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共開基立業。魏蜀吳諸葛亮三兄弟為什麼各奔前程?

大馬哈魚12


在三國演義中,劉關張為什麼結義主要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志向加上劉備是漢室宗親(且不論真假,我自己認為應該是真的,畢竟中山靖王劉勝生的孩子太多太多了);而諸葛亮三兄弟一個原因是因為大家族不能把雞蛋放一個籃子裡(個人反對這種世家陰謀論,當時人們選擇主公主要還是靠自己對局勢的判斷,選擇更能發揮自己能力的平臺)一個原因是諸葛瑾跟諸葛亮擅長的方向不同跟出仕的時間不一樣,所以諸葛瑾入吳,諸葛亮跟諸葛均入蜀。在魏國後期起兵反抗司馬昭的諸葛誕,他是跟諸葛亮是一個家族的,歲數比諸葛均都小的多,一直生活在魏國所以出仕在魏國。

《世說新語》: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狗意指「功狗」,意指有功的戰將,後諸葛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狗意並不是諷刺。)

只是後來這句話流傳出來,讓很多人覺得他們三個是兄弟。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兄弟之間不一定目標,理想,思想都一樣。

就拿現在某些家庭的某些兄弟姐妹一樣,不也是有的鬧的四分五裂,分道揚鑣嘛,所以都是一樣的道理,沒有共同的語言就沒有共同的事業。

現在的人的家庭為了分老一輩的財產,土地,房地產,你爭我搶,明爭暗鬥的人十分常見。古人也未必沒有這樣的想法,雖然說,諸葛家是書香人家,但也不是一點心眼兒都沒有,演義裡上出場都是諸葛家的男人,那還有諸葛家的兒媳婦兒呢,說不一定幾兄弟分家之後就各自奔前程了,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

然而劉關張三個人結義,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奮鬥目標,劉需要建立事業,關是忠義志士,張是也是(俺也一樣)。所以走到一起,這也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幹事業不一定要找自家親戚,有時候找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效果反而更好。自家人做事總是怕得罪某人,那做起事來就會礙手礙腳,反正,親戚就是有血緣關係的人而已,好的就好,關係差的就跟陌生人一樣,誰也不了誰,但還怕壞了兩家關係,所以這種親戚是最沒有用的,有時候連打擾都費力去打擾。

兄弟之間,不是哪家的兄弟都是一條心的,我們借古人這個故事,教大家注意自己的人生,不要走錯路。寧可相信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不要和自己的親戚做事業。


電子與數學方法


願以後這種的問題別再問了。

題主想要的回答不就是諸葛家沒那麼高尚,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嗎?

然後很可惜,這樣的意淫完全錯誤。

諸葛家族原本是琅琊人,諸葛亮和他的弟弟諸葛均跟隨叔父諸葛玄,而他的哥哥諸葛瑾原本就和他不在一起。

漢末避亂江東。值孫策卒,孫權姊婿曲阿弘諮見而異之,薦之於權,與魯肅等並見賓待,後為權長史,轉中司馬。

《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諸葛亮傳》: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至於諸葛誕,那就更扯淡了,算哪門子兄弟?這貨出道都什麼時候了,還想碰瓷是諸葛武侯兄弟?同族罷了。

而諸葛亮的親兄弟諸葛均的的確確跟隨諸葛亮在季漢當官啊,所以你們是都不知道諸葛均所以給諸葛亮生拉硬湊一個兄弟出來?

諸葛這個姓比較特別,所以給喜歡陰謀論的人提供了諸葛家分事三國的素材。其實諸葛亮和諸葛瑾從政之後才有交集,從政至前都是各玩各的。諸葛誕更是三國後期才活躍的,已經跟諸葛瑾的兒子交手了,就彆強行碰瓷丞相瞭然後駁斥利益動機。

退一步說,就算他們仨真的是兄弟,那也和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沒有半毛錢關係。

為啥?孫策死的時候天下第一是誰?袁紹啊,你不開上帝視角你知道袁紹會輸?怎麼不見諸葛家族投資一下袁本初?何況當時的孫權不過是眾多諸侯中的一個罷了,諸葛瑾的出仕就算準了孫權將來會三分天下?笑話。

諸葛亮那就更扯淡了,當時的劉備,你想在天下諸侯裡面找個比他弱的還真不容易,區區新野一縣,幾千兵馬,諸葛亮就算英才蓋世也不敢說我百分百包你當上皇帝,這居然被後世鍵盤俠曲解為三分天下的投資?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順帶我還可以順著題主的邏輯走,張氏家族,張飛跟著劉備,張昭跟著孫策,張遼跟著呂布,張郃跟著袁紹,張魯自立為王,張松跟著劉璋,張允跟著劉表,張濟跟著董卓,看來張氏大家族真的四處投資啊。

這樣有意思麼?


