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些戰爭是由於戰略錯誤,雖然贏得戰役最終卻輸了戰爭的?

欣欣去采薇


號稱“顧百順”的顧祝同在擔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期間,除了跟新四軍搞摩擦比較在行以外,就沒跟日本人打過幾場像樣的仗。日寇駐華東的第13軍也確實對缺乏戰略價值(至少在他們看來)的閩浙贛山區沒有興趣,正面抗日戰場八年中,雙方唯一的一次大型戰役“浙贛會戰”,顧祝同卻是打的亂七八糟,然而卻有意外收穫。



(顧祝同)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以後,侵華日軍在長江中下游盤踞著兩個戰役兵團,其一是司令部設於武漢的第11軍,它是制衡國軍第五、第六和第九戰區的野戰精銳部隊,高峰時期擁兵七個師團另四個獨立混成旅團近30萬人馬。第11軍是以機動和進攻為主,中日兩軍之間的23次大型會戰中,由第11軍單獨發動的多達11次,另有兩次也進行了配合作戰,其中就包括浙贛會戰。

其二就是司令部駐紮上海的第13軍,通常情況下僅轄四個師團和兩個混成旅團,雖然也指揮著一大批汪偽軍,但作戰序列中沒有一個甲級師團,卻要警備江南江北的大片佔領區。因此第13軍在戰略上一般取守勢:江北主要與新四軍在蘇北纏鬥,江南則主要警戒顧祝同的第三戰區,既然戰線僵持,所以自1937年底杭州淪陷後,顧祝同的小日子過得悠哉悠哉。

(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

正是因為日軍的壓力較小,顧祝同才有精力和兵力,在1941年發動“頑南事變”,幹起了同室操戈的罪惡勾當。本來如果顧祝同足夠努力的話,應該與新四軍配合不斷騷擾或反攻寧滬杭地區,即便不能收復重要城市,也會迫使武漢第11軍抽兵回援,從而減輕其它戰區的軍事壓力,結果是敵不動他也不動,將近五年的時間用四個字評價他就是:“不幹正事”。

1942年初,日軍在太平洋戰場正是順風順水,美英盟軍丟盔棄甲,日本軍部開始醞釀攻入川渝徹底打垮蔣介石政權的計劃,參謀本部為此擬定了“五號作戰”的進攻方案。該計劃以第11軍和華北方面軍為作戰主力,將“中國派遣軍”的總兵力由61萬增至97萬,從而集中八個以上精銳師團從川東和陝西分頭攻入,最後在成都平原完成會師,其用心是非常險惡的。



(曾任第三戰區參謀長的黃百韜)

不料1942年4月18日,發生了美軍杜立特爾中校率領16架轟炸機空襲東京的事件,儘管損失不大,卻把天皇嚇得夠嗆,讓軍部大為栽面。而美軍轟炸機從“大黃蜂號”航母起飛之後,已經無法再折返母艦(為防日本艦隊攻擊,航母放飛之後即掉頭南撤),最終選擇了在浙江衢州等機場降落,因為這裡仍然在第三戰區的控制之下。

日本人惱羞成怒,把正在籌備的“五號作戰”拋在一邊,立即組織發起了旨在摧毀浙東麗水、衢州和江西玉山等三個機場群的“浙贛會戰”,不僅要求第13軍傾巣出動,還命令第11軍抽兵配合。“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畑俊六認為這完全屬於衝動型作戰,會極大影響“五號作戰”的實施,故而申請延期,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也持反對意見,但都被參謀總長杉山元一一駁回:“放下一切,立即摧毀浙江的機場”!

