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陈姓居住村庄趣谈——陈成春


惠安陈姓居住村庄趣谈——陈成春


惠安陈姓居住村庄趣谈


​惠安文献馆按:陈姓是中国第五大姓,福建大姓之一,在台湾,亦有“陈林半天下”之说,陈姓人数之多可见一斑。陈成春先生乃《惠安陈氏族谱》主编,多年来整理惠安陈氏谱系渊源,硕果累累,其背后心力,令人欽佩。今蒙先生惠赐佳作,特此编发,以飨读者。


惠安陈姓居住村庄趣谈——陈成春

惠安陈氏族谱


惠安含泉州台商投资区有陈姓村落360多村, 12万多人口,泉港区有107村7万多陈姓,自1996年始搜集整理陈氏族谱资料,到各村了解,感村名取意有趣,故整理,共赏心悦目!

后坑 辋川有二个后坑,侯卿后坑和社坑后坑。前者后坑是侯卿陈氏的发源地,一世祖伯升公,明初从莆田迁来惠安北门外,建居在小山后的坑垄旁,称为后坑。其后,子孙繁衍,入朝为官者不少,是惠安一大望族,故将后坑演变为侯卿美称作为堂号。社坑后坑,据传明代吴氏村民迁此,建居在坑垄垵坡地,取名吴坑,后来陈氏到此定居,建居于坑垄后之台地,而改称为后坑。

围內 侯卿三世陈威从专门养鸭转为开荒种粮,他在围内建粮仑,并出售粮食,在当时有百余人,可生产百余担粮食,算大富户。至七世炜公,明代贵州恩南知州,在围内建座宗祠名曰“五马拖车

,后人称此为知州厅,其周围砌墙壁,故此地称为围內,又因其莆田祖堂号玉湖,而改称玉围。

居仁 原为荔林,相传乾隆游江南,曾住在陈鸣夏家中,见门上书“荔林二字,问其故,知为村名,帝曰:“何不称居仁,故沿用至今。因陈鸣夏曾任提督,在居仁及县城建的府邸,故名提督衙

惠安陈姓居住村庄趣谈——陈成春


梅山 因此地山峰生长许多杨梅树,故得名梅山。

南洲 取南头、泗洲二村各一字命名。南头 清代,陈氏村民从侯卿迁此,因村建在原祖厝地南端而名。

芦竹下 古时此地海边芦苇丛生,珩厝王姓村民析迁于此,建居在芦苇之下端,故得名芦竹下,后谐称路竹下。而尚未建县时的唐末,河南光州固始陈瑞珪随王审知三兄弟入闽,897年从福州迁莆田,越数年到惠安岑兜(芦竹下村辖)做赶鸭公,而今后裔70多村,3万多人,称五陈,而岑兜已没陈氏居住。

陈芹 胡氏村民从福州到此看护“杏仁祖坟

,其女来守墓,在山坡上建一路亭供人避雨乘凉,而得名亭芹。亦随三王入闽的陈瑞珪后裔父子二牧的慈尹公的曾孙维兴明初从岑兜迁居,村名就称陈芹。后三王后裔螺城奎巷始祖二妈携子来垦荒,这村三姓先祖都是唐末从固始入闽。

坑仔 在辋川镇南部与涂寨镇交界处。坑仔陈氏始祖益宗公明时从陈芹沿林辋溪坑洋溪圳赶鸭阵来到洞山、龙兴山与青龙洞山相拥处,见一片沼泽地,鱼虾多,鸭生双蛋,就在青龙洞山西坡盖一草房居住。始祖见这坑雅好,村名取为坑雅,后人省笔谐音写为坑仔。

惠安陈姓居住村庄趣谈——陈成春


印石 印石村座落在鸠山、观音山西南,观音山上有数块十余丈高、四四方方的巨石似玉印,故名。

尾透 古时陈氏村民自东南高处起向西北低处溪坂地延伸建居,以此地形取名为尾透。

诗口 原名施口,坑仔陈氏二世迁此守护瑞珪妈墓。

五音相传康朗被风水师诱惑把“石龟塞水口,出官九十九的风水石采去建座能发出五个音符的石塔,民国在此设保时,以五音命名。该行政村的洋塘即村右有一池塘,又音为油塘,其陈氏从坑仔迁居。