無日不瞻望


三國時期,諸葛家一直“妄圖”以一家之力掌控天下,諸葛亮扶持著劉備,諸葛瑾扶持著孫權,諸葛誕則扶持著曹家。我們不得不懷疑,諸葛家是否在下著一盤大棋?而相比同樣作為三國時期權重家族之一的司馬家,司馬懿和司馬朗卻皆效力於曹家,三國末期最後的勝者也是司馬家,這可以說是諸葛家的失算?

魏、蜀、吳三分天下,當朝天下大亂,怪事怪人頗多,而尤以諸葛三兄弟甚異之。諸葛亮事劉備,為蜀之丞相,威播四海,青史留名;諸葛瑾事東吳,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諸葛誕事曹魏,官至御史中丞、尚書,出為楊州刺史,加昭武將軍。

諸葛三兄弟,分別在三個敵對的陣營中,各為其主,都成就了一番事業,表現出各自出類拔萃的才華。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互不往來,忠心耿耿,各保其主。建安二十年,孫權派諸葛瑾出使蜀國通好劉備,按常理,他完全可以利用公差之便與其弟諸葛亮敘敘手足之情,但他與其弟諸葛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諸葛兄弟的公心、忠心由此可見一斑。

既然三兄弟都是德才兼備,當世之奇才,那為什麼三人不聯手合力,共同輔佐某一位主子,而成就更大的事業呢?

諸葛兄弟都是絕頂聰明之人,他們都知道事君如伴虎的道理,如果某一位得罪了主子,主子一發怒,輕則“穿小鞋”,“扣帽子”,重則蹲監牢,滿門抄斬。你想,如果三兄弟同朝共事,一人有罪,三人皆斬,豈不是絕了諸葛之後麼? 諸葛三兄弟各為其主,此乃狡兔三窟之計也。

既或主子是聖明的,三個同等才華的人,同事一主,猶如一山藏三虎,必將互相排斥,以致互相殘殺,此乃我國“文人相輕”之傳統也。俗話說,只有好同學,好同鄉,沒有好同事。做朋友、做兄弟當然好,如何容得你同朝共事呢?一箇中國人比一個日本人強,十個中國人就比十個日本人弱。為了不使兄弟反目為仇,三兄弟不得不各奔東西,自保前程。

如果三兄弟精誠團結,抱成一團,合力輔佐,那可能更為危險。試想,三個能力超群的人,本身就會引起同僚的妒嫉,就是最聖明的主子,也會因你德高震主而對你有所防範,如果某一奸臣小人告上一陰狀,說你拉幫結派,試圖謀反,三兄弟豈不是命喪黃泉。

聰明的諸葛三兄弟,儘管有雄才大略,決勝千里;儘管有管晏之才,治國安邦,但左思右想,終不能有萬全齊美之良方,只好各走各路,各為其主。諸葛三兄弟均為人之豪傑,名垂千古,但手足終無團聚之日,豈不悲哉!

諸葛三兄弟

三國時期,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稱為“龍虎狗”。《太平御覽·人事部·品藻中》記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雅。”

這三兄弟分別是弟弟諸葛亮、哥哥諸葛瑾以及從弟諸葛誕。三人雖同出一氏,卻分投三國:其中諸葛亮被劉備重用,為蜀漢丞相,是龍;諸葛瑾報效東吳,做了孫權謀士,是虎;諸葛誕投奔了曹丕,拜曹魏大將軍,是狗。其中稱諸葛誕為狗並非諷刺,狗意指“功狗”,為有功的戰將。

