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現形式、鏡頭語言、現實意義3個層面解讀《綠皮書》的魅力

說起公路電影,不得不提去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該片以公路電影為載體,將種族與膚色、身份與階級之間的矛盾演繹地非常透徹,斬獲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原創劇本、最佳男配角多項大獎。

《綠皮書》改編自真實故事,講述了天才黑人鋼琴家謝利聘用了白人老炮兒託尼作為司機,一路南下前往種族隔離的美國南部進行巡迴演出,途中發生的種族矛盾、階級矛盾、自我矛盾使得兩人不得不一起去面對各種問題,兩人也因此結交下了深厚的友誼,通過一段旅程達成了彼此的和解。

除了講述了一場深刻的身份議題之外,《綠皮書》的魅力之處,在於它用公路片的形式承載了一場兩個人的衝突與救贖,更是通過富有深意的鏡頭語言加深了衝突和矛盾,極具現實意義。今天我從表現形式、鏡頭語言、現實意義三個方面來解讀這部奧斯卡最佳影片。

從表現形式、鏡頭語言、現實意義3個層面解讀《綠皮書》的魅力

01 表現形式:公路電影外殼之下,是兩個人的自我救贖之旅


公路電影是以公路作為基本空間背景,以路途反映人生的一類電影載體,通常以逃亡、流浪或尋找為主題,反映主人公對人生的懷疑或者對自由的嚮往,從而展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和內心世界。

《綠皮書》以公路電影作為表現形式,從紐約出發前,缺乏身份認同的謝利,希望通過前往種族歧視較為嚴重的南部地區來化解大家的偏見;原本就對黑人帶有偏見的託尼,為了生存不得不接下了這個司機的活。兩位主角各自帶著矛盾上路,通過從紐約一路向南的巡演之旅,來完成一段自我尋找和救贖之旅。

從表現形式、鏡頭語言、現實意義3個層面解讀《綠皮書》的魅力

1.【紐約-匹茲堡】矛盾積累:在不斷磨合中,暴露矛盾

啟程前,我們就能通過各種細節看出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傲慢的託尼行為舉止粗魯,喜歡打架,對黑人帶有偏見;而與之相反的謝利不管從服裝還是說話的語氣都表現出一種貴族精英的氣質。

正因為兩個人的自身矛盾,啟程後衝突不斷:謝利在車上向託尼交代著工作,但託尼表現得很聒噪,嘰嘰喳喳說著家長裡短,讓謝利很不耐煩;託尼停車上廁所時,不忘拿走錢包,防止黑人謝利偷竊;到達首演地點後,謝利讓託尼注意言行和社交禮儀,託尼不聽從……

這段旅途開始的矛盾,很鮮明地展現了兩個人的個性以及彼此的偏見,為之後的轉折做了足夠多的背景鋪墊。


2.【匹茲堡-北卡羅來納州】矛盾緩和:在解決困難中,逐漸瞭解

在匹茲堡的第一場演出後,託尼被謝利的音樂打動,內心對他的偏見迎來了轉折,因此在之後的路途中,託尼開始主動和謝利聊音樂、聊自己名字的由來。在之後鋼琴不符合要求、謝利酒吧遭歧視等危機中,託尼都及時出手解決了問題,完成了從偏見到擁護謝利的轉變。

兩人也在逐漸放下偏見後,彼此用自己的方式感化著對方:謝利總是用更高級的教養方式來改變託尼的陋習,比如讓他不要和街邊的人賭博,因為他有成為更好的人的選擇權,制止託尼偷石頭、亂扔飲料瓶;託尼也讓謝利放下了包袱,去嘗試吃炸雞。

這段旅程兩人逐漸瞭解、關係逐漸緩和,但與之相反的,社會對黑人的偏見卻越來越深,也暗示著之後即將發生的一系列波折。

從表現形式、鏡頭語言、現實意義3個層面解讀《綠皮書》的魅力


3.【北卡羅來納州-伯明翰】矛盾爆發:在不斷爆發的衝突中,吐露心聲、升級友誼

接下來的旅程中,我們看到了越往南越嚴重的歧視:謝利上洗手間以及試穿衣服被拒、誤入晚上黑人不能出沒的日落鎮被逮捕,謝利的這場試圖改變歧視之旅,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這段路途中,兩人的關係也因為更深的瞭解迎來了轉折:謝利教託尼寫信,用更溫柔的方式表達愛;謝利向託尼講述自己的音樂歷程,得到託尼的鼓勵;託尼向謝利表明自己不會離開,兩人握手言和;在被日落鎮被逮捕後的那個雨夜裡,謝利情緒崩潰後吐露心聲。

