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憑一己之力將醫生職業拉下神壇,網友呼籲保護這個“網紅”


張文宏憑一己之力將醫生職業拉下神壇,網友呼籲保護這個“網紅”


要說新冠疫情期間,最火的兩位醫生,除了SARS期間“走紅”、新冠病毒疫情爆發時以83歲高齡披掛上陣的鐘南山院士之外,恐怕就屬我們今天要說的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了。要說他的學術成就有多厲害,請看以下一段文字:


張文宏,男,51歲,溫州人。1987年考入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醫學專業(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1993年進入華山醫院感染科。後在香港大學、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以及芝加哥州立大學微生物系從事訪問學者以及博士後工作。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多次獲得“公共衛生優秀學科帶頭人” 、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 上海市衛生系統“優秀學科帶頭人”等稱號。 《2016年度中國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中,他所在的華山醫院感染科,在國內同科室排名第一。


有點眼花繚亂是不是?看不懂沒關係,張文宏醫生會告訴你:


張文宏憑一己之力將醫生職業拉下神壇,網友呼籲保護這個“網紅”


不懂沒關係,您可以記住下面四字概括:


學術過硬!


當然,如果拿這份履歷給醫療界的人看,大家可能也覺得沒什麼,因為張文宏主任的教育和升遷經歷,是一個典型的醫生的經歷。因為畢竟在醫療界,你不學個十幾年,整個博後,不出國交流一下,沒有點拿得出手的科研項目,你似乎連被稱作“醫生”的資格都沒有。


那麼,都是醫生,張文宏大夫為什麼在疫情中火了起來呢?



拉下神壇,他不過是個農村走出來的“專家”,愛刷劇,健身房辦卡也不去


要說到大家為什麼這麼喜歡張文宏主任,除了過硬的專業能力之外,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恐怕是他憑藉一己之力將醫生這個職業拉下了神壇。


張文宏憑一己之力將醫生職業拉下神壇,網友呼籲保護這個“網紅”


在他出現在大眾視野之前,人們對醫生的想象應該是鍾南山院士那樣,既有著拔尖的學術能力,又克己奉公、勇於擔當和大無畏的奉獻精神。


可張文宏這個醫生不同。


他從不諱言自己出身農民家庭,選擇現在的科室也不是什麼奉獻精神驅使,他只是“服從分配”,碰巧進了傳染科。


他“揭發”專家只是人前“儒雅”,進了科室為學術吵架可兇可兇了。


個人生活方面,工作累了,50出頭的大專家休息方式非常“宅男”——刷劇,無聊的不用動腦子的最好。於是,《羋月傳》被點名。


雖是“醫學專家”,但他跟我們一樣,也做後悔事,比如買健身卡不去。


這些相對私人的描述和發言,為“專家”張文宏賦予了一個可比擬 “大女主通過奮鬥走上人生巔峰”的偶像劇劇本。從一貧如洗,到通過自身努力成為“專家”。他有他的小毛病,還偶爾將自己的“專家”同事拉下神壇。但這個主人公是討喜的、接地氣的,與我們沒有距離。


所以,網友會為他是“醫療界蔡康永”還是“醫療界李佳琦”而爭論不休。總之一句話,他就是新進醫療界最火的“網紅”。


張文宏憑一己之力將醫生職業拉下神壇,網友呼籲保護這個“網紅”


然而,對於一個身處疫情一線的一生,光“討喜”是不夠的,因為他畢竟不是一個影視劇人物。所以,張文宏醫生的爆紅,還有一個原因。




深受信賴,是因為大家都不敢開口的時候,敢說真話,會說人話


  • 說真話難嗎?


張文宏憑一己之力將醫生職業拉下神壇,網友呼籲保護這個“網紅”


說真話不難。你會發現年紀越小、越自信的的人越喜歡說真話。但對成年人來說,說“真話”是件需要考量的事情。因為他們需要在各種關係中尋找平衡。


而在面對未知事物的時候,“說真話”更難。因為,你按照今天對事物的認知推理的“真話”,到明天就有可能被新的認知“推翻”。因為人們對新生事物的認知永遠是漸進行的,發展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結果就是疫情早期,我們看到各路“專家”被反覆“打臉”。這對於視名譽如生命的專家、醫生來說是完全無法接受的。所以很多專家學者會在這個時候,選擇以“閉麥”的方式來自保。


可這次的事實證明,在人類面對巨大恐慌的時候,只有“說真話”,將真實的信息傳遞出去,大家才能同仇敵愾,讓全社會團結起來共同迎戰新冠這個“敵人”。


比如:


面對人們對未知的恐懼,張文宏醫生會說:流感肺炎的死亡率是9%,SARS的死亡率只有10%,那你為什麼對流感就不怕,對SARS就那麼怕呢?因為SARS你一無所知。


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醫療防護不健全的情況下,醫療工作者就衝上了防治的最前線。張文宏醫生會說:第一批都是了不起的醫生。


在沒找到特效藥之前,張文宏醫生會告訴你:最有效的藥是病人的免疫力,我們做的事,是幫病人熬過去。


面對未知,真話是一碗帶著勺子的雞湯。它不但讓你看到活下去的希望,也告訴你如何才能將希望變成現實。當人們同時有了希望和努力的方式方法時,恐懼就不復存在。


  • 說人話難嗎?


