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看電影”週刊系【頭條口碑團】特約作者,影視綜深度解讀,認準口碑團!

[鳥人]珠玉在前,有人毫不遜色,這就是今年金球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得主的一戰題材電影[1917]

[1917]一拿出來,除了那些獎項,人人都要提一嘴:這是個一鏡到底的片。不對啊,好像是偽一鏡到底。

不過也不重要,這個序列上,還應該有[奪魂索],有[鳥人],有[俄羅斯方舟]等。也就是影迷們如數家珍的長鏡頭長到全片只有一個鏡頭,俗稱“一鏡到底”。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1917],豆瓣8.5,IMDb 8.5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奪魂索]、[鳥人]、[俄羅斯方舟]都是著名的一鏡到底電影

長鏡頭是個炫技花活兒。這東西往那一放,就是再不懂電影的人,也看得出這似乎有點厲害。

電影人嘛,但凡有理想、技高人膽大者,誰不想拍個牛轟轟的長鏡頭呢。看看畢贛的成名作[路邊野餐](40分鐘長鏡頭)和

[地球最後的夜晚](60分鐘3D長鏡頭)就知曉了。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路邊野餐]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地球最後的夜晚]

但公允而言,一個半到兩個小時的長片要完成真正的一鏡到底,著實是太難了些。

於是,有了從人的視覺弱點出發、以障眼法聞名的“偽一鏡到底”。[鳥人]和[1917]都是此中高手。

也就是全片分為數個十幾分鍾長短不一的長鏡頭拍攝,後期再運用各種手段和特效隱藏起剪輯點,實現全片完美無縫拼接。

[鳥人]中最長的鏡頭為15分鐘,其他大多數在10分鐘左右。[1917]拍攝過程最長的鏡頭為9分鐘,全片其實有30多個隱藏的剪輯點。

但兩部都是成功的視覺魔術,幾乎做到了毫無斧鑿痕跡。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1917]

當然,人家做了那麼多工作就是為了讓觀眾完全沉浸其中,忽略甚至看不出剪輯點,所以導演們其實並不願意在上映前就看人去揭秘魔術手法。

[1917]導演薩姆·門德斯說,“不透露不是因為我害羞,而是因為我不希望人們去想它。”

但本文還真要做這不討好的工作,來說說偽長鏡頭/偽一鏡到底那些事。

要說偽長鏡頭,得先說長鏡頭。

長鏡頭和時間概念有關,簡單說,它是時間流逝的忠實騎士。長鏡頭所記錄的時空是連續的、實際的時空。

正如畢贛所言:“時間是一隻隱形的鳥,為了讓觀眾看到它,我必須用個籠子裝它。長鏡頭就是這個籠子”。

1948年,當希區柯克第一次拿到[奪魂索]的劇本時,他猶豫了,糾結了,因為原劇本的話劇版,故事發生的時間也就是事情發展的實際時間。

這是個真實事件改編的謀殺故事,兩個同性戀高材生合謀殺害了他們的一個同學,並將其掩蓋屍體的木箱用作餐桌,舉辦了一場同學會。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希區柯克想做一點“荒唐”的事,用電影展示真實時間,拍一部一鏡到底的電影。

但要說用電影展示真實時間這個事吧,其實在電影發明之初,不就這麼回事嘛。盧米埃爾兄弟的[火車進站]不就把鏡頭往那一架,有什麼剪輯啊。

有意思的是,如果真要說機子一架就一鏡到底了,那影史上最長的一鏡到底應該屬於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帝國大廈](1964)。

全長485分鐘,一臺機子,對著帝國大廈從早上8點拍到了下午2點。千萬別折磨自己,基本上電影不用看,看一張劇照即知全片樣貌。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電影先驅這麼拍,那就是電影初衷;藝術家這麼拍,那就是實驗電影。我們現今要這麼拍,那就是懶漢!傻子!殘忍的現實告訴我們,要想偷懶,得先成為藝術家才行。

無論如何,回到電影發明之初的“長鏡頭”,那是因為還沒剪輯的出現,人們一直拍到厭倦或者膠片跑完,也是沒辦法的事。

而隨著時間發展,剪輯誕生,電影鏡頭的長度也開始越來越短。

希區柯克拍[奪魂索],意圖嘗試一鏡到底,反而成了一場電影實驗。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不過,事實上,在數碼技術誕生以前,電影人即使有這個心,也沒這個技術拍出真正的一鏡到底,因為膠片和攝影機所能允許的拍攝時長有限

受技術所限,485分鐘“一鏡到底”的[帝國大廈]換了有10來盤膠片;而[奪魂索]也是,一卷35毫米的膠片只能拍個10分鐘,怎麼搞呢?

希區柯克想出個“停機再拍”的手法,一旦膠片用完就停機,鏡頭對準某演員(或沙發、牆角等)的背影,漸黑,再換上新膠捲,最後將這些10分鐘左右的場景巧妙連接起來。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奪魂索]全片80分鐘,只有10個鏡頭。而在當時,一個半小時的影片通常由600-1000個鏡頭組成。

就這樣,[奪魂索]成了影史第一部運用偽長鏡頭拍攝的影片,也成了第一部看起來像是一鏡到底(實則偽一鏡到底)的電影。

名副其實[鳥人]和[1917]的老祖宗啊。

不過,後來數碼技術的誕生並沒有真的助推長鏡頭和一鏡到底電影大流行,而由剪輯創造的視覺語言一直都是主流。

長鏡頭成了一些導演的個人偏好,比如侯孝賢、塔可夫斯基、安哲羅普洛斯等人。又或是一些導演手癢炫技的存在。

比如喬·懷特在[贖罪]裡拍攝的,那4分52秒優秀到和整部影片甚至有點格格不入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海灘長鏡頭。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1917]為什麼一定要選擇偽一鏡到底?