老二諸葛亮

諸葛亮(公元181——公元234年),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曾隱居於鄧縣隆中,並讀了大量的書籍,結交名士,品評時事,人稱其為“臥龍”。207年,在徐庶推薦下,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幫助自己,實現統一。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即著名的“隆中對策”,劉備的迅速崛起,都是與他的規勸和具體幫助分不開的。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任丞相。223年,劉備死,劉禪即位,諸葛亮被加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輔佐劉禪,治理蜀國,死後追諡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在執政初期,諸葛亮就主動派人到東吳會見孫權,蜀吳兩國重新結盟,使蜀國得以全力對魏,而蜀吳兩國始終保持著良好關係。在內政方面,諸葛亮首先從建立法治開始,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他還注意選賢舉能,不拘一格,任用一批有治國用兵之能的人才為官,做到了知人善用,對一些庸碌無能,貪汙不法的官吏,則堅決罷掉。為了充實國力,安定人民生活,諸葛亮注意農業生產,“務農殖穀”,他還曾派1200名士兵去保護維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國家徵發賦稅徭役方面,他也主張“唯勸農業,無奪其時,唯薄賦斂,無盡民財。”對於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也較重視,他設置司鹽校尉,專門管理井鹽生產,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蜀國經濟逐漸發展起來對西南少數民族,實行了“和撫”的方針,225年,他率軍分幾路南征,平定了南中的叛亂,對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服,從此蜀漢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得到改善,這既免除了蜀國的後顧之憂,又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民族融合。在軍事上,諸葛亮著重整頓軍隊紀律和訓練部隊,增強軍隊的戰鬥力,他發明製造了木牛流馬,用此運送軍糧,有利於山地運輸,減輕了人力運輸軍糧的負擔,他還改進了連弩箭,大大提高了舊式連弩的威力。在生活方面,比較儉樸、清廉,他不嗜享樂,取妻重才不重貌,雖身居相位,但家中“蓄財無餘”,這在封建社會中是很可貴的。

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寶雞五丈原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老大諸葛瑾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琊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人。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東吳重臣,官至太傅。諸葛瑾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胞兄,其子諸葛恪也在東吳官至太傅。生於經學世家的諸葛瑾,治《毛詩》、《尚書》及《左氏春秋》。

諸葛瑾為避戰亂遷到江東,經魯肅推薦,為東吳效力,胸懷寬廣,溫厚誠信,深得孫權信賴。215年,諸葛瑾奉命出使,要劉備歸還荊州。219年,他跟隨孫權討伐關羽。221年,他被派往蜀漢前去求和,在緩和蜀漢與東吳的關係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由於孫權姊婿弘諮的推薦,諸葛瑾才正式成為孫權帳下的一員,從而邁上仕途。

215年,諸葛瑾奉命出使蜀漢,要求劉備歸還荊州,最後以分界結束。219年,跟隨討伐關羽,封宣城侯、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黃初二年(221年),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諸葛瑾別遣書劉備說和,有人以此上告孫權,權曰:“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

222年,孫權受封吳王,封諸葛瑾左將軍、督公安,假節,封宛陵侯。同年曹真、夏侯尚等圍朱然於江陵,諸葛瑾派兵救援,渡江時被夏侯尚火燒船隻,水陸同時進攻所擊退。潘璋未知前來救援,而魏兵日渡不絕,並說:“魏勢始盛,江水又淺,未可與戰。”便將所領,到魏上流五十里,伐葦數百萬束,縛作大筏,欲順流放火,燒敗浮橋。作筏適畢,伺水長當下,尚便引退。同年,孫權稱王,封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

226年,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後,於八月出兵攻,命吳左將軍諸葛瑾部兵分兩路進攻襄陽(今湖北襄樊),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今湖北雲夢西南)。孫權一路為魏軍所敗,遂撤兵而走。而諸葛瑾則被司馬懿擊敗,並斬殺吳將張霸,斬首千餘級。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236年,孫權北征,派右都督陸遜與中司馬諸葛瑾攻襄陽。陸遜派親戚韓扁懷揣奏疏上報朝廷,返回途中,在途中遇到敵人,敵人抓獲了韓扁。

於是親自來見陸遜。陸遜說:“敵人知道大駕已還,再不用為此籌謀,便專心對付我們。如今敵人已經守衛了要害之處,兵將已經出動,我們自己應當首先鎮定自如以穩住部隊,然後再巧施計謀,退出此地。如果今天就向敵人表明我們要走,敵人會以為我們害怕了,必然會來威逼我們,那就是必敗之勢了。”於是二人秘密定計,令諸葛瑾坐鎮舟船,陸遜率領全部兵馬向襄陽進發。敵人素來懼怕陸遜,見陸遜要攻襄陽,立即退回城中。諸葛瑾便引船而出,陸遜慢慢整頓好隊伍,大張旗鼓地走上船。敵人不知究竟,反而不敢追擊,於是陸遜全軍安然退出。

