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高校教師“在線”堅守

冬天的句號是春暖花開。受疫情影響,很多高校都開啟了在線學習模式。為了保障學生順利開展新學期的學習,不少老師克服重重困難,零基礎開始學習在線網絡技能。變身“主播”錄製課程、在線完成科研試驗、遠程線上答疑解惑……每一位高校教師,都堅守崗位,履職盡責,用實際行動,與學生一起在特殊的戰“疫”中學習、經歷、成長、感悟,守護著與學生的“春天之約”。

清華大學:科技助力 師生玩轉“雲上實驗室”

每晚8點,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副教授李和平的等離子體健康科技研究組工作群開始熱鬧起來。在這個群裡,老師和同學們不僅能夠進行工作彙報和學術交流,李和平與組裡的教師還會根據每位同學彙報的情況進展進行具體的指導和討論。雖然研究組成員們通過網絡空間進行學術交流,但是大家各司其職、分工協作,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為此,李和平副教授還提前調整了科研戰略和全組同學的工作安排,鼓勵同學們“厚積薄發”,利用網絡資源和計算機在家中進行文獻閱讀、論文寫作、論文清樣閱讀、程序調試、實驗方案設計等不依賴於具體實驗平臺的工作,並通過在線石墨文檔收集了同學們的工作計劃。雖然疫情推遲了開學時間,但學校工程物理系的師生們卻沒有停下科研的腳步,大家利用技術和科研優勢,進行遠程交流和同屏實驗,“宅”在家裡做科研。

工程物理系教授王侃在其反應堆工程計算分析實驗室建設了“實驗室軟硬件遠程協同開發平臺”,為實驗室師生提供了科研協作的系統平臺。該平臺如同互聯網搭建起的一座“雲上實驗室”,支持師生們協同開發、高效維護、管理文檔,極大地便利了科研工作。平臺依託於實驗室自有服務器構建了局域網,通過自建VPN驗證實現遠程登錄,能夠實現由內向外正常訪問、由外向內的權限控制等,在提高網絡速度、保障網絡安全的同時也保證了師生學習的高效率。在這座“雲上實驗室”裡,師生們遠程指導、協作並進,科研進展同步更新。團隊帶頭人王侃通過Reply by Email功能,實現研究方向上的把控和指導。青年教師直接參與討論,在Issue、Merge Request等開發過程中,給予同學們技術指導,推動研究生論文和科研課題的發展與完善。此外,為了保證學生們順利進行實驗,平臺上還集成和配置了較為完善的自動測試服務,兼容實驗所需要的反應堆蒙卡分析軟件RMC功能。學生可以通過平臺互相討論研究進展、審核程序研發內容,高效快速地完成研究工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90”後教授與青年學子“逐夢星空”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90歲的教授陳光在網絡直播平臺開講,與青年學生一起“逐夢星空”。短短兩個小時,在線視頻人數就接近萬人,躋身直播平臺視頻聊天專區人氣榜第一名。

作為中國航空動力發動機專家,90歲高齡的陳光教授在疫情期間,主動為學生開直播講座,幫助學生樹立信心,保持積極的學習狀態。在這場主題為“活到老,學到老,奉獻到老”的線上直播講座中,約900名師生在全國各地通過直播平臺共同參與了這場傳承北航精神的“逐夢星空”活動。

陳光教授從自己的學習經歷講起,動情地回憶起那些讓他終生難忘的故事,並通過視頻展示了大量珍貴的照片和資料。上世紀60年代,陳光教授參與了對國外某型無人機的發動機項目研究工作。在發動機嚴重破損、資料匱乏的情況下,他和同事聽取專業製造工廠提出的6000多條意見反覆修改圖紙和設計方案後,根據繪製圖紙,藉助已有尚完整零件和破損零件,多次修補、拼接,最終成功組裝了一臺修復後的國外發動機。“多用途無人駕駛飛機在北京研製成功”一事最終被鐫刻在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上,談及此事,陳教授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不少參與在線活動的學生留言表示,作為90歲高齡、將自己一生奉獻給中國航天事業的陳光教授,他所講的每一句話,都代表著他對航空事業、對發動機事業的熱愛與赤誠。“我真切地感受到陳老熾熱的家國情懷、航空精神、北航精神,我要以陳老為榜樣,展現出新時代青年勇於擔當、砥礪前行的奮鬥精神,為國家的航天事業做貢獻。”北航學生李浩海說。

