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盟大唐到底赔了什么,让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

致远影视


大家好,我是EVA,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渭水之盟是玄武门之变之后唐太宗李世民与围攻长安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又称渭水之辱。唐太宗李世民像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首都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刚刚即位的唐太宗李世民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骑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北宋笔记小说《唐语林》记载唐太宗“空府库”以求突厥退军。并与之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并且挑拨颉利、突利二可汗和突厥与铁勒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630年,唐灭东突厥。

东突厥鼎盛时期势力范围图(7世纪)


悲伤的EVA


渭水之盟赔了什么?!什么也没赔,反而赚了,李世民从来没觉得自己受了奇耻大辱,反而是后人给予李世民极高的评价。麻烦题主在提问的时候多去上网查些资料。还有下方有一些回答者,在仔细多方参考一些资料之后,再仔细归类总结,不要被题主带偏了。

隋末,天下乱,边境异族起,突厥既有“控弦者百万之众”,又有属臣诸如:窦建德、李轨、王世充等汉贼。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八月颉利可汗飘飘然,趁着李世民宣武门兵变朝局未稳,统兵十万,南下中原想去拿下李世民屁股还没捂热的宝座,李世民闻讯派大将尉迟敬德兵发泾阳,抵御突厥部队,尉迟敬德虽勇猛,但只是阻挡了颉利可汗的一支分队,但是由其率领的主力二十万突厥兵已抵达渭水河北岸,距离长安城只四十里路,从长安城墙上就可以看到二十万大兵,浩浩荡荡,旌旗延绵数十里,遮天蔽日,但长安城内兵力只有一万余人,可谓是兵力空虚,再调兵救急为时已晚,关键时候,还是李世民这个狠角色咬牙一跺脚,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亲自出城找颉利可汗谈判。不过也让城内故作阵仗,以壮胆色,以作疑兵。



渭水河一分二岸,李世民与颉利可汗隔空对话,先是一通训斥。《资治通鉴》记载“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这赠遗金帛,指的正是之前与你的可汗盟约,赠你金帛无数,是你们背信弃义,不守盟约,难道没有愧疚么?实乃大不义,李世民又镇定自若,劝说颉利可汗快快回去,看我身后大唐兵“军容大盛”,颉利可汗眼看李世民如此泰然自若,又听闻手下被尉迟敬德击败活捉,大俱。终于两日后,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长安城西郊的渭水桥上,斩白马,立盟约。颉利可汗退兵回老家,一个月后,估计颉利可汗还蒙在鼓里呢,作为报答李世民不杀之恩,送去马三千匹,羊万口。



至于以后突厥内部如何分裂不说,单说这渭水之盟,哪个不佩服!谁人不仰慕!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李世民果然是成大事者!


兰陵郡主


渭水之盟是指贞观初期,唐太宗李世民,抗击东突厥南侵,在渭水和敌人对峙,由于李世民刚经历玄武门之变,根基不稳,在面对东突厥数十万大军压力下,李世民能动员的兵力太少,双方实力悬殊,李世民在大骂了东突厥背信弃义之后,在渭水的便桥上,和颉利可汗杀白马立盟,许诺赔重金,对方撤兵,史称渭水之盟。

究竟李世民在渭水之盟的盟约中,赔了什么,赔了多少,正史史书没有记载,根据《旧唐书》,东突厥事后向唐朝送了三千匹马,一万头羊,由此看出,李世民恐怕是将家底搬空,赔给了东突厥,要不然对方也不会大发慈悲,回送这么多牲畜。由于赔偿的数目巨大,面对强势的东突厥,李世民这个结果不得不接受,过程可能是屈辱的。

由此看出,渭水之盟中赔偿数目巨大,使得年轻气盛,刚登基的李世民蒙受了巨大的耻辱,所以,李世民在随后的三年里励精图治,多次击败东突厥的入侵,最终解除了东突厥对唐朝的威胁。

渭水之盟,虽说李世民感到奇耻大辱,但还是对唐朝有利,稳固了李世民及大唐的根基,为后来唐朝击溃东突厥奠定了基础。


奔走的历史


渭水之盟的真相是什么?

