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为何收越调演员为徒?马连良和申凤梅的一段往事


京剧大师为何收越调演员为徒?马连良和申凤梅的一段往事

由于申凤梅与越调剧团初次进京演出成功,田汉同志在家里接见了申凤梅,称赞她的戏路子宽,表演有特色,接着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门为申凤梅拍摄了艺术新闻纪录片,第一次用影像的形式把申凤梅和她的表演推上了银幕。至此,申凤梅率团进京会演历时近两个月时间,方才成功宣告完成了任务。

在这近两个月的时间里,申凤梅与其所带商丘地区越调剧团收获多多,除了文中已经写到的,还有一项收获,在这里值得专写一笔。这就是在此期间,申凤梅成功地拜得京剧“活诸葛”马连良为师,成了马连良唯一的一位地方戏曲演员和女须生弟子。申凤梅拜师的成功,不仅对于她个人提高演出技艺,而且对于商丘地区越调剧团乃至整个越调界演出技艺的提高,都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为此申凤梅的这次拜师活动,成了戏曲界的一段佳话。

京剧大师为何收越调演员为徒?马连良和申凤梅的一段往事


马连良生于1901年,字温如,北京人。他幼年进入喜连成科班,先习武生,后从蔡荣贵习老生,出科不久即享盛名。其在艺术上先是宗法马洪林,后又兼学余叔岩,最后自成一家,为上世纪30年代京剧“四大须生”之一。

在表演技艺上,马连良早期以做功及念白著称,中年后嗓音恢复,兼重唱功。他演出态度严肃,做派潇洒飘逸,唱腔甜润酣畅,重视角色间的相互合作,并对京剧生角传统技艺作了较大改革,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表演风格,被世人尊称为“马派”,“马派”是继余叔岩之后,京剧老生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马连良早年演出的剧目,多是以做、念为主的折子戏,如《一捧雪》《清风亭》《四进士》等,中年时期演出的代表剧目,主要有《串龙珠》《甘露寺》《借东风》等。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与谭富英、张君秋、裘盛荣一起,将秦腔《赵氏孤儿》改编为京剧进行演出,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申凤梅是一位天生对艺术孜孜不息的求索者,她为了越调艺术的发展,既积极学习吸纳其他剧种之长,又勇于向艺术的高峰攀登。早年,她在漯河受到马连良之弟马洪良的教诲,受益良多,就萌生过有朝一日拜马连良先生为师的想法。

3有23日她进京首场演出《收姜维》,想不到竟见到了马连良这位自己仰慕已久的京剧表演大师,马先生德高望重,表演技艺超群,却又是那么平易近人、关心地方戏曲,为此她藏在心底的拜师之念,便再次泛上了心头。她想,若能拜得马连良先生为师,一定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可是想到这里,申凤梅心里却又不敢做出决断了。因为她又想到,自己是一个地方戏演员,又是个女演员,再加上双方地位差距巨大,她怕马先生不收自己,说了也是白说。

然而,激烈的思想斗争持续了两天,申凤梅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艺,强烈的为重兴越调尽力的念头最终还是战胜了担忧,她决计为了心中的目标,成不成都要一试。有了这样的想法和决心,申凤梅遂决计先把这个想法告知“伯乐”袁世海先生。

袁世海深知申凤梅是个热爱学习的演员,他很欣赏她的执着精神,但他听了申凤梅所言,心中还是不禁犯起难来。

袁世海深知,马连良收徒十分严肃,是不会轻易答应收某个演员为徒的。他早期收的徒弟如王金路、严少朋、李慕良等,早已成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后来收的马长礼、张学津、冯至孝,也都是京剧当红须生,他又怎能轻易去破除门户之见,破例答应收一个别剧种地方戏的演员做徒弟,况且还是一个女演员呢!

