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天愛人——時疫下對文化與宗教的思考


敬天愛人——時疫下對文化與宗教的思考

歲逢庚子,忽然大範圍爆發新冠肺炎疫情,情勢洶洶。似乎每個庚子年,都伴隨著重大災難或歷史轉折。其實不僅僅中國,時下美國的流感、非洲的蝗災、澳洲的山火、中東北非的戰火,四處播撒災禍、戰爭和死亡。

歷史緣何如此微妙,是巧合,還是必然?還是某些我們未曾勘透的法則?它如同星辰的運行軌跡一般,冥冥中驅使著歷史在驚人的相似裡循環往復。

敬天愛人——時疫下對文化與宗教的思考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很欣慰我們尚有一個紀律嚴明、組織有力的政府可以信賴。尚有一批又一批真正的勇士不畏生死,拯救同胞於危難之際。但時疫之下,卻仍有很多陰謀論者,對於政府以及在抗擊疫情一線的人說三道四,真是唯恐天下不亂。

流言總能找到適合生存的土壤與擴散的時機,某種程度上,流言與瘟疫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比如說很難確定出處,像極了病毒很難確定最初的宿主。傳播上也充滿不確定性,就像病毒往往也是喜歡攻擊那些免疫力低下的人。

疫情只是一個楔子,我更為擔憂的是我們精神世界上面臨的嚴峻現實:我們在災難面前存在的“免疫力”過低,才是值得注意和反思的重點。

敬天愛人——時疫下對文化與宗教的思考

中國自古以來的干支紀年法中,體現出了一些微妙的歷史巧合,就譬如庚子災難說。但我們往往只願意擊鼓傳花般去享受人云亦云後的快感,而鮮有人靜下心來去思考災難帶給我們的警示。

天災往往假手人禍來進行,古往今來的無數次瘟疫、災難無不是因循這個規律進行。災難生髮之時,往往藉力眾生迷惑之際。因為精神層面出了問題,人們開始只側重於物質的佔有和短暫的精神歡娛,變得不畏因果,破壞了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自然法則。

要知道這個世界是需要平衡的,如果始終在太陽照耀之下,萬物不能得以轉換休息,那麼,再旺盛的生命力也將會被迅速蒸發耗盡。

敬天愛人——時疫下對文化與宗教的思考

近代以來科技領域的高速發展,確實為人們生活創造了極大的便利。所以在享受科技進步的成果時,就出現了對於科技一定程度上的崇拜與盲從,趨從於狂熱的物質性的獲得,而忽略了精神層面的建設。這個世界不唯是物質的,人類的精神才是構建成為這個世界的核心。脫離了人文精神,這個物質的世界便會如同失去了陽光的黑夜一樣冰冷沒有生機。

人類最早的精神世界是對於天道自然的敬畏,後來沿襲演變成為宗教形式,因為地域的差異,亦形成不同的文化形式。中國人是生息繁衍於這個世界東方一隅的龐大族群,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幾千年來雖歷經磨難,但始終顛宕不滅。“天人合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核與精神本源,形成了特有的敬天愛人的文化傳統。

古人對天地充滿敬畏和感恩,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心存善念,觀照萬物,追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境界。

敬天愛人——時疫下對文化與宗教的思考

中國古典文學的詩詞以精練的語言、和諧的韻律,完美地呈現出古人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探求和體驗,使人在對自然萬物的感應中領悟到生命的妙義,總結出了與自然和諧的相處之道。

而這種和諧一旦被打破,出現災難就成為必然。我們熱衷於傳述歷史上災難的巧合,卻鮮能反思對於災難出現的客觀認知,這是一個很不好的傾向。

這種傾向的根源應該是近年來高速發展的科技造就物質世界的繁榮讓我們出現了錯覺,使我們過於耽執物質的享受和對於科技發展的盲從,開始對於傳統文化出現一定程度上的質疑和擯棄,認為它們已經落後於這個時代的發展變得無可用的觀點不在少數。要知道,文化的演進和承襲是有深厚基礎作為依託的,擯棄了基礎的文化碎片如同無根之水,會使人感到乏味。

依託科技產品和網路技術而生的新媒體,過於強調科技的實用性,進而出現將文化碎片化的傾向,方向上出現了偏差,是造成整個社會浮躁的原因之一。

敬天愛人——時疫下對文化與宗教的思考

是以時疫之下,泱泱大國,卻鮮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慰語,滿眼滿耳都是單調的“某某加油”,忽然東方友鄰一句基於中華文化基礎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瞬間觸發了億萬人的神經。在致敬友鄰的同時,我更願意見到更多的人能夠藉此反思我們是否在高速奔跑的時候,遺落了最為珍貴的東西。

對於傳統文化的尊重與繼承,將使得我們重新感受我們祖先對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重新認知取捨,不去觸碰那些本不該屬於我們的領域。那麼,災難不會假我們之手而至。

文化亦然,宗教亦然。都沒有真正落後於這個科技時代。宗教涉及信仰認同,有別於文化的普遍性,其本身就存在取捨,是以有的人有宗教信仰,而有的人沒有。失去了文化的基礎,使得我們對於宗教的認知也走向兩個極端,一是毫無理性的盲從、趨入迷信的極端。二是執迷於科技的發展、而缺乏對於宗教客觀的認知然後擯棄信仰的另外一個極端。

敬天愛人——時疫下對文化與宗教的思考

也許宗教存續和發展的形式需要我們理性思考,但不能夠忽視的是宗教理論體系裡面對於人與自然相處之道的訓誡。無論盲從還是擯棄,都是對於宗教喪失了最客觀的認知,從勸道者到信眾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這是有違最初佈道者的初衷的。信仰的目的就是指導我們有所為亦有所止,無視自然法則,是以我們面臨的,也必然是自然界的懲罰。

在一切被管制的情境中,思維是自由的,而宗教深邃的理論體系,指導我們從根本上確立思維的邊界,進而形成一個族群的文化傳統與共同信仰。五千年璀璨的文明,是我們最為珍貴的財富,我們一直津津樂道於我們物質世界發展的速度,卻任由自己的精神世界荒蕪。

敬天愛人——時疫下對文化與宗教的思考

災難之後,由衷希望我們能將一些精力用在精神建設層面,傳統文化是我們認知世界客觀規律、生命存續發展的根基,更需要通過信仰重拾對這個世界的敬畏。

天道不可違,災難之後,我們是否該收斂一下放逸已久的攫取之心?敬天愛人,迸發真正的群體智慧,萬眾一心,建設守護我們共同的家園,讓它重新充滿溫暖。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