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之戰,誰主沉浮

戰前態勢

公元1351年至正十一年,來自黃河邊的一聲驚天怒吼,立國不過百年的大元朝就開始了垮塌式的崩潰進程。關於黃河獨眼石人的故事,無非就是以神秘主義色彩和迷信傳播,來對抗元廷弊政的長期積怨。

所謂亂世出英雄。自元末波瀾壯闊的紅巾起義爆發以來,催生了幾大時勢英雄。

方國珍,至正八年起於浙江黃岩,而後佔據浙東;

劉福通,至正十一年起於安徽潁州,後建號稱尊,與元廷公開對抗,攻城略地,多次重創元軍。成為元末義軍的主要領導力量;

徐壽輝,至正十一年起於湖北蘄州、黃岡,佔據長江中部一帶;

張士誠,至正十三年起於江蘇泰州,佔據江蘇,江北。

鄱陽湖之戰,誰主沉浮

元末局勢


至正十七年,劉福通的紅巾軍主力轉戰元廷腹地,與元軍之間發生多次對決。元廷疲於應對,大量元軍在與紅巾軍的纏鬥中被消耗。紅巾軍各路人馬逐步控制了中原及華北許多地方,甚至一度逼近大都,嚴重危及元廷的統治。

至正二十年五月,趁著元軍在中原忙於與紅巾軍激戰脫不了身的時機,徐壽輝的部將陳友諒迅速除掉了自己的頂頭上司,取而代之一舉控制了湖北、江西等地。逆襲成功的陳友諒,不久即以武昌為都城,自立為大漢皇帝,憑藉強大的鉅艦水師成為江淮以南最大的反元勢力。

在陳友諒的西邊,同時佔據四川的是徐壽輝的另一個部將明玉珍。而靠近東部長江下游的,就是未來大明朝的締造者朱元璋和他的小夥伴們。

同樣是至正二十年,原為郭子興部將的朱元璋經過多年征戰,已經在南京應天府經營四個年頭了。早年出身貧寒,要過飯、當過和尚的朱元璋,深知民間疾苦,洞悉天下大勢。他積極延攬各種人才,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現在已經是掌控江蘇、皖南、浙東浙西等大片土地,勢力範圍進一步壯大。

由於江南地區水網密佈,河道縱橫,作為進取江南全境的必要條件,組建一支自己的水軍勢在必行。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招降了元廷巢湖水師將領廖永安、廖永忠兄弟以及俞通海等部屬近萬人。以巢湖水師人馬為基礎,有了強大的水師,老朱就可以繼續攻略浙江、江南一帶。以實現自己先西后東,經略江南的戰略。

同一時期,浙東的方國珍,江北的張士誠等迫於元廷和朱元璋的逼迫,不得不名義上接受元廷的招安。然而實際上二人首鼠兩端,胸無大志,不斷觀望,偏安一隅,無所作為。

相比較混戰不斷的中原,江淮以南地區此時的局勢已經出現重大變化。

在陳友諒持續向東攻佔安慶、池州後,與不斷西進的朱元璋在採石磯、太平發生了直接交鋒。於是,當時江南地區的兩大豪傑終於到了要一決高下的時候。

一山不容二虎,朱元璋和陳友諒同為當世英雄,起於元末亂世,各自經營多年。一旦決戰,究竟鹿死誰手,元廷的江南半壁究竟誰主沉浮呢?實際上此時的陳友諒無論地盤還是軍事實力都超過了朱元璋。尤其是水師戰船,兵力雄厚,艨艟鉅艦數倍於老朱。

狂妄的陳友諒這時候並沒有把朱元璋當回事。覺得以自己的優勢兵力可以順江而下,兵鋒直指南京。至正二十年十二月,老陳志得意滿,揮師東進,不料在江東橋遭遇了老朱的套路,中了詐降計。老陳的水師被誘入伏擊圈,損兵折將,幸虧老陳機靈,改乘小船才逃出生天。經此一役,陳友諒終於不得不擦亮眼睛,要好好審視一番朱元璋這個不可小覷的對手了。

以老陳的性格,他可不會輕易認慫,他很快就會捲土重來。

到了至正二十三年二月,覺得恢復的差不多的陳友諒終於又要動手了。他先聯合張士誠出兵進攻安豐,從背後牽制老朱。而老陳自己則趁朱元璋兵力分散,首尾不能相顧之時,集結了水陸60萬大軍圍攻洪都,意圖速戰速決。

多疑的老陳之所以沒有直取南京,實在是因為江東橋一戰被忽悠怕了。

鄱陽湖之戰,誰主沉浮

朱元璋


鄱陽湖風雲

陰雲密佈的鄱陽湖上,大戰一觸即發。

面對陳友諒傾巢而出,來勢洶洶,而朱元璋又被張士誠牽制而不得脫身,形勢對老朱十分不利。六月陳友諒的攻勢更加兇猛,洪都守將朱文正接到老朱的命令是務必拖住陳友諒一個月。結果瘋狂的朱文正特別能守,憑著1萬魔鬼般的守軍,硬是難以置信的堅持了八十五天。

