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士兵们自从有了这种装备之后,才不担心被骂是懦夫

我是“保持进攻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谢谢!


一战俄军缺乏钢盔

一战时期,各主要交战国都给士兵装备了钢盔。例如英国的布罗迪MK1型,法国的M1915型,德国的M1916型。这几种钢盔虽然各有千秋,但至少给予了士兵头部更好的防护,减少了头部创伤的几率。唯有俄国是个例外,俄军士兵头上仅仅戴着军帽或者毛皮帽,没有任何钢铁防护。这也是一战中俄军伤亡最为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士兵们自从有了这种装备之后,才不担心被骂是懦夫

在俄军一战的照片中难得见到钢盔

开战后不久,俄国人便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国内落后的工业基础没法解决这个难题。为了加强士兵头部的防护,俄国不得不向盟友法国求助,向其订购2048000顶M1915“阿德里安”钢盔。但是直到1916年底,法国只交付了34万顶,远远满足不了俄军需求。

求人不如靠自己,俄国此时也不得不架起炉罩自己生产钢盔。好在有了M1915“阿德里安”作为模板,只要稍加改进就行。于是俄国生产了M1916型、M1917型,但是产量都不大。

苏联士兵们自从有了这种装备之后,才不担心被骂是懦夫

头戴阿德里安钢盔的法军士兵,手里捧的是信鸽


苏联开始自制钢盔

俄国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后,国内经过一战和内战的两次洗礼,百废待兴。很多东西都需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对于崇尚进攻的苏联红军来说,钢盔这种“防御性”装备根本不在考虑之列。因此红军战士被灌输的思想是“拒绝佩戴钢盔的被认为是勇敢的,而戴钢盔的人要忍受懦夫的恶名。”因此军队中现存的少量法国阿德里安钢盔及其俄国仿制型,只用于“保护我方输出”,提供给最容易受到敌人攻击的部队,例如机枪部队。

苏联士兵们自从有了这种装备之后,才不担心被骂是懦夫

苏联红军装备的阿德里安系列钢盔安装了大红五角星,又叫大星钢盔


到了1928年,苏联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后,才开始建立自己的钢盔工业。1929年,炮兵总部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就钢盔的技术规范下达了具体要求:

①能安全可靠地保护军事行动中战斗人员的头部免于霰弹、弹片、冻土块和远距离步枪子弹的伤害。

②在走路、骑马、乘马车、坐汽车时都得简单易用,要牢固地戴在头上,不能摇晃。不能在额头或脖子上滑动,也不会压迫头部、颈背和鬓角。卧倒时也不能滑脱。

③钢盔通风设计在风天或快速动作时不会产生啸声。

④内衬能保证在夏天和冬天不需额外的头部支撑就能配搭。冬季内衬和调整设备必须确保钢盔能提供适宜的深度,且能适应不同头围。内衬还得柔软并具有弹性,既不挤压头部,也不捂头,能减缓子弹或者锋利武器的冲击。

根据军方的要求,后勤部门的

施瓦茨中尉带领的设计组承担了新钢盔的设计工作。经过几次不成功的失败与探索之后,1935年,施瓦茨设计组终于成功设计出了独特的新型钢盔,并于同年在列宁格勒金属制品厂投产。苏联把这种新式钢盔定型为“1936年式钢盔”,西方称其为SSh-36。

苏联士兵们自从有了这种装备之后,才不担心被骂是懦夫

期间的实验品,像个炖锅


SSh-36型钢盔

苏联士兵们自从有了这种装备之后,才不担心被骂是懦夫

SSh-36钢盔

SSh-36外形其实同德国钢盔有些相似,具有深厚的护碗,倾斜的侧边,可以提供额外的垂直防护,并有助于保护听力。盔体底边未经卷边的展开边缘,和前伸的长长帽舌,又神似法国的阿德里安钢盔。此外盔顶还有一个“小鸡冠”,下面覆盖有通风孔。鸡冠设计还属于是一战时的“流行元素”,苏联人之所以保留了下来,是因为实权派骑兵总监

布琼尼元帅认为,鸡冠可以有效地偏转马刀劈砍的刀锋,所以就保留了下来。

苏联士兵们自从有了这种装备之后,才不担心被骂是懦夫

这个角度来看SSH-36确实很像德国钢盔


SSh-36盔体采用合金钢制造,厚度1.1毫米,总重1200-1300克。盔体共有4种尺码规格,每个尺码都有2种规格配套衬垫,尺码从53-60厘米,可以满足各种头型需要。随着尺码增大,钢盔在长度上的增加要大于宽度的增加幅度,因此小号钢盔显得偏圆,大号钢盔显得更扁。盔体出厂前会刷上独特的绿色油漆,可以防止划痕、开裂和生锈,颜色从草绿到深绿都有,每个批次都不尽相同。


苏联士兵们自从有了这种装备之后,才不担心被骂是懦夫

大的显得扁,小的显得圆


前期的SSh-36钢盔都有大的红色五角星盔徽,采用模板印制。但是盔徽这种涂装并不是在工厂完成,而是到了部队后由部队下属的修理单位完成,这就造成五角星盔徽尺寸大小不一。苏芬战争之后,苏军发现钢盔上的红五星是战场上很好的枪靶,随后就取消了印制盔徽这种出力不讨好的工作。

苏联士兵们自从有了这种装备之后,才不担心被骂是懦夫

五角星盔徽


过时的设计

SSh-36钢盔第一次接受战斗检验是在西班牙。为了在西方尽可能长时间牵制法西斯分子,苏联向西班牙共和国人民军提供了大约10000顶SSh-36钢盔。随后1938年苏联在远东与日本发生了边境冲突,由于苏联的重心一直都在欧洲,所以远东装备的还是一战时期的阿德里安钢盔和俄国的仿制品,于是苏联向远东特别军区补充了一批急需的SSh-36钢盔。

随后苏军在苏芬战争中大量使用了该钢盔,士兵们戴钢盔从此不再怕被骂是懦夫。但是通过这几次战争的实战检验,苏联发现了SSh-36钢盔的不足,当年炮兵总部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制定的技术规范似乎一项都没达到。

首先在设计时本以为1.1毫米厚的盔体至少能可以防炮弹碎片和100米外射来的大多数子弹,实战中却发现防护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盔体弧度不够,只有尽可能做成球形才能把子弹弹飞。

其次钢盔外扩的侧边和前伸的帽舌使钢盔变得极不稳定,头盔在剧烈运动时不但笨重而且会歪向一边。这种一战时很时髦的设计现在不但已经过时,而且增加了制造成本。此外头盔的内衬在远东极寒地区也不符合保暖的要求。

可是现在再去追究施瓦茨的责任已经没有了意义,因为他早在1937年“大清洗”中就被枪毙了。于是在1939年,苏联开始制造新设计的SSh-40钢盔来替代SSh-36。但是换装不是短时间的事情,所以SSh-36并没停产而是一直生产到了1941年,才逐步被SSh-40取代。SSh-36的总产量在150-160万顶之间。


苏联士兵们自从有了这种装备之后,才不担心被骂是懦夫

几代钢盔同框


结语

苏德战争爆发后,由于苏联在前期损失了大量装备,SSh-36不得不重新出山。虽然其缺点多多,但同士兵宝贵的生命相比,这些缺点瑕不掩瑜。

所以不论是在苏联一线步兵、炮兵部队,还是二线部队,SSh-36熟悉的身影始终伴随着苏联红军士兵们,直至卫国战争结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的话就请关注我,我是“保持进攻线”,持续为您带来精品好文,谢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