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宋词《虞美人,寄公度》并赏析



一.作者舒亶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

王安石实行变法,舒亶是坚定的新党后辈,他行事很猛,他先从严处理了郑侠、王安国两案。元丰二年春天,沈括视察杭州,骗来苏轼诗稿借以陷害,舒亶则根据苏轼的《湖州谢上表》奏章,上书弹劾苏轼。舒亶与沈括,都是宋神宗时有点才华的人,他们在苏轼未入政坛前,风头很健,苏轼横空出世,沈、舒便无人提及,这是两人陷害苏轼的私心。再者,苏轼走访民间,对新法实施后引起百姓赋税加重是有看法的,这就让王安石大为恼火。沈括与舒亶依靠王安石这棵大树,一起发力。舒亶极有心机,他在面见宋神宗时,上了一道劄子,把苏轼的诗句与王安石新法条例一一对照比较,以此认定苏轼“怀怨天之心,造讪上之语”,其罪当诛。当时,舒亶伙同御史中丞李定及何正臣、李宜之等人将苏轼抓进乌台(旧指御史台)。

舒亶像一个史书中的侏儒,被人们鄙夷。但其实,看过《虞美人寄公度》后,我们又不禁想想,舒亶这个倔强的个性,其实也是如此,正面想想,他其实是偏执忠勇的,作为御史,弹劾苏轼的轻言浮夸,这又究竟有什么错?但是,反面想想,罗织文字狱,打击旧党,形成朝堂党争,致使苏轼日后将将丧命,再无政治生涯……

所以,历史没有真相,只是残留一些道理。一个千古奸臣,也有柔性真性的双面人生。

二.书法作品


书宋词《虞美人,寄公度》并赏析

本文作者罗书泉书《虞美人 寄公度》


书宋词《虞美人,寄公度》并赏析

书法家刘洪彪书《虞美人 寄公度》

触景生情,思念亲人,这种思念本身是一种旁人不易关注到的。像这样一种别绪的文字,就不见得一定要用大草,狂草来书写,适合稍微安静地,缓慢地来书写,他也许更契合这个词义和这个词人的这种情绪表达。

很多书家有一些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叫做抄写。刚才我这个创作,类似于抄写,还没有完全达到一个书写自如的程度。但是抄写呢是这样抄写的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呢?最大的原因是四个,

第一就是不谙文句。

第二个是不解文意。就不知道你写的这首词,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第三是不识文字。尤其是写草书,写篆书的书家。如果不懂草法,不懂篆法。写起来的时候,首想要去查字典,其次因为不熟悉,写的时候就有障碍。所以写起来也不会通畅,甚至有错误。

第四就是不惧文心。就是说书家其实不是文人,这样的这个人呢?没有文气,写出来东西就带着一种匠气,甚至俗气,这就是我们抄写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目前创作很多书法作者,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叫抄袭,当然还有别的问题我就不说了,我今天说的是抄,因为我今天就在抄写,但是这么抄写你是先要做一些功课。对这个文字有一定的熟悉程度,对这个词义要有一定的了解,当然对你所写的这种词的所有的文字,你都知道他怎么草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平时不断的修养,让自己这个人有点文心。

四.原作及赏析

宋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荷花落尽天连着水,暮色苍茫烟波随风起。分飞的双燕紧贴着寒云,我独上小楼东边倚栏观看。

短暂浮生在醉酒中衰老,转眼间大雪盖满京城道。远方友人也定会登台凝望,寄给我一枝江南春梅。

赏析:

《虞美人 寄公度》作者舒亶思念朋友叫黄公度而写一首词,上阕呢,写的是他自己,他傍晚在小楼上面欣赏秋景。他是写作者在一个冬日,于长安盼望着老朋友送梅黄公度没来这么一个心情。

第一句”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我们知道芙蓉就是荷花,日暮登台所见,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由下及上,先由细处着笔。“芙蓉落尽”点明时节,暗示衰败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见之景,暮色将至,水面上腾起浓浓的雾气,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苍茫一片。“沧波起”点出寒意,冬季傍晚时分,波涛涌动,带来阵阵寒气。这两旬重在写天地之广,暗含人世沧桑的慨叹。

繁华落尽,当时是夏末秋初。秋风初上,日暮远望,那种天水相接,烟波浩渺,离愁别绪,于是烟波荡漾而起。这种场面看到的景物勾起了他这种向往,和离愁或者是别绪。这两句视野开阔,所见的秋风藏和。落日沧波之景。透视出了作者的离愁别绪,透视出了一派苍茫萧瑟的景色和情调。一个景,一个情,

“背飞双燕贴云寒”。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一下子把这个视觉从远望到仰视,背飞双燕贴云寒,啥意思呢。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见一对燕子相悖的向云边飞去。这个背飞双燕也有点劳燕分飞的意思,暗指朋友离别。劳燕分飞,贴云寒了。就是飞行之高,高处不胜寒,从视觉转化为一种心里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这是我觉得这句啊,意义很深远。都向小楼东畔倚阑看,也有的人念成一栏味,

“独上高楼东畔,倚阑看”,有人说这是(看护),我觉得这是看(看见),是看见的意思,看不是看护的看,是补叙之笔,前面看到的那么多东西,是哪里看到的?补叙是在在小楼东畔,倚着栏杆看到的,他是这么一个倒装,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上面来,对准楼中倚栏长望的自己。

“独自”轻轻的点出依栏眺望的独自一人,又指触景而生的孤独的、惆怅的感受。

下阙:“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两句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说的是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那个时候进城就是长安了。寂寞寡欢,唯有接酒来遣日打发时光,雪满长安几个字,即点时间又点了地点。“雪满”的冬天,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在血夜。寒冷之时,自己喝酒把展又少了对浊之人,没有人跟他一起喝,这种岁暮怀人之心境可想而知。大家就是读诗的人,读词的人。就可以感同身受,就可以产生共鸣。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一句啊,顺势的就写了故人朋友黄公度。想象他也是和自己一样。“早晚”两个字,其实也有随时、每日的意思。只要在这里做这个事儿——独酌,无对酌之人上高台”。这两句就是自己推及他人也有有同感,用情颇深。就想象着这个老朋友啊,在他所处的那个地方,也是天天登高眺远,赠我一只江南的江南的——梅。


书宋词《虞美人,寄公度》并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