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 戰“疫”在行動

連日來,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無數人的心,在這共克時艱的時刻,我市非遺傳承人們以剪紙、泥塑、五穀糧食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抗“疫”非遺作品,謳歌最美英雄、宣傳疫情防控、提供文化資源,展現非遺力量。

泥塑作品刻畫戰“疫”故事

社區工作者舍小家為大家,紛紛上崗執勤,堅守在小區門口登記、測量體溫,為公共區域消毒……這一幕幕場景被泥塑製作技藝傳承人袁秀慧記在心裡,一塊塊泥團在她手中一搓、一揉、一捏,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抗疫戰士”便呈現出來。

袁秀慧是泥塑製作技藝傳承人,師承天津“泥人張”。1996年,她拜在“泥人張”第五代傳人王寶臣的門下,得到了泥人彩塑技藝真傳。在王寶臣的精心指導下,袁秀慧掌握了高超的泥人彩塑藝術。

非遗传承人 战“疫”在行动

袁秀慧在電視上、報紙上看到許多白衣天使奔赴武漢抗疫,備受感動,為此創作了《天使的印記》《企盼》等泥塑作品。《企盼》中的小男孩手拿“武漢加油”的小旗子,寓意盼望疫情趕快好轉,為武漢加油。“我想創作一些鼓舞人心的作品,傳遞積極的正能量。在致敬醫務工作者的同時,也表達對抗疫勝利的信心。”袁秀慧說,“我也應該像一個戰士,雖不能奔赴前線,但求堅守在後方,用虔誠的藝術作品給大家以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

袁秀慧還製作了一個《武漢加油》泥塑作品的教學視頻,通過非遺項目展示和教學,為廣大群眾提供足不出戶學習泥塑製作的機會,為抗“疫”路上的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五穀糧食畫致敬“逆行英雄”

3月7日,在白卡覆膜紙上,劉永山用手指小心翼翼地描繪著鍾南山的肖像,逼真而生動。

“創作的這些天裡,我的內心無比激動。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我可以用我的‘筆’向戰鬥在疫情一線的英雄致敬,我很自豪。”看著奮鬥了多個夜晚才完成的《致敬鍾南山》五穀糧食畫作品,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穀糧食畫製作技藝傳承人劉永山眼中充滿敬意。

非遗传承人 战“疫”在行动

連日來,抗疫一線的英雄壯舉、無數個催人淚下的畫面在他的腦海浮現。

這些畫面和人物激發了劉永山的創作靈感,於是他拿起了手中的“筆”,用了10天的時間,繪製了拼搏在最前沿的鐘南山人物肖像畫,並用五穀糧食“寫”了一首藏頭詩:“最苦不過險中求,美好生活一暫優,鍾時分秒思其解,南北西東齊力協,山清水秀春以定,帥將兵行須必贏。”

劉永山介紹,畫作長1092釐米,寬787釐米,以各類土生土長的純天然、帶有芳香氣息的穀子、黍子、黑芝麻等五穀雜糧為原料,運用它們固有的形狀、顏色及質感巧妙地構圖、尋明暗、繪色彩等造型,經過粘、貼、拼等手法表現出鍾南山堅定的目光,整幅作品渾人天成。

“其實可創作的題材很多,全國各地藝術家朋友們的專題創作也是各有千秋,最終我把目標鎖定在了全國人民都非常敬重的鐘南山院士,希望通過他堅定的形象,鼓舞大家團結一心,戰勝疫情。”劉永山說。

巧手剪紙宣傳抗疫

《祖國平安》《為祖國祈福 為英雄點贊》《抗擊疫情 優化服務》等一幅幅生動有趣、惟妙惟肖的剪紙藝術作品,在廊坊市民的微信朋友圈傳開了。

近日,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製作技藝傳承人,廊坊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秘書長孟建華,將剪紙藝術與疫情防控知識結合起來,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創作了防疫剪紙作品,大家爭相在微信群和朋友圈轉發。

現在48歲的孟建華自幼痴迷剪紙,他從小在耳濡目染中學習並繼承了剪紙技藝,從入門的簡單窗花到複雜的人像,至今已經有41年。

疫情發生後,孟建華連續創作了4幅作品,有的描述醫護人員的 " 眾志成城 ",有的描繪社區工作人員的“萬眾一心”,還有描繪防疫一線的黨員幹部。

非遗传承人 战“疫”在行动

孟建華表示:“剪紙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也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在這個特殊時期,身為一名共產黨員,我用剪刀和紙張將那些振奮人心和溫情的故事融入剪紙作品中,提醒市民做好防護,傳遞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