然而,袁世海心中虽然想到了这些,口头上却也没有去扫申凤梅的兴。他对申凤梅说:“帮忙这件事我是愿意的,但只是地方戏演员拜京剧演员为师,在戏剧界还不多,还要先听听马连良先生的意见。”

申凤梅看出了袁世海先生的为难,但她没有失望。她知道自己要想拜师成功,就必须首先打消袁先生心中的犯难情绪,为此她立即耍起孩子般的脾气,说:“俺不管什么剧种,只要能学到东西就行。马先生是有名的‘活诸葛’,俺学演诸葛亮这个人物,不拜马先生为师,去拜谁呢?”接着,她又向袁先生讲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说任何一个地方戏剧种,不向其他剧种学习、借鉴,都是发展不起来的。况且,马先生具有高超的表演技艺,跟他学,也是为了越调的发展。

袁世海先生被申凤梅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打动了,为此他决定不管此事能不能成,自己都要前去一试。于是就在当天,袁世海即专门为申凤梅拜师之事,来到了马连良家中,向马连良说道:“申凤梅事业心强,想拜你为师心切,态度又诚恳。我想,马先生收下申凤梅这个学生,对地方戏也是个支持。”

马连良听了,果然也犯起难来,推托道:“我也看出来了,申凤梅是个有出息的地方戏演员,将来有发展前途。我也很想与她交流,互相学习。但是,由于剧种之别,我没有什么东西教她的呀!”

袁世海不愧是申凤梅的“伯乐”,他听了马连良此言,立即接言道:“不是请你教她河南越调,而是让她跟你学习塑造人物角色的表演艺术。你的表演艺术传授给任何剧种的演员,都会使他们受益的。”

马连良听到这里,心被袁世海说得动了,半推半就道:“那么好吧,你让我再考虑考虑。”袁世海见马连良暂时半推半就答应下来,心中高兴,遂紧逼道:“那好,我等着你的最终决定。”

其后,马连良围绕是否收申凤梅为徒的事儿,也没有闲着。他虽已看过一次申凤梅主演的《收姜维》,觉得她演的诸葛亮的确不错,唱腔也好,听起来有一种特别的韵味,他也很喜欢越调这个剧种,更喜欢申凤梅这个演员,但他仍觉得这只是初步的感觉,申凤梅究竟演得如何,自己还没有吃透。为此,他便对申凤梅的演出,一场接着一场看了下去。一连看了四场后,他才告诉袁世海,自己做出了收下申凤梅这个徒弟的最终决定。

袁世海闻听大喜,不仅立即帮助马连良开始了收徒仪式的准备工作,而且将这一消息迅速报告给了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同志。田汉同志也是闻听心喜,当即决定不仅要亲自主持这个仪式,而且要召集相关部门的领导和在京文艺界知名人士参加这个仪式。

申凤梅是幸运的,因为她赶上了好的时机。当时,首都戏剧界的老前辈们为了戏剧的发展,正在提倡各剧种互相交流,百花齐放,并提出了“让戏剧成为一个大家庭”的口号。正因值此时机,申凤梅才得以跨越剧种间的鸿沟,突破地域和性别界线,拜在了马连良大师门下。如若不然,即便有袁世海先生的帮助,她也是难以有此机缘的。

京剧大师为何收越调演员为徒?马连良和申凤梅的一段往事


4月1日,经过袁世海和马连良等人的精心准备,申凤梅拜马连良先生为师的拜师会,在北京红楼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当时,这个拜师会成了首都文学艺术界的一次盛会,前来参加这个仪式的除了有相关部门的领导,还有田汉、老舍、曹禺、赵丹、汪洋、崔嵬、田方、张梦庚、李准、于大申、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阿甲、凤子、袁世海等40多位在京文艺界知名人士。

在这个仪式上,田汉首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京剧艺术家收地方戏演员为徒,这是戏剧界的一件喜事,有着特殊的意义。无论是京剧、豫剧或是越调,以及其他剧种,一笔写不出俩‘戏’字来。铲平京剧与地方戏之间的鸿沟,让我们成为一个大家庭,有我们的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个性自己发挥,共性应当交流。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繁荣我们的戏剧事业。”

随后,作家老舍以诗代言,热情作贺写道:

东风骀荡百花开,越调重兴多俊才。

香满春城梅不傲,更随桃李拜师来。

凤梅同志越调能手,生旦不挡,悲喜咸宜。1963年来京公演,拜温如先生学艺,因献小诗作贺。即乞正教,适苦脑疾,未事推敲文字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