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鄉鎮幹部眼中的農村現狀:消失的農村四

關於農村這些年的變化,前面說了生,現在就該說到死了。

生老病死是每一個人的必經之路,是自然規律,任誰也逃脫不掉。說到死的話題,常有“死者為大”的說辭,由此看來和生相比,死的份量更重一些。

正因為死的份量重一些,人們在很早對死者的身後事都有許多繁雜的規定和習俗,這些習俗和規定在農村更甚些。

比如,根據死者年齡的不同分別稱之為“老喪”和“新喪”,老喪很好理解,就是那些年齡大的,新喪是指那些年輕的,二十歲以下沒有成家的死者。新喪的話一般不能過夜,當天就要下葬。還有比如死亡的地點在村外的話,死者不能進村,靈堂只能設在村邊。在農村諸如此類的規定還有許多,就不一一列舉。

這些規定和習俗以前在農村家家都必須遵守,那一家不遵守的話,村裡有威望的老人就會主動出來干涉,其他村民也都會紛紛響應。現在,這些規定和習俗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這其中變化最大的就要算“喪事喜辦”。

死者為大,生命只有一次,對於家庭其他成員和五服以內的親戚來說,面對親人的去世都是一個悲痛的事情,相較於子女更是一種切骨之痛。既然是悲痛和切骨之痛,起碼的感情表現就是“哭”。

過去,這種“哭”真可稱得上是感天動地,孝子往往哭的聲音沙啞甚至發不出聲,女兒哭的需要人攙扶,沒有血緣的兒媳婦也都要最大限度的表現出悲痛欲絕淚流如注。其他的親戚的悲痛即使沒有切骨,但表面文章是必須的。

一個鄉鎮幹部眼中的農村現狀:消失的農村四

這種切骨之痛的“哭”,再結合兒子媳婦對死者生前的照料,要給那些被村裡人公認的孝子和媳婦“被紅”。就是把紅被面掛在孝子和媳婦身上。能被上紅被面不光是一種光榮,更會受到全村甚至鄰村人的尊重。

現在,這種切骨的哭還有,但已不是孝子賢孫或者媳婦了,而是那些專業的哭靈人。孝子賢孫和媳婦等親人除了程序上必須要有的悲痛,更多的表現在親朋的握手寒絮和敘舊,關注在親朋禮金的輕重。哭的切骨不切骨已經不重要了,對老人生前照顧的好不好盡沒盡孝道也不重要了,“被紅”的程序少不了,都能掛上一條紅被面。

也是,現在市面上的被面是越來越不值錢了,便宜點的十幾元錢,有些才五六元錢。

目前農村喪葬的另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專業化”。

原來農村有人去世,挖墓、抬棺、報喪以及做飯等都是全村人齊上手。村裡人甚至要走二三十里路去給亡者的親戚去報喪。現在,除少數村子還保留由村裡人幫忙挖墓和抬棺外,大部分的村子已經沒有免費幫忙了,都由主人家出錢交由專業人員去做。喪事宴席完全僱外面的專業團隊,搭棚桌椅飯菜以及最後的清掃按席算錢,一席三百元左右。村裡人也來幫忙,都是做做樣子,到點吃飯完事。

一個鄉鎮幹部眼中的農村現狀:消失的農村四

過去,人們把結婚喪葬等統稱為“紅白喜事”,單純按照原來喪葬的規定和習俗,真的不能說是喜,現在條條框框雖然還在,稱為“喜”似乎才確切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