鄱陽湖之戰,誰主沉浮

鄱陽湖大戰


到了七月初,掉過頭來的朱元璋終於親率20萬舟師來救援洪都了。這時老朱的戰略已經十分清晰了,陳友諒就是自己統一江南最大的勁敵。洪都久攻不下,對陳友諒來說戰機已失,他只要保存實力,對老朱仍然是巨大的威脅。此時此刻,務必要牢牢的把老陳的大軍困在鄱陽湖,絕不能放虎歸山。

戰機稍縱即逝,老朱迅速分兵把住鄱陽湖涇江口(安徽宿松)、南湖嘴(江西湖口)、武陽渡(江西南昌東)三個出口,切斷了陳友諒的退路。隨後老朱自帶主力水師進入鄱陽湖水域。

七月二十日,得知朱元璋回師來援,已被洪都守軍弄得差點懷疑人生的陳友諒立刻調整戰略,撤去洪都之圍,以巨型戰船為前鋒,在康郎山附近水域與朱元璋展開決戰。雙方先後投入兵力將近八十萬,數千艘戰艦連綿湖面,“旌旗蔽日,金鼓震天,帆幔遮水,衣甲耀日”。

七月二十一日,朱元璋方面多路人馬出擊陳友諒軍。依仗鉅艦,老陳多次佔據有利形勢,火力強勁,甚至重創徐達旗艦。戰局一度對老朱十分不利,老陳的主將張定邊緊緊咬住朱元璋的旗艦不放,危急時刻,常遇春來援,扭轉戰局。

七月二十二日,老朱改變戰術,不再一味與敵對攻。選用靈巧小船,內藏火藥,趁風勢衝向陳軍戰艦。敵艦船大且以巨索相連。瞬間,硝煙四起,火焰熏天,數百艘戰船起火焚燬,湖面陳軍傷亡慘重,死屍飄蕩,湖水浸染。

七月二十三日,陳友諒的部隊痛定思痛,奮力反攻。雙方戰船相抵,萬箭齊發,火銃、神機弩、火炮齊射,鄱陽湖面炮聲響徹雲霄。朱元璋的旗艦也中炮爆炸,老朱幸好提前轉移,逃過一劫。

七月二十四日,戰局逐漸向有利於朱元璋一方轉變。老朱各路部隊向陳友諒的艦隊發起主動攻擊。充分利用船小好掉頭的優勢,在老陳的鉅艦之間來回穿插迂迴。激戰多時,陳友諒的部隊士氣低落,開始潰退。而朱軍士氣大振,進一步收縮包圍。

鄱陽湖之戰,誰主沉浮

鄱陽湖戰場形勢


最後關頭,為了提振士氣,做困獸之鬥。陳友諒將所俘朱軍將校全部處決,以示死戰決心。相反朱元璋卻釋放所有陳軍戰俘,任憑去留。雙方統帥的格局、胸懷高下立現。

鄱陽湖決戰歷時已將近一月。老朱判斷陳友諒很可能借道長江突圍,一旦讓老陳退回武昌,那這一個月的仗等於是白打了,而且後患無窮。因此,老朱搶先佔領長江上游,以戰船截斷江面,做好阻擊準備,同時分別拿下週邊的蘄州、興國等地。

至正二十三年八月,彈盡糧絕,突圍無望的陳友諒在涇江口遭遇朱元璋的伏兵。激戰中,老陳頭部中箭,於當晚去世。陳軍餘部5萬人投降。

鄱陽湖之戰,誰主沉浮

湖北陳友諒墓


戰後影響

至正二十四年二月,陳友諒之子陳理打開武昌城門,歸降朱元璋。至此,鄱陽湖風雲散盡。回想起鏖戰中,雙方反覆膠著,徐達、朱元璋、常遇春等全部親臨石矢,甚至朱元璋本尊多次差點喪命,幸虧了劉伯溫先生神仙般的預警,才不至於讓日後的洪武大帝提前退場。

鄱陽湖戰後四年,至正二十七年九月,徐達攻克蘇州,俘獲張士誠。同年走投無路的方國珍向朱元璋投降。

鄱陽湖之戰,誰主沉浮

朱元璋祭告天地


從元至正十三年起,25歲的朱元璋起兵反元,歷十四年,終於掃平江南。此刻中原大地糜爛日久,元廷已是奄奄一息。公元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以徐達為徵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伐中原。

鄱陽湖的戰火如同大戲開場前的序曲,英雄豪傑生旦淨末醜,餘音繞樑久久不息。當號角聲再次響起,大明朝的序幕即將拉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