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與戚繼光齊名的李成樑鎮遼22年無人能替,為何終被彈劾下馬?

晚明時期的邊境面臨多股外族勢力的入侵,除了一直糾纏百年的“北虜”蒙古,東北地區後來居上發展出“東夷”女真勢力,東南沿海地區還有倭寇為患。邊境戰事不斷,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一系列的抗倭、御虜、防夷的戰爭中,東南抗擊倭寇的戚繼光和東北抵禦蒙古、女真的李成梁橫空出世,在當時,號稱

“南戚北李”甚至李成梁的名號要比我們熟知的戚繼光還要響亮。

《明史》中稱李成梁是“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如此軍事奇才在初鎮遼東22年期間,被言官彈劾十年之久,硬是被生拉硬拽的彈劾下馬。在戰場上戰無不勝的名將卻遠不是耍嘴皮子動筆桿子的言官對手,不得不說在政治鬥爭面前,是非對錯遠敵不過利益紛爭。從前的岳飛是如此,後來的李成梁也是如此。

明代與戚繼光齊名的李成梁鎮遼22年無人能替,為何終被彈劾下馬?

Part1 鎮遼22年 戰功卓著

李成梁鎮守的遼東是明九邊重鎮之一,北臨蒙古,東望女真。晚明時期的遼東蒙古、女真各部,並不統一,明朝採取一些貿易互市等羈縻政策使一些部落與大明交好,但蒙古插漢兒部的各土蠻首領、泰寧部的速巴亥、建州女真的王杲等部落首領野心勃勃,是遼東的動亂分子,勾結在一起不時騷擾邊境,挑起事端,劫掠百姓。

明代與戚繼光齊名的李成梁鎮遼22年無人能替,為何終被彈劾下馬?

從嘉靖朝後期至隆慶朝,十年間,插漢兒部不停的進犯遼東,大明殷尚質、楊照、王治道三員將領相繼戰死。如此敵軍勢頭日盛,遼東軍民惶恐之時,李成梁臨危受命代理遼東總兵官。晚明時軍隊腐敗,邊備廢弛,士兵戰鬥力低下,李成梁走馬上任之後,“乃大修戎備,甄拔將校,收招四方健兒,給以厚餼,用為選鋒,軍聲始振。”

李成梁自上任以來,蒙古、女真各部幾乎月月進犯,連年征戰,終於剿滅了插漢兒部土蠻、泰寧速巴亥部、女真王杲部以及其依附部落勢力。

1、自隆慶五年至萬曆六年,蒙古土蠻多次進犯,李成梁擊退土蠻及其他各部首領。萬曆六年十二月,李成梁派遣諸將分屯要害地點遏制土蠻,自己親率精銳部隊出塞二百餘里,直搗圜山。土蠻軍倉皇逃到了塞外。

2、萬曆二年十月,古勒寨之戰,建州女真王杲夥同泰寧部入侵遼陽、瀋陽,李成梁出兵徵繳火攻其營寨,王杲潰不成軍,最後被哈達部王臺

擒獲獻給明朝正法。

3、萬曆八年三月,永奠之戰,李成梁追擊王兀堂二百里,斬敵750人,盡毀其營寨。

4、萬曆十年三月,義州之戰,泰寧部首領速巴亥進犯義州,李成梁在鎮夷堡伏擊,速巴亥被李成梁的參將李平一箭射於馬下。結束了“速把亥為遼左患二十年”的歷史。

5、萬曆十一年二月,古勒寨之戰,王杲的兒子阿臺仍出兵入渾河搶奪,李成梁追擊至其營寨,火攻之,並射死阿臺,徹底消滅了王杲部。

明代與戚繼光齊名的李成梁鎮遼22年無人能替,為何終被彈劾下馬?

