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平定後,李世民為何要堅持殺死驍將單雄信?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大唐秦王李世民率軍在武牢關一戰中擊敗前來援救洛陽的夏王竇建德,並將其一舉擒獲。

隨後,秦王李世民命人將竇建德帶到洛陽城下,昭示城中守軍。

俗話說:“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竇建德和王世充雖然不是老鄉,各自曾經卻都是一方霸主,威震天下。但此時兩個大老爺們兒,一個城下,一個城上,兩兩相對也是悲從中來,嚎啕大哭。

原本還指望夏王竇建德能拉自己一把,轉眼間援軍都沒了,困守洛陽數月之久的王世充終於意識到自己已經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於是打開城門向秦王李世民所代表的李唐朝廷投降。

洛陽平定後,李世民為何要堅持殺死驍將單雄信?

在入主洛陽城的次日,大唐前線主帥秦王李世民下令,處死王世充麾下一批罪大惡極之人。

收世充之黨罪尤大者段達、王隆、崔洪丹、薛德音、楊汪、孟孝義、單雄信、楊公卿、郭什柱、郭士衡、董睿、張童兒、王德仁、朱粲、郭善才等十餘人斬於洛水之上。

在這些名單中,有一個人顯得有些特殊。這個人就是單雄信。

在眾多演義小說影視中,單雄信與初唐名將秦叔寶、程知節(即程咬金)、徐茂公(即李勣)等人一起結義於瓦崗,是一位義薄雲天、敢作敢當的好漢。

李密兵敗後,其麾下眾多大將被迫降於王世充。秦叔寶與程知節等人都看出王世充非命世之主,於是棄暗投明,紛紛找機會脫離他的控制投奔大唐。

然而,一向與兄弟們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單雄信此時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選擇——拒絕投效關中的大唐朝廷,留下來為狹隘猜忌的王世充賣命。

明知王世充不能成事,單雄信為何寧願與兄弟們分道揚鑣,也要留下來為他效命呢?

洛陽平定後,李世民為何要堅持殺死驍將單雄信?

原來,大唐的開國之君李淵未登基之前,曾誤殺了單雄信的兄長。單雄信與李唐有不共戴天之仇,更是立下誓言:不報此仇,誓不為人!

所以,縱然王世充都已經投降了,單雄信依然固執地不降。哪怕素來愛惜人才的秦王李世民親自下跪給他道歉,他也不為所動,只求一死,絕不苟活於李唐的統治之下。

這樣的單雄信,鐵骨錚錚,死得剛烈,令人欽佩,令人動容,也令人惋惜。

不過,演義終究是演義,與史實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那麼,史書中的單雄信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隋書》中並沒有單雄信的傳,新舊《唐書》中單雄信的傳均附於李密傳之後,且都比較簡短。今摘錄《舊唐書》中相關內容如下:

洛陽平定後,李世民為何要堅持殺死驍將單雄信?

單雄信者,曹州人也。翟讓與之友善。少驍健,尤能馬上用槍,密軍號為“飛將”。密偃師失利,遂降於王世充,署為大將軍。太宗圍逼東都,雄信出軍拒戰,援槍而至,幾及太宗,徐世勣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懼,遂退,太宗由是獲免。東都平,斬於洛陽。

這篇小傳僅能瞭解單雄信生平一些主要事蹟,並不能判定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若要詳細探知,則必要參考《資治通鑑》的記載了。

前面曾提過,單雄信曾是李密麾下大將之一。不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論資格單雄信其實比李密老。

瓦崗寨最初的一把手雖然是翟讓,但內部其實是“三巨頭”的模式。除了翟讓外,驍將單雄信和大富豪徐世勣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容小覷。

洛陽平定後,李世民為何要堅持殺死驍將單雄信?

李密入瓦崗寨的時間比較晚,但他憑藉著個人能力和一些列的造勢運動,在瓦崗內部威望日增,後來者居上,最終取代翟讓成為了領頭人。

感激於翟讓的退讓,李密原本對其頗為尊重。只是後來雙方因為一些事發生了齟齬,在心腹們的勸說下,李密遂設了一場“鴻門宴”,並在宴席上出其不意殺死了翟讓。

在這場變故中,徐世勣為門者砍傷,單雄信嚇得當場下跪求饒,卻皆為李密所釋。

從單雄信的表現可以看出,他絕非什麼剛烈的英雄好漢。

儘管李密及時採取了挽救措施,親自入營安撫將士,又讓徐世勣、單雄信、王伯當分領翟讓的部眾,但是這次火併卻為瓦崗其後的覆亡埋下了伏筆——然密之將佐始有自疑之心矣。

翟讓之死,讓原瓦崗系的老人頓生兔死狐悲之感。他們擔心,李密殺死翟讓後,隨時會把屠刀架到自己的脖子上。而作為外來者的李密,在瓦崗內部沒有自己的基本盤,對這些人也同樣信不過,於是屢屢招降納叛,厚待新歸附的將士,試圖打造一支屬於自己的心腹部隊。

洛陽平定後,李世民為何要堅持殺死驍將單雄信?

