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女词人"在内容创作方面有何独特之处?

通过对男女词人笔下"女性词"的内容和创作动机的分析来看,由于创作动机的不同,男女词人的"女性词"在内容上各有特点,男词人多注重于对女性体貌情态、歌舞技艺等外在表象及男女欢好之艳情的描写,如辛弃疾的《菩萨蛮》:

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蓦地管弦催。一团红雪飞。曲终娇欲诉。定忆梨园谱。指日按新声。主人朝玉京。

这首词的前两句写这位女子脚小、腰细的体貌特征,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对这位女子超群舞技的赞扬,只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女子内心对未来生活的期望。还有黄庭坚《千秋岁》的下半阙:

欢极娇无力,玉软花歌欹坠。钗篇袖,云堆臂。灯斜明媚眼,汗浃瞢腾醉。奴奴睡,奴奴睡也奴奴睡。

唐宋

描写了男女欢爱之后女子娇软无力、衣衫不整,沉沉的睡去。而女性词人笔下"女性词"在内容方面还有着她们的独特之处,这些往往是男性词人笔下"女性词"中所忽略的、看不见的或是不需要的。

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对爱情之外日常生活的描写

虽然爱情是封建社会时期女子一生最重要的情感寄托,大多数"女性词"呈献给我们的也多为爱情状态下的女性,但是真实生活中的女子当然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存在于爱情之中。在女性词人笔下的"女性词"中,我们就有体味到了女性爱情状态之外的日常生活。这一点在李清照的"女性词"中体现的尤为全面,比如那首回忆少女时代生活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描写了李清照在荷花盛开的季节,在湖上泛舟、畅饮至日落时分,沉醉忘返。酒醒之后发现小船误入荷花深处,如梦初醒,于是奋力的划动船桨,却又不小心惊起了水中的欧鹭。将少女自在、幸福的生活状态生动而形象的描写了出来。不仅如此,李清照其它内容的"女性词"中,也融入了她日常生活的片段,像荡秋千、赏花、品茶、登高、读书、踏雪等等,这些内容无不是当时女性日常生活的缩影。

唐宋

二、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对甜蜜爱情生活的记录

爱情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两情相悦时的甜蜜幸福,这也是最让女子期盼和难忘的。在"女性词"中,女性词人当然要将这美妙的时刻、宝贵的回忆写入她们的词作之中。这样的内容在与赵明诚有过美满幸福婚姻生活的李清照笔下当然是不可缺少的,如《丑奴儿》: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婚姻,可谓是封建社会中爱情的楷模,他们的新婚之初曾有过一段"神仙眷侣"般的甜蜜生活,这首词描写的内容就是这甜蜜爱情生活的一个片段。盛夏傍晚,一场阵雨洗去了炎炎暑气,夫妻俩摆弄着乐器,女子对着镜子描画着淡淡的妆容。薄薄的睡衣下透着雪白细化的肌肤,散发着阵阵幽香。在这无比温馨的状态下,与爱人讲着情话,甜蜜、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唐宋

当然,这样美好的内容不止出现在李清照笔下,所嫁非愿的朱淑真在不幸的婚姻之前,也曾有过一段甜蜜、幸福的爱情,她的那首《清平乐·夏日游湖》就是对那美好时光最生动的记录: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刹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首词写的就是少女与恋人在夏日牵手漫步在藕花盛开的湖边,忽然下起小雨。停下避雨时,女子娇羞地倚倒在恋人怀抱,如痴如醉的享受着恋爱中的柔情蜜意。

三、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对自然的吟咏

唐宋

女人如花,虽然花是"女性词"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意象,但是以咏花为主要内容的词却是男性词人笔下的"女性词"中很少的。而在女性词人的"女性词"中,却有着不少的咏花之作,既是对花朵的欣赏,也是以花喻人、以花喻己。例如词作数量最多的李清照,她的"女性词"中有 9 首词是咏花之作。试看那首《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是一首吟咏寒梅的词。词的上片写雪中寒梅初放,带来了春天的讯息,花朵点缀着悬冰的梅枝,光润明艳、玉洁冰清。含苞待放的花朵,娇美动人,像极了新出浴的美人。词的下片写玲珑的月色笼罩着梅花,洒满大地。在这样的美景中喝酒赏梅,其他花朵都不如这寒梅美丽。词中不但表现了梅花的美丽高洁、秀拔独立,而且以寒梅隐喻自己,赏梅亦自赏。

除了李清照的咏梅花,朱淑真的《菩萨蛮·木樨》也是"女性词"中的咏花词名篇:

