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桃殺三士看職場度心術

每一名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下屬都是能獨當一面的有才能者,那樣的話,他自己就可以在劃定大方向的前提下,指揮若定,坐享其成,這是每一名管理者的美夢,但既然是美夢,就只能是想想而已。試想,如果美夢成真,每個下屬都這樣的有組織才能、策劃才能、創新能力、計劃能力,你如何才能讓他甘心在你之下,聽從你的調遣,把他的功勞拱手獻給你?

“功高蓋主”是歷來權臣的忌諱,當你坐在管理者的位子上,就必須小心提防手下人功勞蓋過你。如何將下屬握在手心裡,讓他俯首帖耳甘心臣伏,這就是你的本事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也就是武俠小說中所說的“命門”所在,你要了解下屬的弱點,對症下藥,這才是剋制下屬的不二法寶,才能夠防止尾大不掉的情況出現。

《度心術》裡面說:“狡吏恃智,其勇必缺,迫之可也。悍吏少謀,其行多疏,挾之可也。廉吏固傲,其心繫名,譽之可也。”這話是說,狡猾的人憑藉的是自己的智慧,那他就一定缺少勇氣,逼迫他就可以達到控制他的目的;強悍的人缺少智謀,他的行為一定疏漏較多,可以用他的疏忽之處來要挾他;清廉的人都是很以名節為傲的人,他們念念不忘博得一個好名聲,稱讚他、給他以很高的名譽就可以讓他按照你的想法辦事。這段話說的就是如何面對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法來達到讓這些人甘心為你賣命的目的,簡單說就是八個字:“打蛇七寸,攻心為上!”

古人其實都是打心理戰的專家,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當時的科技水平的侷限,決定了各個諸侯國不可能如後來的統一帝國那樣動輒幾十萬、幾百萬大軍作戰,更多的,還是進行戰術戰略上的爭鬥。更加技高一籌的,就是兵不血刃地進行思維戰役,或以辯才欺之,或以利誘之、以武力挾之,不動聲色地取得勝利。諸葛亮曾有詩云: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說的就是春秋時期,相國晏嬰在談笑間消除了隱患的事情。

從二桃殺三士看職場度心術

晏嬰,字平仲,是春秋後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以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聞名。《晏子使楚》的主人公晏子,就是後世對晏嬰的尊稱。晏嬰在出使楚國的時候,以自己超人一等的辯才化解了數次危機,成功地完成了出使任務。其實,出色的辯才都是以出色的智慧和判斷力為基礎的,晏子以他的智謀和口才,用兩個桃子殺掉了三個為非作歹、恃勇行兇的“勇士”,順利地剷除了國家的禍害。

齊國的齊莊公崇尚武力,在國內設置了“勇士”的爵位,重用了幾個武夫,上行下效,齊國的習武之人有了憑靠,為非作歹的事情就多了。等到齊景公繼位,儘管之前的事實已經說明了只重視武力而不注重道義的錯誤,但是,他還是隻想著通過豢養武士來炫耀自己的武功。

當時,齊國有三個最為勇猛的人,號稱“齊國三傑”,他們是古冶子、田開疆和公孫捷。要說這三個人,武力值都是很高的。古冶子有一次隨齊景公渡河,河裡突然出現了一隻大黿,咬住了駕車的馬的腳,馬匹受驚,拉著車衝進激流中,古冶子一把把齊景公從水裡拉了上來,救到河岸邊,然後逆流走了百步,又順水行了九里,把這隻驚了國君車駕的黿給殺了。田開疆有赫赫軍功,曾經打敗過很多敵人的軍隊。公孫捷曾經陪同齊景公打獵,打獵途中出現了一隻老虎,他赤手空拳將老虎打死。這樣的三個人,自然很受齊景公的寵愛,他們三個人本身也都是能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人物,如果能夠就此為國家創立不世功業,未必不能流芳千古,但是他們恃寵而驕,恃強凌弱,為所欲為,百姓都很怨恨他們。如果他們只是普通的佞臣倒也罷了,但是,他們都與當時齊國國內的新興勢力田家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晏嬰很擔心他們會為田氏效力,危害到國君的統治地位,便勸齊景公除掉他們三個人,以免養虎為患。但是一方面齊景公很喜愛這三個人,一方面晏嬰也深知這三個人的厲害,不是普通人能殺得了他們的,因此一直不敢有所行動,隱忍不發。

隱忍不是逃避,而是為了等待機會,終於有一天,機會來了。魯昭公前來訪問齊國,於是齊景公設宴款待魯昭公。宴會上,晏嬰和魯國的大夫叔孫蠟做陪客。晏嬰坐在堂上,看到“齊國三傑”佩劍站在堂下,態度十分傲慢,突然之間計上心來,想到了除掉他們的辦法。