241年四月,吳帝孫權分兵四路攻魏:衛將軍全琮率軍數萬出淮南決芍陂(今安徽壽縣南)之水,威北將軍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六安東北),車騎將軍朱然攻樊城(今湖北襄樊),大將軍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蠻河流域)。 五月,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孫倫圍攻樊城,諸葛瑾、步騭侵掠柤中,司馬懿自請出兵往討。同年,諸葛瑾病故,死時六十八歲,死前命人葬禮應該簡單進行。

老三諸葛誕

諸葛誕(?~258)三國時期魏將,字公休,琅玡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諸葛豐之後,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堂弟。初以尚書郎為榮陽令,累遷御史中丞尚書,是三國時曹魏後期的重要將領,官至徵東大將軍。與夏侯玄、鄧颺、田疇友善,俱有聲名,並稱為四聰。

諸葛誕為漢代名醫諸葛豐之後,正始初出任揚州刺史。從司馬懿伐吳,平王凌之叛,隨司馬師討毋丘儉,積功升至徵東大將軍、都督揚州。然諸葛誕與夏侯玄、鄧颺交好,又見到王凌與毌丘儉叛亂而家族被誅,深感恐懼,於是傾盡家財來賑濟百姓以收籠人心,又厚養歸附者及揚州俠客幾千人作為親信力量。

甘露元年(256)冬天,東吳欲進攻徐堨(今安徽含山西南),諸葛誕力量足以應敵,但為保護自己,他請求朝廷派兵十萬助守壽春,又要求加固沿淮的防禦工事。朝廷暗中得知諸葛誕對朝廷心存戒惕,念其勞苦功高,便想調他入京任職,哪知詔書到,諸葛誕更加恐慌,遂舉兵反叛。諸葛誕殺死不願叛亂的揚州刺史樂綝,聚集淮南淮北十多萬屯田官兵,又從東吳歸降的農民挑出四五萬人馬,準備了可供一年的糧食閉城死守。另外,他還派長史吳綱率自己小兒子諸葛靚到東吳求援。東吳遂派全懌、全端、唐諮和王祚等人率兵三萬,悄悄地與文欽一起接應諸葛誕,並任諸葛誕為左都護、大司徒、驃騎將軍及青州刺史,封其為壽春侯。同年六月,司馬昭與皇帝一起討伐諸葛誕,進駐項縣,將壽春城圍了二層。文欽與吳將朱異多次進軍,均被擊敗,朱異了因此被主帥孫綝斬首。壽春城中糧少無援,蔣班與焦彝率先背叛諸葛誕向司馬昭投降。甘露三年(258)正月,諸葛誕與文欽等人制造進攻器械,企圖突圍,但被司馬昭打退。諸葛誕軍糧用盡,又與文欽產生矛盾將其斬殺,致使文欽二子投降司馬昭。司馬昭利用文欽的兩個兒子來勸降諸葛誕的人馬,一時城中人心騷動。諸葛誕走投無路,親自率兵出城突圍,結果被魏將胡奮斬於馬下,人頭被送往京城,滅門三族。唐諮及王祚等人全部投降,諸葛誕之亂被司馬昭平定。






影視職員


那個時代,為了延續家族傳承,讓家裡的人分別投效不同的主君的家族多了去了。比如潁川荀家。既有投效曹操的荀彧,荀攸叔侄,也有投效袁紹的旬堪。為的,就是“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樣安排,無論將來哪個主君最終統一天下,都會看在自己麾下功臣的面子上給其家族手下留情。諸葛家也不例外。諸葛家出世的時候,天下三分的局面已經差不多要成型,所以諸葛三兄弟分別出仕魏蜀吳,也是為了家族傳承。


夜幕色百合


以下是小鹿的見解:

《太平御覽·人事部·品藻中》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雅。”

說的是這三兄弟分別是弟弟諸葛亮、哥哥諸葛瑾詞條以及從弟諸葛誕詞條,同出一氏的三人分別效力三個國家:

諸葛亮詞條被劉備詞條重用,為蜀漢丞相,是龍;