从《新唐书》《旧唐书》记载来看,渭水之盟真相是:李世民采用了“空城计”,吓退了颉利可汗。武德九年八月三十,李世民带领五六个随从,直接来到渭河边,与颉利可汗谈判。同时,长安城中的唐朝守军倾巢出动,列阵排兵,“众军至,旗铠光明,部队静严”。

李世民只带几个随从就敢公开出阵,非凡勇气极大震慑了颉利可汗和他的将士。加之李世民背后的唐军部队盔明甲亮,军容整肃,颉利可汗一时不知虚实,根本无从得知唐军人数有限、防备空虚,于是误判形势,认为唐军实力雄厚,李世民早有防备,最终只得怏怏而去。

渭水之盟,是李世民一生最经典的辉煌时刻。他在极为被动的凶险局面中,沉着应对,布置得宜,使得唐朝躲过一次可能导致灭国的大祸,大智大勇古今罕见


太祖赵匡胤


城下之盟不在于赔了些什么,而是他本身就是所有君王的奇耻大辱。历史上的城下之盟都是在不对等的军事能力之下以强迫的手段被逼签订的,被压制的一方根本就没有选择和拒绝的能力,因而被历代君王视为奇耻大辱。

渭水之盟中具体的赔偿数字不明,但是从历史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唐王朝付出的代价一定非常惨痛,否则颉利可汗不会轻易的放过长安城和李唐王朝的核心命脉。具体的数字一直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先可以不去讨论,但是渭水之盟暴露出了大唐防御力量的薄弱和守备力量的不足,我相信这才是让李世民最为耻辱的地方。

关中当时是天下的腹地要隘,长安更是大唐的心脏,本来应该是防守最为严密的地方,可是颉利可汗却能够轻易突破防线包围长安,这是李世民这位马上君王的最大耻辱。因为有一就有再,颉利可汗是中原的大敌,手中更有隋朝王孙。很有可能以后会年年犯京,因此李世民在此之后卧薪尝胆,三年就集中力量打败了颉利可汗,速战速决。这才能够洗刷他的耻辱。


经典守望者


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

626年,发生了一件令唐太宗李世民永生难忘的事情。

当年7月,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趁李世民刚刚即位、朝政不稳,率领20万大军侵入中原,长驱直入来到离唐朝都城长安只有40里的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声威震天。

由于突厥军队来得太过突然,唐朝没有做好准备,京师兵力空虚,区区数万人马根本就不堪一击。

李世民琢磨着躲不过去了,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6个人,亲自去找颉利可汗谈判。

李世民是一个军事天才,也是一名谈判高手。在谈判中,他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方面迅速调动军队前来保护长安;一方面又对颉利可汗许以金帛财物。颉利可汗要求不高,见好就收,在渭水上与李世民签订了和平协议,带着大批金银财宝,打着饱嗝满意而归。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李世民的退步下,一场箭在弦上的大战终于偃旗息鼓。

这就是被李世民引为一生耻辱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突厥大军压境,大唐兵力空虚适当的怂一下也是以保全自己委曲求全也是可以的,但是作为我们的天可汗肯定觉得奇耻大辱!这也为后来的大唐帝国崛起埋下了伏笔,最后的结果还是好的,突厥直接被灭国了!