(畑俊六)

畑俊六對大本營的瞎指揮憤憤不已,在日記中寫道:“此次軍部對該作戰之所以賣力,是由於總長平時一向上奏天皇誇耀國土防衛萬無一失。。。”,而阿南惟畿也在日記中抱怨:“由於美軍小規模空襲而進行浙贛作戰,卻使今秋對重慶必要的大規模攻勢無法發動”!日本軍部的戰略短視讓前線將領頗不以為然,但是命令卻必須執行。

1942年5月15日,得到補充加強的日寇第13軍出動六個師團,第11軍奉命派出兩個師團,在第13軍司令官澤田茂中將的統一指揮下,向浙贛交界的第三戰區發起猛烈進攻。顧祝同在戰役之初向保定同窗薛嶽學習,也搞什麼“後退決戰”,將戰區主力後撤集結在衢州周邊,以正面死守和兩翼側擊的戰法試圖決戰。

(杜立特爾的飛行員們)

然而僅僅三天衢州即告失守,第三戰區各部完全陷入混亂,6月7日丟衢州,6月14日失上饒,月底再棄溫州,顧祝同一敗塗地。浙贛會戰歷時四個半月,應該說日軍基本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並且對浙江、江西和福建地區進行了瘋狂的掠奪和破壞,以17000餘人傷亡的代價幹掉了顧祝同70000餘人,另屠殺無辜百姓20餘萬,鬼子之罪磬竹難書。

然而在戰略上卻極盡愚蠢之能事,不得不因此中止了入侵川陝的計劃,我們知道,1942年美國人自身難保,尚無力對重慶政府進行大規模軍援,中國的抗日戰爭正是最艱難的時期,浙贛人民的犧牲,換來了這一年度西南大後方的安全。



及至1943年以後,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屢戰屢敗,大量吞噬著日軍的兵員與物資,已經無力向西繼續深入(豫湘桂會戰也只是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目標並非重慶)。戰敗的日本人在戰後的檢討中也承認:這一次突然進行的作戰,無論對推動四川作戰,還是對擴大清鄉工作,都帶來嚴重的影響。如果四川作戰已決定進行,就無須進行浙贛作戰,而應於昭和十七年(1942年)6月發起西安作戰。。。云云。

日本人永遠是戰略上的矮子,儘管意外發生的浙贛會戰,今天想起來仍然一身冷汗。


度度狼gg


朝鮮戰爭:美軍越過三八線。

當朝鮮將韓國快趕下海時,美國組織了“聯合國軍”出兵朝鮮。在美國出兵之前,美國的作戰計劃是將被朝鮮軍隊趕回三八線就行了。可是,當美國在仁川登陸以後,戰鬥進行的異常順利,美軍只用了12天,就摧毀了朝鮮軍隊用三個月時間締造的戰果。

如此順利的戰局,讓美國人飄了。1950年9月27日,杜魯門同意了麥克阿瑟的建議:逼近三八線。美國此時想把“共產主義”徹底趕出朝鮮半島。

10月3日,周總理警告美國,不要越過三八線。美軍沒有“重視”這次警告,美國人覺得中國只會“外交警告”,不會真的出兵。於是,在10月7日,美軍大部隊越過了三八線。

10月19日,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12月6日,美軍被志願軍趕回三八線。

美軍就不該試圖“征服”整個朝鮮半島,畢竟,朝鮮的後面是中蘇兩個大國!如果,美軍能夠及時止步“三八線”,就不用承擔之後的14餘萬人傷亡和1000多億美元的軍費。總之,美國人愣是將一場大勝仗,給“擴大”沒了。

戰爭結束後,參戰的四個“國家”中,只有美國和朝鮮輸了。

朝鮮輸了,因為他沒有徵服韓國。

韓國贏了,因為他趕走了朝鮮。

中國贏了,因為我們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趕回三八線。更重要的是,這一仗打出了中國的大國氣魄,讓中國人在國際社會挺起了腰桿。

美國輸了,他不僅沒有徵服整個朝鮮半島,還在亞洲“打“出一個“世界級的大國”。打敗美國,讓解放軍(志願軍)名揚天下。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一戰時的坦能堡戰役。

這一場戰役,德軍用一個集團軍打垮俄軍兩個集團軍,讓俄軍損失數十萬人,並將俄軍趕出了東普魯士。可謂大獲全勝。

但為了對付俄國的兩個集團軍,德國從西線調集了部隊增援東線。這一來就削弱了西線的力量,使得施裡芬計劃功虧一簣,德國迅速打敗法國的設想落空,法國得以喘息穩定戰線。

從此,德國就落入了本來千方百計想要避免的東西兩線作戰的境地。

從那一刻起,德國已經輸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只不過還需要四年時間來證明這一點。


唐律疏議


戰術上贏了,戰略上輸了。這種情況在戰爭史上很罕見,硬是要找到這樣的戰役,還真不好找。

不少人說,日本在抗日戰爭中沒有戰略,始終是被牽著鼻子走,其實這是典型的精神勝利法。果粉常常講的日軍贏了戰役輸了戰略主要有兩次,一次是淞滬會戰,一次是豫湘桂戰役。這兩次日軍真的是贏得了戰役,輸掉了戰略嗎?

