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天天量體溫,小事也有大學問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測量體溫成了家常便飯,進單位、進超市、進小區,甚至在家都要給自己測下體溫。


體溫測的多了,問題也來了,額溫槍、耳溫槍、電子體溫計、水銀體溫計哪個準?測哪個部位準?體溫高於多少算髮熱?

小知識:


體溫是重要的生命體徵,是身體產生熱量和散失熱量這兩個過程達到平衡時的一種狀態表現。


一般分為身體內部(深層)(體核溫度,core temperature)和身體表層(體表層溫度,shell temperature)。


身體表層溫度變化較大,體核溫度相對穩定。一般說的體溫是指身體深部的平均體溫。



一、正常體溫到底是多少?

德國醫生C. R. A. Wunderlich最先進行了大規模的體溫測量,在他1868年發表的研究中總結了25000個患者和健康人的腋下溫度,得出健康成人腋下體溫波動於36.2~37.5°C之間,平均37°C。


體溫存在晝夜波動,一般早上6點最低,下午4~6點最高,波動幅度人和人之間差異很大,可以達到0.05~1.3攝氏度,平均波動0.5攝氏度。


一個現代研究用電子溫度計採集了148位健康成人的口溫,平均為36.8± 0.4 °C。清晨(6am)最高37.2°C,下午(4-6pm)最高37.7°C。


影響正常人體溫的因素還包括:

運動、吃飯、年齡、女性的月經週期等。



二、測哪個部位的體溫?

我們一般可以測量腋下、口溫、耳溫、肛溫。


1 腋溫

體溫計需置於腋窩深部,在測量時手臂位置固定。局部出汗較多、低血壓可能影響結果,所以不適用於無法配合的老人、小孩,危重病人。

正常範圍:35.5~37°C


2 口溫

需將體溫計放置於舌下,測量結果會受之前所喝飲料溫度、咀嚼、吸菸、急促呼吸等因素的影響,不適合於小孩及重症患者。

正常範圍:33.2~38.2°C°。


疫情期間天天量體溫,小事也有大學問


3 肛溫

經直腸測量體溫,較為可靠,準確性高,但測量方法可能引起不適及尷尬。嬰兒可以採用。

正常範圍:34.4~37.8°C


4 耳溫

反映核心溫度,方便快捷,現在越來越多用於醫院及家中。但測量結果和測量方法有一定關係,並且有人觀察到左右耳,及前後測量的差異。

正常範圍:35.4~37.8°C。


三、體溫多少度算髮熱?

正常體溫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即使是同一個人的體溫,一天之內還可能波動1°C,不同年齡階段也有所起伏。所以很難精確地給“發熱”下定義。


其實發熱並非是簡單劃一條線,篤定37.5°C是發熱,37.4°C就不是發熱。37.4°C可能是A君的正常上限,也可能是B君的正常下限。


疫情期間天天量體溫,小事也有大學問


目前,哈里斯內科學對發熱的定義是,清晨口溫>37.2°C或下午口溫>37.7°C。


而WHO和IDSA(美國感染病協會)也相應定義了發熱為:肛溫≥38 °C、或腋溫≥37.5 °C。


對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由於體溫偏低,發熱定義為:

1. 反覆測口溫≥37.2 °C或肛溫≥37.5 °C;

2. 單次口溫>37.8°C;

3. 較個人的基礎體溫升高>1.1°C



四、 體溫計有沒有優劣之分?

現在常用的體溫計有水銀溫度計、耳溫槍、電子體溫計、額溫槍,到底信哪個?我們應該用哪種體溫計?


1 水銀溫度計

優點是測溫準確、便宜、易清洗、易消毒;缺點也很突出,易摔碎、測量時間長。


可能有不少人測著測著體溫,就忘了體溫計的存在,直到它掉到地上,啪的一聲,才想起來。而漏出來的水銀有毒,還會汙染環境,所以水銀體溫計正在逐漸在退出舞臺。


疫情期間天天量體溫,小事也有大學問


2 電子體溫計

使用方法和水銀溫度計類似,可以測口溫、肛溫、腋下溫度,相對來說測量結果也比較穩定,但需要時間略長(不同廠家要求不同,使用前需仔細閱讀說明書)。


3 耳溫槍

測的是鼓膜的溫度,能反映人體的真實體溫,也很快捷方便,是現在一些醫院採用的方式。但精確度和測量的手法、外耳道中是否有耵聹等有關。


因為人的外耳道並非是直的,測量時可能需要將外耳道向外上提,才能反映鼓膜的溫度。還有多次重複測量時,耳溫槍本身的溫度也會對精度有所影響。


4

額溫槍

非接觸、快捷、方便,多用在人流量大的地方進行快速篩查。但額溫槍測的是裸露的皮膚,比較容易受室溫、出汗等外部因素影響,變異較大,醫院所用較少。


說了這麼多,家裡用什麼溫度計比較好呢?不考慮經濟因素,電子體溫計可能更為便捷、準確。


此外,正常體溫在不同人、不同時間、不同部位之間都有差異,如果測出37.3、37.4、37.5°C的體溫先不要過於驚慌,還要參考我們自身的感覺和其他症狀。


如果測出一個略高一點點的體溫,又沒有其他不舒服,可以再換一種方式,或者休息30分鐘後複測,千萬不要自己先把自己嚇倒了。



醫生介紹


疫情期間天天量體溫,小事也有大學問

呼吸科醫生、醫學博士 曹菊


◆曹菊醫生200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2005年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獲得呼吸內科碩士學位, 2008年獲得腎臟內科博士學位。同年,曹醫生在北大醫院完成了內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並在各臨床科室輪轉實習,熟練掌握從呼吸道感染到疑難雜症等各類內科疾病的診治。


◆ 曹醫生擁有10年的臨床實踐經驗。在加入北京和睦家醫院之前,曹醫生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工作,擅長肺部感染、哮喘、間質性肺病等。


◆除了專注於臨床工作,曹醫生還在北大醫院接受了科研培訓,並在《中華結核和呼吸雜誌》等著名醫學期刊上發表過數篇學術文章。

1. Fever, fever patterns and diseases called ‘fever’ – A review,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Public Health, vol 4, Pages108-124

2. Uptodate

3.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98.6 degree Fahrenheit, the upper limit of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and other legacies of 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JAMA, 268 (1992), pp. 1578-1580

4. Guidelines for evaluation of new fever in critically ill adult patients: 2008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and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Crit Care Med 2008;36:1330—49.

5.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malaria; 2006. Retrieved from: www.who.i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