諸葛瑾報效東吳,做了孫權謀士,是虎;

諸葛誕投奔魏國,和夏侯玄一起官至大將軍,是狗。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根據諸葛亮“隆中對”戰略規劃,並在其具體幫助下迅速崛起。

221年,劉備稱帝,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任丞相。223年,劉備死,劉禪詞條即位,諸葛亮被加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輔佐劉禪。死後追諡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身後倍受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和智慧化身。成都、寶雞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詩《蜀相》贊諸葛亮。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三國時期吳國的重臣。其子諸葛恪詞條也在東吳官至太傅。早年諸葛瑾為避戰亂遷到江東,經魯肅詞條推薦,為吳國效力。由於他胸懷寬廣,溫厚誠信,深得孫權信賴。在緩和蜀國與吳國的關係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呂蒙詞條病逝,諸葛瑾代呂蒙領南郡太守,駐守公安。孫權稱帝后,諸葛瑾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

諸葛誕(?—258年)字公休,諸葛豐詞條之後,諸葛亮和諸葛瑾的堂弟。初以尚書郎為榮陽令,累遷御史中丞尚書,官至徵東大將軍,是魏國後期的重要將領。與夏侯玄、鄧颺、田疇交好,都俱有聲名,並稱為四聰。後來諸葛誕對朝廷心存戒心。朝廷念其勞苦功高,便想調他入京任職,哪知詔書到,諸葛誕更加恐慌,遂舉兵反叛。司馬昭重兵圍城後,諸葛誕走投無路,親自率兵出城突圍,結果被魏將胡奮斬於馬下,人頭被送往京城,滅門三族。

(二)同宗三人為啥分別效力於三個國家,成了難解之謎

在那個社稷崩潰、乾坤動盪的東漢末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毫不奇怪,讓世人覺得不解的是,為何同宗三人分別效力於三個國家,三人同在一處抱團打拼,遇事互相有個幫襯多好,其中有“陽謀”吧?(三兄弟都是人才,都在努力踐行自己理想,假定聚在一起商量個辦法,不稱陰謀,稱陽謀為宜。)

筆者揣測,三人沒聚在一起商量,而是有共識,那就是抱團打拼肯定不錯,但好兄弟好鄉鄰可求,好同事不可求,三人在一起既易生讒言,又易功高蓋主,到頭來使得主子猜忌,很可能招來被一網打盡的橫禍。

三人各奔前程發展,東方不亮西方亮,有機會還能互相幫襯一下呢。如諸葛瑾在緩和蜀國與吳國的關係上就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

(三)諸葛亮的胞弟諸葛均詞條、一子一孫為蜀國鞠躬盡瘁

叔叔諸葛玄詞條逝世後,諸葛均和哥哥諸葛亮在隆中開始隱居生活。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被請出山,諸葛均仍在隆中。諸葛均非常聰明好學,喜歡研究陰陽八卦,設計出了八陣圖。

大約216年左右,諸葛均攜帶八陣圖出來創業,開先去了魏國,曹丕聽說是諸葛亮的弟弟,當時劉備正跟東吳激戰,成都正好空虛,就叫諸葛均帶些人馬去假投降,實則奪城。諸葛均洞悉曹丕的險惡用心,明確表態不能害自己的哥哥。狡詐的曹丕就說,那是開玩笑的話,我早就仰慕你哥哥了,你就帶上八陣圖去助你哥哥一臂之力好啦。

諸葛均來到蜀國,諸葛亮看到八陣圖後說,曹丕不識貨喲,三弟你真是幫了我的大忙。後來連大名鼎鼎的司馬懿詞條都被諸葛亮困在了八陣圖中,可見八陣圖的威力有多厲害。

諸葛均在蜀國當上了官,最後的職位是長水校尉。善終。

諸葛亮有兩個姐姐,無法詳考,只知兩個姐姐分別嫁給了荊州豪族之子蒯祺和龐山民。諸葛亮的妻子無法詳考,據說長得醜陋,但很聰慧。

諸葛亮之子叫諸葛瞻詞條。諸葛瞻幼年非常聰敏,深得其父喜愛,憑藉老爹的威望,十七歲任騎都尉,先後擔任過羽林中郎將、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軍師將軍等職。孫子叫諸葛尚詞條。

