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何人所创,距今有多少年了?

河北老李


二十四节气由中国先秦时期就已经订立,到汉代完全确立,用来指导农耕事业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期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他把太阳周期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在春秋时代就定立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立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期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到2天。

为了让先民们能得知寒暑气候变化而决定农事进展或作为生活起居的参考,古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12等份,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24节气的来源,这种节气的制定法称为平气法。

然而,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迹为椭圆形,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快,较远时较慢,最近此事定此立法的中原地区而言,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所以从清代开始才令定以春分点为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定为一个节气或中气,现在的中气和节气统称为“节气”



阿致的管道


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

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古代国家、朝廷要负责制定律历,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来指导人们务农。中国的天文历法,历来是太阴和太阳合参 ,以太阴记月,太阳记年。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以公元记年的太阳历,是根据太阳周天360度,运行365天制定的历法,简称阳历。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淮南子》一书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谁发明的 24节气是根据什么计算来的

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24节气是根据什么计算来的: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年里头所处的特定位置,这样来划分的。一年转一圈360°,每隔15°就是一个节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一年12个月就有24节气,每个节气都是表示气候或降水的变换。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立春到立夏前为春季,立夏到立秋前为夏季,立秋到立冬前为秋季,立冬到立春前为冬季。

二十四节气的简单含义如下:

立春:春季开始。雨水:降雨开始。惊蛰:惊醒冬蛰。春分:昼夜平分。

清明:天晴草茂。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叶落知秋垄上行


根据已有文献的记载,最早做二十四节气的,应该是伏羲,据今已经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据今6000年的轩辕时代,开始有《夏小正》这样的古历书,而《黄帝内经》也多候、气、时、岁的记载。至春秋晚期,《吕氏春秋·十二纪》中有二分、二至、四立、雨水、惊蛰、小暑、白露、霜降等节气名称。到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始有二十四节气全名。

实际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历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天象、气象、物象以及农事活动现象等进行长期反复地观察、探索总结的劳动成果。二十四节气源于黄河流域,始于春秋,确立于秦汉。有人曾诗意地形容一个节气就如同天地的一次呼吸。

一、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确立

在中国众多的古籍中都有伏羲作历度、定节气、造甲历的记载。如《古微书》中说:“昔伏羲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通历》记载:“太昊始有甲历。”《春秋内事》有“伏羲氏建分八节以应天气”之说。由此可见,以伏羲为代表的上古前圣是公认的节气文化的创立者。

最初先民们从观察“物候”入手,就是根据观察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对节气、气候变化的反应现象,从而掌握节气气候特征。大约在距今6000年的黄帝(轩辕)时代,已初制“物候历”。其内容大概是:“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伯劳鸟是夏至来冬至去,青鸟是立春来立夏去,丹鸟是立秋来立冬去……”

较早的古历书《夏小正》,全书虽然只有五百余字,却以全年十二个月为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详细内容。

不久以后,人们发现以物候来掌握节气气候还是显得粗放和不稳定。于是便求助于对天象的观测,通过观测星象的变化,找出了星象和节气变化的规律,如《吕氏春秋》中记载有关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描述:“斗柄东向,天下皆春,南向天下皆夏,西向天下皆秋,北向天下皆冬……”

《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到了距今2700多年的周朝、春秋时期,人们意识到日照人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古人利用圭表实测日影,将每年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的一天定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这两天便分别定为“春分”和“秋分”。

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开始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后来到了西汉《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二、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如立春称为正月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亦是分界点,春分之后昼开始变长,秋分之后夜开始变长;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三、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物候

(1)立春

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也。

二候,蛰虫始振;振,动也。

三候,鱼陟负冰。陟,言积,升也,高也。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也。

(2)雨水

初候,獭祭鱼。此时鱼肥而出,故獭先祭而后食。

二候,雁候北;自南而北也。

三候,草木萌动,是为可耕之候。

(3)惊蛰

初候,桃始华;阳和发生,自此渐盛。

二候,仓庚鸣;黄鹂也。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

(4)春分

初候,玄鸟至;燕来也。

二候,雷乃发声;雷者阳之声,阳在阴内不得出,故奋激而为雷。

三候,始电。电者阳之光,阳气微则光不见,阳盛欲达而抑于阴。其光乃发,故云始电。

(5)清明

初候,桐始华。

二候,田鼠化为鴽,牡丹花;鴽音如,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复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6)谷雨

