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过挨饿的经历?说说感受?

天涯武铭



感谢题主给了我一个怀旧与渲泻的机会!

我生于一九六O年,可以说饥饿陪随了我的整个童年与少年。二十岁之前,我不知道世上还有粗粮和细粮之分,只要碗里有东西,无论是红薯还是青菜,我都能扒个底朝天!

直到七十年代未,我在县城读高中时,我的肚子里也没有什么东西,由于离家较远,又没有住校的能力,只能往返十余里走读。早上,母亲在灶台的草木灰里埋两个红薯让我当作午饭捎上;若家里没了红薯,或是母亲忘了准备,我只好喝上一碗稀粥,空手而去,至今我还记得母亲的一脸愧疚!

当然,学校是有食堂的,但在那里吃饭的大多是家境较好,至少有大米兑换饭票。我家情况就不允许了,父亲早逝,我们兄弟姐妹七人,几乎全凭母亲一人挣工分,日子可想而知,我自然不敢为难母亲!

一九七九年,我参加高考,考前十来天,学校为了保证我们这几个所谓的精英,每人免费发放二十斤票饭,还可以在教师灶上领取一份至今让我回想起来流口水的炒菜,那是我两年高中生涯中最幸福最体面的时光,感谢学校的厚爱,感恩当年的恩师们!

我如愿考上了大学,一九七九年秋,我来到开封师院,开始了真正吃饭的日子!当时,我们学生的口粮属于一类,和工人同等,每月三十余斤。记得还有几元钱的零花钱,我终于能放开肚皮,幸福而又自豪地大快朵颐!可是,我的母亲,还有我的兄弟姐妹们仍然处于半饥饿状态,那时改革开放伊始,农村依旧凭工分吃饭,作为缺少劳动力的家庭,日子并没有刚粉碎“四人帮"时的那般欢天喜地,我不禁时常暗自伤神,甚至怀着深深的负罪感!

有了饭吃,同学中不少人开始奢侈起来,饭桌上常常有剩下的白花花的馒头,有的甚至连一口也没有动。我开始打起了这些剩饭的主意,悄悄地对清理饭桌的阿姨说了实话,本来我准备遭她的白眼,谁知阿姨居然大力支持!她每天悄悄用抹布包上几个剩馍,下班时让我在学校大门边等她!

这样,我每天至少节约半斤饭票,然后阿姨又悄悄的替我在学校后勤处兑换成粮票。寒假回家时,我积攒了五十多斤河南省流动粮票,我想让母亲也能吃上一点细粮!



阿姨没有低贱我,还把我收为义子,我结婚时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千里迢迢来贺喜!在我的心中,老人家就是我的母亲!一九九九年,老人家无疾而终,享年七十九岁!

感谢改革开放,她让中国人民摆脱了饥饿的折磨,有了尊严的生活!

有饭吃,真好!但饥饿的滋味不能忘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