當兩位國君觥籌交錯、酒過三巡的時候,晏嬰趁機向齊景公提建議說:“園子裡面的桃子已經熟了,不如摘幾個給兩位國君嚐鮮解酒吧。”齊景公很高興,就同意了。晏嬰親自帶著手下人去摘桃子,過了一會兒,呈上了六個又大又紅、讓人垂涎三尺的桃子。

晏嬰首先恭恭敬敬地獻給兩位國君一人一個大桃子。魯昭公邊吃邊誇獎桃子美味,齊景公覺得很有面子,於是投桃報李,誇獎魯國的大夫叔孫蠟說:“叔孫大夫天下聞名,這桃子如此美味,正配得上叔孫大夫的名聲,叔孫大夫應該吃一個桃子。”叔孫蠟謙讓說:“晏嬰是齊國的相國,在齊國國內主持政務,百姓安居樂業,在外震懾各個霸主,功勞很大,桃子應該給他吃才對。”齊景公更加得意,於是袍袖一揮,說道:“你們兩位都是國家的棟樑,給國君立下了汗馬功勞,不必如此謙讓,一人飲酒一杯,吃一個桃子吧!”二人謝過齊景公,各自吃了一個桃子。

兩位國君一人吃了一個桃子,兩位大臣一人吃了一個桃子,還有兩個桃子,給誰呢?晏嬰建議說:“請大王傳令給各位大臣,誰的功勞大誰就吃桃子,怎麼樣?”齊景公被恭維得正高興,不假思索地同意了。於是齊景公傳令各位大臣各自訴說自己的功勞,這等於是在魯昭公面前,以桃子為獎勵,帶領大臣開一個總結會。

“齊國三傑”聞風而動,最先前來訴說功勞爭奪桃子。其實,這正中晏嬰下懷,這個圈套就是為了引他們三個人上鉤而設計的,晏嬰那麼聰明,難道不會考慮到桃子的分配問題嗎?不然,偌大的桃園,怎麼會只有六個成熟的桃子?即便只有六個成熟了的桃子,晏嬰也完全可以只拿四個回來,就不會存在分配的問題了。堂上的四人會先吃掉四個桃子,這是晏嬰早已預料到的。至於剩下的兩個桃子,三個勇士來分,有不足就有競爭,而三傑勇則勇矣,謀略不足,而且都恃強鬥狠,晏嬰故意請齊景公讓他們產生競爭,在他們三人之間製造裂痕。

果然,三個勇士的反應在晏嬰的計劃中,他們中計了。公孫捷最先走上堂來,拍著胸脯說:“我曾經在陪同大王打獵的時候,打死了一隻突然出現的老虎,救了大王。這種功勞夠不夠大?難道不應該吃個桃子嗎?”晏嬰立刻說:“冒著生命危險救了國君,功勞非常大,應該喝一杯酒,吃一個桃子。”公孫捷拿著酒杯,吃著桃子,十分得意。

古冶子見狀,十分氣憤,大聲說:“打死老虎又怎麼樣!當年我陪同國君渡河的時候,難道不是我殺死了大黿,在滾滾河水中救出了大王嗎?在平地上打死野獸,難道能比得上在激流中殺死大黿的功勞?”齊景公說:“當時河水波濤洶湧,要不是將軍救助,我就死了。這是很大的功勞,應該吃一個桃子。”晏嬰趕緊把最後一個桃子遞給古冶子,古冶子接過桃子大吃起來。

眼看著桃子沒有了,田開疆急了,大喊道:“當年我奉命討伐徐國,出生入死,征戰在前,俘虜徐國士兵五千餘人,逼迫徐國國君俯首稱臣,周圍的國家全都聞風喪膽,歸順我國,這樣的戰功,難道連個桃子也吃不上嗎?”晏嬰連忙說:“你替國家開疆拓土,功勞最大,但是現在已經沒有桃子了,只好等園子裡面其餘的桃子熟了再請你品嚐了。”言若憾之,心則喜之。田開疆咽不下這口氣,把寶劍抽出來,氣呼呼地說:“殺虎和大黿算什麼功勞,我率領將士風餐露宿為國家征戰,反而比不上擒殺野獸的人,連個桃子都吃不到。我今天承受這樣的羞辱,怎麼還有臉面活下去!”說完,竟揮劍自殺了。