真的不是!

戰略和戰役兩件事情,從來都是統一的嗎,絕不可能說靠著輸掉一場戰役就去贏得整場戰爭的勝利。如果真的有,那也是事後作出很好的補救措施,從而促使戰爭形勢朝著有力的方向發展。

我們分析淞滬會戰和豫湘桂戰役是不是日軍戰略上輸掉了。

淞滬會戰,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國軍主動發動戰役,並且打輸了這場戰役,最終促使日軍從由北向南的戰略一下子轉變為又東到西。日軍進攻方向從向南變成向西,從原來的大平原無阻隔,到後來的順長江而上,依次爬坡,戰術上進攻難度增加了。

其實這種說法完全是事後諸葛亮。淞滬會戰本來就是日軍開始的一場主動進攻戰役,只不過張治中先發制人的戰鬥一點戰果都沒有,最後好像成了一場國軍主動發動大會戰的。這場戰役,雙方都是不斷調兵過來,進行添油戰術,只不過國軍運輸條件落後,運兵比較慢罷了。

淞滬會戰在戰略上的最大影響是,國軍的精銳部隊,包含中央軍、桂軍、東北軍等部,幾乎全部被打殘,半年之內再也組織不起一場有力的阻擊。至於國軍為何會在淞滬會戰精銳全出,原因無非兩點:

1,上海和南京是國民政府的經濟和政治中心,不保護面子不好看。為了保南京,20萬國軍精銳幾乎還沒開始打就跑了,結果一多半躲進南京難民,讓日軍有了製造南京大屠殺的藉口。

2,上海是國際化大都市,在這裡打仗,其實是一場作秀,為了博得歐美國家的同情,從而獲得國際聲援或經濟援助。結果很悲催,九國公約會議不僅不譴責日軍侵略,反而譴責國軍破壞《淞滬停戰協定》。

日軍戰略卻是不行,可是國軍的戰略更差!淞滬會戰和南京戰役(準確的說是屠殺)後,日軍停止西進,開始南北會師,江蘇和安徽兩地基本上沒有絲毫抵抗就全部撤走了。李宗仁將軍帶領60萬軍隊轉進,於國有功,但也實屬無奈。

日軍從上海溯流而上的進攻,從來沒有遭遇到大規模的抵抗,因為長江防線上的國軍,常常要頂住日軍海軍的艦炮轟擊,這是難以承受的。

所以,淞滬會戰不但沒有戰略上的勝利,反而是給日軍開闢了第二戰場,侵華戰爭更加加劇了。

再看豫湘桂戰役,國軍在盟軍大規模反攻期間,居然鬧出了這樣恥辱的事情,卻還要恬不知恥說是戰略勝利?

這場戰役,對於國民政府的經濟、政治、國際聲譽等各個方面是致命的打擊,幾乎可以說提前預告了國軍在大陸的全面失敗。

豫湘桂戰役中,國軍損失了近一半的棉花和糧食產區,經濟上更加困難。為了緩解經濟困難,國軍徵糧徵兵開始使用了濫發紙幣等惡劣手段,甚至直接開搶。國軍經濟上的困難加劇的同時,統治合法性遭到了普遍質疑。

豫湘桂戰役中,國軍的在軍餉軍資上的腐敗、在軍事訓練上的完全缺位、在情報獲取上的完全無能等等問題全面暴露。新聞相對自由的雲南開始全面抨擊國軍假抗日真反共的真面目,而西南聯大的教授們更是逐漸傾向於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

