大呢?就是一个能把益州牧整成蜀汉皇帝的人。

如果刘备不自立为王、不自立为帝,就不会有刘禅这个蜀汉二世的存在。随着刘备的去世,刘备集团就结束了。因为有了蜀汉这个帝国,传统的君臣理念就延续了蜀汉的寿命。之后的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姜维以臣侍君,就维系了蜀汉的存在。

反观陶谦、袁绍、刘表、刘璋的结局,不能说与不具备这个君臣体制没有关系,这是刘备比这几位高明之处。

但与曹操、孙权相比,刘备的格局就不够了。

天下十三州,曹操占据九州半,孙权占据二州半,刘备就只有一个益州。

曹操的势力,无论人口、兵力,都超过孙权、刘备的总和,但曹操依然不称帝;孙权的势力也是刘备的两倍以上,但孙权在刘备称帝八年后才最后称帝。

在称帝这一件事上,就看出刘备格局太小,只有帝王之心,而心中并没有天下。

豹眼曾经说过,如果没有赤壁之战,刘备逃亡到了交州,他一样会称王、会称帝。

刘备看似屡败屡战,其实本质上并不敢亮剑。

在荆州的问题上,保持与孙权的妥协是正确的,但过于偏软。没有坚定地与曹操、孙权亮剑。刘备应该经营好荆州,暂缓图川,因为蜀川早晚是刘备的,但荆州就不同了。

刘备本来就兵力不足,人才匮乏,能够守住荆州也很困难,再分兵入川,基本就是把荆州放弃了。

关羽坐镇荆州,利用战略机遇期才得以维持了几年,丢掉荆州是早晚的事。

就算诸葛亮再看不上刘表,但刘表单骑赴任,统治荆州近二十年,固然有曹操经营北方无暇顾及的因素存在,但孙权在荆州问题上并没有占刘表多大的便宜。

但刘备在荆州就斗不过孙权,这与刘备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有关。

这说明刘备格局不够,就是一个土皇帝的思想,在荆州失去主导地位,也就决定了刘备集团不可能走得太远。

格局已经形成,就算诸葛亮主政,已经没有了回天之力。

如果刘备坚定占据荆州的战略,然后攻占交州,逐步蚕食孙权在荆州的势力,把孙权挤到扬州去。

如此一来,孙权为了生存,就会更加依赖刘备。

诸葛亮联合孙吴对抗曹操的策略是正确的,但过于偏软,斗争不够。以至于孙权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刘备本身力量不足,就应该集中兵力占据荆州这个核心地带,不该过急于再分兵去抢益州地盘。

这是豹眼的看法,敬请诸位指正,欢迎与大家交流。


豹眼看历史




▲关羽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诸葛亮和关羽,一个是最强后卫,一个是最强前锋,关羽不论是武略还是武艺在三国武将中都是无可替代,而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方面也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拥有一定的指挥能力。

▲诸葛亮

但是,蜀国“贫富差距”太大,就拿大将来说,关羽张飞的实力高于魏国吴国的任何武将,而其他的武将要不就是只能达到魏国中下流、吴国中等水平的武将,要不就是达到魏国中等水平的魏延,而魏延可以说是除关羽张飞之外的蜀国最强武将。

▲文臣

文官更不用说了,诸葛亮治国理政天下无双,居然在武略上还能和曹真抗衡,但这种水平的文官在蜀国也只有三人而已,完全比不过魏国吴国的众多谋士。


▲古代武将

而且在古代士兵是关键,并不是像小说中说的那样,士兵在将军面前就是窝囊废,在现实世界中,兵力兵力兵就是国家的力,一力降十会,力大了才有资本,武将文丑才有勇武之地。


南政昔风


因为魏国、吴国的人才比蜀国还要更兴盛。


魏国文有荀彧、荀攸、贾诩、陈群、钟繇、程昱等,武有曹仁、曹洪、夏侯渊、张辽、徐晃、乐进、张颌、于禁、田豫等。


吴国文有鲁肃、张昭、朱治、虞翻、诸葛瑾等,武有周瑜、吕蒙、陆逊、甘宁、周泰、朱桓、徐盛、凌统、朱然等。


最关键的是,魏国和吴国的人力资源要比蜀国多得多。麦城和夷陵两战后,蜀汉好不容易积攒的人力资源大半都消耗一空,后续补充就远远跟不上了。


所以说,诸葛亮虽然才能还可以,但即使蜀国积攒了人数足够多的军队,也没有更多的农民来生产和运输军粮了。(陶慕剑)