北京工商大學:身在湖北千里送課 師生學習“不掉線”

每到上課時間,藝術與傳媒學院新聞系副教授羅昶便早早地守候在電腦前,等待學生一一上線。這學期,他將為2017級和2018級兩個年級4個班、近200名本科學生主講《新媒體導論》《融合新聞報道》《輿論傳播與輿情分析》等課程。

春節前,他返回湖北宜昌家中,準備和父母一起過節,卻不想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計劃。2月初,在接到學校發佈開展線上教學的通知後,羅昶便開始積極備課。根據教學計劃,羅昶每單週有12節課、雙週有8節課,每一節線上教學課之前,他都需要精心準備,“回家的時候有些匆忙,只帶了電腦,裡面有一些上課的資料,但一些專業書籍和學科教程沒有帶,只能在備課前在網上收集一些資料補齊。”

在線課程中,羅昶利用雨課堂、騰訊課堂與學生們一起上課,學生既可以實時在線提問,羅昶也可以提出問題,請學生在線回答。課後,他通過課程微信群、學校的網絡學習平臺等各方資源,將所講的內容和PPT整理好之後,發到線上或微信群中共享,方便學生開展課後學習。此外,針對疫情,羅昶也根據在線教學的優劣勢調整了現階段的教學計劃,並在課程中加入了一些關於疫情影響的數據可視化作品、融合報道素材。“前半學期,我主要講一些理論知識,為學生搭好知識框架,將原本的實驗實踐部分調整到後半段,後續的安排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再進行調整。”

遠在湖北荊州的理學院副教授周珺在接到上課通知後,也在第一時間開通了線上課程與學生視頻學習,最開始由於網絡信號等問題,她甚至一邊打開手機熱點,一邊和學生進行語音講課。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講師董微也遠在湖北省襄陽市的家中,剛入職不久的她,為了能給學生們上好網課,一邊備課、學習網絡在線操作技能,一邊在線向其他老師請教授課經驗,為自己“補課”。

這一場疫情,讓師生們沒有如約在校園裡相聚,卻在心中相互掛念;這個春季學期,沒有了課堂裡學習的朗朗讀書聲,卻聽到了一句句溫暖的“我在線上等你”。三位遠在湖北的老師,遠隔千里,心繫學生,堅守崗位,用行動踐行著教育人的使命與責任,與學生一起在學習中經歷成長、分享感悟,靜待相約。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變“主播” 線上授課線下“充電”

每天早上8點鐘,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凱便在手機上先通過線上打卡,上報自己的健康信息,隨後,他又仔細查看了自己班級學生的上報情況,看到學生們一切安好,他便開始準備接下來的網課。

疫情讓老師成了主播,網課和主播對王凱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線上授課更需要他提前精心準備大量的素材。於是在自學了網課平臺操作技能之後,他使用專業錄屏軟件進行了《經濟學原理》速課的錄製,並上傳至學習平臺。這學期,王凱即將開始多門研究生課程,為了保證學生們的學習進度、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他及時更新調整了教案。”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學習和生活節奏,雖然只能‘宅’在家中,但也不乏充實、不乏精彩、不乏挑戰。教學、科研工作不能放鬆,要勇於挑戰;指導學生也不能少,要多牽掛;運動健身不能停,勤操練。這樣才能和學生一起克服困難,共渡難關。”王凱說。

網課錄製及直播完成後,已經臨近中午,王凱打開微信、電子郵箱等通訊工具,開始耐心地回答同學們關於學業、實習等各方面的問題。這學期,他要幫助本科生開始畢業論文的撰寫,指導多名MBA同學對成稿的論文進行修改,並與本科、碩士學生一起討論關於中小企業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學術論文研究調查情況。

下午,他抽出時間,準備處理完成學校的一些教學事務。期間,不時有學生在線提問,他放下手上的工作,一一耐心地進行解答。忙碌的一天過後,晚上,當家人入睡後,王凱開始在線學習,為自己“充電”,打開知名教授的在線課程網站,他既學習知識,也學習教學方法。知名教授的一門網絡課程《公司金融》,他已經學習了三遍,他將自己的學習感悟記錄下來,準備加入到為學生準備的課程素材中。“即使不能面對面地給學生授課,也要努力通過各種平臺傳授自己所學。“疫情期間雖然只能在家中,但應以職業精神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地投入到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各項工作中,努力為抗疫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王凱說。

記者 蘇珊 綜合整理 來源:現代教育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