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時代“中國芯”

打造新時代“中國芯”


龍芯新一代通用CPU產品採用新工藝,使用其最新研製的新一代處理器,通過設計優化成倍提升了性能。同時,新一代芯片內集成了安全機制,實現了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的統一。

我國的CPU研發起步並不晚,但發展過程較為坎坷,相關產業發展一直面臨“缺芯”問題。近年來,一大批國產CPU設計單位成長壯大,自主研發也逐漸嶄露頭角,相關產品不斷迭代升級,實現了從“可用”到“好用”的突破。

巨頭壟斷的戰略產業

CPU,即中央處理器,被視為計算機的“大腦”和“心臟”,是計算機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屬信息處理、程序運行的最終執行單元。它可被看作一個巨複雜系統,又可謂一個國家的大宗戰略產品。在信息化、智能化時代,是國家戰略安全、產業安全的重要保障。

1971年,Intel公司發佈了世界第一款微處理器芯片,這也是第一款商用計算機微處理器。自此,CPU產業發展之快超乎想象,目前通用CPU產品主要用於計算機和服務器領域,而嵌入式CPU產品則廣泛應用於如工業控制、汽車電子、網絡設備、消費電子、移動通信、智能家電等電子設備上。如今,一片小小的CPU芯片,不僅直接關乎一個國家的戰略安全、產業安全,同時也早已滲透、影響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早期,全球CPU芯片僅由全球寥寥幾家大企業掌握,他們主導和參與著由CPU指令集、CPU內核研發到最終芯片形成的整個製造環節。

歷經數十年的發展,隨著全球產業分工、產業模式不斷調整,逐漸形成了某些專門提供CPU內核的知識產權企業。他們不設計芯片,而是基於某種CPU指令集,專注於CPU內核的設計,並將設計好的CPU內核以知識產權的方式提供給芯片設計企業使用。

在當時,這類企業主要有英國的ARM公司以及美國的MIPS公司,他們提供CPU內核給芯片設計企業使用,而芯片設計廠商則通過獲得他們的指令集架構授權進行設計。

目前,全球CPU指令集架構市場基本是由Intel和ARM兩大巨頭廠商壟斷。在通用CPU芯片領域,Intel佔據了全球超過90%市場份額,在嵌入式CPU芯片領域,ARM的芯片也佔據了全球9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中在通用CPU芯片領域,Intel和AMD是佔據主流市場的兩大廠商,Intel更是以其雄厚的技術積累長期處於“領頭羊”的位置。2019年,AMD爆發出前所未有的強悍能量,推出全新產品,向Intel發起了全面挑戰。

CPU產品除了自身技術因素外,更多依託的是生態,生態的作用在CPU市場上的表現十分突出。在傳統的電腦市場上,Intel和微軟構成的“Wintel”體系一直牢不可破,Intel引領著CPU的發展,並領導著一批PC硬件和製造企業為其適配。在移動市場上,ARM和Android的組合同樣具備強大的影響力,ARM佔據了全球95%的移動芯片授權市場,而Android在移動操作系統市場上的份額也高達85%。

目前,在設計環節,芯片仿真設計軟件的核心技術被美國企業壟斷。在製造環節,最先進的7nm製程技術則被跨國公司掌握。

自主研發的坎坷之路

CPU作為一個巨複雜系統,同其他芯片器件不同,它不但強調邏輯控制,還需要有強勁的性能,技術實現難度非常之高。特別是經過近50年的發展,其內部架構和邏輯關係已經變得錯綜複雜,全球能夠獨立研發高性能CPU的國家非常少。

我國的CPU研發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追趕者的位置,絕大多數CPU都是進口或者採購國外企業在華產品,相關產業發展市場受制於人。

近年來,我國CPU自主研發逐漸進入快車道。自2001年開始,我國開始啟動CPU自主設計項目,產生了以龍芯中科、天津飛騰、申威等為代表的國產CPU品牌,產品性能逐漸提高,應用領域不斷擴展,使中國長期以來無“芯”可用的局面得到極大扭轉,為構建安全、自主、可控的國產化計算平臺奠定了基礎。

雖然進步明顯,但目前國產CPU整體性能與國際領先水平還有一定差距,高端芯片還嚴重依賴於進口,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追趕者的位置依然沒變。據龍芯首席科學家胡偉武介紹,龍芯新一代通用CPU產品是我國自主研發CPU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的重要標誌。

與此同時,國產CPU研製還面臨諸多困境:

一是生態環境。在產業環境方面,集成電路(IC)自給率低,同時中國企業即便是能夠達到Intel的硬件水平,仍很難突破微軟的軟件壟斷。

二是系統架構。目前國內CPU的架構全是出自國外授權,不論是構建自己技術體系的龍芯、申威,自主設計微結構的飛騰、君正、眾志,還是和國外廠商合資的兆芯、宏芯等,都面臨著難以逾越的專利壁壘。

三是專業人才。硬件產業是技術密集型行業,需要大量高級管理和技術人才,而人才的引進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

四是製造裝備。CPU的製造需要經歷幾百道不同工藝加工,且全是基於精細化操作,而目前我國能生產出中端光刻機的企業並不多,製造儀器的落後也是影響國產CPU發展的關鍵因素。

面向未來任重而道遠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前7個月,我國芯片累計進口額為1645.71億美元,繼續超過原油居國內進口產品首位。其中,處理器及控制器芯片(主要為CPU)進口額為749.71 億美元,佔到芯片進口額的46%。

近年來,西方國家對我國超算、服務器、智能手機、通信系統設備等整機制造核心企業的壓制持續升級,以Intel、AMD為代表的國際巨頭廠商在技術研發上繼續用力,CPU產品不斷迭代升級,“擠壓”著國產CPU的發展。

作為電子信息終端製造大國,一旦在CPU這種關鍵器件上遇到“卡脖子”問題,我國如缺乏有效的應對和準備,將會對整個電子信息行業甚至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大的影響。

國內有志之士形成共識:引進國外高新技術不是長久之計,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國產CPU的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走自主可控的發展道路。

面向未來,不論是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還是培養高級管理與技術人才,國產CPU產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龍芯首席科學家胡偉武指出,我國信息產業的根本出路在於建立獨立的第三套生態體系。自1980年以來,Wintel聯盟就一直主導著全球PC市場。在這種聯盟的影響下,全球個人電腦產業形成了所謂的“雙寡頭壟斷”格局。

中國要發展自己的 CPU產業,也必須有堅強的同盟,走合作發展之路,軟件、硬件企業不能各自為戰,要進行強強聯合,不斷提升整體性能水平,共同推動產業國產化進程。

以龍芯為例,龍芯提供開源的基礎版操作系統,支持下游的操作系統企業、整機設備企業、解決方案企業推出產品版操作系統,通過基礎版操作系統統一系統架構,實現操作系統跨主板兼容和CPU代際兼容,實現應用在不同整機平臺的兼容。

據悉,在此前完成設計能力“補課”的基礎上,龍芯團隊計劃於今年和明年推出更新的產品,其通用處理性能將達到產品級的世界先進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