每次征戰,李成梁均身先士卒,親臨戰陣,鎮遼22年,親自指揮大小戰鬥50餘場,“師出必捷”,“先後奏大捷者十”,徹底扼制了各部的侵擾,保衛了遼東百姓的安全。可以說,有了李成梁的遼東,才分外安定,同時李成梁也留下了“刀痕箭瘢,遍體殘傷,陰南北風,金瘡時發”的戰場後遺症。萬曆七年,李成梁獲封寧遠伯,在重文輕武的大明朝,武將依靠軍功加封進爵者屈指可數。

Part2 彈劾十年 誓不罷休

所謂“樹大招風”,權勢日盛的李成梁自萬曆十一年開始,不斷有言官以各種罪名彈劾,大有不把李成梁打倒誓不罷休的架勢。

· 萬曆十一年,南京工科給事中馮景隆彈劾李成梁虛報戰功;

· 萬曆十三年,兵科給事中邵庶疏劾李成梁“怙寵挾權”

· 萬曆十五年,王緘再次彈劾李成梁貪功;

· 萬曆十六年,御史任養心彈劾李成梁兵權太盛,“恐有尾大之患”

· 萬曆十八年,雲南道御史朱應轂、兵科給事中薛三才先後彈劾李成梁虛報戰功;

· 萬曆十九年,山東巡按胡克儉彈劾李成梁貪功,以致軍將多有損傷,后王德完再次彈劾李成梁兵權太盛,有欺罔之嫌;吏科給事中候先春彈劾李成梁貪贓受賄。

  • 客觀來講,李成梁被彈劾的罪名並非空穴來風

上述彈劾的罪名中除了危言聳聽的部分,主要的罪名一個是虛報戰功,另一個是貪贓受賄只是與李成梁在遼東的戰功以及其重要的軍事價值相比似乎有些微不足道。

明代與戚繼光齊名的李成梁鎮遼22年無人能替,為何終被彈劾下馬?

晚明時期軍隊腐敗現象已經非常嚴重,弄虛作假,虛報戰功幾乎是軍中公開的秘密,在這樣的軍隊體制下,李成梁的做法只能算作是隨波逐流,我們不能要求他既不被汙染,又能在軍中混得開屢立戰功。其次那時候軍隊的軍餉經常被貪汙,被剋扣,從前的駐邊兵將沒有足夠的兵餉,作戰自然也不積極,毫無戰鬥力。在這種情況下,主帥如果不自己想辦法籌錢,誰來上戰場賣命,哪來的22年持續不斷的打勝仗。說李成梁貪汙受賄的錢,多半也是養活自家軍隊了。如果說都是李成梁自己貪汙受賄了,那一軍主帥犯得著每次都身先士卒,不要命的衝在前面麼,坐在中軍帳裡享清福數錢算了。

  • 萬曆皇帝是護著李成梁的

面對彈劾,李成梁不能不回應,只能一邊應付禦敵,一邊分心應付各自彈劾,他採取的辦法就是以退為進,對各種彈劾一概上表請辭或是請求削減李氏家族的萌蔭和權利。萬曆皇帝對李成梁非常信任,起初還會對彈劾內容予以答覆,或是乾脆將彈劾之人貶官外放,後來乾脆留中,不予理睬,即便是像

“恐有尾大之患”等觸犯君主忌諱的拒虎進狼之言,萬曆皇帝對李成梁的信任依舊沒有動搖。

“邊事重大,將才難得。若大將盡忠奮勇,替朝廷出死力的,卻懼信浮言橫加詆斥,反不如避事偷安可免訾議。這等是非倒置,功罪不明,何以服人心,作士氣。李成梁封爵照舊,著益加奮勵,勿以人言隳沮,有負國恩。馮景隆輕率妄言,著調外任。” ——《明神宗實錄》


明代與戚繼光齊名的李成梁鎮遼22年無人能替,為何終被彈劾下馬?

  • 輿論壓力,加之李成梁去意已決,終去位歸隱

萬曆十九年,言官們咬住那兩項罪名不鬆口,彈劾李成梁的奏摺一封接著一封,彈劾之聲鬧得滿城風雨,加上李成梁去意已決,稱病請辭,最終萬曆皇帝抵擋不住輿論壓力,同意將李成梁罷官免職,去位歸隱。

Part3 言官們為何一定要拿下李成梁?