《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七回中這樣描述諸葛瞻兩父子:“(諸葛)瞻自幼聰敏,尚後主女,為駙馬都尉。後襲父武鄉侯之爵。景耀四年,遷行軍護衛將軍……(諸葛)尚時年一十九歲。博覽兵書。多習武藝。瞻大喜,遂命尚為先鋒。”

鄧艾進攻益州時,後主劉禪派諸葛瞻父子上陣禦敵。為誘降諸葛父子,“艾從其言,遂作書一封,遣使送人蜀寨。守門將引至帳下,呈上其書。瞻拆封視之……瞻看畢,勃然大怒,扯碎其書,叱武士立斬來使,令從者持首級回魏營見鄧艾”。後來父子二人雙雙戰死疆場。

除了諸葛尚之外,諸葛亮還有一個孫子叫諸葛京詞條。西晉時代,諸葛京曾擔任江州刺史一職,諸葛亮一門也正是因為諸葛京的存在延續至今。

由於《三國演義》中沒有作介紹,使得不少讀者誤以為諸葛亮後裔在蜀國滅亡時悉數死於戰火之中。

注:以上皆為小鹿參考影視作品得來,僅供讀者觀看!











小鹿Mr影視剪輯


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來回答這個問題,用小人物眼裡看到的東西,對這句話進行新的解讀;

先說劉關張三兄弟,從他們他們三個代表著“分久必合”,先說“分”,僅僅從劉關張這三個姓就能發現他們之間的關係,可能在幾百年前甚至更久之前的“大雜居小聚居”中的“小聚居”中,他們三個村子是相連的鄰村,之後因為天災人禍的原因,他們進行了遷徙,他們朝著不同的方向走,姓關的一族人走到了山西,張姓人家跑去了河北,劉王之後亦在河北紮根繁衍,這樣可能過了好幾個朝代的演變,終於在那個桃花盛開的季節結出了交合的果實,桃園結義是他們事業的開始,也是“分久必合”中“合”的開始,在創建基業當上皇帝之後,才是“合”的結果,最後也是被司馬家族“竊取”果實的;

然後是合久必分的諸葛家族,諸葛家族雖然名聲在諸葛亮之前不是很響亮,但是在琅琊“區”,他們還是有那麼點發言權的,隸屬琅琊王氏下的小世家,他們能夠有上百年底蘊,還是靠的他們的生存之道,在平安時期,他們能夠將拳頭攥到一起,家族整體進行穩固的上升,積累能力。如果出現時局動盪,比如東漢末年這樣的情況,他們沒有能夠左右時局的能力,然後他們會像克隆人一樣,將自家的實力分成對等得幾份,分別押寶,這樣的行為我們可以理解為“合久必分”裡面的“分”,因為他們的“分”是為了更好的“合”,也許最希望亂世的人就是類似於諸葛家族這樣的“小”家族,因為在大亂之後的大治很有可能是他們崛起成為“大家族”蛻變的機會,假如諸葛武侯能夠北伐成功,諸葛家族就能取得一張入選類似琅琊王氏族這樣的機會,然後坐等百年的積累自然而然成為大世家;

這裡的合久必分的分是為取得更好發現的分,上面的分久必合的合也是為取得更大基業的合,我們仔細品品,每個人每件事的背後,都能夠進行無數種解讀,也許事件的主人公都不知道,但是他們就是這樣按照既定的路線走了下去,完全符合歷史潮流。


術業專攻


諸葛三兄第為何分投了魏蜀吳三方?

三國時讀得起書併成為人才的,大多出自很有㡳蘊的家族。這些家族的人才,往往選擇分別投效不同之主。因此,諸葛三兄弟分投魏蜀吳三方的現象,其他家族也存在。例如荀氏家族,哥哥荀諶出仕袁紹,弟弟荀彧出仕曹操。他們這樣做,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戰亂時期,軍閥們此興彼衰,很難長存,同一家族分頭下注,可以增加成功的機率。下注的軍頭越多,中獎的概率便越大。

其次,防止所投之主分化打壓。軍頭們重用的人才,如果來自同一家族,他會存在大權旁落的風險。因此,一個家族的人才,如果同時投效某個軍頭。軍頭們便會有意識地重用一人,打壓其他。故同一家族的人才,往往選擇分投各主。曹操同時重用曹姓、夏侯姓人才,那屬於特殊情況。因為他重用的這兩姓之人,實質上都是他的同族兄弟或後人,與他存在著血緣關係。

最後,人才們選擇投效對象時,很可能有自己的個人考慮。例如諸葛亮,他如果投效曹操、孫權。當時曹操手下已有荀彧、程昱、郭嘉等一大幫子人才,孫權手下也有了張召、周瑜、魯肅等人才。諸葛亮如果投他倆,能像投効劉備一樣,剛去便被重用、並獨掌大權嗎?