豫湘桂戰役中,國軍的不堪一擊讓美國人看到了,羅斯福不再指望蔣介石能發動對日反攻了,反而把開闢第三戰場的希望寄託給了蘇聯。這不是羅斯福的本意,但他實在無法和蔣這樣的豬隊友並肩作戰。為了爭取蘇聯出兵,羅斯福主動放棄了外蒙的土地和中國東北的特權。

不管是淞滬會戰還是豫湘桂會戰,國軍的全面失敗讓中國戰略陷入徹底的被動。國軍畏敵如虎的情緒更加嚴重,而日軍根本不需要戰略規劃,也能徹底壓住國軍。

在戰場上,就是你死我活的戰鬥,老是想在戰役失敗中尋找戰略轉機,那完全是緣木求魚,根本沒有出路的。

圖片來自於《八佰》電影劇照,所謂的八佰勇士守四行倉庫,其實就是一場作秀而已。最後本應該同情中國的英美等國,逼迫國軍放下了武器。


歷史知事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就是一系列戰略錯誤決策的結果。

1939年,由於在諾門罕戰役中遭遇慘敗,日本帝國主義北上侵略西伯利亞的狂妄計劃成為了泡影,軍部中的“南進”聲音一浪高過一浪,相比於西伯利亞,東南亞擁有大量的戰略資源,包括石油,錫,橡膠,鋁,這都是資源匱乏卻又拼命維持戰爭的日本所垂涎的。然而,侵略東南亞無疑會侵犯英美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的利益,雙方的衝突不可避免。


1941年夏,在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以不通過即辭職的威脅下,偷襲珍珠港的計劃在天皇御前會議上通過,戰爭計劃開始啟動。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的轟炸機襲擊了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炸沉4艘戰列艦,重創4艘戰列艦,擊傷另外四艘巡洋艦和驅逐艦,美國太平洋艦隊傷亡官兵3400多人,而日本聯合艦隊傷亡僅200多人。


偷襲珍珠港從戰術上來看是一次巨大的勝利,它使得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艦隻短期內喪失了戰鬥力,為日軍南下侵略東南亞取得了短時間的海空優勢,為日本軍部發動和擴大太平洋戰爭打了一針強心劑。

但偷襲珍珠港也將日本帝國逼入了絕境,當時世界媒體形容說,偷襲珍珠港“就好像是老鼠咬了貓的鼻子”。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說:看來我們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他現在十分憤怒。

偷襲珍珠港,從本質上來說,只不過是日本帝國主義滅亡道路上的迴光返照而已。

山本所沒有料到的是,此刻他已經成了自己的掘墓人,聯合艦隊的掘墓人和日本帝國主義的掘墓人。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半年,1942年6月4日,聯合艦隊在中途島海戰中遭到慘敗,四艘主力航空母艦被擊沉。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一年半,1943年4月18日,山本五十六在前往布干維爾視察部隊的途中座機被美軍擊落,本人斃命。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兩年十個月,1944年10月,聯合艦隊主力在萊特灣大海戰中全軍覆沒,4艘航空母艦和7艘戰列艦被擊沉。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三年半,1945年4月7日,聯合艦隊旗艦,日本帝國海軍的驕傲“大和”號戰列艦被美軍擊沉,日本聯合艦隊正式灰飛煙滅。

珍珠港事件發生後三年八個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正式無條件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

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的太平洋戰爭,本身就是個戰略錯誤,窮兇極惡,罪行滔天的日本軍部,最終被自己的貪慾所吞噬,親手埋葬了自己。


每日一段歷史


在抗日戰爭中,發動戰爭的是日本帝國主義,作為戰爭的發動者,他們顯然是想速戰速決,而不願陷入中國這個戰爭泥潭的。因此,在戰爭之初,他們長驅直入,破城陷地,急欲同中國的軍隊進行決戰,以便早結束戰爭,然而,由於中國的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也由於,中華全民族團結抗戰,實行了廣泛的統一戰線。用空間換取時間,開始了長達8年的抗戰。

蔣、毛又根據日本侵略者急於速戰速決的企圖,發表了“論持久戰”,言明瞭敵人求速決,而我利持久的道理,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指出了光明的前景。