導演薩姆·門德斯說:“這部電影的設計初衷就是一個鏡頭。從一開始我就想以實時方式拍這部電影,讓觀眾一同踏上旅程,與角色同步呼吸,一鏡到底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方法。”

沉浸感,成為關鍵詞。

這是個多極簡的故事,兩個士兵要在8小時內穿越敵對區,去向前線送出一封信,以此拯救1600條生命。

多像是勇者上路,歷經磨難,前去拯救公主/屠殺惡龍/尋找聖盃的神話或遊戲橋段。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浸入式體驗,從不斷提升的屏幕尺寸,到3D、4K、IMAX,以及VR設備等各類新技術,已經成為現代最重要的視覺追求之一。

觀眾浸入虛擬環境而忘記真實世界情境的感知程度越強,似乎一部視覺作品就越成功。

長鏡頭只是此目的的手段之一。

用巴贊話說,長鏡頭實際上就是在追求一種不容置疑的真實感。而非連續鏡頭組接產生的戲劇性,會提示觀眾剪輯的存在。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偽一鏡到底說到底也是鏡頭的組接,但它就像是作弊一般,會讓觀眾忘記剪輯這回事。

另一個很多導演要選偽一鏡到底,而非真的長鏡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真的一鏡到底真的太難拍了!

[俄羅斯方舟]是最著名的一鏡到底電影。在彼得堡的冬宮內,4500人的團隊,30個展廳,90分鐘,共拍攝了4遍才最終成功,這是一個技術上的奇蹟。而在前期,他們已經排練了整整7個月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電影是演員、攝影師、燈光師、音效師等眾人通力配合的結果,導演喊Action,攝影師按下“錄製”,全劇組屏息凝神高度集中。

任何一個很小的錯誤,或不可控的意外,都可能全數推倒重來,所有人都被NG。

[鳥人]導演伊納裡圖說:“就好像你正在走鋼絲,但你必須讓觀眾覺得你是在公園散步。”

即使是個偽一鏡到底,也絕不是個輕鬆活兒。

門德斯說,拍[1917]是他迄今為止完成的“技術上最困難的事情”。拍偽一鏡到底,除了要考慮長鏡頭那些事,還得時刻憂慮如何搞點障眼法,隱藏起剪輯點。

一般來說,有如下幾種手段

最明顯的就是利用黑場,從希區柯克[奪魂索]時候就有。[1917]裡,最著名的“中場休息”,男主被擊下樓梯、陷入昏迷,時間也由白天轉入黑夜,電影進入短暫幾秒黑屏。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1917]著名“中場休息”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再比如25分46秒處主角進入地道時的黑屏

這時候,黑魆魆的,就可以光明正大切換鏡頭了,反正也沒人知道。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利用遮擋物

英劇《真相捕捉》裡,有專門組織利用鏡頭造假來製造假新聞,其中手段之一就是利用遮擋物剪輯。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再來,還有利用急搖

根據視覺原理,當鏡頭搖動時,是觀眾最容易走神的時候。切換就在觀眾注意力分散的一瞬間,跟隨著鏡頭的急搖解決了。這種方法,[鳥人]中就用了不少。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鳥人]的急搖鏡頭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1917]的急搖鏡頭

還有,就是經過CG特效處理的剪輯。比如[1917]中28分02秒的爆炸鏡頭,或[鳥人]裡男主推門而出的鏡頭。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鳥人]的利用特效剪輯

奧斯卡影片如何用技術“欺騙”觀眾?

[1917]的爆炸鏡頭是經特效剪輯的

影評人羅傑·伊伯特曾說:“如果說電影有時候像夢境,那麼每一次剪切就是一次甦醒。”

但是,過度對技術的利用來實現一鏡到底,也每每都有人提出質疑。從[鳥人]的出現到[1917],這種聲音從來就沒有消失過:有必要嗎?

過度追求長鏡頭會限制故事和表演,會有諸多其他侷限。但有舍有得,在剪輯長期作為主流的視覺語言裡,即使再有幾部一鏡到底出現,也不會威脅到什麼。

允許異類存在,允許試驗存在,允許炫技存在。有人會喜歡的,比如我就很喜歡。


  • [1]All 34 Hidden Cuts We Spotted In 1917,Screenrant,2020.1.31
  • [2]How was 1917 filmed in 'one shot'? The single-take style of Oscar-nominated Sam Mendes World War One film, explained,Inews,2020.2.3
  • [3]打造109分鐘偽一鏡到底,盤點《1917》中的20處剪輯,豆瓣,2020.1.30
  • [4]一戰電影《1917》挑戰全片“一鏡到底”,新京報,2019.10.10
  • [5]偉大的實驗——《奪魂索》,看電影·午夜場,2009年5月號
  • [6]有哪些一鏡到底,全片只有一個鏡頭的電影?知乎
  • [7]《鳥人》妙在何處?講述長鏡頭背後的故事,時光網,2015.2.15

你最喜歡哪部一鏡到底電影?

大片熱劇深度解讀,盡在頭條口碑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