跛翁


在古代歷史上,諸葛亮的名字如雷貫耳,他是三國時期一顆最耀眼的新星,他的大家族也常為後世人們所記憶。在諸葛家族中,諸葛三兄弟更為人們所關注,所津津樂道。老大諸葛瑾,老二諸葛亮,堂弟諸葛誕,老大老二為同母所生。兄弟三人被史家稱為“龍虎狗"。龍、虎就不說了,狗,非一般之狗,乃“功狗”,即有武將風色。他們天各一方,各事其主。時巜太平御覽》如是評價:“諸葛瑾弟亮從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是以為蜀得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兄弟三人,老二諸葛亮最為出色。然而,他們又是如何走上各自人生道路的呢?

老大諸葛瑾,自小與諸葛亮分離。由於兄弟遭遇喪父,家鄉又逢戰亂,諸葛瑾只能隨母去江東躲避戰亂,之後再也沒有離開過江東。後經孫權姊胥弘諮引薦,成為孫權帳下一員,從此邁上仕途。諸葛瑾博學多才,胸懷寬廣,溫厚誠信,深得孫權信賴。其一生主要功績有:215年,奉命出使蜀國,敦促劉備歸還荊州;219年,跟隨孫權討伐關羽;221年,又被派往蜀國求和,使蜀吳關係得以緩和。諸葛瑾一生效命東吳,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去世後,他交待後人喪事簡約,讓人敬佩不已。

堂弟諸葛誕,字公休,一生效忠魏國,侍主曹丕。初出時,任揚州刺史,隨司馬懿討伐吳國,平王凌之叛。其後,又隨司馬師征討母丘儉。功勳卓著,官至徵東大將軍,揚州都督。公元256年,東吳欲進攻徐堨(今安徽及山西南),諸葛誕本可足以應敵,但為自保,遂請朝廷派兵十萬助守壽春,並加固沿淮防禦工事。朝廷得知諸葛誕心存戒惕,念其勞苦功高,下詔調他入京。諸葛誕心裡恐慌,於是決心舉兵反叛。魏將司馬昭率軍平叛,因誕部寡不敵眾,加之內訌,在出城突圍中,不幸被魏將胡奮斬首,三族盡遭滅門。

老二諸葛亮,字孔明,可謂聲名赫赫,婦孺皆知。他智識淵博,才華出眾,謀算如神。皇叔劉備不惜放下身段,躬身前往,三顧茅廬,終以誠心打動孔明。他毅然走出隴中,輔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最後,在征伐魏國的途中,因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享年51歲。後被追為忠武侯,受萬代敬仰,名流千古。其所作《出師表》,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以上即三兄弟各自的人生歷程。其各奔前程,各事其主,歷史上還另有說法,或為傳說,或出於野史。說的是聰明的三兄弟共同謀劃,使出計謀,一人侍一主,名曰“狡兔三窟"。什麼原因呢?他們知道,伴君如伴虎,若三兄弟共侍一主,萬一將來一人犯錯,三兄弟必受株連,諸葛家族必遭滅絕。各事其主是最明智的選擇!還有,歷來都有“文人相輕"的舊習,諸葛三兄弟個個才華過人,共處一朝廷,難免招人嫉妒,也可能招來君主的猜忌,引來殺身之禍。三兄弟冥思苦想,權衡再三,決定各奔前程,各自效力不同的主公。

以上即是諸葛三兄弟各事其主的緣由。儘管他們在三個敵對的陣營,但他們以他們的聰明才智,雄才大略,兢兢業業,奮鬥在自己的崗位上,都成就了一番事業,在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XUJJ人生如戲


個人志向不同見解不同所以弟兄三人走的道路不同,諸葛亮胸懷大志重在治國平天下就投奔劉備建立蜀國一展雄才大略,而其他兩個人志在求得一官半職光宗耀祖就投靠東吳曹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