惠安陈姓居住村庄趣谈——陈成春

石井 明时陈氏村民从山霞新塘村迁来,距现东岭镇西三公里建居,挖井时遇到岩石,故称石井村,后人丁繁衍,村落拓展,依地势高低,称为顶、中、下石井。

石马古时庄氏村民从泉州鼓楼迁此,建居在一块形似马匹的岩石旁,故得名石马。又说建居在巨石尾部而名,该村陈氏先祖从漳州迁许山头即现东岭镇东山行政村再迁来。

下陈 涂寨东坂东山陈氏清时从东桥莲塘分支,因居住在东山村地势较低而称。同从莲塘分支的南埔原村南一片埔地而名,因同名而改南埠。

山尾 文笔山下的山尾行政村,村名早为三美后逐步改为山美、山尾。后亭村居住着二百来人的陈姓,其先祖于清时从南安下尾迁来,至今约二百多年。有一祖墓,碑石上刻晋邑、三美字样。

崔厝 传说惠安县第一任县令崔知节葬于此,子孙因家,故取名崔厝。挖一井用石砌成,石上刻有崔字尚在。杨姓系崔家佣人同住一村,后山霞五陈太丘传人迁居于此,渐改名为吹厝。行政村则吹厝、楼下各取一字命名为吹楼。

小坂 一支陈氏来自莲塘木像公后裔,另支来自官山,该村原名肖坂,是肖姓住居,后陈氏迁此,改名小坂。

塔埔 陈氏先祖于宋朝中期从漳州来惠安出售胭脂花粉,见塔埔风水奇佳而肇基于此,后裔再分居广东、厦门、福安,村名仍称塔埔。历史上曾有清明时18支凉伞来扫长者墓的盛事。

许厝下湖台湾陈国展先生为了寻找祖籍地石江铺埭上乡(其祖陈弓康熙间由此徙台已传13世),三次来惠,只因无人知晓,不敢肯定。我从程姓族谱找出证据,因程姓始祖迁此建埭,村名为埭上,后因形成一湖,村在湖上方故改名下湖村。陈姓其祖从侯卿后新厝涵内迁居原石江铺埭上乡就是今名下湖村。

下甘上甘、后甘 惠安三甘,历史悠久,传说三村皆由皇帝赐名。乾隆皇帝某次游江南,住在陈鸣夏提督衙,次日经过此条通往惠东的古县路去崇武,又住在张勇府内。天气炎热,随从带了三个柑子,到前炉村已感到热似火炉。又到了一个村庄,帝口干,随从献上柑子,帝食之即觉凉爽,故赐村名为下甘(柑);过里许又食一柑赐村名为上甘,到霞坝村东,食最后一柑故赐村名为后甘。下、上甘二村均住有陈、何、甘三姓村民,村子在当时都很大。唯后甘姓甘。

葛上 据传,宋代葛氏迁此定居,取名葛厝。因流传葛厝村要出皇帝,遭受官兵戮杀,五马分尸,又剁捣成肉酱,由此,人称为葛酱。明朝陈氏始祖一称增安公迁居,另支从晋江涵口迁来建居后,村名改称为葛(割)上。


惠安陈姓居住村庄趣谈——陈成春

虎窟黄塘镇西南部的虎窟村陈氏先祖从南安诗山霞宅迁此,因建居在群山环抱的坑谷中,似虎负隅,故称虎窟。

陈埭头 始祖十五郎从葛上赶鸭阵来建居在黄塘溪下游的埭田之前端,故以姓氏及地形取名陈埭头。

鹳山 后龙割山的陈氏,其始祖陈泰(宋末兵部尚书)大元至正十二年(1347)自撰《鹳山陈氏族谱》序叙述了来龙去脉:“大致政泰公,遭胡元叛乱,避地离居,逾河蹈海,隐于蛎屿之中,厥后徙入温陵之清源,然犹历览山川,靡所底止,极目兹山,如鹳斯翚,如马斯奔,谘之乡名,询之土保,乡云忠恕,里名功德,乃冁然怡曰:忠贻于君,德存后世。语云,择居不处仁里,焉得智乎?至是不惮跋涉,命二子而往迁焉。后谐音割山。

新桥 始祖从永春橄榄巷(脚)来岭头依长房,二世万全去泉州新桥头打铁,后来南赛下炉再迁前内兜大榕树下打铁,后在后内正顺王宫西边购一地盖房居住,原有旧桥,陈氏迁来又建一新桥,又为纪念泉州新桥头,故村名新桥。


梅岭 古时此地有条山岭驿道,据传,宋理学家朱熹途经此处,怱闻梅花香味阵阵,故将此地五座环抱山峰称为“五梅山”。1952年析分另建一乡时,取其梅与主村岭头之岭命名为梅岭。岭头陈氏建居在山岭之前端而名,是陈伯达故乡。

洛阳 原为万安,洛阳石桥未建时,古称海宽五里,深不可址,人们要渡船往来,常因风浪大出事,渡口称万安渡。后因唐宣宗微服至此,观其地风光秀丽曰:“山川胜概,类我洛阳”,以此得名洛阳。现分为洛阳、万安、洛安三村委会,均住有陈姓。

