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公民身份誘惑力有多大?美國“綠卡”也望塵莫及

“綠卡”,即外籍人口永久居住許可證。持有綠卡,不僅意味著擁有永久居留權,更意味著持卡人被正式接納。


如今,提起綠卡,大多數人首先想到中國綠卡、美國綠卡。然而早在幾千年前,“綠卡”就曾出現,並受盡追捧,那就是羅馬“綠卡”


在羅馬帝國強盛時期,從大不列顛到阿拉伯半島,所有被征服的人都想擁有羅馬“綠卡”,成為羅馬子民。甚至在羅馬帝國消失後,仍有不少人極力證明自己是“羅馬正統”。


為什麼人人都想成為羅馬人?羅馬帝國究竟有怎樣強大的吸引力?這一問題的背後,或許就藏著羅馬帝國盛極一時的真相。

如果說在西方存在某個偶像式的帝國,那就是羅馬帝國。

在地域上,它僅次於阿契美尼德王朝。但是,在其他所有方面,它都超越了以前的各個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本質上只是一個戰爭機器,而羅馬帝國為我們帶來了思想。即使那些居住在帝國最遙遠邊陲的居民都希望成為“羅馬人”。

帝國長達8.6萬千米的優質道路和橋樑網絡將不列顛人和柏柏爾人連接在了一起。在這個廣袤的地域內,存在著規格相似的數千個羅馬浴場、圓形劇場和寺廟,而且裡面的客人都是穿著託加袍的羅馬人。

希臘語和拉丁語是兩種通用的語言,成千上萬的商人、士兵和帝國官員通過這兩種語言在羅馬帝國人所稱的“天下”(orbis terrarum)或者說世界裡自由交流。

羅馬公民身份誘惑力有多大?美國“綠卡”也望塵莫及


羅馬的誘惑

或許,羅馬帝國最讓人感興趣的地方是它的巨大誘惑力。

從大不列顛到阿拉伯半島所有被征服的人都想成為它的子民,都想成為“羅馬人”。吉本認為,羅馬的地方官員很少“需要軍隊的輔助”,因為“那些被征服的民族都融合成了一個更大的民族,所以他們放棄了重新獲得獨立的希望或者幻想,並且很少有人認為在羅馬帝國中自己與其他人有什麼區別”。

那麼,羅馬到底有什麼魅力呢?

和其他任何古代強國不同,對於不同民族來說,羅馬帝國代表著一種communis patria,即共同的祖國。

的確如此,人們認為(至少是羅馬人這樣認為)羅馬文明比任何文明都優越,所以無須強迫,被征服國家的精英會自動投入羅馬文化的懷抱,以便獲得權力和地位。一旦某個民族被征服以後,被征服者會繼續沿用這種思想,通常在兩代之內修建羅馬城市和圓形劇場,接受羅馬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各地精英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羅馬上學,當這些孩子長大成人以後就會完全變成羅馬帝國的公民。

此外,羅馬人也非常願意吸收其他民族的傳統、知識和習俗,當然,前提是他們認為有用。“羅馬人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霸主,主要是因為在他們與不同民族作戰的過程中,一旦發現了更好的習俗,他們就會放棄自己原來的東西。”這種情況在羅馬征服希臘之後表現得尤為明顯,羅馬精英們普遍承認希臘文化比他們自己的更為優越。在征服了地中海國家以後,羅馬人宣稱他們是古希臘文化的繼承者。他們沒有宣揚羅馬民族主義或者羅馬特質的思想,像哈德良這樣的皇帝經常談論的是希臘—羅馬的大文化概念。

效仿希臘文明,羅馬帝國也建立了以羅馬城為中心的政權。每當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張之後,羅馬人就會建造新的城市,並以羅馬語為其命名,還修建了很多羅馬式建築。雖然羅馬繼承了大量的文學、繪畫、雕塑和建築遺產,它也創造了很多自己特有的特徵,例如角鬥士表演和野獸狩獵。羅馬文明是一種典型的文化融合,不僅融合了希臘和羅馬的元素,還融會了各行省和各地的文化,對帝國各地的精英分子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成功輸出希臘—羅馬文化,羅馬統治者並沒有試圖消滅各地的語言和傳統。相反,各地在語言和文化上存在著多樣性。

雖然拉丁語是整個帝國的官方語言,但是希臘語、科普特語、亞拉姆語、凱爾特語和柏柏爾語仍在沿用。在非洲,到了聖奧古斯丁時代,還有人在使用古迦太基語。羅馬帝國的大城市,例如羅馬或者亞歷山大港,其多元化和語言的豐富性就像今天的紐約或者倫敦一樣。


