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司马谈对司马迁的教育放在当代也堪称典范


谈教育,不得不先说一下家庭背景,古今中外都一样,投胎

是教育的第一场考试,往大了说,是人生的第一轮“高考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是负责文史星历的地方官员,后期调入京城做同样的工作 - 太史令封建王朝,讲究文能制国,武能安邦,而太史令这两样都不沾,高级知识分子,但是没什们权力。

司马迁这第一轮考试,成绩算是中等生。


启蒙教育阶段, 司马谈的亲子教育非常成功,在他的亲自指导下习字读书,司马迁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国语》、《系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及诸子百家之书。

少年教育阶段,司马谈

进京任职之后,司马迁继续在老家过着耕读放牧的生活,既接触了真实的生活,又精进了自己的经史基础。试想如果少年司马迁在心智尚未成熟之际,突然从恬静的龙门空投到了了繁华的京城司马谈初入京城为官也没有精力放在司马迁身上,司马迁很可能就迷失了。

司马迁这第二轮考试,成绩算是中等偏上了。


青年教育阶段,十八岁的司马迁进入京城与父亲团聚。父亲除了亲自教导司马迁,又让司马迁拜了当时儒学的顶级专家董仲舒为师。

董仲舒是谁?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这就开挂了。古今都是相通的,学识固然很重要,师出名门更重要。

司马迁这第三轮考试,直接上等生了。

但还不算是不世之才,直到司马谈后面这个神安排


司马迁二十岁,在父亲的建议下,开始了他为时数年的游学生涯!

千万不要和现代社会的游学相提并论,买张机票,嗖的一下就飞到英国的某个老牌名校做几个月的交换生。

古代的交通比现代社会,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了,很多地方都要靠两条腿走。再加上人烟稀少、野兽横行、土匪出没,饮食医疗条件都很差,这是一不小心就要送命的事儿。

司马迁在史记里自述没有兄弟姐妹,这在古代倒是挺罕见的。但司马谈舍得让独生儿子跑到外面风餐露宿的去游历社会,不得不说这是奔着鸿生巨儒,国之栋梁来培养的。

看看司马迁都游历了什么地方。司马迁从京师长安出发,西北到了宁夏一带,东北到了河南一带,东部到了江浙一带,南部到了湖南、江西一带,西南到了云南一带,足足跑了大半个中国。一路上收集天下的逸闻旧事,考证事实,探寻成败兴衰的道理。

这里面重点提到了,在临淄、曲阜探访孔子遗留下来的风教,并在齐、鲁两地讲学,在邹县、峄山举行乡射大礼,儒家的鼻祖朝圣之旅。

司马迁这第四轮考试,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边游边学,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直接优等生了。


司马谈对司马迁的教育放在当代也堪称典范,再次证明没有谁的成功是无缘无故的。司马迁在后期,即便在受了最残酷、最摧毁人意志的宫刑之后,依然顽强的完成了史记的创作,与其青少年时所受的良好教育密不可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