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幕府保守頑固,等級制度森嚴,為何還會出現繁榮局面?

德川幕府長治久安達265年之久,如果不是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強烈撞擊,迫使幕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導致日本深陷民族危機,從而激起各地勤王志士進行倒幕、農民起事、城市平民舉行暴動,一舉推翻了其統治,恐怕還要延續很長一段時間,不僅天皇難以收回權力,開展明治維新,更甭說日本率先進入近代化國家,在亞洲乃至世界名列前茅。

縱觀德川幕府統治手段,其實並沒有什麼高明之處,無非是對外閉關自守,對內實行等級制度,德川家光即位後,曾不時發佈命令,嚴禁日本人與外國往來,禁止國民出航,不準西方人士在日本從事基督教或天主教的傳教活動,1635年更是幾乎一刀切地取消日本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往來。

德川家康在奪取關原之戰勝利,獲得國家政權後,開始對國內各色人等進行等級劃分,將軍獨佔鰲頭,其他如大名、天皇、武士、農民及町人以及邊緣人等呈金字塔形由上到下排列,每一階層的人身份固定,不得更改,世代承襲,這種制度設計如同條條框框,將人侷限在一定的範圍,難以跨越。

儘管如此,據幕府人口統計數據表明,到十八世紀初,人口在百年內還是翻了一番,達到了3000萬之眾,顯然人口的增長離不開和平、穩定與繁榮,那麼看似死氣沉沉的幕府統治,為何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德川幕府保守頑固,等級制度森嚴,為何還會出現繁榮局面?

"參覲交代制"功不可沒

家康建立幕府統治後,為防範各大名有背叛之心,要求他們務必對將軍效忠,並在藩地內只准建有一座城堡,但為了籠絡人心,又提出可以世襲藩主地位,擁有一定的財政自主權。

家光即位後,採取"參覲交代制",要求所有大名務必在江戶和藩地輪流居住,以一年為期,住在江戶時,對將軍進行朝拜,回到藩地住所時,家人不可同往,這樣便於控制大名,削弱其實力。

表面看,這種制度主要著眼於為鞏固幕府統治起見,但客觀上倒是刺激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繁榮。何以見得?

按照幕府的要求,在這種制度下,大名的上參隊伍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這樣花費必然不菲;此外,對沿途居住條件也做了相應規定,在此情形下,我們看到不同的藩國之間,存在著多個有利於發展的經濟動態,諸如人口、貨幣、物產、服務等都在發揮著作用。

德川幕府保守頑固,等級制度森嚴,為何還會出現繁榮局面?

為便於大名上參隊伍往返江戶,多種交通及運輸工具應運而生,四通八達的道路上,載人及載貨的馬匹絡繹不絕,除此而外,河運、海運也相當發達,客船、貨船整日忙碌不停。

那時不僅江戶繁華,大阪、京都等城市也非常興盛,飯田是江戶與京都所在的中山道上的一箇中點,每天將此處貨物運出去的貨馬不亞於六十匹,足見那時經濟繁榮的盛況。作為日本中西部的稻米集散貿易中心,穿梭於大阪河流上的船隻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好不熱鬧!岸上貨倉鱗次櫛比,彰顯了大阪商業都市的魅力。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一些米商已經開起了連鎖店,他們在大阪購進大名的稻米,在江戶出售給當地市民,到後來,類似於現在的期貨市場已經誕生,只不過貨物以大米為主而已。

參覲交代制,原本作為幕府掌控大名之用,通過該政策,幕府將軍試圖將全國大名的勢力控制於股掌之間,從實際效果看,的確達到了目的。

凡事都具有兩面性,參覲交代制雖然扮演著維護統治者利益的角色,但在實踐中卻無意間帶動了沿途社會經濟的發展,並一度造成繁榮昌盛的局面,這是統治階級高層始料不及的,不但沒有引起諸大名的反感,造成社會的對立,反而鞏固了德川政權,強化了對幕府統治的認同感。

德川幕府保守頑固,等級制度森嚴,為何還會出現繁榮局面?

農民擁有一定的自主權,促進了農業生產

農民作為社會等級的一部分,曾被幕府要求進行身份登記,以便掌握他們的宗教信仰情況,並從政治及社會兩個層面予以控制。

儘管身份一經落實,不得變更,永遠靠種地為生,還要受武士監控,但幕府統治者也並非將其一棍子打死,廣大農民要是按時足額繳納稅費,對於村中的事務,幕府、當地藩政府也懶得去管。

這樣一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倒可以有效提高,根據市場需要,擴大或減少農作物種植,努力改善耕作方式,使農產品產量穩步增加。

農民擁有一定的自由空間,他們投入農業生產的機會也就更多,更注重農業工具的有效利用,就水稻種植而言,在翻土、播種、施肥、收割等諸環節,都比較講究效率。

德川幕府保守頑固,等級制度森嚴,為何還會出現繁榮局面?