所有人都大驚失色。這時,只見公孫捷也拔出劍來,滿臉悲痛地說:“我只是殺死了一隻老虎就吃到了桃子,田將軍這樣大的功勞反而吃不到,以致悲憤而死。我竟然妄圖用這樣微不足道的功勞來炫耀,死不足惜!”說完,也揮劍自刎了。古冶子眼看兩人死在自己面前,也激動了,他說:“我們三人曾經結為兄弟,發誓要同生共死。現在他們兩個都已經死了,我也不能獨活。”說罷,也自殺了。

魯昭公看著這戲劇性的一幕,三個勇士轉眼都血濺當場,不由得十分惋惜,半天才站起身來說:“我在國內早就聽說這三位將軍的勇猛,可惜,今天卻為了兩個桃子而死,真是齊國很大的損失啊。”齊景公黯然不語。晏嬰嘴裡勸慰齊景公不要為這三個逞匹夫之勇的人難過,心裡暗自得意計謀成功!

晏嬰深諳這三個勇士爭強好勝、有勇無謀的心理,巧妙地利用齊景公和剩下的兩個桃子來挑起三人之間的紛爭。紛爭既然產生,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而按照這三個人的性格,就不可能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只能是要麼爭個你死我活,用刀劍說話,勝者吃桃,而失敗者必然覺得顏面無光,或離開或以死明志,晏嬰可以除去至少一個敵人;要麼就是各自炫耀,按出場順序先後得到桃子,仍然會有一個人兩手空空,得到桃子的固然欣喜,得不到桃子的自然不會甘心,必起紛爭,晏嬰仍然可以達到目的。可以說,從剩下兩個桃子,齊景公令大臣各自述職的時候,三個勇士已經是死路一條;更有甚者,可以說得嚴重些,從晏嬰下決心除掉三人的時候,這三個勇士的結局就已經註定了。原因無他,晏嬰善於發現對手的弱點從而加以利用!

晏嬰二桃殺三士,千百年來作為掌握對手弱點的事例流傳下來。身處上位者,面對自己的下屬,自然不能如秋風般寒冷,但是掌握下屬的弱點加以驅使也是必要的。要培植下屬的力量,讓下屬能夠在關鍵時刻為自己效力,同時也要控制下屬的實力,防止下屬力量增強,覬覦你的位置。

從二桃殺三士看職場度心術

漢高祖在奪去了大秦帝國的天下之後,沿襲了秦時的郡縣制,但是同時也有數股割據勢力,這就是諸侯王。漢初功臣為王者七人,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臧荼和長沙王吳芮,他們佔據了關東的廣大地區,擁兵自重,嚴重威脅了中央的統一集權。漢高祖為了維護自家的統治地位,採取了很多手段來消滅異姓諸侯王,其中的一個手段就是大肆分封自己的子弟為王,用以藩屏漢室。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各同姓諸侯王之間的血緣關係漸行漸遠,紛紛蠢蠢欲動。於是,各諸侯國的存在,更加嚴重地危害到了皇帝的統治。漢文帝時期,雖然按照賈誼“眾建諸侯”的建議,分齊國之地為六國,分淮南國之地為三國,削弱了部分諸侯國勢力,但隨即爆發了“七國之亂”,極大地減緩了將權力收歸中央的進程。到了漢武帝時期,社會穩定,百姓富足,於是,如何平穩遏制諸侯王的力量、鞏固中央政權又被提到了日程上。

既然要平穩過渡,自然就要針對諸侯國的特點,針對最薄弱處下手。那麼,諸侯國的薄弱之處在哪兒呢?漢武帝手下著名的謀士主父偃指出了問題的關鍵——嫡長子繼承製度!古代的宗法制度相當嚴格,只有嫡長子才有繼承權,才能繼位為王。但是,諸侯王的次子難道就真的沒有繼承王位的野心嗎?當然不!他們只是受限於這個繼承法則罷了。因此,針對並非諸侯國太子的王子也想繼承諸侯國,及一些諸侯王鍾愛幼子的心理,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提出的建議,允許諸侯王推“私恩”把王國土地的一部分分給子弟為列侯。王國變成一個小王國和若干侯國,每個諸侯控制的土地和人民減少,更加便於中央政府進行統治。如此兵不血刃,不動聲色,以實行推恩令的方式來達到削弱各諸侯國的目的。計策成功所仰仗的,就是抓準了對方的心理,名為“推恩”,皇帝大發善心,皇恩浩蕩,得到了諸侯封號的原諸侯次子、三子,還要感謝皇帝給自己這個機會使得自己可以得到爵位,以後自然努力維護皇帝的統治,如此一來一舉兩得,不亦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