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大師為何收越調演員為徒?馬連良和申鳳梅的一段往事


京劇大師為何收越調演員為徒?馬連良和申鳳梅的一段往事

由於申鳳梅與越調劇團初次進京演出成功,田漢同志在家裡接見了申鳳梅,稱讚她的戲路子寬,表演有特色,接著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專門為申鳳梅拍攝了藝術新聞紀錄片,第一次用影像的形式把申鳳梅和她的表演推上了銀幕。至此,申鳳梅率團進京會演歷時近兩個月時間,方才成功宣告完成了任務。

在這近兩個月的時間裡,申鳳梅與其所帶商丘地區越調劇團收穫多多,除了文中已經寫到的,還有一項收穫,在這裡值得專寫一筆。這就是在此期間,申鳳梅成功地拜得京劇“活諸葛”馬連良為師,成了馬連良唯一的一位地方戲曲演員和女鬚生弟子。申鳳梅拜師的成功,不僅對於她個人提高演出技藝,而且對於商丘地區越調劇團乃至整個越調界演出技藝的提高,都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契機。為此申鳳梅的這次拜師活動,成了戲曲界的一段佳話。

京劇大師為何收越調演員為徒?馬連良和申鳳梅的一段往事


馬連良生於1901年,字溫如,北京人。他幼年進入喜連成科班,先習武生,後從蔡榮貴習老生,出科不久即享盛名。其在藝術上先是宗法馬洪林,後又兼學餘叔巖,最後自成一家,為上世紀30年代京劇“四大鬚生”之一。

在表演技藝上,馬連良早期以做功及唸白著稱,中年後嗓音恢復,兼重唱功。他演出態度嚴肅,做派瀟灑飄逸,唱腔甜潤酣暢,重視角色間的相互合作,並對京劇生角傳統技藝作了較大改革,從而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表演風格,被世人尊稱為“馬派”,“馬派”是繼餘叔巖之後,京劇老生中最具影響力的流派之一。

馬連良早年演出的劇目,多是以做、念為主的摺子戲,如《一捧雪》《清風亭》《四進士》等,中年時期演出的代表劇目,主要有《串龍珠》《甘露寺》《借東風》等。新中國成立之後,他與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榮一起,將秦腔《趙氏孤兒》改編為京劇進行演出,獲得觀眾一致好評。

申鳳梅是一位天生對藝術孜孜不息的求索者,她為了越調藝術的發展,既積極學習吸納其他劇種之長,又勇於向藝術的高峰攀登。早年,她在漯河受到馬連良之弟馬洪良的教誨,受益良多,就萌生過有朝一日拜馬連良先生為師的想法。

3有23日她進京首場演出《收姜維》,想不到竟見到了馬連良這位自己仰慕已久的京劇表演大師,馬先生德高望重,表演技藝超群,卻又是那麼平易近人、關心地方戲曲,為此她藏在心底的拜師之念,便再次泛上了心頭。她想,若能拜得馬連良先生為師,一定可以學到不少東西。可是想到這裡,申鳳梅心裡卻又不敢做出決斷了。因為她又想到,自己是一個地方戲演員,又是個女演員,再加上雙方地位差距巨大,她怕馬先生不收自己,說了也是白說。

然而,激烈的思想鬥爭持續了兩天,申鳳梅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藝,強烈的為重興越調盡力的念頭最終還是戰勝了擔憂,她決計為了心中的目標,成不成都要一試。有了這樣的想法和決心,申鳳梅遂決計先把這個想法告知“伯樂”袁世海先生。

袁世海深知申鳳梅是個熱愛學習的演員,他很欣賞她的執著精神,但他聽了申鳳梅所言,心中還是不禁犯起難來。

袁世海深知,馬連良收徒十分嚴肅,是不會輕易答應收某個演員為徒的。他早期收的徒弟如王金路、嚴少朋、李慕良等,早已成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後來收的馬長禮、張學津、馮至孝,也都是京劇當紅鬚生,他又怎能輕易去破除門戶之見,破例答應收一個別劇種地方戲的演員做徒弟,況且還是一個女演員呢!