史書沒有記載單雄信當時的想法,不過從他後來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對李密絕對是心懷怨恨的。

武德元年九月,單雄信終於等來了報仇的機會。

在李密和王世充的最後一次大戰中,原本李密和裴仁基打算以靜制動,先消耗洛陽守軍的士氣,然後再伺機破敵。如果真要採用了這個計策,後來可能就沒有王世充了,勝利者將會是李密。

然而,就在此時,單雄信和陳智略、樊文超等將領卻認為,《兵法》中言“倍則戰”,己方人多勢眾,應該主動出擊,因此鼓動李密直接與王世充硬碰硬決戰。

陳智略與樊文超等人都是原驍果營的將領,宇文化及戰敗後,這些人走投無路才降於李密。不過,這些人暗地裡心懷鬼胎,歸降瓦崗並非真心。只要有機會,他們隨時都可能反水。

單雄信跟這些降將攪在一起,若說純屬偶然,實在難以令人相信。

而後來的形勢稍稍對李密不利時,那些降將立刻向王世充投誠,單雄信等人先是勒兵自據,隨後也率部投靠了王世充。

原瓦崗系將士的背叛,讓李密徹底一敗塗地,辛辛苦苦建立的霸業付諸東流。窘迫之下,他只好西入關中投奔李唐朝廷。

洛陽平定後,李世民為何要堅持殺死驍將單雄信?

由此可見,單雄信心中其實一直沒有忘記當初那件事。此次在關鍵時刻掉鏈子,甚至背後捅刀子,正是為了報昔日的一箭之仇。

單雄信是個妥妥的小人,王世充也不是啥好鳥,於是這兩人一拍即合。王世充用高官厚祿拉攏單雄信,讓這位從前的瓦崗“飛將”為自己效力。而後者有奶便是娘,在昔日的兄弟們因不齒於王世充的為人而出走時,仍然堅持留下來,助紂為虐。

武德三年九月,李世民某次外出偵查形勢時,恰好與這位驍健的單雄信狹路相逢。而後者確實不負“飛將”之名,策馬直奔而來,長槍直刺,差點刺中李世民。若非猛將尉遲敬德及時趕到,搶先一步將其刺落馬下,大唐的秦王殿下說不好就這樣掛了。

兩《唐書》皆記載是李勣(即徐世勣)表明秦王的身份,才嚇退了單雄信,這完全經不住邏輯推敲。正常情況下,單雄信若是知道了李世民的身份,要麼直接殺死唐軍主帥秦王,要麼抓住他獻給王世充邀功請賞,絕不可能退卻。

關於單雄信的結局,史書的記載也與演義截然不同。

初,李世勣與單雄信友善,誓同生死。及洛陽平,世勣言雄信驍健絕倫,請盡輸己之官爵以贖之,世民不許。

李世民不但沒有跪下來求單雄信歸降,更是堅決要殺死他。甚至,連英國公李勣出面為之求情,並表示願意拿自己的官爵為他贖罪時,李世民都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洛陽平定後,李世民為何要堅持殺死驍將單雄信?

李勣的做法已經算是仁至義盡了。然而,單雄信得知自己即將被處死時,卻還在責罵當初誓同生死的兄弟:

我固知汝不辦事!

一個人在面對死亡時的表現,最能反應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單雄信這句話,將其貪生怕死、怨天尤人的醜陋嘴臉暴露無遺。

綜合單雄信一生的事蹟來看,此人雖然驍勇善戰,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反覆無常的小人。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秦王李世民為何要堅決殺死他了。

李世民固然與單雄信有點前仇舊怨,但鑑於他素來愛惜人才,這點私人恩怨他其實是不大放在心上的。不然,尉遲敬德這樣的人早被殺了,絕不可能成為他的心腹愛將。

真正讓李世民忌諱的是,單雄信在江湖上素有“輕於去就”的名聲。換句話說,單雄信其實就是個呂布式的人物。李密的遭遇,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洛陽平定後,李世民為何要堅持殺死驍將單雄信?

隨著天下即將一統,李世民將要面對的是比戰爭更加殘酷的奪嫡之爭。

秦王麾下猛將如雲,多單雄信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也不少。在這種情形下,李世民收服單雄信與否其實已經無關緊要了。而且,一旦將其收歸麾下,還要提防他在背後捅刀子,所以李世民實在沒必要冒這個風險。

如果放任自流的話,那麼單雄信很可能投入太子李建成麾下,到時候就等於為自己樹立了一個強敵。

因此,對於李世民來說,單雄信這種小人既不能收,也不能放,只能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