也无梅柳新标格,也无桃李妖娆色。一味恼人香,群花争敢当。 情知天上种,飘落深岩洞。不管月宫寒,将枝比并看。

这首词是对桂花的吟咏,写出了桂花无与伦比的香气。词的上片将桂花与梅柳桃李进行对比,突出桂花的幽香。下片紧接着桂花的香气,说明桂花是天上月中桂子飘落人间,在深岩中生长而成,以月宫的寒冷来表现桂花的冰清玉洁、芳香独具。

唐宋

四、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家国之痛、思乡之情

北宋以前, 虽然词的创作已很繁荣, 但女性涉足词坛的现象还比较少见,在唐五代、北宋初期, 虽有少量的女词人尝试写作,但并未对词坛产生多少影响,也少为后人所注意。一直到了北宋中后期开始,女性词人才开始大量涌现。回顾宋代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恰好是这特殊的年代,带给了这些女性词人别样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国破家亡后的家国之痛、思乡之情。而这一特殊年代赋予女性的这一别样情感,是男性词人笔下"女性词"中的女性所没有的,是男性词人为女性代言时的情感"盲区"。

宋代重文轻武,国防十分薄弱,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从北宋末年金军南下入侵的"靖康之乱"造成的北宋灭亡,再到南宋末年元军南下入侵导致南宋灭亡,给予宋代王朝也给予包括女性在内的各阶层以很大的打击,这种江山沦丧、家园荡尽、个人漂泊的大悲大苦也影响到了女性的情感世界,激发了她们别样的情感,她们关注的焦点不再只是儿女情长和个人的命运这类因性别而起的烦恼,又增加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对故乡、故国的怀念。

唐宋

这样一反女性常态的情感是男性词人无法模仿的,是亲历者才能体会的到的,她们也将这独特的情感记录在了她们的词作中,成就了女性词人笔下"女性词"内容上的独特之处。

这一内容在许多女性词人的词作中都有出现,李清照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北宋末年的李清照,先是被迫南渡,之后丈夫赵明诚又病逝,毕生与丈夫所致力收藏的金石文物又在战火的颠沛流离中毁于一旦,孤苦无依的她几乎无法承受生活如此的折磨,与前半生幸福闲适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故乡、故国的怀念可想而知,写下了多篇抒发对故乡、故国怀念之情的佳作,例如那首《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沉怀念。词的上片写早春给作者带来的闲适恬静,但是欢快转瞬即逝。下片词风急转,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一句"忘了除非醉",借酒浇愁,实则思乡更深,久久无法醒来,深刻沉痛之感油然而生。

蒋兴祖女的《减字木兰花》也是这样一首表现对故乡、故国思念之情的词作: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黄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这首词写词人回首乡关的悲痛之情。上片写被掳北去以及北方的惨景。下片转向对自己内心的描写,失去家国的伤痛,自身被劫失去自由的绝望,回首乡关,归路甚难!如此沉痛的语调,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可见一斑。况周颐《蕙风词话》这样评论此词:"寥寥数十字,写出步步留恋,步步凄恻。

"

黄宗羲说:"文章之盛,莫盛于亡宋之日。"1279 年南宋灭亡,代表着宋代彻底结束。在国难中,上至皇后贵妇、下至平民女子,都遭受了无尽的凌辱和折磨,但是也是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杰作。她们之中一些人留下的词章,或诉说被奴役的痛苦、不习惯异地的生活,或抒发对祖国沦亡的悲愤和对故国家园的怀念,感人至深。

唐宋

大量的宋宫人被元人掳夺,这些南宋的旧宫人,特别是宫女,如金德淑、黄静淑、陶明淑、杨华淑,杨慧淑、华清淑、梅顺淑、吴昭淑、周容淑、连妙淑这 10 位宫女的《望江南》,即是这方面最具典型意义的作品。这 10 首《望江南》作于宋亡十余年后,对琴师汪水云的返乡送行之时,伤感与羡慕中是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作为一个整体,堪称亡宋之挽词。试看其中金德淑的那首: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玉楼间。

词的首句点明时间,然后时虽春天,白雪仍积满燕山山脉,是万山缟素。缟素,是传统丧服,这一意象已暗示全词哀悼亡宋之含蕴。起笔造境,沉痛至深。"六街灯火已阑珊。"六街,是指大都城。稀疏冷落的几点灯火,反衬出夜色沉沉,暗淡凄寂,是词人哀思与重负心态的写照。最后一句结笔直接描写主人公的自我形象,总绾全部上文。整首词极为厚婉,无一字直言其意,尽托意于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意象,为怀念南宋故乡、故国而作,词意甚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