再比如,在朝鮮戰場上,麥克阿瑟也是急於速戰速決,他的仁川登陸,出其不意將北朝鮮人民攔腰斬斷;他的圍剿漢城,然後是千里大追殺,都可稱得上是速戰速決的典範,志願軍入朝後,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然而,麥克阿瑟卻沒有及時發現這種變化。仍然一味地搶攻冒進,結果一二次戰役被我軍連打兩個用仗,不僅美第8集團軍的沃克中將陣亡,麥克阿瑟也丟掉了自己的官職。

李奇微中將走馬上任後,對朝鮮戰場上的雙方態勢作了詳細的分析,根據志願軍運輸困難、糧食彈藥難以補充保證的特點。及時改變了對策,而我軍在兩次戰役的勝利面前,卻沒有注意敵、我兩方的強弱變化,盲目樂觀,認為美軍貪生怕死,不堪一擊,急於速戰速決,結果在糧食沒補足,兵員也沒有充實的情況下,倉促發起了第四次戰役,雖然也取得了勝利在望,但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說明,佔有戰爭主導一面應該努力爭取戰爭的速決,而戰爭的被動一方應該打破敵人的預想,挫敗敵人強盛的勢頭,努力延長戰爭的進程,以便在長期的戰爭消耗中拖垮敵人。


欣欣去采薇


日軍發動的豫湘桂戰役就屬於此。

1944年日軍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制定了《1號作戰綱要》,計劃於1944年春夏季節,先由華北,繼由武漢地區及華南地區分別發動進攻,擊潰敵軍,尤其是中央軍,並先後將黃河以南,京漢路南部及湘桂、粵漢鐵路眼線之要地,分別予以佔領並確保之。並於1945年初攻佔南寧附近,將桂林至諒山通道打通並確保之。


日軍為了執行1號作戰,投入了50萬左右的兵力。豫湘桂戰役包括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歷時10多個月。日軍佔領了豫、湘、桂的大片領土,日軍甚至還打到了貴州的獨山,震動了重慶的蔣介石,摧毀了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這次會戰中,國軍損失部隊50餘萬,其損失的武器裝備可以裝備40個師。

從戰役角度來說,日軍無疑是贏得了戰役的勝利。但是從戰略角度來說,日軍無疑是失敗的。雖然日軍打通了大陸的交通線,但是鐵路根本無法的短期內修復並投入使用,根本不能改變與南方軍孤立、隔絕的狀態。此外,日軍雖破壞了中國的空軍基地和飛機場,但是中國其它地方仍存在飛機場,日本本土仍然在B—29轟炸機的航程之內。因此,日軍在這場大型會戰中的兩個戰略目的都沒達到,反而在作戰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原來就已經捉襟見肘的兵力更加分散和不足。



豫湘桂戰役之後,日軍有先後發動了豫西、鄂北會戰、芷江地區作戰。經此兩次大的會戰之後,日軍以無發動大型會戰的能力,日軍開始戰略收縮,走下坡路,中國軍隊開始戰略反攻。


歷史軍魂


“我們贏了所有的戰鬥,卻輸掉了整場戰爭”。這是美國前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在《回顧:越南的悲劇與教訓》一書中的心靈拷問。



二戰結束後,由於冷戰思維作祟,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戰爭中大打出手,結果碰得灰頭土臉。

就在朝鮮戰爭激戰正酣之際,另一場戰爭也在越南打的如火如荼。一心想恢復越南殖民地的法國,被越南的優勢兵力團團包圍在奠邊府。“不要吝嗇炮彈,要晝夜不停的轟擊”,中國軍事顧問團領隊韋國清對越南人民軍參謀長武元甲的指示。


猛烈的炮火整整持續兩個月,7000多名法國士兵走投無路,舉著白旗進了戰俘營。

法國人的失敗讓美國感覺有些意外,直接為越南內戰提供武器和軍事顧問。在整整10年裡,美國扶植的傀儡政府屢戰屢敗。

最後惱羞成怒的美國政府直接出兵,越南戰爭正式拉開帷幕。美國政府同時邀請韓國 、日本、聯邦德國、菲律賓、澳大利亞、新西蘭、泰國等國家出兵進入越南。

戰爭又整整打了10年,游擊戰成為戰爭的主角,期間沒有爆發過一次決定性的戰役,每天都是不分晝夜的轟炸、廝殺。5萬多名美國大兵在越南戰場上一命嗚呼,至少有8000架飛機被擊落,傷殘更是不計其數。

