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後兒子拒絕見病危母親:原生家庭造成的"傷疤",抹不掉

在我們的認知裡,"母子沒有隔夜仇",可現實生活中,卻有一些孩子對父母心懷不滿或埋怨,有的是因為泯滅了良心,有的卻可能有著難言之隱。

老人郭巧娣與丈夫家境貧寒,養育有一個女兒兩個兒子,今天要講的主角,是她的小兒子王永強。王永強從小到大都是個學霸,所以也得到了全家的重點培養。不負眾望,他一路高歌猛進,從蘇州大學的研究生,再到中科院的博士,再到北大博士後,他把一個個學歷收入囊中。

北大博士後兒子拒絕見病危母親:原生家庭造成的

然而,在1999年,王永強北大博士後畢業出國後不久,就斷了跟家裡的聯繫,明明出國前一天晚上,他還跟母親承諾過兩年就回來看他們。起初,他還跟家裡電話溝通,後來就斷開了聯繫,半年後家人找到他,他很冷淡,之後失聯。

這一失聯就是20年,而王永強也50歲,母親已經年邁。母親郭巧娣病危,她虛弱地躺在床上,紅著眼眶說放不下自己20年沒見過面的小兒子。經過網友擴散,王永強終於被找到,但他只說"別再找了"、"清官難斷家務事",話中透露出拒絕回家見母親的態度。

北大博士後兒子拒絕見病危母親:原生家庭造成的

見此,不少網友憤怒了,指責道"有了成就,失了良心"、"不孝子"、"自私冷血",但也有網友持保留態度,說"我不知道你經歷了什麼,所以我不評價,也不會勸你大度"。

王永強究竟經歷了什麼,以至於做出失聯20年、拒絕見病危母親等匪夷所思的選擇,我們不得而知。但是看到這個故事,很多人都想到了另外一名北大學生的萬字家書

那位北大留美碩士無疑是優秀的,但原生家庭的過度保護與控制、忽視與否認,卻給他造成了一輩子都抹不掉的傷疤。

北大博士後兒子拒絕見病危母親:原生家庭造成的



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家庭氛圍影響孩子性格

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部分是來源於基因遺傳,其他則是後天形成。家庭氛圍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中國有幾種我們不提倡,但卻非常常見的家庭模式,比如打罵孩子、父母成天吵架、一味打壓孩子的羞辱式教育……

生活在這些原生家庭中的孩子,無力逃脫沉重的壓力感,他們被父母打罵、生活在家庭的冷暴力中、無論做得多好都得不到誇獎……這樣長大的孩子,內心大多是壓抑的,他們很可能十分不自信,甚至不具備健全的人格。

北大博士後兒子拒絕見病危母親:原生家庭造成的

父母相處模式影響孩子未來婚姻

父母的相處方式是孩子兩性關係、情侶關係的啟蒙,如果原生家庭中,父母能做到有商有量,雙方都有責任心,共同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家庭氛圍和諧溫馨,那麼孩子不光會有一個良好的性格,也會自然而然地學習到這種與伴侶相處的方式。

而如果原生家庭中,父母總是冷戰,或者爸爸總是一生氣就打罵媽媽,亦或是父母某一方嚴重缺席孩子的成長,都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婚姻,甚至決定了他們愛與被愛的能力。

北大博士後兒子拒絕見病危母親:原生家庭造成的

性格和人格會影響孩子一輩子,而這兩者都與原生家庭息息相關。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原生家庭的狀態是會延續的,比如孩子生活在充滿暴力的家庭中,以後結婚了,有的孩子也會用暴力對待家人;如果孩子所在的原生家庭氛圍好,那麼孩子也會掌握愛與被愛的能力。

今日互動話題:你覺得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大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我是綠葉媽咪,是三歲寶寶的媽咪,關注養育生活點滴。

藉助寶寶成長小故事,和大家分享育兒小知識,幫助大家成為更好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