初候,萍始生。

二候,鸣鸠拂其羽,飞而两翼相排,农急时也。

三候,戴胜降于桑,织网之鸟,一名戴鵀,阵于桑以示蚕妇也,故曰女功兴而戴鵀鸣。

(7)立夏

初候,蝼蝈鸣;蝼蛄也,诸言蚓者非。

二候,蚯蚓出;蚯蚓阴物,感阳气而出。

三候,王瓜生;王瓜色赤,阳之盛也。

(8)小满

初候,苦菜秀;火炎上而味苦,故苦菜秀。

二候,靡草死;葶苈之属。

三候,麦秋至;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时麦熟,故曰麦秋。

(9)芒种

初候,螳螂生;俗名刀螂,说文名拒斧。

二候,鹃始鸣;鹃,屠畜切,伯劳也。

三候,反舌无声;百舌鸟也。

(10)夏至

初候,鹿角解;阳兽也,得阴气而解。

二候,蜩始鸣,蜩,音调,蝉也。

三候,半夏生,药名也,阳极阴生。

(11)小暑

初候,温风至。

二候,蟋蜂居壁;亦名促织,此时羽翼未成,故居壁。

三候,鹰始挚。挚,言至。鹰感阴气,乃生杀心,学习击搏之事。

(12)大暑

初候,腐草为萤;离明之极,故幽类化为明类。

二候,土润溽暑;溽,音辱,湿也。

三候,大雨时行。

(13)立秋

初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降。

三候,寒蝉鸣。蝉小而青赤色者。

(14)处暑

初候,鹰乃祭鸟;鹰,杀鸟。不敢先尝,示报本也。

二候,天地始肃;清肃也,寒也。

三候,禾乃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

(15)白露

初候,鸿雁来;自北而南也。一日:大曰鸿,小曰雁。

二候,玄鸟归;燕去也。

三候,群鸟养羞。羞,粮食也。养羞以备冬月。

(16)秋分

初候,雷始收声;雷于二月阳中发生,八月阴中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坯,音培。坯户,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

三候,水始涸。国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辰角者,角宿也。天根者,氐房之间也。见者,旦见于东方也。辰角见九月本,天根见九月末,本末相去二十一余。

(17)寒露

初候,鸿雁来宾。宾,客也。先至者为主,后至者为宾,盖将尽之谓。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飞者化潜,阳变阴也。

三候,菊有黄花。诸花皆不言,而此独言之,以其华于阴而独盛于秋也。

(18)霜降

初候,豺乃祭兽;孟秋鹰祭鸟,飞者形小而杀气方萌,季秋豺祭兽,走者形大而杀气乃盛也。

二候,草木黄落;阳气去也。

三候,蛰虫咸俯。俯,蛰伏也。

(19)立冬

初候,水始冻。

二候,地始冻。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蜃,蚌属。

(20)小雪

初候,虹藏不见,季春阳胜阴,故虹见;孟冬阴胜阳,故藏而不见。

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将。

三候,闭塞而成冬。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

(21)大雪

初候,鹖鴠不鸣,鹖鴠,音曷旦,夜鸣求旦之鸟,亦名寒号虫,乃阴类而求阳者,兹得一阳之生,故不鸣矣。

二候,虎始交;虎本阴类,感一阳而交也。

三候,荔挺出。荔,一名马蔺叶似蒲而小,根可为刷。

(22)冬至

初候,蚯蚓结;阳气未动,屈首下向,阳气已动,回首上向,故屈曲而结。

二候,麇角解;阴兽也。得阳气而解。

三候,水泉动,天一之阳生也。

(23)小寒

初候,雁北乡;一岁之气,雁凡四候。如十二月雁北乡者,乃大雁,雁之父母也。正月候雁北者,乃小雁,雁之子也。盖先行者其大,随后者其小也。

二候,鹊始巢;鹊知气至,故为来岁之巢。

三候,雉雊;雊,句姤二音,雉鸣也。雉火畜,感于阳而后有声。

(24)大寒

初候,鸡乳,鸡,水畜也,得阳气而卵育,故云乳。

二候,征鸟厉疾;征鸟,鹰隼之属,杀气盛极,故猛厉迅疾而善于击也。

三候,水泽腹坚。阳气未达,东风未至,故水泽正结而坚。

四、二十四番花信风

小寒时节: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时节: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时节: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时节: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时节: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时节: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时节: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时节: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洗云忘言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人所创,并非一人可以完成,是众人所创,夏朝就有,距今己有三四千年了。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自古流传至今,广泛地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节气歌,妇孺皆知。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创的传统历法,是瑰宝,很值得传承利用。据传夏朝对就有,但还不完善。有书记载的,是在春秋时期,就确定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到先秦时期又完善了二分二至。二分二至是用土圭测日影法确定的。如今河南嵩山脚下还保留有“周公测量台”就是最好佐证。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发明和研究,二十四节气一步一步的逐渐确定与完善,到了秦汉时期已完全确立。这不是个人功劳,是历代人集体的智慧结晶,不应全归功于某人。