難能可貴的是,當時不少武士、僧人及眾多農村女性,都能不拘一格地在村中寺廟就地開館授課,使得男女老幼都能獲得免費的教育體驗,據測算,到1800年,日本農村男女識字比例已分別達到了40%和20%,這已經非常不簡單。

顯然,農業生產力的提高,無疑為城市提供了不竭貨源,這是社會經濟能夠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正基於此,日常消費品才能源源不斷,製造業也才會欣欣向榮。

這說明,幕府統治具有一定的彈性,懂得張弛有度,如果一味地對農民進行人身控制,必將適得其反,不但遭到農民的激烈反抗,導致政權不穩,還難以獲得生活所需,畢竟農民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沒有他們的智慧和辛勤付出,社會將難以為繼,德川幕府也必將岌岌可危。

德川幕府保守頑固,等級制度森嚴,為何還會出現繁榮局面?

對外貿易量雖小,卻不容小覷

德川幕府採取鎖國政策,只准長崎一地對外開放,與中國、朝鮮、琉球及荷蘭開展貿易往來。

實際上,早在1635年之前,幕府日本曾與多國進行過貿易,如英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越南、中國、朝鮮及琉球等,後來由於經商的西方人還扮演著傳教士的角色,一些基督教徒趁國內經濟不景氣之際,在1637-168年間興兵作亂,導致幕府將軍德川家光盛怒之下趕走了英國、西班牙及葡萄牙等國商人,受此影響,越南也被列為禁止貿易對象。

儘管貿易量有限,進出口商品不外乎絲綢、銅、銀、蠶絲等,但對於促進長崎地區發展,提高九州島乃至京都地區的就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甚至於像對馬藩這樣的小島,因介於日本九州島與朝鮮半島之間的貿易線路上,儘管土地貧瘠,不適合農業耕作,但在負責對朝貿易中,卻賺得盆滿缽滿,到十八世紀初,其財政收入足可與日本最大的名藩相媲美,無疑為幕府提供了一定的財政支持。

德川幕府深知閉關鎖國行不通,但鑑於四面環海,擔心外來思想會對國民淳樸靈魂造成侵蝕,故而逐漸趨於保守,作繭自縛,只把長崎一地列為對外貿易的窗口。

顯然,這樣的貿易水平微不足道,但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無疑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對發展地區經濟、促進地區人口就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而有助於緩和社會矛盾,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安定。

德川幕府保守頑固,等級制度森嚴,為何還會出現繁榮局面?

結語

對於幕府二百多年的封建統治,我們往往感到詫異和不解,認為其實行嚴格的等級制度,將各色人等"畫地為牢",必將嚴重阻礙社會進步,還自我封閉,實行鎖國政策,就更加保守,故步自封,這樣的統治方式,簡直就是慢性自殺,毫無生氣可言。

其實不然,德川幕府既然能夠統治日本兩個多世紀,還是有因可循的的,其中就與繁榮發展的經濟局面不無關係。首先,參覲交代制看似毫無先進性,卻起到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作用。幕府將軍規定全國所有大名隔年到江戶居住,期限一年,而後再回到本藩,由於隨行人員眾多,花費巨大,勢必帶動沿途藩與藩之間的經濟聯繫,促進地區間經濟發展;

其次,農民儘管地位卑賤,被幕府列為"下等人",但並沒有完全將其控制,還允許他們根據市場需求自行生產,這就激發了他們的潛能,通過提高生產力,增加農產品的收成,為城市制造業提供更多更好的原料,從而增加消費品的供給量,繁榮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有利於社會的穩定;

最後,國際貿易也為幕府經濟的繁榮助了一臂之力。雖然幕府對外開放的港口只有長崎一地,並且對外貿易的對象也寥寥無幾,但有限的貿易量還是能夠起到推動地區經濟發展,帶動地區人口就業作用的,從而有利於調和階級矛盾,緩解社會對立。

綜上所述,幕府治下的日本看似一潭死水,其實還是有幾朵暗花可以點綴的,正因此,諸如小說及詩歌等文學、歌舞伎及"文樂"木偶戲等戲劇才會應運而生,從而讓幕府的繁榮發展錦上添花,而這也是幕府歷經二百年卻不倒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