纵情山海间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不久,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率10万骑兵南下,直至渭水便桥北,距长安仅20公里。在形势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李世民只带几名骑兵来到渭水便桥南,隔水责问东突厥为何侵犯唐朝。颉利可汗见李世民镇定自若,认为唐朝已有防备,就向李世民请和。双方在渭水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唐朝送给东突厥金帛,东突厥军队撤离唐境。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这便是渭水之盟,用现在的话就是交了点‘’保护费‘’,丢了面子!卧薪尝胆三年后,找回来了


夜间清风83858417


关于渭水之盟,唐史上的记载是夸大了李世民的功绩,突厥大军压进,李世民不为强敌,单刀赴会,把突厥吓跑了,以此证明太宗皇帝强大国君的形象,其实这带有明显的隐讳色彩,源于当年房玄龄等人为照顾李世民的光辉,第一手的史料《贞观政要》、《太宗实录》等都是“删略而成”,并且李世民亲自过目,后来的唐书等史料都源于此,并且是唐代官方的文书,都是表面现象。

初唐时期形势图。

当然,史学家们一直有疑问,突厥几十万大军倾囊而出,打到渭水之滨,都能望见长安城了,难道就被李世民带的几个人可呵住了?突厥人就如此不堪?突厥人在泾阳和尉迟敬德带领的唐军打了一仗,尉迟敬德大胜,为什么2天后突厥更进一步到了渭水?突厥从西北而来,一日之内南侵达三百里,为什么如入无人之境?唐早在西北驻重兵,设12道行军总管,就是为了层层防御突厥,结果突厥如入无人之境,泾阳又是长安城北面重要门户,尉迟敬德所率领的精锐军队都不能抵挡突厥,北方已被突厥霍霍的不行了,可见真相是非常严峻的。

李世民画像。

所以后来有人提出所谓渭水之盟,其实是渭水之耻,李世民狼狈之下用重金委曲求全,才让突厥退兵,只是史料不敢记载罢了,李世民把仇恨记在心里,回去后发奋图兵,允许将士们在皇宫里操练,就为了早一日能打回去,果真仅3年后,李靖率军打过阴山,活捉颉利可汗带回长安,李世民洋洋洒洒的说“自渭水曾面为盟,从此以来,未有深犯,所以录此,不相责耳”,于是赏他田宅,赐予官职,报了当年便桥之仇。

而要说当年的渭水之盟,李世民到底许诺了突厥什么,给了多少好处,估计除了李世民和颉利可汗两人,世人再无人知道,因为是撇开众人两人单聊的,李世民带的高士廉、房玄龄等人都远远站着,不知其内容,最后的结果是剑拔弩张的突厥就此退兵了,显然是给足了条件,其实早在李渊起兵时,就一直依附着强大的突厥,年年给金给银给粮给女人,突厥想要什么,派人到唐境递个话,北方几州迅速准备,全部满足。

3年后,李靖率军出击突厥,成功剿灭东突厥,活捉颉利可汗。

当年的李渊是如何满足突厥胃口的,史料记载“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坐受宝玩,不劳兵马,亦任可汗,一二便宜,任量取中”,什么意思,当年李渊就是,只要突厥不打长安你要什么给什么,我征伐所获财富咱俩一起分,这才获得突厥的支持,当年的毕可汗死了要办丧事,突厥派人来索取财务,仅玉帛就要了三万段,可想突厥的胃口多大,后来李世民也清口说“对突厥遗赐玉帛多至不可计”,什么意思,多得数不过来了,个人大胆猜测,所谓“渭水之盟”估计把李世民家底都掏空了,而且年年还要上巨额的贡物,实在是顶不住了,必须速战速决,于是3年后削了颉利可汗,盟约解除。


图文绘历史


626年,发生了一件令唐太宗李世民永生难忘的事情。

当年7月,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趁李世民刚刚即位、朝政不稳,率领20万大军侵入中原,长驱直入来到离唐朝都城长安只有40里的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声威震天。

由于突厥军队来得太过突然,唐朝没有做好准备,京师兵力空虚,区区数万人马根本就不堪一击。

李世民琢磨着躲不过去了,带着高士廉、房玄龄等6个人,亲自去找颉利可汗谈判。

李世民是一个军事天才,也是一名谈判高手。在谈判中,他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方面迅速调动军队前来保护长安;一方面又对颉利可汗许以金帛财物。颉利可汗要求不高,见好就收,在渭水上与李世民签订了和平协议,带着大批金银财宝,打着饱嗝满意而归。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李世民的退步下,一场箭在弦上的大战终于偃旗息鼓。