博物馆的狐狸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意图很明显,而诸葛亮与关公被罗贯中同学着力描绘成了神 人。题主才提出此问题。


一.先说诸葛亮 。

1.诸葛亮品格高洁,折服众人。在造访茅庐时:

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人物没有出场,作者就告诉我们,诸葛亮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的人,为了自己的志向严于律己,又心境安宁清静,时刻惦记着远大的目标。此联不仅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也精炼概括出诸葛亮了所追求的境界。我们与刘备一起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这样不慕虚荣,朴素严谨,胸怀大志,严于律己的人谁不尊敬呢?综 诸葛亮的一生 ,他身体力行了自己的“明志”与“致远”。他的人格魅力在没有出场前已经感染了读者,让人对诸葛亮有极大的好感。


2.诸葛亮知识丰富,能言善变,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为联吴抗曹,诸葛亮赴吴会群儒 与孙权麾下张昭、顾雍等一般文武二十多人进行了唇枪舌剑的交锋。他以其出众的智慧,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征服了东吴的元老重臣。其文人风范,武人胆略令人汗颜,叫人五体投地。

不说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了,上面两个场景就衬托出了他高大上的形象,让人们觉得他是神,无懈可击,对他抱有很高的希望。

3.诸葛亮在三国后期一心专注于北定中原,攘除奸凶,恢复汉室。常年发动战事,致使益州疲弊,国库空虚,尤其是他忽视了后备干部的培养与教育。尽管自己协助刘备开疆拓土 ,建立了蜀汉帝国,但在魏军后起之秀邓艾和钟会攻击下,自己精心建立的兴复汉室的蜀汉帝国即刻落花流水。

如此品格高尚、智能卓越的政治家,为蜀汉培养的接班人中,除魏国过来的姜维能独当一面,其它人都乏善可陈,由于事必躬亲,后辈都失去了培养和锻炼的机会,造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结局,令人哀伤。

诸葛亮有迂腐的一面,从来没有自立之心,“两朝开济老臣心”是留下了,美名是留下了。但,自己安汉兴刘的终身理想并没有实现。在阿斗“扶不起”时,他自己不能当机立断自立为王再伐中原,他的遗憾是自己造成。


二.再说关羽。

1.其政治水平低!不能执行诸葛亮之“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决策。令人惋惜,甚至愤恨!

2.作为武将,他的综合能力比魏延低!希望题主翻翻三国志,不要被演义欺骗了,他无经天纬地之才,更谈不上为统一天下作贡献了!

3.关公性格孤高自傲,目空一切,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根本不能寄希望他有很大的作为。

而曹操与孙权都是强劲的对手,这在隆中对已经可以看到的出来。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 不可图也。

蜀国拥有关羽、诸葛亮等人才却无法统一天下就能理解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蜀国拥有诸葛亮、关羽为啥却没能一统天下?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首先说说诸葛亮

一直以来都觉得诸葛亮被神化了,神化成了三国时期最牛逼的谋士,纵观三国,水平和他相当的人也大有人才,曹魏的郭嘉,江东的鲁肃,我觉得都不比他差。诸葛亮是挺厉害,知识渊博,总能想到刘备所想不到的地方,更能为刘备谋得第一桶金,也能替刘备去说服孙权,与之联盟对抗曹操,包括后来南中平乱,七擒孟获,这一系列下来,将诸葛亮衬托的非常之厉害,但这些都只能说明诸葛亮是一个厉害的谋士,高级谋士。看似没有缺点的诸葛亮,其实最后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了自己隐藏的弱点上:就是太鞠躬尽醉,也太在乎君臣礼节,刘备在世时,因为刘备有一定的能力,诸葛亮的这个弱点没有显现,等刘备一死,刘婵当政,诸葛亮明明有很多次可以当机立断,尽快做决策,却总要兜到刘婵那,走那么一个圈子。而且刘婵又是一个付不起的阿斗,搞到最后,直接将自己和蜀国搞死了。而且,诸葛亮出谋略可以,但做老大带领国家,还是欠缺点。