紫山龙石,因此地山头有块巨岩形似卧龙故名。


校尉坑先祖从漳州角尾迁来,村名取之村边有个校尉墓。


紫山龙石澳埔现村名厝斗,过去用船作交通与运输工具时,船可由洛阳江、黄塘溪到此,形成港澳,故地名称为澳埔。据霞宅陈少锦提供:陈氏先祖为陈元光后裔从漳浦迁居上杭,后人从上杭迁居南安(诗山鹏峰)下(霞)宅,惠安澳埔。有说玉湖五世寔即丞相俊卿长子寔提点分惠安澳埔。

光山 据传,古时此地山峰野生高梅树,得名高梅山,后有村民考中进士,而改称光明山,因当地习称公山,1981年与紫山析分另建一大队时,谐称光山命名。

陈厝 古时陈氏迁此建居,以姓氏取名陈厝。

顶赤土 古时陈氏建居在红壤土埔,故得名赤土,后因黄塘地区有两个赤土村,此村更名为顶赤土。

店仔 属林口村,陈氏村民从莲塘迁此,依山势沿大路旁建居开设小店铺,故得名店仔。

东园垵头琅玕陈开基祖安东生七子,居垵头、东湖、大樜,史称三乡陈。为纪念祖居海滨琅玕头,盘石粼粼,气势磅礴,乃取琅玕为堂号。


小蔗 村西南侧海滨有一小块礁,故取名小柘,后书写为小墌,当地方言谐音为小蔗。后港 古时,此地有九条小溪流,得名九溪,后因东侧的下垵村与张坂镇的山前村交界的港澳称前港淤积,渔运船舶向此转移停泊,故得名后港,垵头属后港。过去说的“一紫传三霞”,即陈琛号紫峰传惠安洛阳下埭

下曾,东园下垵,“下”谐音美为“霞”故称三霞,现査无实据。

凤浦 因此地有座小山头名曰“凤山”,民国建保时取其凤山与浦內村之首字命名凤浦。


埔庄 陈姓为江州义门后裔。


洛阳西塘陈氏建居,因村西有口大池塘而名。

南埔沙格陈氏堂号“大义”,先祖寿卿宋末从闽侯坊口大义迁徙。原此地因向北,临湄洲湾,风沙极大,不适人居,为改造自然,筑沙泥为堤,故称沙堤,后因村落拓展,楼阁较多,而得名沙阁,谐音为沙格。现建炼油厂,已另拆惠北五镇成立泉港区。

天湖 因此地有座古寺庙名叫天湖寺,故以寺命名天湖。

白井 据传古时白氏村民曾到占定居建有白氏祠堂、水井,故称白井,后因衰败外迁,陈氏从沙格析迁于此建居,仍沿用此村名至今。

天竺 因此地有座寺庙名叫天竺寺,故以寺命名天竺。

埭上 陈氏从仙游迁此建居在围垦埭上之端而名。

田头 陈氏从金陵迁此建居在溪洋田之前端,故以地形取名田头。

涂岭

涂氏迁此建居在古驿道之岭上,故称涂岭。不久衰败外迁,陈、王等氏村民相继到此沿古道两旁建居,开设店铺,形成一街,而得名涂岭街。

潼关 村取其白水、潼关二村之首字命名白潼。潼关 元时,陈潼(同) 在此古驿道隘口筑关修寨,驻扎兵营,故称陈潼关,后简称潼关。

世上 原名穑上,后西坑陈氏其祖陈有礼明洪武三年因劝阻陈同造反,被陈同所杀,皇帝赠为义士。其后裔被他姓欺侮,无法安居,迁此建居,取其由南向北迁徙之意,改名徙上,后来雅化为世上。

路口 古时,此地为交通要道之十字路口,陈氏村民从辋川后坑村迁此建居在路口之旁,故得名路口。

田里陈氏从莆田橄榄巷迁此建居坑田坂地,故得名田里。

前亭古时陈、房二氏村民先后从莆田阔口和山东清河县迁此定居,因陈氏村落在前,故称前陈,后谐音前亭。

辋川梧山官后村陈氏村民,系从后坑来此顾墓,建居于墓后,村名称棺后后改称官后。

西坑 明洪武三年陈有礼因劝阻陈同而被杀害,县志记载其为西坑人,说明陈氏早于吴氏在此建居,而非“吴氏从大吴析迁于此,建居在祖居地村之西的坑垄旁,故名西坑(现属东桥镇)”之说。如西湖、南湖、东湖、北湖村皆因位于此地一大湖边,东湖意为村东有湖,故四村方位全反,即东湖在西,西湖反在东,意与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相佐。