張文宏憑一己之力將醫生職業拉下神壇,網友呼籲保護這個“網紅”


說人話更不難。因為我們一出生就被教育著“說人話”。但是,對一些專業來說,“說人話”是件挺難的事。比如醫生、律師等職業。因為,

專業用語與生活用語差別極大,解釋清楚的時間成本又巨大,不解釋的結果,就會造成誤解。


比如,醫學生大學學習5年,碩士3年,博士3-4年。算起來,醫學生要經歷10年以上的專業教育才有可能走上醫學崗位。這種醫生在專業知識上與普通人的巨大差距,用張文宏醫生的話來說:


張文宏憑一己之力將醫生職業拉下神壇,網友呼籲保護這個“網紅”


這就在醫患之間造成了巨大的信息鴻溝。醫生如果用醫療情境下的溝通方式跟大眾講話,很容易被大眾吐槽為“正確的廢話”。


所謂“正確”,是因為大家認可你說的是對的。


所謂“廢話”,是我認為你說的話對我沒用。


其實,是真理還是廢話,是由信息接收方的認知水平決定的。


比如,


我認為在國家有效預防措施完備的情況下,疫情是可防可控的。


這句話在專業人士聽來,覺得是正確的。因為他們懂得“國家有效預防措施”都有哪些,如何做到“完備”,大概持續多長時間,在這期間自己要履行哪些職責,這些職責將會在多大範圍內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等等。


而對普通人來說,這就是徹徹底底的“廢話”。


“我當然知道所有措施都用上疫情就可防可控了。關鍵是,你沒告訴我都有哪些措施能用,怎麼用,這些措施對我們有哪些影響,我們需要注意什麼,我們需要注意多久啊?”


張文宏憑一己之力將醫生職業拉下神壇,網友呼籲保護這個“網紅”


你看,專業人士學了十來年才知道的內容,恰恰是大眾所不知道的。當你不把這些內容告訴大家的時候,大家自然就會去根據自己的認知去理解,陷入了鄧寧-克魯格效應: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而且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


換句話說,就是不具備醫學常識的大眾根據自己的理論基礎演繹推理出了錯誤結論。當這些“被推理”出來的錯誤結論被“證偽”時,“專家”就成了“造謠神器”。


而張文宏醫生會使用生動的語言,將信息理解的門檻降低,讓聽者瞬間明白他要表達的意思。


比如,在說明“目前有藥物對個別案例有效,但是否是特效藥還需進一步研究”這件事,他用了一個比喻就把它說明白了。張文宏醫生對記者說:


張文宏憑一己之力將醫生職業拉下神壇,網友呼籲保護這個“網紅”


在說明“居家隔離”的必要性時,張文宏醫生這樣說:


張文宏憑一己之力將醫生職業拉下神壇,網友呼籲保護這個“網紅”


在談到“復工上班防護”原則時,張文宏醫生說:


張文宏憑一己之力將醫生職業拉下神壇,網友呼籲保護這個“網紅”


張文宏醫生像這樣生動而口語化的案例還很多。仔細分析你會發現,

他運用了擬人、比喻、對仗等修辭方式,讓語言更加生動、有記憶點。還有一個他可能也想不到的好處在於,這種語言風格深受新媒體人的喜愛,因為隨便拎出來一句都是爆款標題。這在客觀上起到了加速信息傳播的作用。


所以,“從無到有”的奮鬥人設和適合傳播的語言風格,造就了一個專業之上,值得信賴和喜歡的張文宏醫生。


為何網友都呼籲要保護他?


張文宏憑一己之力將醫生職業拉下神壇,網友呼籲保護這個“網紅”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人們一邊倒地喜歡和讚頌張文宏醫生的聲音之中,夾雜著一些擔憂,大家都希望能夠以“低調”來保護張文宏醫生。


其背後原因不難理解。


張文宏憑一己之力將醫生職業拉下神壇,網友呼籲保護這個“網紅”


理性地說,張文宏開創了醫學專家的“新類型”:專業過硬,擅與大眾媒體溝通。這種人才,在外交部會被稱作“發言人”。然而在大眾醫學傳播領域,他可謂是第一人。


感性地說,專家易得,張文宏難得。


他勵志:張文宏拿著貧苦的劇本,卻憑自己奮鬥成為了人生大男主。


他專業:不僅僅是醫療技術上的專業,他言語中無處不在的“三觀正”也讓大家對他信賴有加。


他多才:作為醫生,他甚至關心不是病人的那些健康人生存問題,而這屬於民生範疇。


他難得:一句“不能讓老實人人受欺負”保護了自己在前線的同事,也讓人希望成為他守護下的那個“犢子”。


瞭解產生共情,共情產生移情,才會讓大家想去保護一個人。


張文宏憑一己之力將醫生職業拉下神壇,網友呼籲保護這個“網紅”


咱們再深入一步去看。在所有人心目中,張文宏並不是一個人,他代表著身後那群明明很害怕,卻勇敢站在一線築起白色長城的醫護人員;代表著只會做,不願意抽時間去解釋的生命衛士;代表著知識鴻溝被情感拉平時,醫患關係和諧統一的巨大期望。


疫情中,很多大V呼籲大家不要做“烏合之眾”。然而他忽略了一件事,大眾不等於烏合之眾。情感豐富也不等同於失智。他們懂得小心翼翼地保護剛剛走入良性循環的醫患關係,他們懂得人才難得,懂得有時候自己誇得越多,越給醫生“招黑”。


也許,客觀上張文宏醫生並沒有想過要為醫患關係做什麼貢獻,但“時勢造英雄”,他的行為和言論在客觀上確實起到了加強人們對醫生這個人群認知的作用。


疫情中,我們想要小心翼翼保護的,不僅僅是前線的醫護人員,和沉浸在病痛中的患者,還有我們好不容易找到的“醫患溝通之大門”。


我們平等地相愛,因為我們互相瞭解,互相尊重。——托爾斯泰


在一片讚頌和調侃、甚至是擔憂背後,很多人沒說出口的話是:你(張文宏)護你的犢子(醫護人員還有你的病人),我們來護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