树德汉硕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逐渐确定渐趋完整起来的。我国周朝和春秋时代是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来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即二至、二分)的。后来到秦朝《吕氏春秋》(公元前239年)的《十二纪》中所记载的节气已增加为八个,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外,在“一月纪”中有“蛰虫始振”,“二月纪”中有“始雨水”,“五月纪”有“小暑至”,“七月纪”中有“白露降”,“九月纪”中有“霜始降”等记载。这些都是有关节气的萌芽。到了汉朝《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39年刘安等集体著作)中已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与现在的二十四节气一样,这说明二十四节气在秦汉之间便完备了。距今大概二千一百多年。


和平精英杨过



这个问题我也觉得很难回答。而且我个人不喜欢回溯我国古人有多牛逼,发现什么什么比西方早多少多少年这种东西。还有就是,我觉得被题主一句话吊出字数过千挺亏的。。。哎我又犯蠢了。而且一说起我国天文,恨不得都能追溯到史前一万年。。。

这个事情,有的人研究说大约八千年前,我国土地上一些文明就有二分二至日的概念了并且有一定的测量水平。西水坡45号墓号称体现了二分日及冬至甚至和太阳运动轨迹——通过墓穴形状。再晚些还有牛河梁石坛,大汶口陶器刻画……补,牛河梁石坛:

你看出来了么?别的几个我都没看到过图,但是大汶口这个我见过图片。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个陶片刻画(很明显,简化字的太阳在原图是没有的)
哈哈哈哈,你看出什么关于节气的信息了么?这个和节气有关是因为,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去遗址考证了一下,太阳升起时候在那三座山的中峰的日子应该是春秋分。

哎,也有道理。

但是毫无疑问,以最宽泛的角度来看,到殷时代也仅有可能有四个节气,就是二分二至。就是这个:

人家说的是四方和四风。你非要解成四气和四季。但是殷代是春秋两季制,周初亦然。根本不可能出现什么四季对应。但是生这样解也不能说全无道理。那么二分二至就和析,因,彝,隩四风联系起来了。稍后的文字有尚书的尧典,还有出土的楚帛书。帛书说,大能伏羲推了实妹,生了四个儿子,分别定四时。有点类似古埃及的行为,他们在二分二至也排了四个神明。
还有尧典,羲和氏四个娃儿,作为帝尧的天文官分别去了四方,这脑洞就来了,和前面四方风一互证(而且有人从文字演化的角度讲,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就是上面说的伏羲氏四子,同时就是析,因,彝,隩),在加上山海经里面一些记载简直了。。。

然后四个就显得太粗糙了,于是四个时间段各自取中,得到了四立日。共计八个了!这件事不会太早,春秋或者以前一点?就这样。然后——山海经,里面确实把八方风和八个重要节气联系起来了!!!而且很多古书这样做。《山海经·南山经》:“﹝ 令邱之山 ﹞其南有谷焉,曰 中谷 ,条风自是出。” 郭璞 注:“东北风为条风。”《淮南子·天文训》:“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 高诱 注:“艮卦之风,一名融。”《史记·律书》:“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故曰条风。”……剩下七个略

这个时候就不信都不行了。。。所以你要信这个,就得认识到,二十四节气的创立,可能历时千年以上了。先是冬至和春秋分,夏至。然后四立,然后等分为24.到二十四节气时候,大概要等到战国时候了。而作为24节气,全部罗列到一起,对不起,现在的资料下,似乎要等到西汉才可以。对了,周髀算经里面说八节二十四气,很有意思。

另一个更加有意思的是,似乎我国不止一套节气系统,《管子·幼官》里面有一种12天一段的30节气体系。

西汉以后,节气体系基本定型,两千余年名称几乎没有变化。 北齐天文学家张子信发现了太阳运动不均匀,隋代天文学家刘焯提出一种似乎是定气法的代数算法,但是没有被采用。到明末清初,崇祯下令徐光启领历局引进西方天文学,编纂崇祯历书,开始使用定气法。依照现代的习惯,崇祯历书是徐主编,汤若望是编委会成员之一。


听讼者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进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附: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HX教师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由平度人徐万且编入了《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并采用“平均时间法”(又称平气法)划分节气,距今大约2100年左右。希望能够帮带你。


商业模式达人


二十四节气最早 出现在夏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西汉时期,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它代表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绕太阳一圈需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个节气,而这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


白雲852


我到现在还没整明白,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15天,一年一轮回,但是24*15=360天!暗合农历每年360天!但是,每年清明节却固定在公元历4月4日或者4月5日!秋分也固定在9月22日或者我9月23日!好奇怪!求大神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