至此,在更深的歧視和壓力下,謝利不斷突破自我進行反抗,同時也加劇了他對自我的不認同。而託尼也因為謝利的多次吐露心聲,對其更加認可和尊重,兩人的關係也在磨難中得到升級。


4.【伯明翰-紐約】達成和解:在彼此成就中,接納自我、共同成長

到了最後一站,因為演出的餐廳拒絕黑人用餐,謝利拒絕演出,此時託尼不再因為拿不到剩下的工資而幫餐廳說話,而是選擇和謝利一起參與這場抗爭。

最終出走的兩人來到一家黑人酒吧,謝利即興與黑人同臺演奏贏得大家真摯的喝彩,臺上的謝利彈著他發自內心熱愛的曲子,接納了自己的黑人身份,達成了與自我的和解。

最後,託尼也完成了自我的成長,學會了溫柔地寫信,回到家後要求謝利做客,並且制止家人帶有偏見地稱呼黑人。


這段從紐約出發最終回到紐約的旅途,完成了它的使命:兩個人各自在路上找尋了自己,也互相成就了對方。與其說是一段為了消除偏見的巡演之旅,更不如說是一場自我救贖與自我和解之旅。

《綠皮書》以公路電影為載體,將嚴肅的黑人平權話題,通過公路電影的輕鬆幽默來演繹出來,以一段段路程作為兩人關係的切割和轉折點,來達成兩個人關係的轉折和最終的昇華,這就是公路電影的魅力所在。

從表現形式、鏡頭語言、現實意義3個層面解讀《綠皮書》的魅力

02 鏡頭語言:溫和的敘事之下,用畫面與色彩展現矛盾與衝突

《綠皮書》雖然是一部以種族衝突為背景的電影,但在敘事上卻非常溫和,沒有用非常震撼的大場面或者大沖突來講述歷史,而是更多了一份喜劇的元素。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影片在鏡頭中蘊藏了豐富的細節來補充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衝突。導演通過攝影機位的變化、人物空間位置的變化、燈光與色彩的變化,來展現矛盾與衝突,將人物的關係與情緒的變化藏在各種鏡頭語言的細節之中。


1.攝影機位的變化,暗示人物關係的轉變

著名的電影研究員龔金平博士曾說過,“攝影機的角度有時隱含了創作者的情感態度。”攝影的機位選擇是電影隱藏的敘事形式,不僅呈現了影片的敘述視點、敘述立場,也暗示了影片的情感基調。

《綠皮書》中多處通過俯仰鏡頭、平視鏡頭來暗示兩個主角的關係和個人的情感。

  • 俯仰鏡頭:人物關係的對立

在託尼去謝利家面試時,用了仰拍鏡頭來展現謝利的位置,謝利在上,託尼在下,兩人保持著距離感,有種非洲部落國王接見民眾的感覺,暗示了兩人身份地位的懸殊。之後託尼準備去見給他介紹工作的老朋友,兩人在樓梯上對話的鏡頭,也用了俯仰鏡頭來呈現,對謝利的仰拍和對託尼的俯拍,

展現兩人的僱主關係。

  • 平視鏡頭:人物關係轉為平等

當兩人關係緩和之後,電影更多地用了平視鏡頭,兩個人聊天的話題也變得輕鬆起來,以此來暗示著兩人的關係逐漸轉為更加平等、親和。

從表現形式、鏡頭語言、現實意義3個層面解讀《綠皮書》的魅力

兩人在樓梯上的俯仰鏡頭

2.人物空間位置的變化,暗示人物情感的變化

電影的空間、構圖不僅僅是記錄場面,更重要的是推進情節和人物的發展。《綠皮書》中兩位主人公從排斥到接納,從對立關係到結為摯友,中間的情感變化用了非常多的細節來呈現。

