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因子出了什麼問題?

大家好,我是小眼中意。

  在此期間,我們密切關注各國每天發佈的疫情數字。然而,只要你稍微瞭解一下,你就會明白這些數字背後有很大的問題,不同的口徑和不同的檢測方法。因此,儘管它是一個數字表,但生成每個數字的標準是不同的。


影響因子出了什麼問題?


  是的,這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難題。

  看似客觀的標準背後都是人為因素。沒有這些標準,我們無法進行橫向比較。然而,只有相信這些標準,我們才被真相所掩蓋。

  今天我們不要談論流行病。讓我們討論一個學術問題。不久前,我在瞭望智庫的公共號碼上看到一篇文章,介紹了研究科學史的專家江曉原教授的觀點。江教授指出,標準失敗是學術界多年來的老問題。

  即使你平時不關心學術界,你一定聽說過諸如《科學》 《自然》 《柳葉刀》之類的雜誌,也隱約知道它們是學術工作者心目中特殊權威的象徵,甚至被稱為“神聖期刊”。

  這些雜誌的標題之所以這麼大,不僅因為它們很有名,還因為它們背後有一個客觀的評價標準,這就是“影響因素”。簡而言之,雜誌的影響力越大,代表它的影響力就越大。例如,《自然》的影響因子通常在40左右,而《柳葉刀》通常在50以上。

  影響因素對科學工作者有多重要?教授江曉原引用了一個反例。

  例如,2016年5月,科技大學副教授@ k 1583848902 @ k 1583848903在雜誌《自然·生物技術》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基因編輯技術的論文。這篇論文受到極大關注,被評為“發現諾獎”。但是因為韓春雨的同事不能重複他的實驗結果,他們質疑他的研究。2017年,該報被該雜誌撤回。

  教授江曉原說最初的聲音不是很響,因為在韓春雨中發佈的《自然·生物技術》的影響因子是43,高於它的母發佈《自然》。然而,許多人在開始的時候保持沉默,因為他們認同影響因素的權威性。

  你看,在韓春雨詐騙案中,影響因素實際上已經超出事實,成為每個人判斷的標準。

  當然,我們都知道,無論標準是如何制定的,總會有漏洞被利用的時候。但江曉原教授表示,目前學術界對影響因素的批評不僅是因為有些人可能利用了這一點,還因為對影響因素的整體評價標準可能出了問題。

  接下來,我將與大家分享學術界對影響因素有哪些疑問。

  首先,第一點是,雖然影響因素現在被廣泛使用,但它實際上是一種商業行為。對影響因素的背景做一點介紹會讓你明白。每個人獲取影響因素的官方途徑是根據科學信息研究所每年發佈的一份名為《期刊引用報告》的報告。這些名字聽起來特別崇高,充滿權威。然而,我想告訴你,科學情報研究所實際上是一傢俬人商業公司。他的創始人尤(You @ 金·加菲爾德)在晚年告訴其他人,他將自己的公司命名為“科學情報研究所”,因為其他人聽了之後會認為這是一個“非營利政府組織”,這使其公司聽起來公平、客觀,容易獲得發展中國家的信任。

  當然,瞭解美國的人會說,商業機構在美國中設定標準並不罕見。美國每年的大學排名都是由媒體公司發佈的。這家公司的做法至多是一個小扒手,但一個商業組織也可以有專業判斷。

  沒錯。手術的性質確實只是一個表面問題。深層問題是什麼?江曉原教授說,深層次的問題在於,科學信息研究所用來計算影響因素的公式有很大的操作空間。

  什麼意思?讓我先解釋一下這個公式。

  我把公式的精確表達式寫進了手稿。

影響因子出了什麼問題?