2、再说说关羽

五虎上将榜上有名的人物,一夫当关,但关云长整体来看,优点少,缺点多,优点就是个人战斗力比较强,说白了就是能打,是个厉害的武将,可正是因为太能打,导致缺点特别明显:比较自傲,目中无人,倘若他与刘封的关系能够处的好点,也不至于最后惨死在荆州,说白了就是不会做人,一个将领,平时不会做人,他带的队伍终究不会咋样。


3、咱再来说说蜀国的关键人物刘备

说诸葛,说关羽,对蜀国为啥不能一统天下,都不是关键,毕竟蜀国的皇帝是刘备,对于看中君臣礼节和听大哥话的人,最好还是得看刘备,所i有,刘备得高度决定了蜀国能走多远。


很可惜,刘备这个人我真没看出有什么长处,说他有仁德,对手下好,重情义,可这一路走来,有多少次都是因为他这所谓的仁德、重情义差点葬送了自己,攻打刘表时,诸葛亮就建议过,实在不行可以取而代之,代替刘表的儿子,刘备一听,立马“好人”情节出来了,一脉的兄弟,不能这么干啊,人家是有儿子的,结果就是自己的队伍难带;孙权都欺负到自己头上了,却还在乎着当初的盟约,导致最后荆州被人夺走了,二弟也惨死了。所以说,这刘备当老大,真不一定是好事儿。他哪怕有曹操一半的果断,这地盘也不至于就在益州和荆州间来回奔跑。


有人说刘备的格局不行,这句话也确实是对的,虽说刘备是汉氏后裔,打着这个名号起的家,但还是没有皇帝该有的格局。

其次就是没选好接班人,其实这也不怪他,儿子本来就不多,没有可选的余地,但我觉得正因为没得选,所以,从一开始就应该好好栽培刘婵,而且,明知道自己的产业挣来的不容易,那接班人就必须有点血气啊,怎么就培养出个阿斗呢?我到现在还记得阿斗刚出生时,取小名叫阿斗时,还很高兴,说这名字好。。。我实在没看出哪儿好。你说刘婵武不行,文行也可以啊,文也不行,整天就知道和后宫嫔妃们玩,诸葛亮在前线苦苦作战,他在宫里玩着,就这君主,国家迟早要灭亡。心里没半点谱,凡事都要问诸葛亮怎么处理,幸好这诸葛亮不是曹操,要不然早取而代之了。


4、最后一点,就是这统一天下靠的不是一个两个人,带兵打仗,谋略很重要,武将的能力也很重要,但这些都不是关键点,毕竟打起仗来,是团队作战,就像打篮球一样,不是一对一单挑,所以,有关羽、诸葛亮、张飞,决定不了最后的走势。纵观三国,蜀国整体实力就不强,看看刘备打汉中时,曹操派的是谁?夏侯渊统领的关中防御军,就拖了刘备两年之久,虽然最后胜了,但这赢的很难看,有点像一个国家的军队跟一个地方政府军打仗,你说你国家的军队最后赢了。。。讲出去都丢脸,而且你还是君主亲自出战,唉,明显实力弱的不是一个两个等级了。


所以说,蜀国想一统天下,那真的是很难啊,好比上青天,隆中对,只能留在想象中。


寒舍阅独


1.综合国力。

统一天下除了个人能力也要看国家的综合实力。通过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知道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一些英雄人物的出现,只不过是必然的偶然。蜀国只有益州一州,曹魏占据中原地区地盘大很多。另外,东汉以来中原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再加上当时人口中原地区最多,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中原地区最为发达先进。拼综合国力,蜀国肯定是拼不过曹魏的。

2.军事力量。

消耗综合国力比不过曹魏,诸葛亮也没那么多时间,所以他能把蜀国弄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速战有没有可能?在夷陵之战,蜀国损失几乎所有精锐部队以及老将。接着诸葛亮不断北伐失败证明,速战用军事力量速胜也是不靠谱的,曹魏毕竟是拥有整个北方60万强军的强国。

而且要知道战争是必须要依靠综合国力的!就像汉武帝北征匈奴一样,那是有文景之治的底子!即便是这样,到了汉武帝晚年的时候,依旧被骂穷兵黩武,可见战争消耗的就是综合国力。诸葛亮不断北伐,但是蜀国的国力根本撑不起来,而且在不断透支蜀国的国力。