羅馬公民身份誘惑力有多大?美國“綠卡”也望塵莫及


用公民身份征服世界

羅馬文化政策中值得批評的一點就是羅馬公民身份的引誘行為。為了安慰被自己擊敗的對手,羅馬拋出了公民身份的橄欖枝,而且幾個世紀以來羅馬靠這一方法維繫了帝國的統一,讓它有能力擴張到已知世界的邊緣。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公民身份說明某個人是精英中的一分子,它也提供了某種保護,這種保護對於上層的帝國官員和底層的民眾也同樣適用。公民權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但一般而言,羅馬公民身份代表著投票權、保有財產和簽署合同的權利、免受酷刑的權利、免受死刑的權利和在羅馬法律下享有同等待遇的權利。

希臘演講家埃留斯·阿里斯提德斯指出:

“你將你帝國中的所有人分為了兩部分……而且在每個地方,你們授予公民身份的那些人都是非常成功、地位高和有權有勢的……而剩下的只是一些受統治的臣民。”

在《新約》中有一個故事生動地介紹了羅馬的公民身份。據《使徒行傳》(Acts)記載,羅馬的地方行政長官命令鞭打馬其頓的使徒保羅。在保羅聲稱自己是羅馬公民後,地方長官頓感恐懼,馬上把他釋放了,並向他發出一封官方道歉信。後來,再次在耶路撒冷被抓後,保羅宣佈:“你們是否有法律依據鞭打一位羅馬公民呢?況且,你們還沒有找到我有罪的證據。”

雖然保羅最後被判處死刑,但是他的公民身份顯然讓他只能接受砍頭懲罰(而不是受酷刑折磨或者釘死在十字架上)。

被征服地區的羅馬化始於貴族階層。公職一般由羅馬公民擔任,不論種族和民族。公民授予情況導致當地精英分子逐步羅馬化,他們開始認同羅馬的統治,並將自己的利益與帝國的統一對應起來。正如阿里斯提德斯所說,“根本沒有必要動用警備部隊來保護他們的大本營,每個城市中最著名和最具影響力的人都為你守護著國家。”

但是,羅馬的公民身份並不是只向上層社會開放,很多下層人也可通過服兵役獲得公民身份。羅馬的傳統文化和宗教教義都規定,羅馬的兵團,即軍隊的核心,必須由羅馬公民組成。當兵團徵兵不足時,就招募外國人,然後授予他們公民身份。

在某些極端情況下,這種做法十分普遍,例如愷撒創建著名的高盧兵團時就是這樣,即使在平時,尤其是在東方,當兵源不足而公民又不足以補充軍隊時,也會如此操作。


然後,更為常見的是通過參加輔助軍的方式獲得羅馬公民身份。雖然這些部隊主要由非公民組成,如果一個人在這個部隊裡服役滿25年,他就可以自動獲得公民身份。每年會有10000人通過這種方式成為公民。當父親服役期滿,他們的孩子就會獲得公民身份。這種做法是底層民眾獲得公民身份的一種主要方式。

在特殊情況下,一個地方的全部居民可以一起被劃歸“羅馬殖民地”,通常會帶來物質好處。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社會中的男性自由民就會全部成為羅馬公民。逐步地,整個帝國內的羅馬公民數量穩步增長,在卡拉卡拉皇帝在位時,這一數量達到了頂峰,公元212年,他發佈了一道命令,授予帝國內所有男性自由民公民身份。

羅馬公民身份誘惑力有多大?美國“綠卡”也望塵莫及

(羅馬皇帝卡拉卡拉 圖片來源於網絡)

羅馬帝國不分膚色、不分階層授予公民身份的做法有力地推動了羅馬文化和價值觀的傳播。在整個帝國內,羅馬公民都急於穿上託加長袍,採用三名法(tria nomina),即由三個部分組成的羅馬式姓名,來彰顯自己的精英地位。


寬容:羅馬強大的秘訣

通過吸收不同民族的人,羅馬絕對不是為了強調文化的多樣性,而是為了實現民族同化。羅馬之所以實施寬容政策就是為了讓任何一個群體都願意接受羅馬習俗、規範,讓羅馬民族精神充分地融入整個帝國當中,融入每一個民族當中。

和2000年後的英國人一樣,羅馬人堅信自己擔負著傳播文明的使命。老普林尼描寫道,羅馬“為人們掃清障礙,讓無數說不同語言的不同民族的人使用同一種語言交流,併為他們帶來文明,也就是說所有民族的人都屬於同一個國家”。

克勞狄希望“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穿上託加袍,包括希臘人、高盧人、西班牙人和英國人,等等”。

換言之,羅馬人並不是文化相對主義者。羅馬官員鼓勵被征服的精英接受羅馬文化模式,創造一個鼓勵同化的政治和經濟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國籍和民族身份並不會影響一個人成為羅馬人。

羅馬帝國接受並同化大批新國民的願望和能力是羅馬偉大的秘訣。


以上內容摘自:

羅馬公民身份誘惑力有多大?美國“綠卡”也望塵莫及

書名:《寬容、狹隘與帝國興亡》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書號:ISBN 978-7-229-14190-5

出版時間:2019年9月

定價:68.00

分類: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