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桃杀三士看职场度心术

每一名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下属都是能独当一面的有才能者,那样的话,他自己就可以在划定大方向的前提下,指挥若定,坐享其成,这是每一名管理者的美梦,但既然是美梦,就只能是想想而已。试想,如果美梦成真,每个下属都这样的有组织才能、策划才能、创新能力、计划能力,你如何才能让他甘心在你之下,听从你的调遣,把他的功劳拱手献给你?

“功高盖主”是历来权臣的忌讳,当你坐在管理者的位子上,就必须小心提防手下人功劳盖过你。如何将下属握在手心里,让他俯首帖耳甘心臣伏,这就是你的本事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也就是武侠小说中所说的“命门”所在,你要了解下属的弱点,对症下药,这才是克制下属的不二法宝,才能够防止尾大不掉的情况出现。

《度心术》里面说:“狡吏恃智,其勇必缺,迫之可也。悍吏少谋,其行多疏,挟之可也。廉吏固傲,其心系名,誉之可也。”这话是说,狡猾的人凭借的是自己的智慧,那他就一定缺少勇气,逼迫他就可以达到控制他的目的;强悍的人缺少智谋,他的行为一定疏漏较多,可以用他的疏忽之处来要挟他;清廉的人都是很以名节为傲的人,他们念念不忘博得一个好名声,称赞他、给他以很高的名誉就可以让他按照你的想法办事。这段话说的就是如何面对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法来达到让这些人甘心为你卖命的目的,简单说就是八个字:“打蛇七寸,攻心为上!”

古人其实都是打心理战的专家,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的局限,决定了各个诸侯国不可能如后来的统一帝国那样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大军作战,更多的,还是进行战术战略上的争斗。更加技高一筹的,就是兵不血刃地进行思维战役,或以辩才欺之,或以利诱之、以武力挟之,不动声色地取得胜利。诸葛亮曾有诗云: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说的就是春秋时期,相国晏婴在谈笑间消除了隐患的事情。

从二桃杀三士看职场度心术

晏婴,字平仲,是春秋后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以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闻名。《晏子使楚》的主人公晏子,就是后世对晏婴的尊称。晏婴在出使楚国的时候,以自己超人一等的辩才化解了数次危机,成功地完成了出使任务。其实,出色的辩才都是以出色的智慧和判断力为基础的,晏子以他的智谋和口才,用两个桃子杀掉了三个为非作歹、恃勇行凶的“勇士”,顺利地铲除了国家的祸害。

齐国的齐庄公崇尚武力,在国内设置了“勇士”的爵位,重用了几个武夫,上行下效,齐国的习武之人有了凭靠,为非作歹的事情就多了。等到齐景公继位,尽管之前的事实已经说明了只重视武力而不注重道义的错误,但是,他还是只想着通过豢养武士来炫耀自己的武功。

当时,齐国有三个最为勇猛的人,号称“齐国三杰”,他们是古冶子、田开疆和公孙捷。要说这三个人,武力值都是很高的。古冶子有一次随齐景公渡河,河里突然出现了一只大鼋,咬住了驾车的马的脚,马匹受惊,拉着车冲进激流中,古冶子一把把齐景公从水里拉了上来,救到河岸边,然后逆流走了百步,又顺水行了九里,把这只惊了国君车驾的鼋给杀了。田开疆有赫赫军功,曾经打败过很多敌人的军队。公孙捷曾经陪同齐景公打猎,打猎途中出现了一只老虎,他赤手空拳将老虎打死。这样的三个人,自然很受齐景公的宠爱,他们三个人本身也都是能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人物,如果能够就此为国家创立不世功业,未必不能流芳千古,但是他们恃宠而骄,恃强凌弱,为所欲为,百姓都很怨恨他们。如果他们只是普通的佞臣倒也罢了,但是,他们都与当时齐国国内的新兴势力田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晏婴很担心他们会为田氏效力,危害到国君的统治地位,便劝齐景公除掉他们三个人,以免养虎为患。但是一方面齐景公很喜爱这三个人,一方面晏婴也深知这三个人的厉害,不是普通人能杀得了他们的,因此一直不敢有所行动,隐忍不发。