这就是被李世民引为一生耻辱的“渭水之盟”。

无独有偶,300多年后的1005年,北宋与辽国也签订了一份类似的协议。

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深入宋境,逼近北宋都城东京。北宋朝野震惊。怎么办?当时朝廷里有两种意见。一是主张脚底抹油——逃跑,这以大臣王钦若、陈尧叟为代表;一是力主坚守东京,不但不跑,宋真宗赵恒还应御驾亲征,这以宰相寇准为代表。

宋真宗打内心支持逃跑路线,可作为一国皇帝,大敌当前就这么逃跑了,面子上挂不住,只好按照寇准的意见,御驾亲征,北上抗敌,抵达澶州。

宋真宗来到前线后,前方将士受到鼓舞,“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他们奋力杀敌,一箭射杀辽国主将萧挞凛。辽军士气为之遭到重挫。

然而,就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宋真宗接受了辽国要求谈判的请求。双方一拍即合,很快就达成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一共4条,最核心的内容有两条。一是宋辽成为兄弟之国,平起平坐;二是宋朝每年给辽国30万银绢。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当谈判结束后,宋真宗派侍者悄悄问宋朝谈判代表曹利用,许给辽国多少银两。曹利用伸出3个手指,侍者以为是300万银绢,报告宋真宗后,宋真宗大惊:“太多了。”又转而说:“还是勉强可以接受。”最后他得知是30万银绢后,高兴极了,夸曹利用:“才30万,这么少!你很会办事!”

李世民的人生发展轨迹,算是比较顺利的。

他17岁投身军旅,到雁门关营救隋炀帝;19岁设下“美人计”,鼓动父亲李渊从晋阳起兵,加入推翻隋朝的洪流;20岁凭借累累战功被封为尚书令,加封秦王;23岁参加“虎牢关之战”,以少胜多,一举灭掉窦建德和王世充两大割据力量,唐朝统一之势已成必然;28岁通过“玄武门之变”成为大唐王朝的新任领导人……

“渭水之盟”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当然,对于李世民这种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很过硬的人来说,任何打击都不能将他击倒,相反,只能让他变得更强大。

痛定思痛,在“渭水之盟”之后,李世民一方面发展经济,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是百业之本,有了农业作为基础,手工业、商业、畜牧业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之势。另一方面,李世民积极进行军备,秣马厉兵,特别是针对突厥的骑兵优势,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仅仅过了3年,李世民就打响了复仇之战。629年,李世民一声令下,名将李靖、李绩出师塞北,主动攻打并打败了突厥军队。第二年,曾经不可一世的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被俘虏,送至长安。

祸害隋唐几十年的突厥至此彻底歇菜,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一个强大的唐朝冉冉升起。

“澶渊之盟”后,北宋又是如何呢?

应该指出,“澶渊之盟”结束了40多年的战争,为北宋和辽国带来了长达百年的和平,有利于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民族融合。对于北宋来说,每年30万银绢远远低于用兵的费用,简直就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而在和平之年,北宋可以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发展经济,所获得的收益更是何止300万银绢、3000万银绢!百年和平,让北宋经济社会进入巅峰时期,相继迎来了宋真宗的“咸平之治”,宋仁宗的“仁宗盛治”。

然而,“澶渊之盟”也像一剂麻醉剂,让北宋王朝的统治者陶醉于盛世王朝的繁荣里不可自拔。在“澶渊之盟”之后,朝廷中王钦若、陈尧叟等主和派占据了上风,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武臣遭到排挤。军事上更是“忘战去兵”,曾经精锐善战的禁军部队“武备皆废”,不堪一战。倒是常年驻扎于边境战线的陕西军,还保持着一定的战斗力。