然而,袁世海心中雖然想到了這些,口頭上卻也沒有去掃申鳳梅的興。他對申鳳梅說:“幫忙這件事我是願意的,但只是地方戲演員拜京劇演員為師,在戲劇界還不多,還要先聽聽馬連良先生的意見。”

申鳳梅看出了袁世海先生的為難,但她沒有失望。她知道自己要想拜師成功,就必須首先打消袁先生心中的犯難情緒,為此她立即耍起孩子般的脾氣,說:“俺不管什麼劇種,只要能學到東西就行。馬先生是有名的‘活諸葛’,俺學演諸葛亮這個人物,不拜馬先生為師,去拜誰呢?”接著,她又向袁先生講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說任何一個地方戲劇種,不向其他劇種學習、借鑑,都是發展不起來的。況且,馬先生具有高超的表演技藝,跟他學,也是為了越調的發展。

袁世海先生被申鳳梅這種虛心好學的精神打動了,為此他決定不管此事能不能成,自己都要前去一試。於是就在當天,袁世海即專門為申鳳梅拜師之事,來到了馬連良家中,向馬連良說道:“申鳳梅事業心強,想拜你為師心切,態度又誠懇。我想,馬先生收下申鳳梅這個學生,對地方戲也是個支持。”

馬連良聽了,果然也犯起難來,推託道:“我也看出來了,申鳳梅是個有出息的地方戲演員,將來有發展前途。我也很想與她交流,互相學習。但是,由於劇種之別,我沒有什麼東西教她的呀!”

袁世海不愧是申鳳梅的“伯樂”,他聽了馬連良此言,立即接言道:“不是請你教她河南越調,而是讓她跟你學習塑造人物角色的表演藝術。你的表演藝術傳授給任何劇種的演員,都會使他們受益的。”

馬連良聽到這裡,心被袁世海說得動了,半推半就道:“那麼好吧,你讓我再考慮考慮。”袁世海見馬連良暫時半推半就答應下來,心中高興,遂緊逼道:“那好,我等著你的最終決定。”

其後,馬連良圍繞是否收申鳳梅為徒的事兒,也沒有閒著。他雖已看過一次申鳳梅主演的《收姜維》,覺得她演的諸葛亮的確不錯,唱腔也好,聽起來有一種特別的韻味,他也很喜歡越調這個劇種,更喜歡申鳳梅這個演員,但他仍覺得這只是初步的感覺,申鳳梅究竟演得如何,自己還沒有吃透。為此,他便對申鳳梅的演出,一場接著一場看了下去。一連看了四場後,他才告訴袁世海,自己做出了收下申鳳梅這個徒弟的最終決定。

袁世海聞聽大喜,不僅立即幫助馬連良開始了收徒儀式的準備工作,而且將這一消息迅速報告給了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同志。田漢同志也是聞聽心喜,當即決定不僅要親自主持這個儀式,而且要召集相關部門的領導和在京文藝界知名人士參加這個儀式。

申鳳梅是幸運的,因為她趕上了好的時機。當時,首都戲劇界的老前輩們為了戲劇的發展,正在提倡各劇種互相交流,百花齊放,並提出了“讓戲劇成為一個大家庭”的口號。正因值此時機,申鳳梅才得以跨越劇種間的鴻溝,突破地域和性別界線,拜在了馬連良大師門下。如若不然,即便有袁世海先生的幫助,她也是難以有此機緣的。

京劇大師為何收越調演員為徒?馬連良和申鳳梅的一段往事


4月1日,經過袁世海和馬連良等人的精心準備,申鳳梅拜馬連良先生為師的拜師會,在北京紅樓舉行了隆重的儀式。當時,這個拜師會成了首都文學藝術界的一次盛會,前來參加這個儀式的除了有相關部門的領導,還有田漢、老舍、曹禺、趙丹、汪洋、崔嵬、田方、張夢庚、李準、於大申、譚富英、裘盛戎、張君秋、阿甲、鳳子、袁世海等40多位在京文藝界知名人士。

在這個儀式上,田漢首先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說:“京劇藝術家收地方戲演員為徒,這是戲劇界的一件喜事,有著特殊的意義。無論是京劇、豫劇或是越調,以及其他劇種,一筆寫不出倆‘戲’字來。剷平京劇與地方戲之間的鴻溝,讓我們成為一個大家庭,有我們的共性,又有各自的個性。個性自己發揮,共性應當交流。取長補短,兼收幷蓄,共同繁榮我們的戲劇事業。”

隨後,作家老舍以詩代言,熱情作賀寫道:

東風駘蕩百花開,越調重興多俊才。

香滿春城梅不傲,更隨桃李拜師來。

鳳梅同志越調能手,生旦不擋,悲喜咸宜。1963年來京公演,拜溫如先生學藝,因獻小詩作賀。即乞正教,適苦腦疾,未事推敲文字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