  • 對話時距離的拉進,暗示著彼此接納對方

託尼面試時兩人對話距離很遠,座位的高度也明顯區分了兩人的上下階層關係;旅途中兩人打開心扉之後,在謝利向託尼講述他的音樂歷程時,兩人緊挨著坐在一起,像好朋友一樣談心,而非上下級關係。兩人對話距離上的變化,暗示著兩人已成為可以推心置腹的摯友。

  • 車內座位的移動,暗示著兩人關係逐漸建立信任

一開始謝利坐在司機託尼的正後方,出於安全角度,坐在司機的正後方是最安全的,但也同時暗示著謝利對託尼的排斥以及兩人的僱主關係;而隨著兩人關係的昇華,謝利開始坐到了後座右邊,這樣託尼可以通過後視鏡看到謝利,謝利也不再拘束,自然地與託尼交流。

通過座位細節的前後對比,暗示著兩人逐漸從拘束和謹慎轉變為親近和信任。

從表現形式、鏡頭語言、現實意義3個層面解讀《綠皮書》的魅力

謝利的座位變化


3.燈光與色彩的變化,暗示人物情緒與故事基調的變化

燈光與色彩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電影光效以及色彩上的變化,可以刻畫環境、渲染氣氛,更能刻畫不同人物的情緒和情感,暗示人物心理活動和情感上的變化,也讓劇情更加有節奏感。

《綠皮書》在燈光與色彩方面有著非常出彩的表現,通過不同時期畫面光影與色調的對比, 凸顯了主角的情緒的前後變化,以及故事走向上的前後反差。

  • 明暗對比:

謝利每次演出時,劇場的燈光照亮他一人,是為了給臺下的白人觀眾更好的視聽體驗,此時黑暗中唯獨謝利一人,他無法看清檯下漆黑的觀眾,凸顯了其孤獨;而到了最後在伯明翰的黑人酒吧裡,燈光不止照亮了舞臺,也照著臺下的黑人觀眾,臺上的謝利和黑人樂隊一起演繹著歡快的曲子,他能清楚地看到觀眾們的表情。

兩種演出場合燈光的明暗對比,包括色調的冷暖對比,詮釋了謝利心境的變化:從無法找到身份認同的孤獨,到與自己和解,認同自己黑人的身份,敞開心扉地給同胞們彈奏自己喜歡的音樂。

從表現形式、鏡頭語言、現實意義3個層面解讀《綠皮書》的魅力

給白人演出時與在黑人酒吧演奏時的明暗對比


  • 冷暖對比:

在日落鎮的雨夜,冷色調的燈光下,警察將兩人的車攔下進行盤問,表示此處黑人不能在晚上出沒,隨後發生了一系列衝突,這裡的冷色調給人一種壓抑、抑鬱的心理感覺,給謝利的情緒爆發做了鋪墊;而到了返程時的雪夜,暖色調的燈光下,警察再次將兩人攔住,是為了提醒他們的車胎出現了問題,並祝他們聖誕快樂。

兩處冷暖色彩的對比,有著兩層隱喻:一是表明了南北方對於黑人的態度差異,表現出相較於北方,南部地區越發嚴重的歧視;另外一層預示著兩人情感上的變化,在那場雨夜謝利吐露心聲後,兩人早已接納彼此,謝利也在返程前找回了自我,於是伴隨著溫暖的黃色燈光,他們迎來了美好的聖誕夜。

從表現形式、鏡頭語言、現實意義3個層面解讀《綠皮書》的魅力

雨夜的冷色調與雪夜的暖色調對比


03 現實意義: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背後,留給我們更深層次的反思

《綠皮書》則是突破了種族問題的侷限,從整個社會的角度重新審視人與人之間那堵透明的牆,讓“種族歧視”這一主題有了更深的解讀空間


1.關於接納:“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想要獲得認同就要先接納自己

《綠皮書》中謝利的孤獨來自於他身份的矛盾:“不夠白,不夠黑,甚至不夠男人”。接受精英教育的謝利行為舉止都儼然像一個貴族,但黑人的膚色卻使他內心永遠無法接納自己。舞臺上受人尊敬的他,脫下音樂家身份之後,就是個被白人討厭的“黑鬼”。