“澶渊之盟”还开启了一个危险的先例。“澶渊之盟”是辽国在战事处于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签订的。在那以后,辽国经常狮子大开口,向北宋索求钱物。北宋为避免战争,一律照准。长期以往,朝廷上下形成了“以金钱换取和平”的意识:“凡是能够用钱搞定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结果,北宋王朝变得更加不思进取,毫无居安思危的危机感。

1127年,当来自北方的后起之秀金国挥师南侵时,北宋军队基本上没有抵抗力,让金国军队轻而易举地就打到都城东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还幻想用大量的金银来解决战争,没想到金国不是辽国,他们根本就不吃这一套——于是,北宋结束了。


Sophists168


当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夺取皇位后,北方东突厥汗国的颉利可汗,就率领20万铁骑南下,直逼兵力空虚的长安,迫使李世民单骑赴会,签订“渭水之盟”。李世民将唐朝国库中的财帛尽数拿出,才换得突厥人退兵,此事也被心气极高的李世民,引为生平之奇耻大辱。

此刻称霸漠北草原的突厥人,最早只是柔然汗国的奴隶。柔然人虽然多次被北魏王朝讨伐,屡遭败绩,但仍然乘着后来北魏分裂的时机,短暂复兴,直到被北齐政权的建立者,“英雄天子”高洋迎头痛击,损失惨重。

突厥人趁机独立,只用十余年时间,就将柔然汗国覆灭,取而代之,建立突厥汗国。(柔然人向东欧溃逃,常年袭扰东罗马帝国,被欧洲历史学家称为“阿瓦尔人”。)

突厥成为大漠草原的主人后,在其首领阿史那家族数代英雄可汗的率领下,展现了极强的战略布局,甚至体现了纵观全球的战略眼光,东、西、南三个方向全线扩张。

在远东地区,突厥汗国利用中国北朝的北周、北齐两国相互争斗、不死不休的世仇,与之连横合纵,令两国天子争相卑辞讨好,乞求援助,多次出动10万骑以上的大军,届入北朝内战,竟成为整个北中国的“太上皇”,将疆土一路南推到长城脚下。

突厥汗国向西扩张,面临的最大敌手是称霸中亚和西域数百年的嚈哒汗国(白匈奴汗国),该国攻灭北印度的贵霜帝国而崛起,和波斯帝国常年开战,一度迫使其称臣,还多次入侵印度,掠劫财富。

突厥人联合波斯,东西夹攻嚈哒汗国,历时十年战争(公元558年~至567年),终于将之一举攻灭,然后和波斯人瓜分其土地,即波斯人得中亚地区,突厥人得西域地区。

随后就在公元568年,突厥使者访问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和该国定下了夹攻波斯帝国的新盟约。这场持续二十余年,导致东罗马、波斯两国两败俱伤的大战,却让突厥人趁势将中亚地区也收入囊中,从而控制了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区。

突厥汗国的鼎盛时期,其疆域北起贝加尔湖,南到长城,西到里海,东到大兴安岭,囊括了整个漠南、漠北草原、中亚和西域地区的广阔疆土,面积约970万平方公里,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国,亦是的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有国际影响力的草原游牧帝国。其治下商业极为繁荣。臣属突厥人的粟特商人,同时联结中原、印度、中东、南俄罗斯草原多处商道,将东方的丝绸等奢侈品贩运至东欧,中东地区,攫取暴利。

也正因为突厥人扩张太过迅速,根基不够牢固,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很难长久维持如此规模的大帝国,因此隋朝使者本着“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方略,不断分化、利诱、挑拨其各部族首领,终于令他们分裂为东、西两大汗国。

隋军亦在杨素、高颎、史万岁等杰出名将的统帅下,连年出塞,深入大漠数百里,持续打击东突厥,终于迫使东突厥可汗屈意求和,俯首称臣:「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大隋皇帝,真皇帝也。」

