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何妨閉門讀書


餘秋雨:何妨閉門讀書

抗擊一場來勢洶洶的流行病疫,必然以一部分人的極度繁忙和大部分人的極度空閒為標誌。對於一般民眾來說,不能像英勇的醫務工作者那樣戰鬥在第一線,減少聚集和交際也是一種貢獻。好幾位朋友打電話來告訴我,從前怎麼沒有想到,一天能丟掉那麼多事情,空出那麼多時間。空閒,而且是被某種強制性的氛圍所閉鎖的空閒,來得那麼突然又那麼純粹,很多人真不知該怎麼來接應它。打電話、看電視、上網當然都無所不可,但是我還是建議趁這個機會多讀點書,因為真正的讀書所需要的那種純粹的空閒,在當今時代的正常情況下已經很難找到了。

我一直嘆息,現代人讀書過於草率,其中尤其以那些所謂的“讀書人”為最。在信息繁密、取用方便的情況下,我們處處可遇見似乎博覽群書、無所不知的人,卻很少看到有人捨得把自己沉浸在書堆裡,心無旁騖,百念全消,就像閉關修行一般。說實話,要這樣做,需要一些客觀條件,而這樣的條件只有負面事件才能給予,對此我有一點切身的體會。

一個星期前,中央電視臺要拍攝我的一些早年生活片斷,幾位編導特別希望我領著他們去尋找我在“文革”期間到浙江奉化的一個半山腰稱病避難的那個屋子。差不多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居然被我們找到,一幢原先被稱作“中正圖書館”的老樓,沒有被造反派發現而躲在山上,真是奇蹟。我通過早年一位老師的關係借住在老樓的一間小屋裡,整幢老樓絕大多數時間就是我一個人,我幾乎翻遍了蔣介石要他兒子蔣經國讀的所有古籍,以至今天打開那些陳舊書架時的熟練程度,仍然把真正的管理員嚇了一跳。當時我在這裡,舉目無親,衣食無著,更找不到電話、郵局、電視、報紙,是徹底的放逐和封閉。廢棄的老樓外,是層層的山,山頂是厚厚的雲。山外的政治運動又波詭雲譎了吧?我卻一無所知。直到有一天從兩個山民口中聽到毛澤東主席逝世的消息,才大吃一驚,離開那裡。但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裡,我以《四部備要》作靠山,比較深入地鑽研了中國文化。這種鑽研,近似“失蹤”,致使前些年有些評論家一直興致勃勃地編造著我的這段歷史。我也一直想找到這幢老樓作為反駁。現在終於找到了,什麼時候真想帶他們到那幢山間老樓一遊。

這種封閉式的沉浸使我神醉心迷,欲罷不能。“文革”結束後,世事昌盛,門戶開放,誘惑很多,但對我來說最大的誘惑卻是再度沉浸,於是又主動地閉門沉浸了三年。只不過這次鑑於自己知識結構的失衡,沉浸的是從古希臘開始的西方學理。邊讀,邊譯,邊寫。最後我帶著幾部學術專著的書稿離開上海東北郊那13平方米的小屋時,已脫胎換骨。

這兩番經歷養成了我的一個讀書習慣:絕不東翻西翻,淺嘗輒止,絕不見縫插針,手不釋卷。要讀書先把大門關上,電話線拔掉,收起精神,穩住氣息。而且,桌上只能有一本書。這樣的機會已經不是很多,因此我敏感一切有可能靜心讀書的信息,即便這種信息是負面的,也要通過讀書使它們變成正面。一位朋友因事犯法,要關四年,我便寫信到監獄,祝賀他這個大忙人竟然能獲得這麼一個靜心讀書的機會,並建議他主攻英語。四年以後,,他是帶著一部60萬字的譯稿走出監獄的。現在很多市民為了躲避時疫而獲得靜心讀書的機會,情況要比我的這位朋友優越得多,也比我當年的山間讀書舒心得多。我建議系統地讀點什麼。而且細嚼慢嚥,靜靜品味,真的讀出一些感覺來。如果有一些好書能讓自己,連同自己的日常生活“失蹤”一些時日,那就更好了。至於閱讀書目的選擇,則應各取所需,各隨其便。如果要我說點看法,我會建議年輕的讀者在災害的背景下儘量選讀一點有關人類命運,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識方面的書。這本是我們文化思維上的欠缺處,這次由一場如此兇險的病疫來為我們補課了。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城市的精神秩序,都是通過災難來建立的。但災難本身不能作這種建立,中間必須有大量的"災難思考者",思考者邊上又有行動者。經由他們,災難成了學校。

災難還會淘洗文字。前些年文化界那些偽裝勇敢的尖聲厲氣和偽裝不幸的唧唧噥噥,現在被真正的勇敢和不幸比照成了無聊。經受著災難沖刷的人們,再也不會去侍候那種以喜慶為標榜的虛假,以傳統為標榜的陳腐,以精品為標榜的忸怩,以高雅為標榜的躲避了。因為這些標榜,都以背離真實、背離人道、背離生命為共同特徵。今天顯露在人們面前的,是跨越千年之後必須清醒面對的嚴峻。讀解嚴峻,有一半要依靠書本。原因是,病疫的種類雖然十分陌生,災難的形態卻是非常古典。

由此可見,災難中的“閉門讀書”,只能半開半閉,不能把災難完全關在門外。正寫到這裡,電話響起,上海的幾家電視臺要拍一個公益片反覆播出,希望由我寫詞,由陳逸飛先生拍攝。我凝思片刻,寫了下面幾句——

誰也不想預約災禍。

如果它不期而至,

我們卻也懂得:

人類的淨化,大半來自病疫;

人類的互助,大半來自危急;

人類的高貴,大半來自災難。

當一切很快過去,

回過頭來會發現,

我們跨出了多大的一步!

智者不亂,

仁者無懼。

這是來自書房的聲音,是書房對病房的支持。

二〇〇三年五月五日

△圖文來源於網絡,僅作學習交流之用,非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