综合国力比不上,不是一个关羽个人勇武的或诸葛亮个人的才华可以改变的,历史的潮流也永远不是一个个人可以改变的。





喵喵助眠社


首先得要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应该看三国志。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从物质基础上来看,曹操占据的黄淮流域,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打仗无外乎钱粮,有了雄厚的而且持续的物质基础,曹操占有了巨大优势。

二,从历史大趋势来看,中国历史上从北往南从西往东统一天下者,不胜枚举,反之则寥寥无几,有人对此专门做研究非常有道理。

三,从军事实力上来看,曹操的青州兵兖州兵,体格强壮骁勇善战,以及后来征服的陇西地区,可提供更多骑兵,为曹操增强的军事实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从政治上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从未越君臣之礼,表面上仍是汉室之臣,反观刘备则完全可以被扣上乱臣贼子的罪名。

五,从领导能力上来看,曹操千古奸雄人所共认,而刘备及其蜀汉是儒家思想推崇的产物,后世对其美化的成分比较大,所以对我们看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干扰,论个人领导能力,刘备与曹操相去甚远。

六,从团队合作上看,曹魏人才济济层出不穷,这说明其本身人才储备比较好,也说明其用人机制合理,能够让人才不断浮现,形成人才梯队。而蜀汉则更多的靠个人魅力,小团体,虽说诸葛亮个人能力超群,但人才培养机制匮乏,靠一己之力对抗团队,注定充满悲情,虽然充满英雄主义色彩,容易博得人们的同情和崇拜,但这并不能有助于获得胜利。

最后,像关羽这样的将领,实际上并没有传说中的神勇,更多的是因为其忠义的精神得到后世的推崇,所以不断被神化。有句话叫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如果把蜀汉和曹魏看作两个团队的话,同样能力的人才,在弱一点的团队当中,更容易成为万人瞩目的明星。


海东青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民间影响深远,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在人们印象中都是当世不二之英雄或者能人,但是为什么刘备麾下天下英雄齐聚会可就是不能夺取天下,甚至不能和曹魏或者东吴其中之一较量呢?

其实在原著中已经交代的很明白了,魏蜀吴三足鼎立,分别占了天时,人和,地利,下面咱们来说说天时,地利,人和的具体含义。

先说天时,就是指朝廷的整体的制度体制,完善成熟的组织结构,分工细密,并行不悖。不管什么样的人都能编入队伍,得到能发挥他的长处得位置,而组织还能有效地避免他的恶略的本性对组织的破坏。这就是曹操的高明,手下无论君子还是小人都能各司其职,都在曹操的掌控之中。当然这根他继承了东汉朝廷的旧班底有很大的关系,文臣武将都是东汉体制内的储备人才。

再说地利,说白了就是有钱,江浙一带是东汉的财政府库,鱼米之乡物阜民丰,经济开发得非常好,大规模的民间财团很多,就相当于现在的世界五百强集团都驻扎在这里,你想得有多牛?东吴实际上就是靠大财团们立国的,尊重维护他们的利益是东吴的根本国策,开始时孙策无视他们的利益结果被暗杀了,让孙权看清了形式。

最后是人和,人和就是人才,人气,人心,才能,本事等等,刘备网罗的都是江湖英雄,民间志士,这些都是当世绝顶能人,这些人的特点是个人能力超强,善于闹事,若举旗起义,攻坚克难这支队伍锐不可当,但守城治世却鲜有成功的。用现代话说就是战术高超而战略很失败,开始时的隆中对就有很大的错误,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向一个方向进攻。这些能人都是孙悟空,试想在一个团队里有很多个孙悟空,结果不会是战斗力增强,而是容易在内部闹事,因为多个孙悟空互相不服气。当外部压力大时还好一致向外,稍微一安顿下来内部矛盾就突出了。诸葛亮在治理经济方面很有才能,但却不能建立朝廷体制,因为他的权威不够,有很多政敌,另外也有个人偏见。西蜀朝廷派系很多,有荆州派,宜州派,有文官稳妥派,还有武将投机派等等。

因为西蜀没有准确的战略目标,缺乏成熟的组织体系,有没有富甲天下的经济规模(当时四川的开发程度还很低,只是沃野千里,并不是鱼米之乡,人口又少),所以空有天下英才其荟萃,却不能杀曹贼复汉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