隐忍不是逃避,而是为了等待机会,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鲁昭公前来访问齐国,于是齐景公设宴款待鲁昭公。宴会上,晏婴和鲁国的大夫叔孙蜡做陪客。晏婴坐在堂上,看到“齐国三杰”佩剑站在堂下,态度十分傲慢,突然之间计上心来,想到了除掉他们的办法。

当两位国君觥筹交错、酒过三巡的时候,晏婴趁机向齐景公提建议说:“园子里面的桃子已经熟了,不如摘几个给两位国君尝鲜解酒吧。”齐景公很高兴,就同意了。晏婴亲自带着手下人去摘桃子,过了一会儿,呈上了六个又大又红、让人垂涎三尺的桃子。

晏婴首先恭恭敬敬地献给两位国君一人一个大桃子。鲁昭公边吃边夸奖桃子美味,齐景公觉得很有面子,于是投桃报李,夸奖鲁国的大夫叔孙蜡说:“叔孙大夫天下闻名,这桃子如此美味,正配得上叔孙大夫的名声,叔孙大夫应该吃一个桃子。”叔孙蜡谦让说:“晏婴是齐国的相国,在齐国国内主持政务,百姓安居乐业,在外震慑各个霸主,功劳很大,桃子应该给他吃才对。”齐景公更加得意,于是袍袖一挥,说道:“你们两位都是国家的栋梁,给国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必如此谦让,一人饮酒一杯,吃一个桃子吧!”二人谢过齐景公,各自吃了一个桃子。

两位国君一人吃了一个桃子,两位大臣一人吃了一个桃子,还有两个桃子,给谁呢?晏婴建议说:“请大王传令给各位大臣,谁的功劳大谁就吃桃子,怎么样?”齐景公被恭维得正高兴,不假思索地同意了。于是齐景公传令各位大臣各自诉说自己的功劳,这等于是在鲁昭公面前,以桃子为奖励,带领大臣开一个总结会。

“齐国三杰”闻风而动,最先前来诉说功劳争夺桃子。其实,这正中晏婴下怀,这个圈套就是为了引他们三个人上钩而设计的,晏婴那么聪明,难道不会考虑到桃子的分配问题吗?不然,偌大的桃园,怎么会只有六个成熟的桃子?即便只有六个成熟了的桃子,晏婴也完全可以只拿四个回来,就不会存在分配的问题了。堂上的四人会先吃掉四个桃子,这是晏婴早已预料到的。至于剩下的两个桃子,三个勇士来分,有不足就有竞争,而三杰勇则勇矣,谋略不足,而且都恃强斗狠,晏婴故意请齐景公让他们产生竞争,在他们三人之间制造裂痕。

果然,三个勇士的反应在晏婴的计划中,他们中计了。公孙捷最先走上堂来,拍着胸脯说:“我曾经在陪同大王打猎的时候,打死了一只突然出现的老虎,救了大王。这种功劳够不够大?难道不应该吃个桃子吗?”晏婴立刻说:“冒着生命危险救了国君,功劳非常大,应该喝一杯酒,吃一个桃子。”公孙捷拿着酒杯,吃着桃子,十分得意。

古冶子见状,十分气愤,大声说:“打死老虎又怎么样!当年我陪同国君渡河的时候,难道不是我杀死了大鼋,在滚滚河水中救出了大王吗?在平地上打死野兽,难道能比得上在激流中杀死大鼋的功劳?”齐景公说:“当时河水波涛汹涌,要不是将军救助,我就死了。这是很大的功劳,应该吃一个桃子。”晏婴赶紧把最后一个桃子递给古冶子,古冶子接过桃子大吃起来。

眼看着桃子没有了,田开疆急了,大喊道:“当年我奉命讨伐徐国,出生入死,征战在前,俘虏徐国士兵五千余人,逼迫徐国国君俯首称臣,周围的国家全都闻风丧胆,归顺我国,这样的战功,难道连个桃子也吃不上吗?”晏婴连忙说:“你替国家开疆拓土,功劳最大,但是现在已经没有桃子了,只好等园子里面其余的桃子熟了再请你品尝了。”言若憾之,心则喜之。田开疆咽不下这口气,把宝剑抽出来,气呼呼地说:“杀虎和大鼋算什么功劳,我率领将士风餐露宿为国家征战,反而比不上擒杀野兽的人,连个桃子都吃不到。我今天承受这样的羞辱,怎么还有脸面活下去!”说完,竟挥剑自杀了。