  為了便於理解,我想介紹一個大概的意思。影響因素是過去兩年雜誌中已發表文章的引用次數除以它已發表的文章總數。例如,一份雜誌在過去的兩年裡總共發表了50篇論文,但是這些論文被引用了100次,影響因子是2。

  你看,這實際上是一個非常簡單和粗糙的計算方法。學術界許多人對這個公式表示不滿。例如,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有人說影響因素只能判斷雜誌的整體水平,而不能直接代表一篇文章的真實水平。例如,一些人認為,在論文發表的前兩年,人文學科論文的引用數量往往太低,無法真實反映論文的水平。

  然而,江曉原教授說,影響因素的最大問題是雜誌可以通過一系列操作來控制它們的影響因素。什麼樣的手術?

  有一種常見的方法,叫做“兩棲出版”,這是一種既有學術文章又有非學術文章的雜誌。例如,許多科幻小說已經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而上海交通大學甚至出版了《Nature雜誌科幻小說選集》集錦。

  這樣做有什麼用?這需要再次提及我們的影響因子公式。在計算本雜誌的總被引數,即影響因子分子時,我們將包括學術文章和非學術文章的被引數,而在計算分母時,我們將只計算學術文章的數量。

  你可以想象一件事。如果我想創辦一份影響力非常高的雜誌,最好的方法是隻發表一篇專業學術文章,並保持分母為1。這樣,當人們再次引用我雜誌上的文章時,我的影響因子可以增加1。它非常划算嗎?當然,學術期刊不會有這樣的極端,但原則是一樣的。

  江曉原教授說,他們查了歷史記錄,發現了《眾神科學雜誌》。@ k 1583848907 《自然》 《科學》 《柳葉刀》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從1975年開始減少引用的數量。到目前為止,每期《《自然》》雜誌約有3至4篇學術文章,約佔雜誌文章總數的10%。

  自然,這種減少小分母的方法非常有效。在“前20名”影響因素列表中,有10種出版物是“兩棲類出版物”。

  總而言之,這個方法就是“縮小分母”

  所以,你可能還會想,除了縮小分母,你能放大分子嗎?換句話說,讓每篇文章被引用得更頻繁些?

  在我們門外漢看來,這件事可能很難。畢竟,是否引用取決於文章的質量。這取決於你在學術界的同事是贊成還是反對你的論文。這不能被操縱,是嗎?

  事實是這樣的。然而,學術界確實找到了一個巧妙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雜誌選擇發表“摘要文章”。

  摘要文章是總結主題或研究情況的文章。一般來說,學術界認為摘要文章的原創性低於學術文章。一些學校甚至要求研究生髮表“非摘要文章”,如果他們想為畢業辯護的話。

  雖然原創性有點差,但總結文章是增加引用的一個非常有用的工具。一些研究表明,一篇綜述文章的引文是原文的幾倍。

  江曉原教授舉了一個例子,說有一本叫《晶體學報A》的雜誌,因為一篇“被大量引用”的評論文章,曾在2000年被拉到世界第二位。然而,在第三年,在這篇文章不再被包括在影響因素的計算中之後,該雜誌的排名回落到其最初的水平。

  所以你看,如果一個雜誌想要改進影響因子公式的分子,一個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評論文章的雜誌。正如我們剛才提到的,前20名雜誌中有一半是“兩棲雜誌”,另一半純粹是“評論文章”。

  好,總結一下,今天的文中,我和大家分享了江曉原教授的講座內容,主要是說“影響因子”的學術評價標準受到質疑。質疑的主要原因是科學期刊可以通過經營“兩棲期刊”或“評論文章”雜誌來人為地改善其影響因素。

  事實上,關於影響因素的爭論在學術界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此外,世界上已經有許多組織發明了比“影響因素”更公平和客觀的其他評價標準。然而,發明更好的工具來真正彌補由影響因素引起的問題是沒有用的。

  無論影響因素多麼不可靠,許多年輕學者仍然需要在具有高影響因素的期刊上發表文章來評價職稱和追求職業成就。

  所以你看,在許多情況下,問題的核心不在於工具本身,而在於工具本身的系統,許多人的利益都是在這個系統上。這是變革難以發生的根本原因。

謝謝大家的耐心看完,歡迎評論,與我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