隋朝越国公:杨素

然而隋炀帝杨广统治后期,急于求成,举措失当,国家烽烟四起,东突厥汗国一度回光返照,宣告复兴,北中国众多军阀亦纷纷争相投靠,突厥人也多次出兵介入中原混战,就中渔利。

等到唐王朝迅速统一,战争中锤炼出了一批以李世民、李靖为代表的杰出统帅和精兵强将,次第消灭那些臣属东突厥的割据军阀,多次击退东突厥大举入寇,令其再不能掠劫中原财富来维系统治,对天灾抵御能力、对臣属各部族的统御能力大幅度降低,薛延陀人、回纥人纷纷起兵反叛。

终于,唐军由李靖统帅,苏烈(苏定方)为先锋,突袭其国都定襄,俘斩十余万众,俘虏颉利可汗,灭亡东突厥汗国。

大唐卫国公:李靖

颉利可汗被捉到长安,给太上皇李渊和皇帝李世民跳舞助兴,大唐帝国一雪渭水之耻,仅仅用了3年时间!

随着唐王朝的强盛,西域东部地区也纷纷臣属于唐朝,数十年后,老将苏烈率军攀越葱岭,一万唐军铁骑大败西突厥骑兵十万,西突厥汗国同样被唐朝攻灭。

大唐邢国公:苏烈(苏定方)

武则天执政时期,突厥降服部众逃归漠北草原,建立后突厥汗国,因武则天为篡位易代,杀害程务挺、黑齿常之、王方翼等良将,是以武周王朝对突厥人的压制不利,令其再度复兴,建立后突厥汗国。

一直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整顿军政,富国强兵,终由王忠嗣统领大军,会合回纥人将后突厥汗国彻底攻灭,突厥可汗乌苏米施的首级被传首长安。

唐朝清源县公:王忠嗣

从此一部分突厥人遥遥远遁,不断西迁,征服中亚、中东多个当地民族,使之突厥化,建立了多个声威煊赫一时的大帝国,如塞尔柱帝国、帖木儿帝国,最出名的当然是延续600余年,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留在漠北草原上的突厥部族,被新兴的回纥人、突骑施人所同化。而在中原的突厥人,则同样历时数百年光阴,融入了汉民族,源出西突厥的沙陀部族,在五代十国时期,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等王朝。

唐朝末年,沙陀人首领李克用,协助镇压黄巢起兵有功,被封为晋王、河东节度使,据有晋阳坚城和表里山河的要地,长期和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的后梁王朝建立者朱温抗衡。

晋王:李克用

李克用的儿子和义子合称“十三太保”,三太保李存勖是他的亲儿子,后来继承他的权位。其余如李嗣源、李嗣昭、符存审都堪称一时名将,共同辅佐李存勖攻灭后梁,建立后唐王朝,是为后唐庄宗。

后唐庄宗:李存勖

等到李存勖宠信优伶,荒疏国政时,李嗣源起兵取而代之,息兵养民,是为后唐明宗,令战乱了几十年的天下得以粗安。

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取代后唐建立后晋王朝。后晋被契丹攻灭后,后晋河东节度使、沙陀人刘知远又号召北方各方镇,驱逐契丹人建立后汉王朝。刘知远死后,汉人大将郭威取代后汉,建立后周王朝,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建立北汉政权,依附契丹辽国,和后周、北宋抗衡,终于被宋太宗赵光义攻灭。作为突厥人别支的沙陀人也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北宋王朝尚有两位皇后有沙陀人血统,一位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孝章皇后宋氏,她的祖母是李存勖的女儿、后唐义宁公主公主李氏,生母是刘知远的女儿,后汉永宁公主刘氏;

另一位是宋仁宗赵祯的皇后郭清悟,她是北宋重臣郭崇的孙女,而郭崇的父祖为沙陀人代北酋长。

这两位皇后的家族谱系和事略,刚好映证了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源出突厥的沙陀人,汉化融入汉族的过程。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