在託尼的感化下,謝利逐漸放下了標籤,吃炸雞、去黑人酒吧演奏歡快的音樂,當謝利真正接受自己就是一個黑人的時候,內心的孤獨也逐漸消散,獲得了找回自己的快樂。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說道:“過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捨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

拋開種族矛盾,謝利的這段自我接納之路,其實也在告訴我們,如果我們一直害怕別人對自己標籤化、一直期待別人的認可,那麼我們就永遠只能活在別人的世界中,得不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快樂。吃著炸雞、在不那麼高雅的場合彈著自己喜歡的音樂,何嘗不是一份簡單的快樂呢?踏出第一步,去接納自己,你會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2.關於勇氣:“要想改變人心,需要的是勇氣。”——致敬變革中勇敢的先行者

《綠皮書》中本可拿著三倍高薪受人尊敬地在臺上演出的謝利,冒著忍受各種不公平待遇的風險南下巡演,為的就是改變人們對於黑人的看法。正如謝利的搭檔對託尼說的那句,“那是因為天才還遠遠不夠,要想改變人心,需要的是勇氣。”雖然最後這場反歧視之旅在最後一場演出前以失敗告終,但謝利的所作所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代表了當時個體的覺醒,和做出改變的勇氣。

回溯到故事發生的1962年,正是黑人民權運動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時候,當時的種族歧視還非常嚴重,黑人白人實行著“平等但分離”的政策,就是說雖然他們擁有同樣的權利,但是要分開的,白人在白人的飯館吃飯,黑人不能進入,黑人也不能上白人的學校,只能上黑人專門的學校。

每一次變革,都要有勇氣的先行者來做出改變。於是在1995年,一位叫帕克斯的黑人女工因為在公車上坐上了白人的座位拒絕讓座被捕,美國民權運動因此拉開序幕。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四個黑人上車,有桑耳因為司機的要求而被迫起來,帕克斯卻勇敢地去說“不”,做出了開創性的改變。

聖雄甘地曾提倡”讓夢想中的世界通過我們的轉變得以實現。“但現實是,我們總希望別人先開始改變,因此電影裡“要想改變人心,需要的是勇氣”這句話意味深長。電影通過謝利的這段經歷,其實也在致敬歷史上的那些勇敢的先行者,致敬所有事件中第一個做出改變,甚至以犧牲自己來給人類社會帶來改變的人。


3.關於暴力:“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戰勝一切”——非暴力才是解決問題的原則

《綠皮書》中的謝利在南部巡演時遇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當託尼用暴力反抗時,謝利說出了一句金句:“你永遠不會以暴力取勝,只有保持尊嚴才能戰勝一切”。

非暴力的思想正是20世紀60年代黑人民權運動的主要策略,典型的非暴力抗議比如公交車不讓黑人坐前排,於是有的黑人非坐在前排,餐館不為黑人服務,黑人就安靜地坐著,用無聲來進行抗議。正是這樣非暴力的抗議,慢慢地實現了民權運動的勝利。電影《綠皮書》裡所傳達的非暴力思想,正是對美國當下社會的一種回應。

除此之外,影片所傳達的非暴力思想,也適用於我們的溝通、協作、以及各種事務中。著名的暢銷書《非暴力溝通》一書就指出,“非暴力的原則和方法,不僅能教會人們如何使個人生活更加和諧美好,同時解決了眾多世界範圍內的衝突和爭端。”回到我們每一個個體,不管是工作還是家庭中,如果用非暴力的方式去解決各種衝突,那麼很多原本看上去是問題和麻煩的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從表現形式、鏡頭語言、現實意義3個層面解讀《綠皮書》的魅力

結語

《綠皮書》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後,大家對其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一部奧斯卡級別的影片,《綠皮書》的完成度非常好,不管是表現形式、鏡頭語言,還是背後揭示的社會議題,都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

影片通過這段公路故事,傳達的社會階層問題、種族問題、貧富問題,放到今天這個時間軸上,也都是非常值得討論的。而男主謝利背後所折射的自我認同議題,更是我們很多人都在面臨的問題。希望通過這部影片,我們都能從中獲得屬於自己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