雖然有中國做堅強後盾,還是有400多萬越南人在戰爭中丟了性命。

戰爭極大的消耗了美國太多的經濟實力。美元霸權岌岌可危。距離崩潰只有一步之遙。


美國普通百姓反戰的呼聲愈演愈烈。迫於壓力。美國人虎頭蛇尾,草率的結束了這次二戰以來最大的軍事衝突。


花近高樓1


在蘇德戰場上,這樣的戰役是基輔會戰。當時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已經佔領了斯摩稜斯克,打開了進攻莫斯科的大門。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希特勒對中央集團軍群叫了暫停。

希特勒要求,中央集團軍群暫停向莫斯科的進攻,將一部分主力調轉南下,分兵支援南方集團軍群,消滅蘇軍的西南方面軍,奪取包括基輔在內的烏克蘭。

雖然中央集團軍群的指揮官不願意,但是,最後他們還是屈從了希特勒的壓力。古德里安的裝甲集群調頭南下,和南方的德軍合圍了蘇軍在基輔附近的主力。此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據德軍統計,在這場被稱為二戰最大的圍殲戰中,蘇軍的西南方面軍基本被殲滅,蘇西南方面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參謀長圖皮科夫、政委布爾米什堅科在突圍中犧牲,蘇第5集團軍司令波塔波夫在戰鬥中被俘。

蘇聯紅軍損失約70萬人,有665000人被俘,德軍擊毀或繳獲884輛坦克,3718門火炮,3500輛車輛,可謂戰果輝煌。德軍亦損失10萬餘人。

但是,這場戰役推遲了德軍向莫斯科進攻的時間,大概四個星期之久。這四個星期使得德軍陷入了蘇聯的嚴寒之中,最終沒有能夠拿下莫斯科。

如果德軍儘快拿下莫斯科,很可能會結束蘇德戰爭。由於莫斯科戰役的失敗,使得德軍從閃電戰陷入了持久戰的深淵,最終被蘇聯壓垮。而這種失敗,來自於基輔會戰的勝利。

在亞洲戰場上,日本的最後的勝利是豫湘桂會戰/大陸打通作戰。這次戰役是是日本陸軍於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貫穿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三地進行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豫湘桂戰役的大潰退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的第二次大潰退,8個月中,中國在豫湘桂戰場上損兵50-60餘萬,喪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豫中會戰37天失38城)、7個空軍基地和36個飛機場,喪失國土20多萬平方公里、6000萬人民。

這場戰役,日本陸軍集中了在中國大陸的最後的精銳,企圖達到以下的目的。一是鑑於太平洋戰區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已經落入盟軍之手,日軍企圖打通大陸交通線,將南洋的物資從陸路運抵日本本土。

二、摧毀對日本本土威脅最大的,在中國的盟軍空軍基地,解除盟軍對日本本土的空襲威脅。

三、打擊中國國民黨政府的戰爭意志,逼迫國民黨政府求和。

從戰役結果來看,日軍取得了重大的戰果,使得國民黨政府損兵折將,一潰千里。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場勝利不但沒有給日本帶來任何好處,反而加速了它的滅亡。

日本在大陸投入它最後的力量,所想達到的戰略目標一個也沒有達成。大陸交通線是打通了,可在盟軍強大的空軍壓制下,連一車物資也沒能運回國內。

空軍基地是摧毀了一些,可是,塞班島被美軍佔領後,成為美軍對日本進行戰略空襲的主要基地。對日本的空襲愈演愈烈。

而國民黨政府雖然遭受挫敗,但舉國上下依然同仇敵愾,在盟軍的支持下,照樣和日軍進行著殊死的搏鬥。

日軍最終也無力保證對佔領區的佔領,在戰役後期就開始收縮放棄一些地區。在國民黨反攻後,不斷遭受打擊。

因此,這次日軍的“一號作戰”,耗盡了日本的軍事潛力,基本上一無所得。這場戰役的勝利,給日本帶來的是戰略上的失敗,加速了日本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