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史話|謹遵教誨拜先賢

生前,他“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半夜坐起,取燭以書。”一生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於著書立說,教書育人。他以經世致用為做學目標,主張“學貴於有用”,重視對社會現實問題的研究,關心和同情人民的疾苦,他說:“利,利於民則可謂利,利於身利於國皆非利也。”張載認為只有利於普羅大眾才是利,利於君主權利利於自身都不是利。道濟天下,利濟眾生。

他把天地比作父母,一切人和物都是天地所生,所以人和人都是同胞,所有物都是同類,人與人、人與萬物都應當關懷相愛。他胸懷天下,放眼宇宙,推己及人,推己及物,“視天下無一物非我”。他說“謀人如己,謀眾如家”“愛必兼愛,成不獨成”,其思想是對儒家“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的繼承和發揚。

他把“志”作為教育的大前提,一個人求知為學,為人做官,都必須“立其志”“正其志”“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有了志向目標,就要孜孜不倦,勤勉不息,達到目標,實現理想。他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變化氣質而成為聖賢。他教育學生做一個對天下、對人民有用的人。他說,聖人之學就是為排除國家民族之憂患而立,聖人如果不以國家人民的福祉為己任,即使成了聖賢也無用。

他強調“躬行禮儀”。他認為人的道德修養最重要的就是“仁”“教”,人都應像古代聖賢堯、舜、禹那樣對待長輩,尊敬長輩,永不忘本。人生在世,要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誠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通過克服自己的缺點,才能成為道德的聖賢。

時至今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平等、友善精神,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無不契合了張載的理念。橫渠四句體現了一位文人大儒以天下為己任的擔當精神,這是何等的氣魄和理想!立身於天地,如何面對過去,如何創造未來?彷徨時默唸這四句話,便能有無窮的精神源泉。立足點站在天地、生民、往聖、萬世這般宏大的角度上,個人得失也就顯得那麼微不足道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即使不能望聖人之項背,也應該踩著聖人的足跡去追尋。

相關鏈接:

張載祠位於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城區東26公里處的橫渠鎮。張載祠佔地南北82米,東西37.5米。張載曾經在這裡講學授業。張載年少時在此讀書,當時名為崇壽院。張載隱居時一直在此辦學。他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將崇壽院改名為橫渠書院。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在橫渠書院舊址上建張載祠。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在張載祠內恢復橫渠書院,遂成“後祠前書院”格局。

張載祠整體建築以宋式為主,兼有明清特色。大殿建於明清年間,殿內有長達60平方米的壁畫,刻畫張載的一生。祠內現存蘇軾、于右任等文人墨客留下的50餘座石碑和康熙帝題寫的“學達性天”牌匾。張載親手所植的古柏高9.3米,枝幹盤若蛟龍,被林業部門確定為“中華名樹”。

張載創立關學,在中國哲學史上樹起了一座偉岸的豐碑,在國際國內影響深遠。近年來,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和香港、澳門、臺灣的專家學者,不遠萬里前來張載祠謁拜先賢,探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