所有人都大惊失色。这时,只见公孙捷也拔出剑来,满脸悲痛地说:“我只是杀死了一只老虎就吃到了桃子,田将军这样大的功劳反而吃不到,以致悲愤而死。我竟然妄图用这样微不足道的功劳来炫耀,死不足惜!”说完,也挥剑自刎了。古冶子眼看两人死在自己面前,也激动了,他说:“我们三人曾经结为兄弟,发誓要同生共死。现在他们两个都已经死了,我也不能独活。”说罢,也自杀了。

鲁昭公看着这戏剧性的一幕,三个勇士转眼都血溅当场,不由得十分惋惜,半天才站起身来说:“我在国内早就听说这三位将军的勇猛,可惜,今天却为了两个桃子而死,真是齐国很大的损失啊。”齐景公黯然不语。晏婴嘴里劝慰齐景公不要为这三个逞匹夫之勇的人难过,心里暗自得意计谋成功!

晏婴深谙这三个勇士争强好胜、有勇无谋的心理,巧妙地利用齐景公和剩下的两个桃子来挑起三人之间的纷争。纷争既然产生,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而按照这三个人的性格,就不可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只能是要么争个你死我活,用刀剑说话,胜者吃桃,而失败者必然觉得颜面无光,或离开或以死明志,晏婴可以除去至少一个敌人;要么就是各自炫耀,按出场顺序先后得到桃子,仍然会有一个人两手空空,得到桃子的固然欣喜,得不到桃子的自然不会甘心,必起纷争,晏婴仍然可以达到目的。可以说,从剩下两个桃子,齐景公令大臣各自述职的时候,三个勇士已经是死路一条;更有甚者,可以说得严重些,从晏婴下决心除掉三人的时候,这三个勇士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原因无他,晏婴善于发现对手的弱点从而加以利用!

晏婴二桃杀三士,千百年来作为掌握对手弱点的事例流传下来。身处上位者,面对自己的下属,自然不能如秋风般寒冷,但是掌握下属的弱点加以驱使也是必要的。要培植下属的力量,让下属能够在关键时刻为自己效力,同时也要控制下属的实力,防止下属力量增强,觊觎你的位置。

从二桃杀三士看职场度心术

汉高祖在夺去了大秦帝国的天下之后,沿袭了秦时的郡县制,但是同时也有数股割据势力,这就是诸侯王。汉初功臣为王者七人,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敖、燕王臧荼和长沙王吴芮,他们占据了关东的广大地区,拥兵自重,严重威胁了中央的统一集权。汉高祖为了维护自家的统治地位,采取了很多手段来消灭异姓诸侯王,其中的一个手段就是大肆分封自己的子弟为王,用以藩屏汉室。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各同姓诸侯王之间的血缘关系渐行渐远,纷纷蠢蠢欲动。于是,各诸侯国的存在,更加严重地危害到了皇帝的统治。汉文帝时期,虽然按照贾谊“众建诸侯”的建议,分齐国之地为六国,分淮南国之地为三国,削弱了部分诸侯国势力,但随即爆发了“七国之乱”,极大地减缓了将权力收归中央的进程。到了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百姓富足,于是,如何平稳遏制诸侯王的力量、巩固中央政权又被提到了日程上。

既然要平稳过渡,自然就要针对诸侯国的特点,针对最薄弱处下手。那么,诸侯国的薄弱之处在哪儿呢?汉武帝手下著名的谋士主父偃指出了问题的关键——嫡长子继承制度!古代的宗法制度相当严格,只有嫡长子才有继承权,才能继位为王。但是,诸侯王的次子难道就真的没有继承王位的野心吗?当然不!他们只是受限于这个继承法则罢了。因此,针对并非诸侯国太子的王子也想继承诸侯国,及一些诸侯王钟爱幼子的心理,汉武帝接受了主父偃提出的建议,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王国变成一个小王国和若干侯国,每个诸侯控制的土地和人民减少,更加便于中央政府进行统治。如此兵不血刃,不动声色,以实行推恩令的方式来达到削弱各诸侯国的目的。计策成功所仰仗的,就是抓准了对方的心理,名为“推恩”,皇帝大发善心,皇恩浩荡,得到了诸侯封号的原诸侯次子、三子,还要感谢皇帝给自己这个机会使得自己可以得到爵位,以后自然努力维护皇帝的统治,如此一来一举两得,不亦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