  • 原因一:被張居正牽連

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時,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整頓官吏、軍隊,鞏固邊防,制定抵禦外敵的戰略部署,提拔重用一批文臣武將。李成梁就是其中之一,張居正看重他“敢戰深入”,屬非常之人定能創非常之功。李成梁在遼東的對敵戰略離不開張居正的授意,他所立下的軍功作為離不開首輔張居正的支持,就連李成梁的寧遠伯爵位也是張居正請旨進封的。

明代與戚繼光齊名的李成梁鎮遼22年無人能替,為何終被彈劾下馬?

所以李成梁被看作是張居正的人,當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發動的“倒張運動”,得到了因張居正變法而損害自身利益的官僚集團瘋狂策應反攻。自然張居正提拔重用的人都遭到了清洗,包括吏部尚書粱夢龍、禮部尚書徐學謨、兵部尚書張學顏、刑部尚書潘季馴、工部尚書曾省吾、薊鎮總兵戚繼光、寧遠伯李成梁。

只不過在遼東前線無人能替代李成梁,而且遼東百姓也站出來擁護李成梁,所以李成梁才沒有像戚繼光一樣立馬被撤職,繼續留任遼東。

明代與戚繼光齊名的李成梁鎮遼22年無人能替,為何終被彈劾下馬?

張居正死後,繼任的內閣首輔申時行、王錫爵等人,或是曾經受到張居正提拔,或是不屬於政治鬥爭中任何一方的中立派,每每李成梁被彈劾時,能出面替李成梁說話,庇護一二。後來等到申時行等也相繼謝政,緊接著李成梁就被彈劾成功了。

“成梁失內主,遂以去位 。”——《明史·李成梁傳》

  • 原因二:文武不兩立

明朝重文輕武,文官向來輕視武將,李成梁是純武將出身如今卻掌管一方軍政大權,是文官集團的忌諱,文官集團自然不信任李成梁。在他們看來,武將兵權太盛,實在過於危險,必須加以防範,更何況李成梁還有些許過失,作為鎮守一方的將領,欺罔之罪坐實,少不了以後控制不住,尾大不掉,實在應該防患於未然,他們深受家國天下的教育薰陶,必須把一切危險扼殺在萌芽之中,這是他們作為文官心憂天下的責任。

明代與戚繼光齊名的李成梁鎮遼22年無人能替,為何終被彈劾下馬?

《萬曆邸抄》中就記載山東巡按胡克儉就邊將欺罔一事,尤其看重,且監察一事深以為己任。

“邊臣御虜不實,朝臣謀國不虛。略言。國之大事在邊,匕之大弊在欺。而一傳眾附,不使人言其欺則又欺之欺者也。⋯⋯臣謂,邊方有事,地方官互相隱諱。於皇上通一線之脈者,惟御史一耳。御史指實言之。皇上或軫念邊臣而有之則御史盡職。皇上施恩,斯為兩得。若御史不言,再善言而為寬容,是既失職。又且市恩。二者之所為皆為罪也。”

結語

言官們雖然前線殺敵不行,但是對前線將領指手畫腳、勾畫罪名卻甚是在行。他們不惜挑撥君臣關係,引君主猜忌主將。從李成梁被彈劾事件中,可以嗅到濃重的政治鬥爭的味道。一方政治力量的倒臺,會遭到對立勢力窮追猛打的排除異己,他們只考慮自己集團的利益,並不像他們口中說的那麼在乎國家利益。即便是有皇帝的維護,言官們依然能站在形勢的最高點,逼迫皇帝接受他們的主張。

這樣的政治鬥爭,可以控制政治利益走向的集團才是真正的“尾大之患”。

對於李成梁而言,張居正在時,可以毫無顧慮的一展才華,報效國家,張居正不在了,是無論如何都抵擋不住一輪又一輪的口水輿論攻擊。也許他也看清了這一點,所以才一再請辭,畢竟跟同時代的名將戚繼光相比,尚能平安歸隱,已經足夠幸運了。

明代與戚繼光齊名的李成梁鎮遼22年無人能替,為何終被彈劾下馬?


關注 ,獲取更多歷史上有趣的新鮮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