观音楼陈,其祖从兴化玉湖迁涵江又迁来辋川海墘(堂号仍称玉湖)居住,六世玉麒、玉麟、玉凤、玉鹏四兄弟后迁居惠邑东南街,建过街楼供奉观音来改造风水,称观音楼,堂号为玉湖·依楼。

西岑(吟)陈氏先人于洪武三年(1370) 居于洛阳,其族谱称祖讳良佐,从莆田迁此,建居在西汪、井岑之前端,故取名西岑头现写成西吟头。

西汪 因汪氏建居在象浦汪厝、坑头之西而得名西汪谐名西方。

净峰熊厝因此地有座莲花山,故以山名命名莲峰。又因莲花山东南麓有块巨石形似一熊,后来邹、陈、庄等氏村民相继到此,建村在巨石之旁,故以石取名为熊厝。又一说,此地为一熊穴而得名。

东桥莲塘村系因先祖世恢公明初本省指挥使屯兵圭峰,即山上有石似鸡冠又名鸡冠山,山下原为海滩地,形成塘池,见峰下塘莲竞艳,从上湖徙居。

西埔 明时此地为崇武所戍兵演武场,后废弃成荒埔。明末,刘、辛、陈等姓村民相继迁此建居,因村位于崇武镇西北部,故以方位地形取名西埔。民国时在此设保,取古龙溪之龙与西埔之西,命名龙西

莲西 因崇武城内西侧有块巨石名曰“莲花石”, 明代军民杂居东边,故取名莲西。现陈姓村民有三支不同来源:1、营房埔陈氏,郡望颍川,系泉郡西郭旺族,分派青山,住旗山。崇武建城后,随迁居崇武所公署前,俗称“所口陈”。2、西城内虎石街陈氏,堂号北溪,由漳州北溪徙居泉州,又自泉州徙居崇武。3、堂号太丘系从山霞五陈迁居而来。

张坂后径现名后见村,径与见不同,径原是一条路上山,欲改名,何不改劲更妙,只因村前有一村叫前见。其陈氏祖源出南院即太傅派。

象港 原名上港,11世兜与弟1723年去福清绑樟衣,弟亡兜归。福清蔡厝头称其祖为惠安垱头村(查无此村)月旦兄弟约300年前去福清绑樟衣,弟饥寒死,月旦娶当地女柯氏而留居福清市上迳镇洋中村蔡厝头,1740年前逝世,传衍至今十三世,祠门勒南院。福清来寻根,虽然事由相同,却因地名不符。

浮山 古称獭窟,因附近海域獭多而名。唐代,杭州灵隐寺慧远禅师到此岛东山之麓建座寺庙,名曰“浮山寺”,后来曾、张等氏村民相继来此建居,以寺得名浮山。明初江夏侯周德兴到此建城。明、清时属二十五都獭窟铺。晋江涵口陈碧溪后裔长圆于明正统二年由晋江御殿头迁居。八世武进士鹏举带兵携弟于康熙八年奉旨督垦湖广常德府龙阳县即今汉寿,传衍5000多人。


惠安陈姓居住村庄趣谈——陈成春

白奇 古时,此地有条山间小道,设置上百个石阶,故被称为百崎道。明初回族郭仲远从泉州法石迁此,建居在此道之下端,故取名百崎,后因当地方言谐音为白奇。郭姓发展成为九乡郭,成立回族乡。此处陈氏实际比郭姓尚早入居,从郭氏祠堂巧取及仲远墓向陈姓协商以致郭陈关系来看有可能,但无谱牒可证。

下埭克圃陈氏始祖从晋江涵口迁居。

鸠林 古时,此地树木茂盛,傍晚鸠雀盘旋喧鸣共栖林中。寓意此地多姓混居、团结和睦。

南庄 古时,此地隔海有二个埭,以方位称为南北埭,后来村民迁此,建居在北埭称北庄(枫亭镇辖),建居在南埭称南庄。南庄陈氏为玉湖传人。

东张 据传,古时董、张二氏村民先后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董张,不久衰败外迁,宋末陈节随幼帝逃避元兵追逐,先隐居澳埔,再迁此定居,仍称董张,后音讹为东张。

玉湖 以陈氏祖居地丁号命名。

东亭 古有毓英亭,陈氏建居在亭西侧,故名东亭。

地名,不同时期有不同叫法,民政部门有个地名办专司此事。在搜集谱牒时地名困惑,欲弄个对比表,虽初步整理,但因情况不熟,工作量又大,怕殆笑大方,故停止。今人不知旧地名,就一直缠扰在脑中,现在原文基本上修补,没法概全,望文史学者修改补充。陈姓在大惠安有470多村,近20万人囗,已整理70多村,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将就而搁笔,如有错处请指正。(2018年5月10日)

原文发表在2010年惠安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 ,本文作者有修改补充。


地名隐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你的家乡,有什么样的故事?欢迎留言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